第10课 鸦片战争
【虎门销烟】
1. 一位英国人说:“‘奴隶贸易’比起‘鸦片贸易’来,都要算是仁慈的。我们没有毁灭非洲人的肉体,因为我们的直接利益要求保持他们的生命;我们没有败坏他们的品格、腐蚀他们的思想,也没有毁灭他们的灵魂。可是鸦片贩子在腐败、败坏和毁灭不幸人的精神存在以后,还杀害他们的肉体。”这表明( )
A.奴隶贸易比鸦片贸易人道
B.奴隶贸易比鸦片贸易更有利于资本主义的发展
C.鸦片贸易加剧了清政府的腐败
D.鸦片贸易严重摧残人的身心健康
2.鸦片战争前夕,林则徐致信英国女王,表示相信英国政府是受到英驻华商务监督义律的欺骗而走上歧途,恳请她制止鸦片贸易。这表明林则徐( )
A.希望以和平方式实现禁烟 B.希望扩大中英正常贸易
C.开展禁烟得到了英王认可 D.对英国的政治了如指掌
3.关于“1840年中英战争”的性质问题,中国人历来强调“这场战争是英国为了拓展市场,保护鸦片贸易而发动的侵略战争。”而英国人则认为“他们进行这场战争是为了争取和保护正当的通商权利而进行的通商战争。”由材料可知( )
A.对鸦片战争的性质至今没有定论 B.不同视角引发不同历史阐释
C.历史结论都具有强烈的主观臆断 D.历史研究无法还原历史真相
4.美国历史学家费正清在《伟大的中国革命》一书中表达了这样的观点:“鸦片战争的发生意味着中国拒绝在外交平等和对等贸易的基础上参加国际大家庭,结构导致英国使用武力。”费正清的上述观点( )
A.解释了鸦片战争的根源 B.肯定了中国抗击英国侵略的正义性
C.抹杀了鸦片战争的实质 D.从全球化的角度正确分析了鸦片战争的实质
5.徐中约《中国近代史》:“在英国人看来,这场战争是一场报复性的战争,是一个捍卫他们的通商权利、维护其国家荣誉、纠正在华英国官员和臣民所受不公正待遇,以及确保未来开放的必要行动。在中国人看来,这场战争主要是一场对鸦片的清剿。”对材料理解正确的是( )
A.肯定英国人发动战争的正义性 B.中国禁烟运动是战争爆发的根本原因
C.国家立场影响战争的性质 D.都抹杀了鸦片战争发生的实质
【鸦片战争】
6.1840年的鸦片战争,使“中国的历史进程发生了重大转变”。这主要是因为( )
A.外国商品开始流人中国 B.中国闭关锁国政策被打破
C.君主专制受到严重冲击 D.中国社会性质发生了改变
7.近代某不平等条约中规定:“佛(法)兰西人在五口地方,如有不协争执事件,均归佛兰西官办理。遇有佛兰西人与外国人有争执情事,中国官不必过问。”法国据此攫取的特权是( )
A.领事裁判权 B.开放通商口岸
C.片面最惠国待遇 D.居住及租地权
8.1864年,上海成立混合法院,主审涉外并兼理中国案件。法院由上海知县担任主审,一名外国领事担任副审列席审判,审判程序一如西方。这一现象( )
A.标志着近代中国领事裁判权开始丧失
B.反映了近代中国司法的殖民地性质
C.客观上传播了西方司法知识与精神
D.终结于南京临时政府时期
9.1851年,英国维多利亚女王在伦敦的海德公园为万国工业博览会剪彩,充分展示了英国强大的工业实力,同时也昭示了英国对市场的需求。英国发动侵略中国的鸦片战争也正是基于这种需求。在签订的条约中最能体现这一需求的是( )
A.勒索赔款 B.协定关税 C.建立租界 D.割香港岛
10.鸦片战争以前,清政府的关税固定为4%,但外商在广州卸货需给官员打点,大概会占到英商进出口货物的10%-40%。《南京条约》英方关于关税的约定是:“英国商民居住通商之广州等五处,应纳进口、出口货税、饷税,均宜秉公议定则例,由部颁发晓示,以便英商按例交纳。”这主要体现了( )
A.英商对华进行商品倾销 B.英国要求清政府明定关税
C.中英两国走向正常贸易 D.外商反感清政府税制腐败
11.美国全权公使顾盛在《望厦条约》中塞进了12年后修约的条款。后来,当列强提出修约时,清朝君臣无不以“万年和约”为辞,极力反对,谓“均应遵照旧约,断难随意更改”。在当时的清政府看来( )
A.条约规定了双方的权利义务关系 B.条约一旦缔结双方均应信守
C.对新的条约关系必须持谨慎态度 D.与列强修约就是给对方权益
12.协定关税和治外法权被史学界认为是不平等条约的核心。可是当时的人认为治外法权不过是让夷人管夷人:至于协定关税,新的税则平均到百分之五,比旧日的自主关税还要略微高一点,所以他们以为这是外交的成功。这突出反映了当时的清政府( )
A.“天朝上国”的意识 B.极力维护国家主权
C.积极鼓励对外贸易 D.缺乏近代外交观念
13.1840年6月,鸦片战争爆发,清政府预备从各省调兵共二十五万增援东南沿海,其执行情况举例如表
命调时间 调出省 兵数 调往方向
1841年1月6日 贵州 1000 广东
1842年3月24日 甘肃 1000 浙江
1842年6月1日 山西 1000 江苏
下列选项中说法正确的是( )
A.清朝军事动员体制落后 B.清朝全民动员抗击英军
C.清朝政治腐朽军备废弛 D.清军装备落后训练不足
14.《南京条约》签订后,英国人于1847年和1849年两次要求依约进入通商口岸,遭到当地绅民和官员的反对。道光帝谕示,“英夷进城之约,在当日本系一时羁縻”,(准他们进城)“亦不过权宜之计”。这反映出时中国( )
A.外交已走向近代化 B.夷夏观念根深蒂固
C.不承认不平等条约 D.反帝爱国热情高涨
【第二次鸦片战争】
15.鸦片战争之后,马克思曾断言不平等条约不能扩大英国和欧美对华的输出。1847年,欧洲爆发经济危机。英国议会选出的专事中英贸易调查组得出的结论是:用银子来支付鸦片足以使华人的一般贸易遭受巨大损失,而丝和茶则能抵偿其余商品的价值。材料可用来研究( )
A.清朝的天朝上国思想 B.中国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
C.第二次鸦片战争原因 D.正常的中英贸易中国入超
16.下表为1853年中国和洪都拉斯英国棉纺织品的消费量,据此分析英国发动第二次鸦片战争的原因是( )
国名 人口 棉纺织品消费量 比例
中国 3.6亿 人均0.75便士 1
洪都拉斯 14600人 人均934.5便士 1246
A.进一步打开中国市场 B.在中国投资设厂
C.进一步控制满清政府 D.从中国获取原料
17.据统计,19世纪40年代下半期,广州对外贸易的绝对值出现下降的趋势,对英国的贸易总额由3100万元下降到1600万元,来广州的美国商船由93艘下降到70艘。上述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是( )
A.中国传统自然经济的抵制 B.《南京条约》开放五口通商
C.鸦片战争后中外贸易缩减 D.清政府限制广州对外贸易
18.1851年,美国驻厦门领事说,在厦门“大批的美国床单、村衣布、斜纹布发生积压,卖不出合适的价格”。造成以上现象的原因不包括( )
A.盲目对华输出商品的结果 B.中国自然经济对外来商品的顽强抵抗
C.闭关锁国政策的抵制 D.中国民众的贫困与消费观念对洋货的销售不利
19.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广州城陷后,两江总督何桂清恐战火北延,主动派下属去与英、法等国领事联络,宣布:“粤事应归粤办。上海华夷并无嫌隙,应当照常贸易。”咸丰帝在给何桂清的上谕中也认为“上海华夷既无嫌隙,自应照旧通商”。这说明当时( )
A.中央集权削弱 B.地方官员主动适应国际外交
C.地方自主性增强 D.清政府缺乏现代国家观念
20.1858年签订的中英《天津条约》中,清政府承认“英国自主之邦与中国平等”,驻华公使觐见清帝时“遇有碍于国体之礼,是不可行”,即不行跪拜之礼;“会晤文移,均用平礼”,公使应由对等的“内阁大学士尚书中一员”接待,文书由对等级别的部门回复,并不得使用“夷”人字眼;依照国际惯例,允许公使进驻京师。《北京条约》重新确认了上述约定。这表明( )
A.中国主权受到严重损害 B.清政府讨好列强苟且偷安
C.中国近代外交的不平等性 D.中国外交被迫走向近代化
21.近代列强的侵略给中国人民带来深重的灾难。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这场战争,自西方人1514年到中国起,是他们积325年窥探之后的一逞。炮声震动了中国,也震撼了亚洲。对于中国人来说,这场战争是一块界碑。它铭刻着中世纪古老的社会在炮口逼迫下赶往近代的最初的一步。……结果是“华夷抗礼静海寺(今南京城内),俨然白犬丹鸡盟”,随后,“夷人中流鼓掌去,三月长江断行旅”。
——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
(1)材料一中“界碑”的含义是什么?据所学知识指出这场战争爆发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材料二 大清沿海之广州、福州、厦门、宁波、上海等五处港口,贸易通商无碍;且大英国君主派设领事、管事等官住该五处城邑,专理商贾事宜……英国商民居住通商之广州等五处,应纳进口、出口货税,饷费,均宜秉公议定则例,由部颁发晓示,以便英商按例交纳。
——《南京条约》
(2)根据材料二,概括英国人在中国取得的特权。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其侵略的目的。
参考答案
1 2 3 4 5 6 7 8 9 10
D A B C D D A C B B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D D A B C A A C D D
21.(1)“界碑”含义:《南京条约》的签订,使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原因:英国完成工业革命,资本主义的发展需要市场和原料产地。
(2)特权:开放广州等五处为通商口岸;英国设置官员管理通商;协定关税。
目的:打开中国市场,倾销商品和掠夺原料。
PAGE / NUMPAG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