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析版】高中历史人教版本选修2第六单元《近代中国的民主思想与反对专制的斗争》单元测试卷

文档属性

名称 【解析版】高中历史人教版本选修2第六单元《近代中国的民主思想与反对专制的斗争》单元测试卷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99.5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0-02-16 11:00:23

图片预览

内容文字预览










第六单元《近代中国的民主思想与反对专制的斗争》单元测试卷
一、选择题(共20小题)
1.林则徐、魏源的思想尽管还是传统变革思想的延续,但却成为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开端,他们的主张在当时起到的作用是(  )



A. 抵御了外来侵略
B. 使清政府开始学习西方
C. 呼吁国人开眼看世界,向西方学习
D. 使人们意识到了清政府的落后



2.下列关于“中体西用”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
A. 魏源首先提出“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理论
B. 张之洞对“中体西用”思想做了全面的阐述
C. “中体西用”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识有很大的局限
D. “中体西用”体现了当时部分知识分子主张学习西方,实行变革的共识
3.蔡元培所写挽联“保障共和,应与松坡同不朽;宣传欧化,不因南海让当仁”褒扬的历史人物是(  )



A. 康有为       
B. 梁启超
C. 蔡锷
D. 宋教仁



4.资产阶级立宪派参与清末“预备立宪”的出发点是( )



A. 企图缓和与清政府的矛盾
B. 企图缓和与人民大众的矛盾
C. 力图维护清朝统治的现状
D. 指望通过“预备立宪,参与政权



5.1905年,在广西桂林的一个官方集会上,主席台横额上有“立宪万岁”四个大字(如图)。这一年,清政府采取的所谓“立宪”措施是(  )




A. 派大臣出洋考察西方“宪政”
B. 颁布《钦定宪法大纲》
C. 下诏宣布“预备仿行立宪”
D. 设立“责任内阁”



6.辛亥革命后,时人悲愤地感叹道:“无量头颅无量血,可怜购得假共和。”这说明辛亥革命(  )
A. 终结了统治中国两千多年的君主专制制度
B. 模仿西方民主制度的模式建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
C. 并未实现中国人民要求独立、民主的迫切愿望
D. 为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创造了条件
7.袁世凯实行独裁的下列史实按时间先后顺序排列是(  )
①修改总统选举法,使总统可以无限期连任 ②废除《临时约法》 ③强迫国会选举他为正式大总统 ④下令解散国民党



A. ①③②④
B. ②①④③
C. ③④②①
D. ④②①③



8.上海师范大学萧功秦教授指出,“中国人中的世俗理性的最初觉醒,并不是人权自由的启蒙意识,而是这种为民族生存而激发的以务实地摆脱危机为目标的避害趋利的意识”。其中“世俗理性的最初觉醒”指的是(  )



A. 明末清初的“工商皆本”的意识
B. 魏源的“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思想
C. 洋务运动的“中体西用”的主张
D. 辛亥革命的民主共和的思想



9.鸦片战争前后,“开眼看世界”的思想发展成一股社会思潮的原因不包括(  )



A. 外国资本主义对中国侵略的加剧
B. 中西方之间的联系加强
C. 以魏源为代表的有识之士介绍世界知识所致
D. 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



10.胡适评价19世纪末的梁启超为“革命第一大功臣,其功在革新开国之思想界”。这主要是因为梁启超宣传了(  )



A. 民主科学,自由平等
B. 民主共和,主权在民
C. 托古改制,变革维新
D. 开设议院,变法图存



11.资产阶级革命派比维新派在民权思想方面更显进步的主要表现是(  )



A. 国家的阶级实质
B. 反对封建统治
C. 政权的组织形式
D. 反对民族压迫



12.1915年,西南军阀支持蔡锷反对袁世凯复辟帝制,1917年支持孙中山发起护法运动,1918年又与直系军阀串通,排挤孙中山。这些情况表明(  )



A. 南北军阀是根本对立的
B. 革命派可以同军阀结成可靠的同盟军
C. 军阀集团对革命派的根本立场不断变化
D. 封建军阀借革命势力维护自身利益



13.20世纪初,某乡绅赋《新年杂咏》一诗:“新制初更阳历年,家家彩胜斗喧阗,宜春帖子多新样,大半三民对五权。”该诗反映了(  )



A. 西方文化改变了中国传统文化
B. 孙中山民主思想对社会生活的影响
C. 守旧势力对近代文化的抵触
D. 封建思想的统治地位被动摇



14.梁启超在其《新民说》中提出了“新民”思想,他认为,要建设一个“新”的中国,必须先养成“新”的国民。“新民”是指有爱国思想、尚武精神、社会公德、独立人格的新国民。在当时历史背景下,梁启超发表《新民说》意在说明(  )
A. 维新变法是救亡图存的唯一出路
B. 中国政治改革不宜操之过急,反对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运动
C. 要革命,不要改良
D. 兴民权是变法的根本,是强国的保证
15.著名学者辜鸿铭说:“咸丰年间,粤匪扰乱。清廷如一丛病之躯,几难着手。得一时髦郎中湘乡曾姓者,拟方名曰□□□□□,服若干剂未见转机。”材料中省略的字最可能是(  )



A. 洋务清火汤
B. 新政补元汤
C. 宪政调味汤
D. 革命销魂汤



16.“一人称帝,天下骚然,志士仁人汗喘相告,而吾同志愈益奋大励,冒死以进。滇黔独立,文意豁然。”材料中的“滇黔独立”反映的是(  )



A. 辛亥革命
B. 二次革命
C. 护国运动
D. 护法运动



17.在清末,革命派与维新派的根本分歧在于(  )



A. 对西方列强的态度
B. 是否实行“平均地权”
C. 政体变革的方式和目标
D. 应否推行议会制度



18.英国记者莫理循所著《莫理循眼中的中国》中,有一幅他参加“中华民国第一任正式大总统就职典礼”的出席证(如图)。出任中华民国第一任正式大总统的是(  )




A. 黎元洪 
B. 孙中山
C. 宋教仁
D. 袁世凯



19.著名史学家唐德刚在《民国前十年》中说:“袁世凯那台滑稽戏的演出,也是全靠个班底的。他老人家晚年,班底里的主要配角,一个个各唱其戏,他这个袁兰芳只好唱个独角戏,就卖不了票了。”上述材料反映出袁世凯复辟帝制导致其(  )



A. 众叛亲离,陷于孤立
B. 遭到了帝国主义的反对
C. 被迫向革命党人屈服
D. 成为帝国主义的代理人



20.梁启超在《变法通议》中写道:“同治初年,德相俾斯麦对人说:‘三十年后,日本其兴,中国其弱乎?日人之游欧洲者,讨论学业,讲究官制,归而行之;中人之游欧洲者,询某厂船炮之利,某厂价值之廉,购而用之,强弱之原,其在此乎。’”梁启超引用这段话的根本意图是(  )



A. 证明中国进行社会政治变革的必要性
B. 寻找甲午中日战争日胜中败的原因
C. 批评洋务运动未能使中国富强
D. 比较中日近代化道路的异同



二、非选择题(共5小题)
21.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19世纪末,部分清朝官员提议修筑铁路,遭到部分守旧势力的反对。理由是:“自强之道,不务修道德,明政刑,而专恃铁路,固已急其末而忘其本。”指责修筑铁路违背“祖宗成法”,会引起天下大乱。
材料二 中学为内学,西学为外学;中学治身心,西学应世事;不必尽索之于经文,而必无悖于经义。如其心圣人之心,行圣人之行,以孝悌忠信为德,以尊主庇民为政,虽朝运汽轮,夕驰铁路,无害为圣人之徒也。
——张之洞《劝学篇》
材料三 议院者,公议政事之院也。集众思,广众益,用人行政一秉至公,法诚良、意诚美矣。……中国户口不下四万万,果能设立议院,联络众情,如身使臂,如臂使指,合四万万之众如一人,虽以并吞四海无难也。
——郑观应《盛世危言?议院上》
请回答:
(1)三则材料分别代表了哪些派别的观点?
(2)材料一与材料二两种观点有何异同?
(3)与材料二相比,材料三的主张有何进步之处?试找出两种主张存在差异的原因。
22.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如果我们将中国传统文化比喻成一棵大树,洋务运动只不过剪断了一些枝叶,辛亥革命则相当于将这棵大树砍断了。但是树断 了,树墩还在,一般的树只要树墩还在,还是可以萌发。
——《西方文明对中国的冲击及中国文明的嬗变》
要帝制不再发生,民主共和可以安稳……非先将国民脑子里所有反对共和的旧思想。一一洗刷干净不可。
——陈独秀《旧思想与国体问题》
材料二 1912年颁布《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规定:中华民国的主权属于国民全体;国内各民族一律平等;国民有人身、居住、财产、言论、出版、集会、结社、宗教信仰等自由;国民享有选举权和被选举权;确立行政、立法、司法三权分立的政治体制(即三民主义之民权)……约法还特别规定实行责任内阁制,内阁总理由议会的多数党产生。
(1)据材料一,洋务运动“剪断了一些枝叶”表现在哪些方面?辛亥革命是如何将“大树”砍断的?何以见得“树墩还在,还是可以萌发的”?
(2)据材料二,陈独秀等人为了将“国民脑子里所有反对共和的旧思想”洗刷干净进行了怎样的斗争?
(3)材料二中为维护民主、反对专制,做了哪些主要规定?就其实践效果举例说明。
23.鸦片战争以后,在中国思想文化领域,西方先进思想逐步传入中国,志士仁人求新求变,不断寻找救国救民真理,点燃了民族振兴的希望之光。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他(康有为)说:“天道,后起者胜于先起也;人道,后人逸于前人也。”他认为人类社会历史是不断向前进化发展的,有君主专制的“据乱世”进到君主立宪的“升平世”,而后再进化发展到民主的“太平世”是历史的必然。根据这种进化历史观,他认为当时中国的君主专制制度已不合时宜,应当被资产阶级君主立宪所代替。“世运既变,治道斯矣。”
材料二 梁启超指出,所谓立宪政体,就是“有限权之政体”。在这样的政体中,君有君之权,同时,这一权力是受限制的;官有官之权,权力也是有限的;民权也不例外。那么,谁来“限权”呢?在宪政国家中,宪法的权威超越一切。也就是说国家的最高裁量权在宪法,而不是君主。
材料三 孙中山曾说:“我们革命的目的,是为中国谋幸福。因不愿少数满洲人专制,故要民族革命;不愿君主一人专制,故要政治革命;不愿少数富人专制,故要社会革命。”
(1)根据材料一,概括康有为的思想核心是什么?
(2)根据材料二看出梁启超主张实行怎样的政治体制?依据材料及所学知识,说出梁启超认为实行宪政必须具备怎样的条件?
(3)材料三体现了孙中山的什么民主思想?在这种思想指导下,中国民主政治取得了什么重大成果?
(4)上述材料说明了什么?
24.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中国数千年之腐败,其祸及于今日,推其大原,皆必自奴隶性而来,不除此性,中国万不能立于世界万国之间。而自由云者,正使人自知其本性,而不受钳制于他人。今日非施此药,万不能愈此病。
——《梁启超年谱长编》
材料二 国者何?积民而成也。国政者向?民自治其事也。爱国者何?民自爱其身也。故民权兴则国权立,民权灭则国权亡。为君相者而务压民之权,是之谓自弃其国;为民者而不务各伸其权,是之谓自弃其身。故爱国必自兴民权始。
——梁启超《爱国论》
材料三 欲兴民权,宜先兴绅权;欲兴绅权,宜以学会为之起点……自时务学堂、南学会既开后,湖南民智骤开,士气大昌,人人皆能言政治之公理,以爱国相砥砺,以救亡为己任,其英俊沉毅之才,遍地皆是。
——梁启超《戊戌政变记》
请回答:
(1)材料一中的“病”与“药”分别指什么?
(2)综合材料一和材料二,指出其核心思想。
(3)结合上述材料和所学知识,指出梁启超宣传其政治主张的方式及其影响。
25.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如清帝实行退位,宣布共和,则临时政府决不食言,文即可正式宣布解职;以功以能,首推袁氏。
——《辛亥革命史资料选集》
材料二 今日共和初成,兴实业实为救贫之药剂,为当今最重要之政策。
——《中国近代史资料》
材料三 曾几何时,已为情势所迫,不得已而与反革命专制阶级,如武人官僚辈,皆附之以求生存,而革命党人乃以政权让渡与彼,其致失几,又待何言!
——《孙中山资料选集》
请回答:
(1)材料一反映了孙中山怎样的政治态度?当时形势是怎样的?
(2)材料二的主张是什么?如何评价此主张?
(3)材料三中孙中山认为辛亥革命失败的原因是什么?
(4)材料三中“情势所迫”有何史实依据?



答案解析
1.【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再认再现能力。A,B两项均不符合鸦片战争后的史实;D项不是其主要作用;其主要作用在于呼吁国人开眼看世界,向西方学习。
2.【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中体西用”思想的掌握能力。“中体西用”思想是60年代洋务派提出的。
3.【答案】B
【解析】挽联认为,此人在维护共和制度方面的贡献与蔡锷(松坡指蔡锷)一样重大;在宣传西方文明方面的贡献不亚于康有为(南海指康有为)。只有梁启超与之相符。挽联的上联赞扬梁启超支持蔡锷发动反对袁世凯的护国运动,下联赞扬梁启超在引进西方文化是当仁不让于其师康有为。故选B。
4.【答案】D
【解析】立宪派代表了资产阶级的利益,他们想通过改良的方法使中国走上资本主义道路,故本题D项符合题意。
5.【答案】A
【解析】1905年,清政府派载泽等五大臣出洋考察“宪政”,揭开了“预备立宪”的序幕。
6.【答案】c
【解析】辛亥革命虽然推翻了清王朝的专制统治,但袁世凯窃取了革命的果实,“可怜购得假共和”,就是指辛亥革命没有真正建立起资产阶级的民主政治。
7.【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了学生对历史知识的再认再现能力。结合所学知识可知:③是1913年10月,④在其后,②是1914年,①又在②之后。
8.【答案】B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为了摆脱民族危机进行的最初觉醒应该是魏源的“师夷之长技以制夷”思想。A 项不符合民族危机下激发的思想;C,D两项时间不符合。
9.【答案】D
【解析】在当时民族资本主义还没有出现。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出现是在19世纪六七十年代。
10.【答案】D
【解析】梁启超是民族资产阶级维新派的代表,在题目给定的四个选项中,符合维新派观点的仅有C,D两项。托古改制是康有为在《孔子改制考》中提出的观点。因此,D项正确。
11.【答案】C
【解析】维新派在民权方面要建立君主立宪制,而资产阶级革命派则要实行民主共和制。A,B两项是二者的相同点,D项不属于“民权思想”。
12.【答案】D
【解析】由题干材料中军阀之间的支持、串通,可排除A项;由“排挤孙中山”可知B项错误;从题干材料可以看出其根本立场并未变化,一直借革命势力维护自身利益,故排除C;答案选D。
13.【答案】B
【解析】从诗词中“阳历年”“三民对五权”可以看出,这是孙中山的民主思想及其领导的辛亥革命对民众的社会生活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14.【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依据所学知识进行分析推断的能力。梁启超是资产阶级维新派,主张社会改良,反对革命,希望通过提高民众素质,进行渐进的社会改良。
15.【答案】A
【解析】从题干中“咸丰”“粤匪”可断定这一时期正是太平天国运动时期。为了解决内忧外患,这一时期清政府开始了洋务运动。
16.【答案】C
【解析】袁世凯复辟帝制的行为,遭到了社会各阶层的广泛反对。蔡锷等在云南宣布独立,掀起了护国运动。
17.【答案】C
【解析】A,D两项为两派的共同点,B项为革命派主张,故正确答案为C项。
18.【答案】D
【解析】1913年10月,袁世凯胁迫国会将他选举为“正式”大总统。
19.【答案】D
【解析】“班底里的主要配角,一个个各唱其戏”,说明袁世凯统治集团内部已四分五裂。“卖不了票了”说明社会各阶层都加入到反对袁世凯的行列,袁世凯已成为众矢之的。
20.【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分析材料的能力。梁启超引用这段话不只是单纯地指出甲午中日战争日胜中败的原因和洋务运动失败的原因,而是为即将到来的戊戌变法做舆论准备。
21.【答案】(1)顽固派、洋务派、资产阶级早期维新派。
(2)异:是否学习西方先进科技文化。同:维护封建统治和“纲常名教”。
(3)进步之处:在学习西方先进科技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出学习西方的议会民主政治制度。
原因:“中体西用”说是地主阶级开展洋务运动的指导思想,提出这一思想的根本目的在于维护没落的封建制度;而材料三中学习西方政治制度是由资产阶级早期维新派提出的,其目的在于发展资本主义。阶级立场的不同,是两种主张存在差异的根本原因。
(2)进步性:明确提出推翻君主专制统治,建立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原因:西方民主思想在中国广泛传播;资本主义经济有了进一步发展;思想家们不断的探索和实践;民主革命运动的高涨。
【解析】第(1)问可结合材料有效信息并参考所学知识予以判断;第(2)问和第(3)问应结合三个派别的基本主张进行对比,并从其各自的阶级立场角度分析存在差异的原因。
22.【答案】(1)引进西方先进技术,创办近代化企业; 派遣留学生;创办新式海军。
发动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朝统治和君主专制制度;宣告中华民国成立并制定了《临时约法》。
表现:袁世凯、张勋复辟帝制,北洋军阀封建统治。
(2)1915年陈独秀发起新文化运动,高举“民主”“科学”两面旗帜;批 判旧文化、旧道德,提倡新文化、新道德。
(3)规定:主权在民;民族平等;国民有选举权和被选举权;三权分立;责任内阁制等。
效果:革命果实被袁世凯篡夺;临时约法不断被破坏。没有真正起到维护民主、反对专制的作用。
【解析】本题考查辛亥革命前后中国人民争取民主共和的斗争。第(1)问,材料中的“枝叶”指洋务运动学习西方的先进科学技术,“大树”指辛亥革命推翻了君主专制制度,“树墩”指封建统治的经济和思想基础;第(2)问,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是新文化运动;第(3)问,阅读材料,概括内容即可。
23.【答案】(1)提出“三世说”的历史进化论观点;主张君主立宪制代替君主专制制度。
(2)君主立宪政体。条件:制定宪法和培养合格国民,“广开民智”。
(3)三民主义(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思想)。推翻了两千多年的君主专制,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颁布了《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4)政治民主化是中国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仁人志士的思想探索推动了中国政治民主化的进程。
【解析】第一小题考查学生对于材料的理解以及信息的获取,我们可以得出据乱世,升平世和太平世三个阶段。根据材料二可以看出他说的是君主立宪制政体。第二小题第二问要从材料和所学中得出答案。第三小题要联系课本所学。
24.【答案】(1)“病”:奴隶性;“药”:自由。
(2)核心思想:兴民权,救亡图存。
(3)方式:办学会、建学堂、创报刊、写文章。
主要影响:促进了思想启蒙;激发了爱国热情;推动了维新变法运动的发展。
【解析】第(1)问“病”与“药”分别是借指什么,在材料一中仔细推敲能够找到答案;第(2)问从材料二分析“爱国”“兴民权”等信息可知其核心在于“救亡图存、兴民权”;第(3)问与所学宣传民主思想的方式相结合并归纳其影响。
25.【答案】(1)态度:孙中山被迫妥协退让。形势:帝国主义对革命派施加压力,立宪派官僚乘机进攻革命派。
(2)主张:实业救国。评价:对袁世凯盲目信任,对巩固共和的艰巨性认识不足。
(3)原因:革命派向封建势力和帝国主义妥协,国内反革命阶级与帝国主义勾结。
(4)依据:帝国主义采取军事威胁、外交孤立、经济封锁等手段对革命政权施加压力;革命政权中的立宪派、旧官僚乘机对革命派进攻。
【解析】第(1)题第一问、第(2)题第一问、第(3)题在阅读理解材料的基础上获取有效信息,概括归纳说明问题;第(1)题第二问、第(4)题在阅读理解材料的基础上准确再现史实说明问题;第(2)题第二问在明确“主张”的情况下再现史实作出恰当的评价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