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一 第25课 两极世界的形成(共33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一 第25课 两极世界的形成(共33张PPT)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3.1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0-02-16 17:51:01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课件33张PPT。 1945年5月8日,德国签署无条件投降书,苏联人民举国欢庆。而当时美国驻苏参赞凯南却对身边的记者说:“人们在欢呼跳跃……他们以为战争结束了,而战争才刚刚开始。” 材料中的两个“战争”分别指什么?第二次世界大战 美苏 “冷战”在这两次“战争”中,美苏关系有何不同?二战中美苏均为正义并肩战斗,为人类和平创造了条件,为何战后双方却形成对峙?
曾经的盟友,正义的象征请思考:背景影响形成从盟友到对手美苏冷战冷战阴影下的国际关系第25课 两极世界的形成雅尔塔会议三巨头丘吉尔、罗斯福、斯大林雅尔塔体系1、概念:2、实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期,在雅尔塔等国际会议上,美、英、苏等国讨论了结束战争、处理战争遗留问题和战后和平等问题,达成若干协议,形成的以美、苏为主导的国际关系新体系。美苏两分天下(划分势力范围)3、作用:奠定了战后世界两极格局的框架。4、影响:标志着以欧洲为中心的传统的国际格局被美苏两极格局所取代,国际关系进入了一个新时代。1、雅尔塔体系奠定美苏两分天下的基本轮廓雅尔塔三巨头 雅尔塔体系是大国相互妥协的产物,为战后两极格局的建立奠定了基础,为美苏两个超级大国争夺开了先河一、从盟友到对手 二战,不仅重创了新兴大国德国和日本,同时也使传统大国英国和法国失去了昔日的风采。欧洲列强主宰世界的时代过去了。 欧洲是二战的主战场,战争给欧洲国家带来严重的灾难。战争结束时,欧洲满目疮痍,西欧国家普遍存在财政危机,物资贫乏等问题,国民经济呈现出一片衰微破败的现象。2、战后极大地改变了世界主要国家政治力量的对比 拥有1200多万军队,
驻军56个国家
海外拥有484个军事基地
49年以前唯一拥有原子弹工业生产量占世界2/3?
外贸出口额占世界1/3?
黄金储备量占世界3/4独占鳌头 苏军总数达1140万
驻军欧亚许多地区
扩展了60万平方公里疆土
战争中做出重大贡献,显示巨大能量,国际政治地位空前提高空前强大 现在和过去不同了:无论谁占领了土地,也就在那里强加它自己的社会制度。不可能有别的情况
——斯大林熊牛相争,夺取霸权“没有永恒的盟友,也没有永恒的仇敌,只有永恒的利益。”
——英国前首相 帕默斯顿(1784~1865)3、社会制度和国家利益的冲突美国成为 资本主义 世界霸主苏联实力 大大增强第二次世界大战西欧 衰落日本 衰落在社会主义国家中影响大增妄图称霸世界社会制度国家利益矛盾政治力量发生改变从战时盟友变成战后对手一、从盟友到对手——两级格局形成的背景  1.雅尔塔等国际会议确立了以美苏为主导的雅尔塔体制。  3.随着战争结束,美苏两国在社会制度和国家利益上的矛盾冲突日益加剧。(根本原因)2、战后政治力量对比改变:战后美国成为资本主义世界的霸主,苏联成为了唯一能与美国抗衡的国家“铁幕”指苏联及东欧人民民主国家二、两极格局的形成1、丘吉尔发表“铁幕”演说,揭开了“冷战”的序幕“一幅横贯欧洲大陆的铁幕已经降落下来。在这条线后面,座落着中欧和东欧古国的都城……所有这些名城及其居 民无一不处在苏联的势力范围内……”二、两极格局的形成2、冷战正式开始的标志:1947年“杜鲁门主义” (世界已经分成两个敌对营垒)“几乎所有国家必须在两种生活方式中挑选一种”一种是“自由国家”,一种是“极权政权”。美国有领导“自由世界”的使命,以“防止共产主义的渗入”。
我相信美国的政策必须是支持自由国家人民抵抗少数武装分子或外来压力的征服企图。我相信我们必须协助自由国家人民依照其自己的方式,造成其本身的命运。
——1947年3月杜鲁门在关于援助希腊和土耳其的国会上的演说“极权国家”指的是什么?
“自由国家”指什么制度国家?
材料表明了杜鲁门主义的实质是什么?1、“冷战”的序幕:社会主义国家资本主义国家遏制共产主义,称霸世界1946年丘吉尔发表“铁幕”演说为什么采取“冷战” ?什么是“冷战”?“冷战”:以美国为首的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对苏联等社会主义国家采取的除武装进攻之外的一切敌对活动。①世界人民在战后的和平思潮、反战思想。②双方势均力敌,都拥有核武器,不敢贸然开战。3、冷战的具体表现包括相互攻击对方的价值观念与社会制度、外交对抗、封锁禁运、军备竞赛、组建军事集团、发动代理人战争等。 1946年铁幕演说
(冷战序幕)1947年杜鲁门主义(冷战正式开始)1947年马歇尔计划1949年北大西洋公约组织 1947年共产党和工人党情报局1949年经济互助委员会1955年华沙条约组织(正式形成)资本主义阵营(美国) 经济军事政治社会主义阵营(苏联)3、冷战的具体表现苏 联波 兰民德罗马尼亚保加利亚南斯拉夫匈牙利捷克斯洛伐克联邦德国奥地利瑞士瑞 典芬 兰法 国意 大 利土 耳 其西 班 牙希 腊丹麦英 国 冰岛挪 威荷兰比利时葡萄牙爱尔兰阿尔巴尼亚中立国北约成员国华约成员国北约华约 两大军事政治集团归纳比较——杜鲁门主义VS马歇尔计划
(1)相同点
①背景:
都出现在二战后初期,美苏由战时同盟关系走向对抗。
②实质:
两者在本质上是一致的,都是为了遏制苏联等社会主义国家,稳定资本主义统治秩序,确立和巩固美国的霸权地位。三、“冷战”阴影下的国际关系
——两极格局的影响 有人认为,尽管“冷战” 期间,美苏进行着激烈的意识形态的对抗。但是,冷战也包含着强大的稳定因素。整个 “冷战”时期是二十世纪最长的一段和平时期。你如何理解上述这段话? “冷战”对国际关系产生了怎样的影响呢?
【自主探究】三、“冷战”阴影下的国际关系
1、特点德国分裂1949朝鲜半岛分裂
1945古巴导弹危机
1962美苏对抗是二战后国际关系的中心和焦点;
全面“冷战”为主,局部“热战”为辅;
在欧洲以“冷战”为主,在亚洲以“热战”为主。德国分裂 德国投降后,德国和首都柏林被苏、美、英、法四国分区占领。1949年在美国和苏联的支持下,德国西部和东部先后成立了德意志联邦共和国和德意志民主共和国,德国分裂。

德国分裂修建柏林墙  日本投降后,美苏军队以北纬38度线为界进驻朝鲜,形成了朝鲜半岛南部和北部美苏两个占领区。
  
朝鲜分裂古巴导弹危机原因:1962年,苏联开始向古巴运送导弹,准备在古巴建立导弹基地,以改变苏联在核力量对比中的不利地位。美国武装封锁古巴,经过对峙和谈判,苏联最终从古巴撤走导弹,危机结束。结果:1962年美苏核力量比较古巴导弹事件的结局反映了什么?争霸优势在美国越南战争(1955-1975)第一次印度支那战争(1945-1955):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法国殖民者重返越南。越南人民在越南共产党的领导下,英勇抗击,迫使法国殖民者撤出。1961年—1973年美国援助第二次印度支那战争(1955-1975),美国等资本主义阵营国家支持的南越(越南共和国)对抗由苏联和中国等社会主义阵营国家支持的越南民主共和国(北越)和“越南南方民族解放阵线”的一场战争。其发生在冷战时期的越南(主战场)、老挝、柬埔寨。 1973年,美国同越南北方政府在法国巴黎签订停战协定。学术界对美苏“冷战”的评价
史料一 “冷战”时期的批评家曾经指责一些军事联盟如北约组织和华约组织推动了高昂的军备竞赛,并使地区冲突一直有转变成超级大国之间核对抗的危险。“冷战”结束后,赞扬这些军事联盟具有控制冲突升级的能力却成为时尚。 ——[美]杰里·本特利等《新全球史》
史料二 苏联曾经是有用的敌人。美国相信,不仅要和苏联的军事力量竞赛,还要和苏联的成就竞赛……没有苏联的空间计划,美国人就不可能登上月球……
——《美国新闻与世界报道》(1991年9月9日)探究 根据上述史料并联系所学知识,概括学术界是怎样评价美苏“冷战”的?
答案 学术界力图对美苏“冷战”作出辩证评价。既强调了美苏争锋使世界长期不得安宁,国际局势紧张;
又看到在近半个世纪中双方势均力敌,避免了新的世界大战的爆发。既认为美苏军备竞赛付出了高昂的代价,又指出“冷战”推动了科技的发展。两极格局对战后国际关系影响的两面性
(1)消极影响
①政治上:超级大国推行霸权主义、强权政治,严重恶化了国际关系,使世界分裂为两个敌对的阵营;擅划国界、分裂国家的做法,埋下了不稳定的祸根。
②经济上:严重阻碍了世界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国际经济秩序长期得不到改善,不利于广大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发展。
③军事上:美苏两国为谋求霸权,展开长期的军备竞赛和地区争夺,导致世界局势长期紧张动荡。(2)积极影响
①两大集团势均力敌,都不敢轻易动武,避免了新的世界大战的爆发。
②为世界经济的发展和科技革命的进行提供了相对稳定的国际环境。
③不同社会制度的国家在共存中相互借鉴,推动了世界的整体发展。
④世界格局发生变化:在两极格局下,亚非拉国家为维护自身的安全,开展不结盟运动,第三世界崛起;欧共体等区域性合作组织形成返回社会主义阵营东欧共产党和
工人党情报局经互会华约杜鲁门主义马歇尔计划北约资本主义阵营西欧欧 洲 冷 战西德东德亚洲亚洲美洲美洲美国苏联冷战:朝鲜分裂
热战:朝鲜和越 南战争冷战:古巴
导弹危机【小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