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第 2 课时 年级 班 组 姓名:
课题:第1课 隋朝的统一与灭亡(巩固提高) 课型:新授
备写人: 执教人: 使用时间:3.2
学习目标:1、掌握隋朝大运河的主要路线; 2、了解科举制度的产生、认识科举制对隋唐社会的影响; 3、认识隋朝的暴政是隋朝灭亡的主要原因。一、预习自测:1.《三国演义》卷首语道:“话说天下大事,分久必合,合久必分。”中国历史在经历了东汉末年到南北朝近400年分裂后,隋朝又一次实现了统一。隋朝统一全国的时间是 ( )A、581年 B、589年 C、605年 D、618年 2.在我国历史上,开通了一条纵贯南北的大运河,正是设置进士科的皇帝是( ) A、汉武帝 B、秦始皇 C、隋文帝 D、隋炀帝 3.2014年中国大运河成功入选《世界遗产名录》。隋朝开通大运河的根本目的是( ) A、加强南北交通,巩固统治 B、促进南北经济的交流 C、促进民族间的友好往来 D、防洪灌溉,促进农业的发展4.这一制度创立于隋朝,由国家设立科目,定期举行统一考试来选拔官吏。该制度是( ) A、禅让制 B、分封制 C、科举制 D、行省制 5.成语“罄竹难书”出自《旧唐书?李密传》:“罄南山之竹书罪无穷,决东海之波流恶难尽。”这是李密(农民起义的领袖)为声讨哪一人物而写的( ) A、隋文帝 B、隋炀帝 C、唐高宗 D、唐玄宗我的疑惑: 二、合作探究:1. 科举制是隋炀帝时期正式确立的选官制度,它通过考试选拔人才。这个制度一出台,农民张三很高兴;学富五车的世家子弟李四反应平平;他的哥哥李大却嚎啕大哭,因为他从小养尊处优,根本不爱念书,大字不识几个;皇帝杨广心情也不错;他们各自都说了一句话,其中,工匠的儿子王五高兴地说:“俺终于可以读书了!”据此,完成下列讨论。农民张三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张三的话体现了科举制施行有怎样的意义?意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世家子弟李四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李四的话体现了科举制施行有怎样的意义? 意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不学无术的公子哥李大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李大的话体现了科举制施行有怎样的意义? 意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皇帝杨广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杨广的话体现了科举制施行有怎样的意义? 意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工匠的儿子王五:“之前俺爹总说读书没有用,现在俺终于可以读书了!”王五的话体现了科举制施行有怎样的意义? 意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请归纳科举制施行的意义: 2.隋炀帝平陈有功、正式确立科举制、开通了纵贯南北的大运河……历史功绩很大,他为什么会身死国灭?隋朝速亡的原因是什么?这对我们今天建设和谐社会有什么启示意义? 三、拓展训练(达标检测):1.科举制度作为一种人才选拔制度,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公平公正的特点。它的正式创立者是 ( ) A、隋文帝 B、隋炀帝 C、秦始皇 D、汉武帝2.国家统一是中国历史发展的主流。公元6世纪80年代,中国重归统一时的皇帝是( ) A、隋文帝 B、唐太宗 C、武则天 D、唐玄宗3.隋炀帝时,余杭(杭州)人要到洛阳去经商,走水路先后经过的是( ) A、邗沟——江南河——通济渠 B、江南河——邗沟——通济渠 C、江南河——通济渠——永济渠 C、江南河——邗沟——永济渠 4.隋朝大运河共分四段,自北向南分别是( ) ①永济渠 ②通济渠 ③邗沟 ④江南河 A、④①②③ B、②①③④ C、①②③④ D、④③②①5.“北通涿郡之渔商,南运江都之转输,其为利也博(丰厚)哉。”这反映 出隋朝开凿的大运河 ( )A、促进了经济交流 B、抵御了匈奴进攻 C、巩固了封建统治 D、结束了分裂局面 6.下列不属于科举制度作用的是 ( ) A、加强了皇帝在选官和用人上的权力 B、扩大了官吏选拔的范围 C、使有才学的人能够由此参政 D、阻碍了教育的发展 教师复备 学生笔记
教/学之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