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0张PPT)
第二单元 辽宋夏金元时期:民族关系发展和社会变化
第 6 课
北宋的统治
1、“突如其来”的皇位
960年
赵匡胤(宋太祖)
东京(开封)
北宋
时 间:
建立者:
都 城:
史 称:
陈桥兵变,黄袍加身
宋
太
祖
像
虽然当了皇帝,
可宝宝心里苦,
烦恼太多了
结合已经学过的知识思考:
宋朝建立初年,存在哪些问题
影响统治?
1、皇帝烦恼之天下分裂
宋
中原广大地区和南方重归统一。结束了五代十国的分裂局面。并非统一全国,北方没有。
五代十国的
分裂局面
先易后难,
先南后北,
逐一消灭
南方割据
政权
2、皇帝烦恼之武将权重
一、军事上:1.解除禁军将领的兵权
2.控制对军队的调动
3.军队将领,定期换防
3、皇帝烦恼之宰相权大
二、政治上:
中央:分化事权,削弱相权
赵匡胤与赵普议事图
君臣密谈、谋划天下
自唐季以来,数十年间,帝王凡易八姓,战斗不息,生民涂炭,其何故也?
此非他故,方镇太重,君弱臣强而已。
吾欲息天下之兵,为国家长久之计,其道何如?
惟稍夺其权,制其钱谷,收其精兵,则天下自安矣.
赵普分析唐末以来政局动乱的原因是什么?
地方权力大,中央势弱
据此,赵普建议怎么做?
设法收回地方政府的权力,集权于中央。即夺其权、制钱谷、收精兵。
4、皇帝烦恼之地方权大
北宋时期,要派一个朝廷官员(最爱吃螃蟹)去地方担任知州,问他想去哪里?他说:“但得有螃蟹,无通判处可也。”
——《归田录》欧阳修
为什么当知州,不愿意当地有通判呢?
通判,是宋朝新设立的一个官职,是朝廷派来监督知州的。
因为通判分化了知州的权力。
地方上:1.派文臣担任州县的长官
2.设置通判,分化知州的权力
二、政治上:
中央:分化事权,削弱相权
三、经济上:取消节度使收税权力,设置转运使,把地方财政收归中央
漫画反映出宋太祖为加强中央集权采取了什么措施?
地方上:1.派文臣担任州县的长官
2.设置通判,分化知州的权力
二、政治上:
中央:分化事权,削弱相权
宋太祖为加强中央集权采取了哪些措施?
一、军事上:1.解除禁军将领的兵权
2.控制对军队的调动
3.军队将领,定期换防
三、经济上:取消节度使收税权力,设置转运使,把地方财政收归中央
材料:五代十国是唐末以来藩镇割据局面的延续,它们的开国君主都是掌握兵权的武将。北方政权更迭,战事不断,政局动荡不安。
——《中国历史·第二册 第5课》
防止唐末以来武将专横跋扈的弊端重现
重文轻武
重文轻武政策
据统计,咸平元年(998)至靖康元年(1126)朝中显要官僚,武人出身仅占官僚总数4.5%,而科举出身者则占总数39.9%
北宋政治家、文学家。天圣八年进士,修《新唐书》。宋英宗时,官至枢密副使(兵权)、参知政事(行政权)。
文臣统兵的代表:欧阳修
《劝学诗》
宋真宗(北宋第3位皇帝)
富家不用买良田,
书中自有千钟粟。
安居不用架高堂,
书中自有黄金屋。
出门莫恨无人随,
书中车马多如簇。
娶妻莫恨无良媒,
书中自有颜如玉。
男儿若遂平生志,
六经勤向窗前读。
曾因国难披金甲,
不为家贫卖宝刀。
——(宋)曹翰《退将诗》
做人莫做军,
做铁莫做针。
——(宋)谚语
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
万般皆下品,
唯有读书高!
VS
唐朝武将
宋代文臣
为什么会发生这种变化?
措 施
任用官员
科举制度
重用文官,压制武将;武将受文官监督和管束;文官地位和待遇都高于武将。
增加取士名额,提高进士地位。
重文臣、轻武将
重科举,纳人才
重文轻武政策
应天书院(今河南商丘睢阳区南湖畔)、岳麓书院(今湖南长沙岳麓山)、白鹿洞书院(今江西九江庐山)、嵩阳书院并称宋朝四大书院。
宋朝范仲淹、岳飞、文天祥、陆秀夫等皆科举出身。而这些寒门出身的士子一旦登第,多怀忠君爱国之心。宋朝统治者对文人极其尊重,不得杀士大夫及上书言事人,俸禄也极丰厚。世人多称宋朝为士大夫政治的黄金时代。
想一想,这种重文轻武的政策会带来怎样的影响?
扭转了五代十国时期尚武轻文的风气,有利于政权的稳定和社会的安定。
消极影响
文臣掌兵,不熟悉军务
将不专兵,兵无常帅,导致军队战斗力减弱
积极影响
第 6 课
北宋的统治
北宋的建立,结束了安史之乱以来长达300年
的诸侯割据和军阀战乱局面,使民众有了一个
和平安宁的生产生活环境。
在北宋统治者“重文轻武”政策下,一定程度上
促进了社会的进步,但同时也导致了宋朝军事
力量薄弱,为后来对西夏、辽用兵频频失败埋
下了伏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