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高中必修一历史-第7课 英国君主立宪制的建立【课件】(共28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人教版高中必修一历史-第7课 英国君主立宪制的建立【课件】(共28张PPT)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2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0-02-16 21:47:48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28张PPT)
代议制:
概念:议会由选举产生的议员组成,代表选民行使国家权力

意义:资产阶级通过议会对国家实行集体统治,以防专制独裁
资本主义代议制政体的主要形式

君主立宪制
民主共和制
议会制君主立宪制(英国)
二元制君主立宪制 (德国)
总统制民主共和制(美国)
议会制民主共和制 (法国)






第三单元 近代西方资本主义政治制度的确立与发展

第7课
英国君主立宪制的建立
1640S 历史的抉择与命运
1649年,亚欧大陆的西方——英国,一位国王公开被杀。从此,英国历史开启了一系列抉择与变化……。
查理一世

1644年,古老文明的亚欧大陆东方——中国,一位皇帝自杀。中国人以传统的方式开启一个新的王朝……。
崇祯皇帝
1640 S
一个霸气的皇帝
一个脆弱的帝国
道光皇帝
一个软弱的国王
一个强大的帝国
维多利亚

200年后 中、英两国君主相遇
1840年, 影响中国百年历史的鸦片战争
中国惨败
200年间英国发生了什么?
一、君主立宪制建立的前提
3)政治: ①斯图亚特王朝信奉君权神授,厉行专制,干涉工商业的生产经营
②资产阶级和新贵族要求限制王权,同国王展开斗争
1、原因
1)经济:英国的资本主义已经有了较大发展
2)阶级:出现了新兴资产阶级和和按照资本主义方式从事经济活动的新贵族
2、经过(1640-1688)
1)爆发(1640):国王查理一世被押上断头台
英国资产阶级革命
国王因何被杀?
一、君主立宪制建立的前提
1)爆发(1640):国王查理一世被押上断头台
英国资产阶级革命
国王因何被杀?
1265年,贵族、骑士和市民等召开会议,组成议会。
1640年,当议会批准补助金后,因议会抗议他征收新税,查理一世解散议会
上院由贵族和教会代表组成,又称贵族院。
下院主要由乡绅和市民组成,逐渐扩大了在税收、立法等方面的权力;后来很多新兴资产阶级和新贵族进入,又称平民院。
查理一世专制统治侵犯了人民的自由、权利,违背了英国的历史传统。使资产阶级和新贵族利益受损

议会军
国王党 VS

并形成国王征税须经议会同意的传统
杀了一个王
查理一世
除君主 建共和
——第一次,他们选择了处死国王!……
一、君主立宪制建立的前提
2、经过(1640-1688)
1)爆发(1640):国王查理一世被押上断头台
2)共和国时期(1649-1660):统治者争权夺利不断,政局动荡
英国资产阶级革命
没有国王的岁月
1653年,克伦威尔驱散议会,实行军事独裁,就任 “护国主”,共和国名存实亡,激起广大人民群众的反抗。
1658年9月,克伦威尔在危机四伏中病逝。其子理查·克伦威尔继任护国主。各派纷争,流血冲突不断升级。
——第二次他们选择了请回一位国王……
查理二世
3)复辟时期(1660-1688): 查理二世保证大赦政治犯、保障宗教自由、保持革命期间所获得的财产所有权。答应同议会共同管理国家。
一、君主立宪制建立的前提
2、经过(1640-1688)
1)爆发(1640):国王查理一世被押上断头台
2)共和国时期(1649-60):统治者争权夺利不断,政局动荡
3)复辟时期(1660-88):查理二世和詹姆士二世加强王权恢复旧的统治秩序
英国资产阶级革命
迫害清教徒,逮捕、杀害反对君主封建政权的人,对曾签署查理一世死刑的人一个不赦,没来得及逃走的28人全部逮捕,13人处以绞刑,15人终身监禁。连已死的人也不饶过,把克伦威尔等人的尸体从坟墓中掘出,施以绞刑,枭首示众。
詹姆士二世
当查理二世和詹姆士二世倒行逆施时,
——第三次他们选择进口一位国王……
逐了一个王
4)光荣革命(1688):英国议会邀请詹姆士二世的女儿玛丽和她的丈夫威廉承袭英国王位,议会和国王共同统治英国
一、君主立宪制建立的前提
2、经过(1640-1688)
英国资产阶级革命
玛丽和她的丈夫威廉
凭什么说是“光荣”?赶走一个旧王请来一个新国王,谈何“革命”?
国王是被议会请来的,国王的权力来源于议会的授予,而非“君权神授”。不流血的方式实现了制度的变迁。
制度变迁可以用非革命的手段来完成。从此后,英国历史上不再出现重大的暴力冲突,和平和渐进的改革成为英国历史发展的特色。
-——钱乘旦《英国通史》
杀了一个王
逐了一个王
请了一个王
查理一世
詹姆士二世
威廉三世
光荣革命
资产阶级和新贵族掌握了大权,标志着资产阶级革命的结束;
一、君主立宪制建立的前提
英国资产阶级革命
3、意义
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的胜利,为君主立宪制的确立奠定了基础
议会
国王
资产阶级和新贵族
封建势力


时间





1640
1649
1653
1660
1688


民主
专制

革命开始
处死国王
克伦威尔
专制独裁
斯图亚特
王朝复辟
光荣革命
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的过程说明了什么?
资产阶级革命的过程不是一帆风顺的,民主与专制的斗争是艰难曲折的
二、君主立宪制的确立
1265年,英国议会的开端,限制王权(财政)
1215年约翰王与贵族签订《大宪章》
第12条:无全国公意许可,不得征收任何免役税与贡金。
第61条:由二十五名贵族组成的委员会有权否决国王命令。
以后逐渐形成召开议会决定重大事宜的制度。
《大宪章》共有61项条款,大部分都列明一些有利于贵族的权利。
1、议会权力的确立
1)1215年,英国25名贵族迫使英王约翰签署《大宪章》
王在议会中
王在法下
二、君主立宪制的确立
1、议会权力的确立
1)1215年,英国25名贵族迫使英王约翰签署《大宪章》
英国议会的开端,限制王权(财政)
2)《权利法案》
① 颁布时间:1689年
② 内容:以明确的法律条文,限制国王权力,保证议会的立法、财政等权力
限制了国王
哪些权力?
军事权
立法权
征税权
司法权
行政权
凡未经议会同意,以国王权威停止法律实施之僭越权利,为非法权利。
解读《权利法案》(一)
凡未经议会批准,借口国王特权,为国王而征收,或供国王使用而征收金钱,超出议会准许之时限或方式者,皆为非法。
设立审理宗教事物之钦差法庭之指令,以及一切其他同类指令与法庭,皆为非法。
除经议会同意之外,平时在本往国内征募或维持常备军,皆属非法。






二、君主立宪制的确立
国王此时还保留了较大的行政权
解读《权利法案》(二)
保障了议会
哪些权利?
议会议员之选举,应是自由的。
选举权
言论自由权
集会权
议会之演说自由、辩论或议事之自由,不应在议会之外任何法院或任何地方,受到弹劾或询问。
为申请一切诉冤,并为修正、加强与维护法律起见,议会应经常集会。
议 会
国王

权力
中心:
二、君主立宪制的确立
第一次转移:
立法权由国王转向议会
议会主权
王在法下
威廉三世死后,王位应传给詹姆斯二世的第二个女儿安妮。如果安妮没有直接的继承人,在她死后,王位应传给斯图亚特王朝的远亲、德国汉诺威选帝侯。(为了防止安妮去世后王位复归詹姆士二世及其后代,光荣革命的成功将功亏一篑。于是,1701年,议会颁布了《王位继承法》,限定了王位继承顺序和宗教信仰,
以后法官的任免权不再属于国王而属于议会;以后凡议会谴责、定罪的人,国王都不能任意赦免。
《王位继承法》 1701年,把王位继承、任命法官等重大权力都掌握在议会手中
二、君主立宪制的确立
③ 构成: 君主:英国国王(行政)

议会:上议院:贵族和教会代表(司法)

下议院:资产阶级和新贵族(立法、财政)
④ 影响:a、对国王:否定了君权神授,君权由法律授予和制约
国王开始逐渐处于“统而不治”的地位
二、君主立宪制的确立
c、对国家:英国的君主立宪制逐步确立起来
法权高于王权,人治高于法治,由专制走向民主,实行议会与国王集体统治
英国国王成为虚君,不是开始于1689年的《权利法案》,《权利法案》确立了君主立宪制,但是国王仍有较大的行政权,可以领导政府和内阁;只不过是受到议会的制约。后来,国王退出内阁;责任内阁制形成之后,英国国王才真正处于“统而不治”的地位
b、对议会:掌握法律的制定,监督政府和决定重大经济政策
议会权力日益超过王权
把实际权力转移到议会手中,确立了议会权力高于王权。以法律形式肯定议会的权力
概念:(资本主义国家)以世袭的君主为国家元首,君主权力按法律规定受到限制的政权组织形式,它是近代资产阶级代议制的一种形式
3)、1832年议会制度的改革与完善
③影响:工业资产阶级获得了更多议席,为工业资本主义的进一步发展和资产阶级民主政体的稳定提供了保障
①原因:工业革命后,工业资产阶级兴起,要求获得更多的政治权利
英国君主立宪制确立之初,只有那些拥有一定地产的成年男性才有资格当选议员。1830年,只有不到百分之十的成年男性拥有选举权,而拥有被选举权的人则更少。
二、君主立宪制的确立
1832年,议会进行选举改革
1867年议会改革,使城市小资产阶级和城市工人获得了选举权。(工人获得选举权,给政治民主化提供了更大的动力)
1884年议会改革,使农业工人获得了选举权。英国基本实现了男性户主的选举权
1918年议会通过议案,30岁以上的妇女获得了选举权;1928年年龄限制降低为21岁,成年公民实现了普选权;1969年,选举不分性别,年龄降低至18岁
★特点:选举权不断扩大,逐步取消财产、年龄、性别限制。
②内容:降低选民的财产资格限制;增加新兴工业资产阶级的席位
二、君主立宪制的确立
1、议会权力的确立
1)1215年,英国25名贵族迫使英王约翰签署《大宪章》
2)《权利法案》
3)1832年议会改革
2、责任制内阁的形成(行政)
英国的内阁制度起源于都铎王朝时期的枢密院。原是国王的最高咨询机构,协助国王处理全国政务,由国王指定的贵族担任枢密大臣。光荣革命后,国王经常召集枢密院部分亲信在一个小密室商讨国家大事。人们称之为“内阁”(由英王主持,对英王负责)
(1)形成过程:
①内阁的起源,国王召集召开内阁会议
“不懂英语的英国国王”
1714年安妮女王去世后,无嗣继承,德国远亲乔治一世入主英国,但他对英国事务也不是很了解,并且不懂英语,无法在内阁会议上同阁员们讨论问题、交换意见,因此,乔治一世不愿参加内阁会议,便放手让大臣代他去料理国事,自己什么也不管。乔治二世和他的父亲一样对英国事务不感兴趣。连续两个外国国王给英国的君主立宪制带来发展良机,内阁制由此成形。
行政大权
思考:乔治一世在位时期英国开创了什么样的先例?不懂英语的国王丧失了什么权力?
开创国王不出席内阁会议的先例
二、君主立宪制的确立
2、责任制内阁的形成(行政)
②国王不出席内阁会议的惯例
(1)形成过程:
①内阁的起源,国王召集召开内阁会议
二、君主立宪制的确立
2、责任制内阁的形成(行政)
第一个首相
由于乔治一世不愿出席内阁会议。在这种情况下,便需要一个人来主持内阁会议。1721年,下院多数党领袖沃波尔担任财政大臣,经常主持内阁会议,居内阁大臣之首,成了实际上的首相。 ——阎照祥《英国政治制度史》
思考:沃波尔以什么身份担任首相?
③下院多数党领袖任内阁首相并组阁的惯例(责任内阁制开始形成)
②国王不出席内阁会议的惯例
(1)形成过程:
①内阁的起源,国王召集召开内阁会议
(2)运行机制

①组成 :
首脑——首相 ;成员——各部大臣
集体负责,与首相共进退
②内阁、首相、议会、君主之间的关系
a、内阁成员与首相共进退,
b、议会通过对政府的不信任案,内阁就要下台
c、首相也有权解散议会,重新进行选举
d、内阁名义上对国王负责,实际对议会负责
内阁向议会负责的制度,即为责任内阁制
e、下院一个政党成为议会多数党时就获得执政地位,党的领袖(党魁)被国王形式任命
f、首相有权提名内阁成员,掌握行政权和立法权,成为英国实际上的最高决策者和领导者
二、君主立宪制的确立
2、责任制内阁的形成(行政)
(1)形成过程:
(2)运行机制
下院议员
内阁首相
内阁大臣


由选民选举产生
首相提名,
国王批准


由国王任命在下院大选获胜的多数党领袖

议会主权的黄金年代已经过去
权力的制约平衡
1、英国君主立宪制的特点(见微点)
1)君主制、贵族制与民主制三者融为一体的混合物(保留了君主,但由议会掌权。议会中的上院由王室后裔、世袭贵族、离任首相等组成,不经过选举,即保留了贵族制的特色;下院议员及内阁由选举产生,是民主制的产物)

2)以议会内阁制为核心:议会是权力中心,掌握立法权、司法权;
内阁对议会负责,掌握行政权
3)国王作为国家元首,临朝不理政,是国家统一的象征和维系英联邦的纽带

4)权力制衡(议会掌握立法、财政权和对行政机关的监督权,内阁作为最高行政机关智障行政权,首相提名并由国王任命的大法官。两党或多党制也体现了权力制衡)

分析归纳一:
2、作用(见微点)
历史进步、稳定社会、保障发展、提供范式
分析英国社会发展的因素,必答的表述为:英国资产阶级代议制民主政治制度的确立
英国君主立宪确立之后英国社会政治变化
1、由君主专制到君主立宪制
2、由人治到法治
3、由以国王为中心到以议会为中心
分析归纳二:
共同进退
首相
(政府首脑)
内 阁
(政 府)
议会下院
多数党领袖

实质任命


对议会负责

对议会负责

监督



解散议会

重新选举


政府集体辞职
形式任命
国 王


形式任命
制 度 之 发 展
选民


代议制
行政权
行政权
国家元首
立法权
女王
内阁首相
议会
工党
内阁
国家元首
国家权力中心
政府首脑
执政党
国家政府





巩固练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