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30张PPT。第7课 辽、西夏与北宋的并立复习回顾1.民族:
2.建立者:
3.建立时间:
4.都城:一、契丹族与党项族契丹族耶律阿保机10世纪初上京临潢府(今内蒙古巴林左旗南)(一)契丹族 契丹是我国北方的古老民族之一。契丹正式见于历史文献记载的年代是389年。契丹人过着逐水草而居的游牧生活。“行营到处即为家,一卓穹庐数乘车。千里山川无土著,四时畋猎是生涯。”经过约500年的发展,到唐朝时,契丹已逐渐强大起来。1.民族:
2.建立者:
3.建立时间:
4.都城:党项族元昊11世纪前期兴庆府(今宁夏银川)(二)党项族 元昊仿效唐宋制度,订立官制、军制和法律,并发展农牧经济,还创制了西夏文字。 北宋、辽、西夏的建立简表想一想辽和西夏对我国历史发展有哪些贡献? 分别完成了契丹族和党项族的封建化,促进了边疆的开发,有利于民族融合,边疆的局部统一为中华民族大一统的重建和巩固奠定了基础。 二、辽与北宋的和战澶渊之盟 宋太宗即位之后,对辽采取防御政策。宋真宗时,辽军大举攻宋,逼近黄河岸边的澶州城下,威胁都城开封,宋真宗勉强亲征,宋军士气大振,击退辽军。背景:第二年(1005年),宋辽在澶州订立和议:
辽军撤回;
北宋给辽“岁币”。
历史上称为“澶渊之盟”。此后很长时间,辽宋之间保持着和平局面。内容:如何评价澶渊之盟?①对于北宋来说,有政治屈辱、经济掠夺之弊,加重了人民的负担,但也赢得了政治安定。
②辽则大获其利,军事上撤退,政治上赢得主动,经济上得到实惠。
③对整个中华民族来说,则有利于民族和平共处,相互交流,促进了双方的发展和民族融合。辽宋关系战争议和——澶渊之盟燕云十六州
燕云十六州,也叫“幽云十六州”“幽蓟十六州”,是五代后唐将领石敬瑭割让给契丹的十六州的总称,大致相当于今北京、天津及河北、山西北部一带。燕指幽州,云指云州。石敬瑭以割地为条件,借助契丹兵力,当上后晋皇帝,将燕云十六州割给契丹。宋朝:被动挨打,节节败退西夏:屡屡获胜,民不聊生内容:西夏对宋称臣
宋给西夏岁币,重开边境贸易三、西夏与北宋的关系战和战多元汇聚文字辽西夏 印章辽西夏 器物辽西夏辽西夏 钱币辽西夏探史明理1.北宋与辽、西夏之间的战争性质就交战双方来说有何不同?北宋与辽、西夏战争,只是中华民族大家庭内部之争,不是侵略和反侵略的战争。
就其正义性而言,当时的辽、西夏政权是以劫掠和扩大势力为目的而发动战争,是非正义的; 北宋军民的抗辽、西夏斗争维护了中原和南方社会的相对稳定和生产发展,是正义的。2.北宋与辽、西夏之间的战争给双方带来什么影响?加重了双方百姓的负担;
使人民蒙受了屠杀和焚掠等空前的战争灾难;
造成国库空虚,严重影响互市贸易和经济文化交流;
激化了民族矛盾和社会阶级矛盾。3.北宋与辽、西夏由战争走向议和的原因是什么?双方都不具备彻底战胜对方的实力;
战争耗费了大量的人力财力,破坏了双方的正常
贸易,严重影响人民日常生活;
人民反对战争;
北宋统治者软弱无能。4.怎样评价北宋与辽、西夏之间的议和?议和是双方实力均衡的产物;
加重了北宋人民负担;
使南北贯通,互市不绝,有利于经济贸易往来;
促进了民族融合。5.完成表格。916年契丹族耶律阿保机上京澶渊之盟960年汉族赵匡胤汴京庆历和议1038年党项族元昊兴庆寻踪辽夏:
在我国现在的五十六个民族中,没有契丹族、党项族,他们是怎样神秘“消失”的呢?请查阅有关资料,了解契丹族和党项族随辽夏政权的兴衰在历史上发展和变迁情况。拓展延伸宋与辽、宋与西夏订立和议后,对双方产生的主要影响是( )
A.双方基本上维持了和平局面
B.加速了辽、西夏封建化的进程
C.加强了民族融合
D.加深了北宋的经济负担课后习题澶渊之盟前,北宋对辽采取的主要政策是( )
A.防御 B.进攻 C.和亲 D.投降3.下列对澶渊之盟的分析和认识,正确的是( )
①宋辽关系史上由战到和的转折点 ②北宋政府牺
牲人民利益换取苟安局面的产物 ③客观上维持了
长久和平 ④暴露了北宋统治的腐败
A.①②④ B.①②③④ C.②③④ D.①②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