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3张PPT)
苏幕遮
周邦彦
一、关于荷花的诗句
二、作者介绍
三、理解大意
四、细读词句
五、题目检测
六、拓展阅读
你能想到哪些写荷花的诗句?
一、关于荷花的诗句
泉眼无声细细流,树阴照水爱晴柔。
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宋 杨万里《小池》
荷叶罗裙一色裁,芙蓉向脸两边开。
乱入池中看不见,闻歌始觉有人来。—唐 王昌龄《采莲曲》
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
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 宋 杨万里《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
一、关于荷花的诗句
江南可采莲,莲叶何田田。鱼戏莲叶间,鱼戏莲叶东,鱼戏莲叶西,鱼戏莲叶南,鱼戏莲叶北。——《江南》
制芰荷以为衣兮,集芙蓉以为裳——屈原《离骚》
有三秋桂子,十里荷花。——柳永《望海潮》
一、关于荷花的诗句
周邦彦(1057-1121):字美成,号清真居士。中国北宋词人,妙解音律,善于作词,羁旅愁思是他词作的重要题材,咏物也是周词的主要题材,周邦彦是继柳永之后北宋最有影响力的婉约派词人。周词语言富丽精工,音调和谐,讲究格律,被称为“词中老杜”,“词家之冠”。技法上成为婉约词的集大成者。
周邦彦的词以富艳精工著称,但这首《苏幕遮》“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清新自然。
二、作者介绍
苏幕遮
上片:
燎沉香,消溽暑。鸟雀呼晴,侵晓窥檐语。
叶上初阳干宿雨,水面清圆,一一风荷举。
注释:
燎:烧。
沉香:木名,其芯材可作熏香料。
溽:湿润、潮湿
呼晴:唤晴。旧有鸟鸣可占晴雨之说。
侵晓:快天亮的时候。侵,渐近。
宿雨:昨夜下的雨。
三、理解大意
苏幕遮
上片:
燎沉香,消溽暑。鸟雀呼晴,侵晓窥檐语。
叶上初阳干宿雨,水面清圆,一一风荷举。
细焚沉香,来消除夏天闷热潮湿的暑气。鸟雀鸣叫呼唤着晴天,快天亮时,鸟儿东张西望的在屋檐下“言语”。初出的阳光晒干了荷叶上残留的雨水。水面上的荷花清润圆正,荷叶迎着晨风,每一片荷叶都挺出水面。
三、理解大意
苏幕遮
下片:
故乡遥,何日去?家住吴门,久作长安旅。
五月渔郎相忆否?小楫轻舟,梦入芙蓉浦。
注释:
吴门:今江苏苏州 此处以吴门泛指吴越一带。
长安:借指北宋都城汴京
楫:桨
芙蓉浦:有荷花的水边。
三、理解大意
苏幕遮
下片:
故乡遥,何日去?家住吴门,久作长安旅。
五月渔郎相忆否?小楫轻舟,梦入芙蓉浦。
(看到这风景)我想到遥远的故乡,何日才能回去啊?我家本在吴越一带,长久地客居长安。五月,我故乡小时候的伙伴是否在想我,划着一叶扁舟,在我的梦中来到了过去的荷花塘。
三、理解大意
苏幕遮
燎沉香,消溽暑。鸟雀呼晴,侵晓窥檐语。叶上初阳干宿雨,水面清圆,一一风荷举。
故乡遥,何日去?家住吴门,久作长安旅。五月渔郎相忆否?小楫轻舟,梦入芙蓉浦。
问:词的上下片分别侧重写什么?
上片写景,下片抒情
问:词的下片抒情,抒发了一种什么情感?
思乡之情
三、理解大意
燎沉香,消溽暑。
问:一开始写的是一个什么样的季节和天气?
炎热潮湿的夏季。(溽、暑)
四、细读词句
鸟雀呼晴,侵晓窥檐语。
问:“呼”“窥”运用了什么手法?有什么表达效果?
拟人
“呼”更显人性化,表现出小鸟欢快的叫声和活泼灵动的神态。
“窥”把鸟儿们东张西望的神态表现得活灵活现。
而且“呼”和“语”更有“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之感,这闹正突显了静。
四、细读词句
叶上初阳干宿雨,水面清圆,一一风荷举
问:王国维曾称道:“美成《 苏幕遮 》词,‘叶上初阳干宿雨,水面清圆,一一风荷举’此真能得荷之神理者。”试分析“荷之神理”体现在哪里。
水面是什么样的:
水面是平的
清圆的是:
荷叶以及荷叶上的雨滴
荷茎是什么样的:
垂直的
“面”“圆”“举”简约的轮廓感。
四、细读词句
叶上初阳干宿雨,水面清圆,一一风荷举
问:王国维曾称道:“美成《 苏幕遮 》词,‘叶上初阳干宿雨,水面清圆,一一风荷举’此真能得荷之神理者。”试分析“荷之神理”体现在哪里。
“一一”把荷叶在水面上错落有致、疏密相间、高低起伏的层次感刻画得惟妙惟肖。
“风”字动态美,把微风吹过荷塘,荷叶妩媚、娇羞的姿态不动声色地勾勒出来。
“举”字写出了荷花亭亭玉立的姿态,把荷茎修长挺立的精气神表现得淋漓尽致。
问:词的上片写景,描绘了哪些意象?这些景物大致构成了几幅画面?
意象:沉香、鸟雀、初阳、荷叶、水面、荷花。
燎香消暑、鸟雀呼晴、风荷摇曳三幅画面
燎沉香,消溽暑。 (嗅觉)
鸟雀呼晴,侵晓窥檐语。 (听觉)
叶上初阳干宿雨,水面清圆,一一风荷举。(视觉)
问:作者从那几个角度描写这些画面的?
四、细读词句
故乡遥,何日去?家住吴门,久作长安旅。
久:“久”字体现了作者对飘泊生活、仕途生活的厌倦。
遥:
“望故乡渺邈,归思难收。”
——柳永 《八声甘州》
旅:旅居,客居之意。中华民族是一个有着浓重乡土情结的民族。旅居外地,只能像一个没根的浮萍一样漂泊,缺少一种归属感。
四、细读词句
五月渔郎相忆否?
不直接说自己思念友人,而是反写不知旧友是否忆我,不仅把自己对故乡、对朋友的思念之情表达得更细腻真切,而且不落俗套。
“诗中老杜,非先生不可。” ——王国维《清真先生遗事》
“对写法”是古代思亲思乡诗中一种独特的写作技法。本来诗人自己思乡怀人,却从对方下笔,想象对方思念自己的情形,从而委婉含蓄地抒发深挚的情感。
四、细读词句
五月渔郎相忆否
“对写法”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王维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邯郸冬至夜思家 白居易
邯郸驿里逢冬至,抱膝灯前影伴身。
想得家中夜深坐,还应说着远行人。
四、细读词句
小楫轻舟,梦入芙蓉浦。
问:此处为何写梦?
思乡之切以至梦中飞度,恍若已回故乡,与友人小楫轻舟畅游于芙蓉浦。
词最后的“芙蓉浦”,与上片的“荷”遥相呼应,是对荷的描写的延伸,使全词结构更为完整、紧密。
四、细读词句
月夜 杜甫
今夜鄜(fū)州月, 闺中只独看。
遥怜小儿女, 未解忆长安。
香雾云鬟湿, 清辉玉臂寒。
何时倚虚幌, 双照泪痕干?
问:如何理解“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这两句话?
注释
1.鄜州:今陕西省富县。当时杜甫的家属在鄜州的羌村,杜甫在长安。
2.云鬟:古代妇女的环形发饰
3.虚幌:透明的窗帷。
五、题目检测
月夜 杜甫
今夜鄜州月, 闺中只独看。
遥怜小儿女, 未解忆长安。
香雾云鬟湿, 清辉玉臂寒。
何时倚虚幌, 双照泪痕干?
问:如何理解“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这两句话?
明代王嗣奭[shì]在《杜臆》中说:“公本思家,偏想家人思己,已进一层。念及儿女不能思,又进一层。”
①妻子望月 “忆长安”,而小儿女未谙世事,还不懂得“忆长安”。用小儿女的“不解忆”反衬妻子的“忆”,突出“独”字,越发显得妻子的孤独无助。
②诗人“遥怜”小儿女们天真幼稚,并不懂得想念,衬托杜甫对孩子的“念”之深切。
少年游
周邦彦
并刀如水,吴盐胜雪,纤指破新橙。
锦幄初温,兽香不断,相对坐调笙。
低声问,向谁行宿?城上已三更。
马滑霜浓,不如休去,直是少人行。
写作背景:
李师师是宋朝时极为著名的歌女,周邦彦是大学士,常到李师师处游玩。有一天,道君皇帝也来到李师师家中,周邦彦急忙躲到床底下。道君带来一个产自江南的新橙,与师师共同品尝,周邦彦听得清清楚楚,事后就作了这一首词。
并bīng刀:并州出产的剪刀。如水:形容剪刀的锋利。
兽香:兽形香炉中升起的细烟。
谁行(háng):谁那里。
直是:就是。
六、拓展阅读
少年游
周邦彦
并刀如水,吴盐胜雪,纤指破新橙。
锦幄初温,兽香不断,相对坐调笙。
低声问,向谁行宿?城上已三更。
马滑霜浓,不如休去,直是少人行。
并刀像水一样明快,
吴盐胜似雪的洁白,
纤纤素手破解着一颗新橙。
锦缎的帐幔已经暖好,初感温馨,
兽头样的香炉里香烟袅袅,
两人相对而坐,调试吹奏着一管笙儿。
低声问:今晚君宿何处?
城里已敲三更。
霜是那样重,雾是那样浓,马儿容易打滑,
不如留下吧,
路上杳无人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