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52张PPT。请记住:高考,老师和你们一起在战斗!请注意:在陈题上悟出新颖!
在训练中保持感觉!!2010届高考生物备考策略考前寄语1、回归课本,注重基础知识
2、反思试卷,注重错题纠正
3、适当做题,注重解题方法
4、调整心态,注重应试技巧“我易人易不大意”、
“我难人难不为难”、
“考完一门丢一门”考试心态:1.想方设法回归课本和考纲。
①课本内容知识点挖空填空(世纪金榜课前预习填空)
②读课本。结合课本目录、笔记、考纲要求,围绕主干知识,并注意容易遗忘和忽视的考点;读课本实验);
2.精选各类典型题目进行专题讲解和训练,提高答题技巧,规范答题习惯。
尤其重视解答实验题的答题技巧训练。建议使用老师发放的模拟试题。
3.认真做几套中低等难度的试题,进行高考前信心考。回归基础,有效训练 一、考前复习策略(一)回归教材强化记忆①描述生物学现象的术语和结论性语句;③基本概念、观点中的“关键词语”。②经典实验及其研究方法; 例1:下列对保护生物多样性的意义和措施的描述中,错误的是( )
A.保护生物的多样性需要全球合作
B.可持续发展是人类的必然选择
C.生物多样性的间接价值远大于它的直接价值
D.建立濒危动植物繁育中心是对生物多样性最有效的保护D 例2:细胞膜在生命活动中具有重要作用。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A.细胞膜的流动性使细胞膜具有识别外界信息的作用
B.细胞在分化过程中细胞膜上的蛋白质会发生改变
C.细胞膜对膜两侧物质的进出具有选择性
D.细胞膜上磷脂和胆固醇使细胞膜既有一定的流动性又比较坚实A例3:下图是某一种植物的一个叶肉细胞中的两种生物膜结构,以及其上所发生的生化反应。下列相关说法中,正确的一项是[ ]
A.①和②均可以用双缩脲试剂来检测,结果呈现紫色反应
B.O2可以通过自由扩散的方式进出这两种生物膜
C.图1膜上的[ H ]主要来自葡萄糖的分解其反应速度受温度的影响
D.这两种生物膜结构产生的ATP可用于植物体的各项生命活动 从此题可以看出,复习过程中应以教材内容为主,夯实基础,注意将一些概念和生理过程进行归纳比较,如叶绿体和线粒体的结构和功能、光合作用和细胞呼吸过程中[ H ]和ATP的产生与去路,等等。B 注意容易错的一些错别字。 如有的同学将“蛋白质”写成”蛋白蛋”;
“线粒体”写成“细粒体”,“线绿体”;
“叶绿体”写成“叶绿素”,“叶粒体”;
“液泡”写成“叶泡”;
“神经细胞”写成”神精细胞”;
把“增殖”写成“繁殖” ;
把“生长激素、肾上腺素”分别写成“生长素、肾上腺激素”
“两重性”写成“双重性”等等。 每次练习后要及时纠正常见错误和不准确的答法从中找到知识欠缺,及时解决暴露出来的问题,强调答题技巧,掌握解决问题的一般规律。强调运用生物学专业术语,消灭错别字,语言要精练准确。(二)适当的练习进行知识的巩固 (三)整理错题,查漏补缺 将平时整理出的错题本认真地归类,然后分析出症结所在,看看自己常在哪些方面出错,然后有针对性地进行补救,避免高考中再犯类似的错误。可以浏览以前做过的练习试卷。1.知识欠缺类,如基本概念、基本知识不清晰导
致答题错误。 对策:可以翻阅教材有针对性地进行知识巩固,
弥补缺漏。2.能力欠缺类,如图表题分析不通、表述不清。 对策:可以将所做过的此类考题进行比较分析,
找出规律,归纳解题思路。3.审题失误类,如未看清题意或答题要求。 对策:审题时可在重点的地方作记号,以免遗
漏题中的重要信息。二、考场应试技巧(一)调整心态,树立信心 踏踏实实地做好每天该做的事情,“不抛弃、不放弃”。 劳逸结合,不能太过于疲劳和压抑,考前的7天里,既不能松懈,也不能过度紧张,要保持适度的紧张状态。(二)快速浏览试题,确定答题次序 拿到试卷后。且勿匆忙答题,先按要求填写、涂写好以后,充分利用考前5分钟的看卷时间,了解试卷的题量、试题的难易程度和各题的比分等大概情况,做到心中有数。(三)合理安排答题时间 考试过程中,思想应高度集中,稳中求快,选择题用时一般在40分钟左右,不能过快,急于求成会降低正确率。选择题做完后,要及时涂信息卡。
生物五道选择题全部为单选题。考察的范围较广,综合性较强。所以解题时要 “题目要多看一点,下笔要慢一点”。一定注意:语言简练,字迹清楚,卷面整洁。 审题一定要仔细,不要还未看完题就急于草草下笔,结果劳而无功连基本题也失分。
一般遇熟题,题、图似曾相识,此时应寻找与陈题的差异——陈题当新题解;
遇陌生题,题、图陌生、生物情景陌生,如经几分钟分析思考后仍无思路,则大胆跳过去,去做下边的题,待全部会做的题目做好后,再来攻克它,有时受后边题目启发,会产生灵感。否则一上阵就“卡壳”,“送分题”该得分却未得分,因小失大。
草稿纸要分块使用,便于复查。 (四)仔细审题,全面准确作答 .对于新颖的信息类、设计类、研究性学习等压轴类陌生题,首先心理上不畏难,用所学知识仔细分析,冷静思考细心作答。千万不能空白,因为经你思考后的答案很可能有其合理的成份,这样也能得分,这也是一个策略。 信息题一般文字较长,一定要把题干所给材料全部看完,再把所提的问题看一遍,因为所提问题有时也包含有信息,要提炼;不要拿到题目就做,对着问题去查找信息材料,这样往往答不全面;一定要先阅读完一遍后再对着问题去查找信息材料,这样不是多花时间实际上少花时间,而且答题更准确。 1.单选题
可以采用直接解答、筛选法、排除法等方法解答。对于那些超出自己能力范围,经反复思考仍拿不定主意的题目,要根据所学知识果断猜测。
另外,要相信第一感觉,且忌随便选一个,反复修改。
对似曾相识的题目,注意思维定势的影响,因为高考试题和自己做过的试题完全相同的可能性很小,因此要特别注意条件、要求或图示在哪些方面有变化。 2.非选择题:
(1)材料分析题:首先读懂题目,了解题目的大致内容;其次带着题目提出的问题要求仔细阅读一遍,找出与问题相关的重要信息;然后尽量把材料中的新内容与已学过的知识挂起钩来,许多答案落脚点是教材的知识或题干中的相关信息,只要适当加工便可。 (3)图表分析题:
图表和数据的信息相对隐蔽,解答时要认真观察和分析,看懂题目和图表给出的信息;读图时要看坐标轴的含义,看曲线的起点、终点和转 折点等,同时对比各图和曲线间的相互关系。对坐曲线变化的因果关系和趋势及其产生的原因要清楚,然后结合概念和原理答题,文字表达要准确,尽量用教材上的术语表述;书写要工整、条理要清楚 ,绘图要清晰规范。 (4)实验设计题:
解答时要抓住以下几点:
①明确要求和目的;
②联系熟悉的课本实验和实验原理;
③确定实验思路;
④选取实验材料和设计实验步骤;
⑤实验结果的预测、分析和讨论。 三、容易遗忘和忽视的考点四、近五年考点比对,追寻高考命题规律五、 2010年高考生物的命题趋势六、注重图表、曲线易忽视的科学史和科学方法《考试大纲》中关于科学史的考查内容注:无“生物膜结构的研究历程”
无“光合作用发现史”
无“酶的研究历程”back近五年考查知识点的章节分布及分值
从上表中可以看出代谢与调节、遗传变异知识模块是高考的重中之重,分数占的比例极大,是复习的主攻对象;生物工程、生物与环境知识模块每年都有涉及。back命题点一、植物代谢:光合作用与呼吸作用有关的曲线的分
析,计算;农业生产上的应用;有关坐标图的绘
制也是考查学生能力的 重要手段 命题点二、动物(人体)代谢:常常联系稳态平衡与调节命题点三、动物(人体)调节和免疫:与健康相关,热点中的热点命题点四、遗传和变异——压轴题中常有你
(关注遗传育种和两大定律)命题点五、生态与环境——时时不忘种群、生态平衡和稳定
(今年会结合新农村建设,以自然和人类和谐相处的思想、环境污染、
生态农业为切入点,侧重于考查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 命题点七、实验、、、教材新增加的实验 ,注重实验方法的归纳命题点八、注重曲线与图表命题点九、关注社会热点,进行信息筛选命题点六、生物工程(可能会渗透与细胞的分裂有关的知识)下一页.加强实验和以实验为背景的试题训练 近几年高考实验考查发生了一些变化,全程实验设计的考题逐年减少。实验考试的总的发展方向:
◆从对实验现象和结果的分析解向实验设计方向发展,题量也发生明显变化如2008年第四道选择题。
◆从验证性实验的考查向探究性实验方向发展,05 06 07年
◆常规的实验考查向研究性课题方向发展
◆从全新的知识背景材料向课本的经典实验取材考查方向发展。实验难题目主要聚集在光合作用,呼吸作用,神经和激素调节,基因工程,生态系统,遗传及育种知识。back实验一 观察DNA和RNA在细胞中的分布P26实验二 用高倍镜观察线粒体和叶绿体P47实验三 探究酵母菌的呼吸方式P91实验四 模拟探究细胞表面积与体积的关系P110实验五 低温诱导染色体加倍P88实验六 探究植物生长调节剂对扦插枝条生根的作用P51实验七 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数量的动态变化P68实验八 土壤中动物类群丰富度的研究P75back(见分发的材料,2张)1.依据教材实验,归纳实验方法将教材实验分类复习,从中找出不同类型实验的设计思路和方法。从该实验的原理、生物材料、化学药剂及剂量、是否需要显微镜、实验步骤(包括自变量、因变量和无关变量的控制,对照实验的设置等、实验现象或结果分析等方面进行归纳总结。要注意拓展类实验题,特别要多关注实验异常现象,注意分析异常的原因。教材实验可分以下几类,从中我们可以获取生物实验的一些具体方法: 最常见的经典的实验方法举例(在各种实验中常常用到,要多总结)
(1)化学物质的检测方法
1 .淀粉——碘液
2. 还原性糖——斐林试剂、班氏试剂
3. CO2 ——澄清石灰水或溴麝香草酚蓝水溶液
4. O2——带火星的木条复燃
5. 蛋白质——双缩脲试剂
6. 染色体——龙胆紫、醋酸洋红,改良的苯酚品红溶液
7.脂肪——苏丹Ⅲ或苏丹IV染液(2)实验结果的显示方法
1.光合速率——O2释放量或CO2吸收量或淀粉产生量
2.呼吸速率——O2吸收量或CO2释放量或淀粉减少量
3.原子途径——放射性同位素示踪法
4.细胞液浓度大小——质壁分离
5.细胞是否死亡——质壁分离
6.甲状腺激素作用——动物耗氧量,发育速度等
7.生长激素作用——生长速度(体重变化,身高变化)
8.胰岛素作用——血糖浓度、动物活动状态等(3)实验条件的控制方法
增加水中氧气——泵入空气或放入绿色植物
减少水中氧气—容器密封或油膜覆盖或用凉开水
除去容器中CO2——NaOH溶液或KOH溶液
除去叶片中原有淀粉——置于黑暗环境一昼夜
除去叶片中叶绿素——酒精加热
除去光合作用对呼吸作用的干扰——给植株遮光
线粒体提取——细胞匀浆离心
很显然,提炼并掌握上述诸多实验方法,在解答高考试题中是大有益处的。back 绘制坐标图的要求
往往将横轴的变化量做为自变量,纵轴的变化量作为因变量;
若在同一坐标中绘制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自变量时,都要注明图例以示区别。第一类曲线是定性分析曲线的绘制2.依据教材,总结作图方法 第二类曲线是定量分析曲线的绘制 如必修三教材中的“种群数量的变化”一节: 此外,必修1中染色体数目为2n的有丝分裂过程中染色体和DNA数目变化曲线;必修二中学习“减数分裂”之后,要求学生绘制精原细胞形成精子过程中染色体数、DNA分子数变化曲线等;这些曲线图的绘制都要在理解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染色体行为变化的基础上,计算出各时期的染色体数和DNA分子数,然后才能绘制出正确的曲线图。柱状图解读必修3第6章课后的“自我检测”中技能应用是一道最具典型性的绘图题:下表是表示某地哺乳动物和鸟类生存受到威胁的各主要原因及其比例:在阅卷中发现很多学生绘图时最容易出错的地方有两处,一是没有绘制图例说明;二是纵横轴数据或周期大小标记不科学(缺少单位),绘制的柱形图与表中数据不一致。此外,教材中涉及到细胞有丝分裂或减数分裂过程中某时期的染色体数、DNA分子数和染色单体数值,应用光合作用、呼吸作用、遗传定律、生态学原理等进行计算的结果,或实验数据分析等皆可用绘制柱形图表示。3、新课程高考生物卷中坐标类绘图题赏析 以上仅以绘制坐标图为切入点进行表述的。在实际高考命题中,考查绘图的知识内容是多方面的,如绘制细胞分裂图解、遗传系谱图解、遗传育种图解、食物链或食物网图解、物质循环图解、能量流动图解等等。如:2009全国理综1卷 请绘制由鸡,牛,玉米和人组成的食物网:(2009广东A卷)请用箭头和文字补充虚线框中的碳转化途径。 BACK.关注社会热点,进行信息筛选 10年高考相关的社会热点问题有:
生态热点:哥本哈根气候大会(低碳经济、温室效应)、汶川玉树震后生态环境的改造、冰川溶化(融雪型洪水灾害)、上海世博、新农村建设中的生态农业。
人类健康热点:甲型流感、癌症、艾滋病、禽流感、小儿手足口病、糖尿病、肥胖症、三鹿奶粉事件等。
学科前沿热点:基因工程、干细胞技术、航天生物学。back相关例题解析 总之,高考是对考生“智力水平+心理状态+身体素质”的一次综合考验,因此,在考前7天内要在这三方面做好充分的准备,调整自己的竞技状态,接受高考的洗礼。无论成败,无怨无悔!敢于亮剑,勇者无敌! 最后,祝愿全体同学在即将到来的高考中,取得令人赏心悦目的成绩!! 例1 持续高温少雨天气,使云南、广西、贵州、四川、重庆五个省区市出现特大旱灾,贵州省秋冬连旱,出现百年一遇的旱情。不仅中国大旱,东南亚国家也陷入严重干旱。生物体的生命活动离不开水,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A、水是农作物光合作用所必需的原料
B、动物有氧呼吸时既需要水参与又有水生成
C、休眠或越冬的植物体内自由水与结合水比值下降
D、人体缺水时,血浆渗透压下降,从而产生渴觉backD 例2 2010年“两会”政协委员提案约10%与低碳有关,这表明,“低碳”不再只是概念。“低碳生活”和“低碳经济”正在成为全社会的共识,成为人们所期待的最为主导的生存和发展方式,以下关于“低碳”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低碳”指大气中的二氧化碳浓度过低
B.二氧化碳排放量过大容易导致地球出现温室效应
C.尽量减少塑料袋使用量,遏制白色污染是转向“低碳生活”的途径之一
D.“低碳经济”是以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为基础的经济模式backA例3. 端粒是真核生物染色体末端的一种特殊结构,主要由特定的DNA序列与蛋白质构成,其主要生物学 功能是保证染色体末端完整复制,使染色体结构保持稳定。当端粒酶存在时,在染色体末端才能合成端粒的DNA,以保持端粒长 度。端粒酶主要由三个部分构成:端粒酶RNA.端粒酶相关蛋白和端粒酶逆转录酶。右图为细胞分裂时,在有、无端粒酶情况下染 色体结构变化的示意图。下列表述不正确的是
A.端粒酶以自身的RNA为模板,在逆转录酶的作用下合成端粒DNAB.无端粒酶时端粒逐渐缩短可能导致细胞分裂次数有限
C.端粒酶的存在使细胞能长久保持分裂能力且不发生癌变
D.对端粒和端粒酶的研究可能有助于延长人类寿命backC 例4. 甲型H1N1流感病毒是A型流感病毒,携带有H1N1甲型猪流感病毒毒株,包含有北美和欧亚猪流感、禽流感和人流感三种流感病毒的核糖核酸(RNA)基因片段,同时拥有亚洲猪流感病毒的特征。卫生部通知要求:各地对该病例数要实行日报告制度,并及时上报死亡病例。某人在持续几天咳嗽后发热,疑似患H1N1,但是经诊断是细菌感染引发了肺炎,用药后得以康复。请回答问题:
(1)侵入人体的细菌是一种发热激活物,通过一系列反应引起人体发热。体温过高时,人体新陈代谢加快,细胞内葡萄糖氧化分解____________,耗氧量____________;由于供氧不足,肌肉组织中____________含量升高,病人会感觉肌肉疼痛。
(2)人的体温是由位于____________的____________中枢调控的。
(3)发热到体温恢复正常的过程中,人体的____________ 和 ____________系统参与了调节,最终实现稳态 back 例5 2009年英国研究人员在《临床检查》杂志撰文说,他们发现抗体可不借助人体免疫系统而直接杀死癌细胞,这一成果将有助于开发出治疗癌症的新方法。抗体用于治疗癌症的基本原理是:抗体与癌细胞结合后,会使癌细胞更容易被人体免疫系统识别,从而引导免疫系统来杀死癌细胞。同时科学家还研究发现,一些抗体还能绕开免疫系统直接杀死癌细胞。这些抗体与癌细胞结合后,会导致癌细胞中的溶酶体胀裂并释放出有毒物质,最终使癌细胞死亡。据此回答下列问题:
⑴与正常细胞相比,癌细胞在分子水平最明显的变化是______________。
⑵为了维持机体的健康,免疫系统不仅需要识别、清除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也需要能“无视”或“忍受”正常细胞。癌细胞不会引起有效的免疫应答,可能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⑶抗体的化学本质为_____________,其形成过程需要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细胞器。
⑷临床上治疗癌症的传统方法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 。这种治疗癌症的新途径与传统治疗方法相比具有哪些优点?(答出两点即可)bac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