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15张PPT。8 时间的脚印
课题
时间的脚印
课型
新授课
课时安排
2课时
课时分配
建议本课依据学情分课时。第一课时进行自主学习反馈及整体感知、结构梳理。第二课时进行课文具体感知的交流展示及当堂检测。可适当调节。
教
学
目
标
知识与技能
1.掌握文中的说明方法以及表达方式,理解文章的结构顺序。
2.掌握题目所提出的问题,了解文章说明的事理。
过程与方法
1.积累文中重点字词。?
2.培养学生阅读探究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提高思考和探究问题的能力,培育科学精神。
课
前
预
习
写作背景
本文选自《时间的脚印》(江苏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略有改动。科普作家陶世龙毕业于北京大学地质系,参加工作后长期与地质学科打交道,在国家推动科学普及和科学大众化的倡导下,作者致力于科普写作,尤其是针对青少年的科普作品较多。这篇科普文章以记录时间的方式为切入点,向我们介绍了有关岩石的丰富而有趣的科学?知识?。
读准字音
踪迹(zōnɡ) 腐蚀(shí) 浑浊(zhuó)
山麓(lù) 沙砾(lì) 龟裂(jūn)
帷幕(wéi) 刨刮(páo) 沟壑(hè)
海枯石烂(kū) 楔形(xiē) 钟鼎文(dǐnɡ)
辨清字形
理解词语
腐蚀:①通过化学作用,使物体逐渐消损破坏;②人在坏的思想、行为、环境等因素影响下逐渐变质堕落。(本文用①义项)
浑浊:(水、空气等)含有杂质,不清洁、不新鲜。
海枯石烂:海水枯干,石头粉粹。现多用于形容经历极长的时间,但本文是原意。
山麓:山脚。
龟裂:裂开许多缝子。
刨刮:刮平。
沟壑:山沟。
胶结:半流体干燥后变硬黏结在一起。
新课导入
先来欣赏图片,第一张“恐龙化石”、第二张“三叶虫化石”、第三张自然界中的沉积岩。(屏幕显示)。我们看到的这些岩石,在保存古代生物的同时,还记下了时间的痕迹。那么,岩石是怎样记录时间的呢?带着这个问题,我们一起来学习《时间的脚印》。(屏幕显示标题)
新课展开
【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以《时间的脚印》为题目有什么好处?
文章的题目《时间的脚印》,是从高士其《时间伯伯》一诗中引申借用来的。其拟人化手法的运用,形象地说明了那些形形色色、大大小小的岩石中都潜藏着时间的踪影,以引起人们的探究欲望和阅读兴趣。
【再读课文,梳理结构】
1.第一部分(第1至第4自然段)说明岩石“是记录时间的方式中最重要的一种”。
2.第二部分(第5至第29自然段)分层次地详细说明岩石是怎样记录时间的。这部分分三层。
3.第三部分(第30自然段至全文完)总结全文,说明岩石记录时间的意义,号召人们进一步去大自然找寻时间的踪影,去一步步走向地下的宝库。
【感悟精彩句子】
1.“狂风来了,洪水来了,冰河爬来了”。
如此生动的语言,向我们展示了一幅幅岩石受“攻击”的画面,甚至让读者似乎感受到岩石不堪众多因素的“攻击”慢慢“烂”下去的“痛苦”。
2.“如果大量的水结成了冰,形成冰河,它缓慢地移动着,破坏作用就更大了,就好像一柄铁帚从地上扫过,刨刮着所遇到的一些石头”。
将冰河的移动比喻成铁帚扫过地面,足见冰河对岩石破坏作用的巨大。
【把握文章主旨】
如何理解这篇文章的主旨?
本文以充满智慧的笔触,娓娓而谈岩石能够记录时间的脚印的原因,记录的内容和人类读懂大自然这种记录的重大意义,以丰富的实例和富有启发性的语言,引起人们探索自然奥秘的兴趣。
写作方法运用
【深入研读,探究方法】
1.条理清晰,有逻辑性。
文章第二部分,首先总说自然界各种物质的运动。然后分说岩石“烂掉”的原因和过程。接下来分说岩石生成的过程和历时的漫长。最后总说岩层与岩层之间的顺序记录时间的踪迹。层次分明,条理清晰。
2.语言生动形象。
本文语言生动形象,把时间拟人化,既给人以知识,又给人一种亲切感。例如,作者采用了排比句式,如“炎热的阳光烘烤着它,严寒的霜雪冷冻着它,风吹着它,雨打着它……”说明了岩石遭受到来自多方面的破环。再如,采用打比方的说明方法,使说明生动、形象,如“如果大量的水结成了冰,刨刮着所遇到一些石头”。
【方法活用,片段作文】
大自然是非常神奇的,一块看似普通的岩石,就能记下时间的痕迹,保存历史的记录。可以说:
岩石是一部无字的史书。岩石是大自然的语言。
岩石还可以比作什么?请你用“岩石是……”的句式仿写一个句子。
教学板书
布置作业:教师引导学生课后完成本课时对应练习,并预习下一课时内容。
本次讲课,使我明白,说明文教学并不全是枯燥无味,只要善于摸索、善于运用新的教学理念,说明文教学也同样会受到学生的欢迎。这对日后的语文教学将有极大的帮助!本课最大的遗憾是,对科学精神的渗透只停留在表面上。扩大视野,提高自身素质将成为我今后努力的方向。
课件41张PPT。时间是什么? 时间是物质存在的客观形式,无处不在,与每个人密切相关,但它看不到、触不着。记录时间的工具还有什么可以记录时间的更替?8* 时间的脚印明确本文的说明对象及内容,理清文章的思路。(重点)
把握文章的说明顺序,品味生动有趣的语言。(难点)
激发探索大自然的兴趣,培养理性思考、自主探究的科学精神。(重点)学习目标 陶世龙,1929年4月出生于四川省安岳县。中国著名科普作家。代表作品有《揭开大地的秘密》《地球的画像》《打开地下宝库的钥匙》《我们居住的星球》等科普读物。作者简介 本文选自《时间的脚印》(江苏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略有改动。本文是一篇科普读物,同时又是一篇很好的事理说明文。 它所谈的时间,本质上是一个地质学概念。作者把时间的概念,从日常的感觉延伸到自然界中,引出了关于时间的又一种境界。背景链接踪迹( ) 低洼( ) 崩落( )
裂缝( ) 烘烤( ) 腐蚀( ) 孔隙( ) 渗入( ) 刨刮( ) 沙砾( ) 楔形( ) 掸去( )
浑浊( ) 山麓( ) 沟壑( )
沉淀( ) 遗体( ) 琥珀( ) 犀牛( ) 龟裂( )
帷幕( ) 钟鼎文( )zōnɡfǔ shíhōnɡwāxìshènbàofènɡbēnɡlìxiēdǎn字词学习zhuólùhèdiànyíhǔ pòxījūnwéidǐnɡ词语解释腐蚀:通过化学作用,使物体逐渐消损破坏。
浑浊:(水、空气等)含有杂质,不清洁、不新鲜。
山麓:山脚。
沉淀:从溶液中析出的难溶解的固体物质。
海枯石烂:海水干枯,石头粉粹,形容经历极长的时间(多用于誓言,反衬意志坚定,永远不变)。 贴小标题:这些小标题可以归纳一些段落的内容,请将它们写到相应段落的开头。整体感知(1~4)(5~29)(30~31) 快速通读课文,找一找:文中有些段落只有一句话但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请找出几个这样的例子,并作简要分析。5、7、18、22、24、27岩石是怎样记下时间的呢?(5) 承上启下,引出说明对象,即岩石是怎样记录时间的。真的有“海枯石烂”的时候。(7) 引出下文,说明岩石“毁灭”的过程。经过长期的重压和胶结,那些碎石和泥沙重新形成了岩石。(18) 总括上文,总结了岩石“毁灭”之后再度“新生”的过程。岩石保存了远比上面所说的多得多的历史痕迹。(22) 承上启下:总结有关岩石自身解体与新生的内容,引起下文对岩石保存更多历史痕迹的说明。从“死”的石头上,我们看到了地壳的活动。(24) 总结上文:岩石可以记录地壳的活动。化石是历史的证人,它帮助我们认识地球历史的发展过程。(27) 承上,凸显化石的作用;启下,进一步说明化石是怎样帮助我们认识地球历史的发展过程的。文章开头引用一首小诗有什么作用?课文精讲时间伯伯,
你是最伟大的旅行家,
你从不犹豫你的脚步,
你走过历史的每一个时代。
——高士其《时间伯伯》 引用诗歌作题记,把时间拟人化,既照应了题目,引出了说明对象,同时也形象地暗示了时间每走过一个时代都会留下踪迹,增强了文章的生动性和可
读性,激发了读者的阅读兴趣。自由读1—4自然段,说一说:
1.现在的人们是怎样记录时间的?钟表和日历。2.中国古代用什么来记录时间?铜壶滴漏。3.本文中提到的岩石有什么作用?它是大自然用来记录时间的。铜壶滴漏 水从一个铜壶缓缓地滴进另一个铜壶,时间过去了,这个壶里的水空了,那个壶里的水却又多了起来。时间是看不见的,但是我们用水滴记下了逝去的时间。小知识自由读5—21自然段,分组讨论:
1.岩石的运动规律是什么?被破坏被搬运、被堆积重新生成岩石2.你能根据书上的有关内容概述石烂到新生的过程吗?岩石小石子沙砾、泥土新岩石沉淀重压胶结 3.人们是怎样根据岩石来判断时间的?(重点读第19自然段)岩层厚度:1米厚(3000—10000年);
排列顺序:最早形成的“躺”在最下面;
地壳运动:平卧的岩层变得歪斜甚至直立。 4.第19段首句中“大约”一词能否删去?为什么? 不能删去。“大约”表示不是很准确的估计,如果去掉“大约”,就表示形成1米厚的岩石就需要3000到10000年的时间,这种说法与事实不符。“大约”一词,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体现了作者严谨的科学态度。自由读22—29自然段,分组讨论:
1.从哪几方面说明了岩石可以保存历史遗迹?从“死”的石头上,我们可以看到地壳的活动;
石头颜色的不同,说明地球上的变化;
古代生物的状况,在岩石中有着丰富的记录;
自然界某些转眼就消逝的活动,在石头上也留下了痕迹。2.岩石保存了哪些历史的痕迹?(1)地壳的活动;
(2)气候的变化;
(3)古代生物的状况;
(4)地球历史的发展过程;
(5)自然界转瞬即逝的活动。 3.人类是怎样根据岩石来认识地球的发展历史的?三叶虫化石—“寒武纪”—海洋宽广
大树木化石—“石炭纪”—温暖潮湿
长毛兽化石—“第四纪”—气候寒冷三叶虫化石小知识 细细品味最后一段,说一说:读懂岩石记录有什么重大意义? 读懂大自然的记录不仅可以增长知识,而且可以帮助人类探寻地下“宝藏”,有无穷的大自然的奥妙存在。 课文在说明岩石可以记录时间后,接着写了一段介绍北京故宫“铜壶滴漏”的内容,这样写是否偏离了主旨?为什么?深入探究1.内容丰富,结构清晰。
在文章的主体部分,作者列举了大量的例子来展现“时间的脚印”,内容十分丰富。而在具体内容的写作上,作者更是精心安排结构。写作借鉴 作者不仅很注意用不同层次的例子,而且很注意用过渡性的句子。如“真的有‘海枯石烂’的时候”“从‘死’的石头上,我们看到了地壳的活动”等,这些过渡性语句,突显了文章的脉络,使文章结构清晰明了。2.语言生动有趣。
本文语言也很有特点,既准确精练,又生动形象。文中有很多语句耐人寻味,如“时间是没有脚的”,将时间的抽象性和人们对它的无可奈何生动地写出来;“真的有‘海枯石烂’的时候”,反用“海枯石烂”的成语,说明石头也并不是人们想象的那样坚硬。另外,这篇课文中还大量运用拟人的手法,使语言生动有趣,增强了可读性。引出话题:岩石是大自然记录时间的一种方式探索大自然的奥秘岩石怎样记录时间岩石记录时间的意义:增加知识、寻找宝藏、造福人类板书设计岩石的毁灭与新生岩石保留历史痕迹各种生物化石 本文运用准确、严密的语言,生动形象地说明了岩石记录时间的作用、方式以及读懂“时间的脚印”对人类的重大意义。主旨概括拓展延伸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
一寸光阴一寸金,寸金难买寸光阴。
放弃时间的人,时间也放弃他。
时间就像海绵里的水,只要愿挤,总还是有的。
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
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人们对时间感受的名言:找一找:文中运用了哪些说明方法,试举例说明。
课外阅读有关科普读物。课后作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