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力在哪里
【教学目标】
1.能够搜集事例,感受到生活中的力无处不在;通过一系列活动,探究力对物体运动和形状的影响,知道力有大小和方向。
2.知道力的普遍存在以及力是物体之间的相互作用;知道力对物体运动状态和物体形状的影响,力有大小和方向;认识弹簧称,并学会使用弹簧称。
3.喜欢进行科学探究活动,并从中体验和感受到乐趣。
【教学重点】
通过游戏、生活实例感受力的存在以及力对物体的影响
【教学难点】
通过一系列活动,探究力对物体运动和形状的影响,知道力有大小和方向。
【教学准备】
教师材料:课件。
学生材料:橡皮泥、皮筋、弹簧、玻璃球、记录单等。
【教学时间】
1课时
【教学过程设计】
一、激趣导入,揭示课题
1.师:孩子们,你们玩过扳手腕的游戏吗?(玩过)今天我们也来一次小小的较量,好吗?(好)
2.师:心动不如行动。请前后桌为对手,听口令:一、二、三开始。
(学生之间进行扳手腕的游戏。)3.师:(采访获胜的同学)在游戏之中,你觉得扳手腕取得胜利的关键是什么?
4.师:看来,力在这个游戏中起了关键的作用。今天我们就来研究有关力的科学知识。
5.揭示课题:《力在哪里》
二、新课探究
(一)寻找力,体验力的普遍存在
1.师:那力在哪里呢?让我们一起走进生活找找力,(出示课件:分别介绍拉力、压力、重力、浮力……)
2.师:可见,我们的生活到处都有力的身影,力是无处不在的。
(二)表现力,感受力的作用。
1.师:无处不在的力,你们看得见它吗?
2.师:嗯,力是无形的,现在请你利用教室里或身边的一些物体表现出力来。(小组内演示时间1分钟)
3.师:谁来表现给大家看看?(预设:橡皮擦落下——重力、尺子压弯、恢复——压力和弹力、推动铅笔盒——推力)
4.师小结:可以借助简单的道具表现力,真是太棒了。这个“隐形”的力还有很多秘密,你们想知道吗?
5.师:关于力,你还想知道些什么?
生:回答。
6.师:今天让我们一起先来探究下力对物体的影响。
7.探究活动一
活动内容:自由玩橡皮泥和小车,观察在力的作用下物体发生了什么变化?
(1)动手探究、合作交流。
(2)汇报。
(3)小结:力可以改变物体的形状。
力可以改变物体运动的状态。
力可以改变物体运动的方向、快慢。
(三)认识弹簧称,测量力。
1.师:老师今天请来一个宝贝——弹簧称,它能精确地测量力的大小。
(1)弹簧称自我介绍。
(2)认识弹簧称构造:拉环、弹簧、指针、刻度盘、挂钩
(3)介绍国际力的单位牛顿(N)
(4)师问:5N表示什么?(介绍5N表示弹簧称的量程,实际测量中不能超过量称,否则数据就不准确)
2.师:老师想请同学们帮个忙,(出示钩码)如果我想知道提起1个钩码需要多少牛顿的力?该怎么办?
生1:用弹簧称测一测
3.师:使用弹簧称时要注意什么?
生1:不能超过5N,要不然就坏了。
4.师:对,所测物体所需的力不能超过5N。
生2:我觉得测量时,弹簧称不能晃动,否则看刻度时不准确。
5.师:你考虑得真周到,确实要等弹簧称静止不动时再读数。还有吗?
生3:读数时,眼睛要和弹簧称对齐。
6.师:是和弹簧称对称吗?
生3:和指针对齐
7.师:在此,老师有一点要补充:每次使用前先检查指针是否在“0”处,如果不在,可以上下移动铁片来调节。
8.师:理论都需实践的检验,心动不如行动,
9.探究活动二:动手“测一测拉起以下物体需要多少牛顿的力?”
(1)学生活动
(2)集中反馈(贴纸条的方式)
进行数据观察,教育孩子以3次测量数据为准,养成科学、严谨的探究态度。
三、回顾反思、分享收获
1.你学会了什么?(1)生自由回答。(2)点明:力之所以能影响物体运动的方向,其实是给了物体不同方向的力,力是有方向的。2.续写诗歌《力在哪里》你看得见吗?你看不见,我也看不见。当水滴轻轻落下时,我知道那里有力,那是重力。你看得见吗?你看不见,我也看不见。当帆船驶过海面时,
我知道那里有力,那是浮力。当( ) 时,
我知道那里有力,那是( )。3.总结:你们善于结合本课内容及生活中的现象来续写诗歌,真了不起,今天,我们只是学习了力的初步知识,今后我们将详细地研究各种各样力的秘密。
【板书设计】
1.力在哪里
影响物体运动
力在哪里 改变物体形状
(无处不在) 有大有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