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乐山市2019-2020学年高一(上)期末历史试卷
一、单选题(每小题2分,共48分)
1.(2分)西周建立后,前代商王朝与“四土”方国间“莫敢不来王”的归附臣属关系,变为了地方诸侯“莫不事王”的政治关系。这一变化表明,周代( )
A.结束了商代地方分权制度
B.加强了对地方的政治控制
C.开创了中央集权的新模式
D.消除了地方分权割据隐患
2.(2分)郡县制取代分封制的必然结果就是贵族制让位于官僚制。在官僚制时代,不管是新旧贵族,还是新兴士人阶层,都必须通过任命转化为官僚,才能成为政体的直接参与者。这一变化( )
A.加强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
B.标志着选官制度的成熟完善
C.进一步强化封建等级秩序
D.是国家开疆拓土的主要手段
3.(2分)唐朝政事堂会议是协助皇帝统治全国的决策机关,凡是重要政务和五品以上官员的升降任免都需要由它讨论决定,再奏请皇帝裁决。决策工作在外朝进行,这与传统的内廷决策,外朝执行有很大的不同。由此可知唐朝的政事堂会议( )
A.导致君主专制不复存在 B.开创了民主政治先河
C.实现了权力的高度集中 D.改变了政府决策机制
4.(2分)宋代官制有官、职、差遣(临时任用)之分。“官”是﹣种等级待遇,表示禄位、品级的高低。“职”只是一种荣誉性质的虚衔,如“大学士”等。只有“差遣”才是实际职务,握有实权,这样承担内外事务可以不受官员的品级和资历的限制,宋代的这一做法( )
A.反映北宋政府重文抑武
B.有利于防范官员的权力膨胀
C.导致科举考试无人问津
D.有效的杜绝了吏治腐败问题
5.(2分)公元1598年,知县樊玉衡上疏攻击万历皇帝的政策,因言辞激烈惹怒万历皇帝,眼看大祸临头,但内阁首辅赵志皋动用了封驳之权,迫使处罚的旨意“一日三四拟“,樊玉衡得以全身而退。此事说明明朝( )
A.地方政府对抗皇权 B.内阁职权不受限制
C.皇权受到一定制约 D.首辅干政皇权衰落
6.(2分)明洪武六年,朱元璋设置吏、户、礼、兵、刑、工六科给事中,负责对六部事务进行监督。如表为六科给事中的具体职权。据此可知,明朝六科给事中的设置( )
吏科 监督文官的选拔、任命、考核等事项
户科 监督国家钱粮的收支、存储
礼科 监督各项祭祀、封赠等
兵科 监督军事方略的制定、实施以及武官的选考、任命、赏功罚罪
刑科 对审判等进行监督
工科 监督各项建筑、水利工程的建造
A.改变了六部职能 B.造成宦官专权的局面
C.强化了监察体系 D.使专制皇权达到顶峰
7.(2分)近代一有识之士曾说:“一国所得,诸国安然而享之;一国所求,诸国群起而助之,是不啻驱西洋诸国,使之协以谋我。”上述现象开始出现是在( )
A.鸦片战争后 B.八国联军侵华后
C.甲午战争后 D.日本全面侵华后
8.(2分)击败阿古柏后,左宗棠曾说:“关陇新平,不及时归还国家旧所设地,而割弃使为别国,此坐自遗患。”依据其建议,1884年清政府( )
A.派兵收复新疆 B.设立新疆行省
C.建立北洋舰队 D.设立台湾行省
9.(2分)1911年10月11日,中华民国湖北军政府成立,宣布改国号为中华民国,废除清朝宣统年号,改用黄帝纪元,宣统三年改为黄帝纪元4609年。湖北军政府采用黄帝纪元的主要意图是( )
A.准确纪元,服务民生 B.反清成功,以示纪念
C.弘扬传统,排斥西化 D.唤起民众,反满革命
10.(2分)1920年5月,胡适在《我们对于学生的希望》中写道:“荒唐的中老年人闹下了乱子,却要未成年的学生抛弃学业,荒废光阴,来干涉纠正,这是天下最不经济的事。”胡适所指是哪一史实( )
A.义和团运动 B.五四运动 C.南昌起义 D.一二九运动
11.(2分)老红军方强回忆:“打来打去、绕来绕去,我们总也摆脱不了敌人。危急关头,红军突然另辟路径,改向敌人力量薄弱的贵州进军。 吴烈同志告诉我﹣﹣个名字:毛泽东“。 与老红军的回忆直接相关的历史事件是( )
A.四渡赤水 B.遵义会议 C.巧渡金沙江 D.飞夺泸定桥
12.(2分)1940年8月26日,中国第一战区司令长官卫立煌致电朱德:“顽寇陆续增兵,企图扫荡华北,截断我西北国际交通,兄弟抽调劲旅,事以迎头袭击,粉碎其阴谋毒计,至深佩慰。”电文中指的是( )
A.淞沪会战 B.平型关大捷 C.百团大战 D.台儿庄战役
13.(2分)美国总统罗斯福曾说:“如果中国屈服,会有多少日本军队脱身出来?那些军队会于什么呢?会占领澳大利亚,占领印度,会像摘桃子一样轻而易举地占领中东…哪将是日本和纳粹的大规模钳形攻势,在近东某处会……”这说明了( )
A.日本侵略的范围并没有超出中国全境
B.日本已占领世界绝大多数地区
C.中国对世界反法战争的胜利贡献巨大
D.美国长期对中国给予经济援助
14.(2分)1949年10月3日,《解放日报》发表张乐平的新闻漫画《大旗招展全球》(见如图),对这幅漫画所含信息理解不正确的是( )
A.新中国奉行和平外交政策
B.国民党政权统治已被推翻
C.人民翻身成为国家的主人
D.国际社会普遍承认新中国
15.(2分)周恩来在1957年指出:“在我国,汉族人口多,占的地方少,少数民族人口少,占的地方大,悬殊很大。中国如果采取联邦制,就会在各民族间增加界墙,增加民族纠纷。所以我们不采取这种办法,而要实行新的政策”。“新的政策”是指( )
A.采取建立民主联合政府的政策
B.建立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C.推行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D.采取民族区域自治政策
16.(2分)台湾基隆港的一群码头工人在2007年7月1日下午上街游行,他们认为纵向比较,现在收入下降,横向看香港工人待遇更好,因此要求“一国两制!基隆先行!“对此认识错误的是( )
A.“一国两制”是完成统一大业的政策方针
B.“一国两制“在香港得到了成功实践
C.“一国两制”已得到台湾民众的普遍认同
D.台湾经济下降影响民众的政治选择
17.(2分)邓小平指出:“运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甚至可以消除国际争端中的一些热点、爆发点。”据此可知,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
A.有助于构建和谐世界
B.极大地提升了中国的国际地位
C.得到世界人民的欢迎
D.是解决国家间问题的基本准则
18.(2分)1973年,美国第一个文化教育代表团访问中国。到1978年,中国北大、清华、复旦等高校分别与美国斯坦福大学、麻省理工大学、纽约州立大学等建立了校际联系,中美教育交流呈现良好态势。出现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
A.中美正式建立了外交关系
B.中美关系走向正常化
C.中国建立多边外交的需要
D.中国试图向美国学习
19.(2分)如图所示的一组图片反映新时期我国外交理念是 ( )
注:丝路基金:其重点是在“一带一路”发展进程中寻找投资机会并提供相应的投融资服务。
AIIB: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英文缩写,简称亚投行,是一个政府间性质的亚洲区域多边开发机构。
A.积极开展以联合国为中心的多边外交
B.努力发展与周边国家的睦邻友好关系
C.始终坚持奉行结伴不结盟的外交方针
D.走和平发展之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20.(2分)如图是公元前430年雅典公民大会召开的地方,在露天剧场上,能看到伯里克利向民众发表演讲时的讲台。此时参会的公民( )
A.需要抽签后参会 B.可享受国家发放的津贴
C.取消了性别限制 D.包括一定数量的外邦人
21.(2分)梭伦改革后数十年,雅典精美的陶器最终占领了国外市场。伯里克利曾说:“由于我们城邦的强大,世界各地的产品都贩运到这里,以至我们能够像用本地产品一样享用外邦物产。”据此可知,雅典民主政治( )
A.满足了平民的政治需求 B.存在一定的局限性
C.有利于雅典经济的发展 D.加速了城邦的扩张
22.(2分)有学者认为,英国光荣革命最完美的一次政治设计,它在一个有长期专制传统的国家找到了一个摆脱革命与专制的循环、能有效地控制“控制者”的办法。据此,对光荣革命的高评价主要是因为( )
A.光荣革命结束了君主理政时代
B.政变实现了永久性政治转型
C.避免暴力革命而采取和平方式
D.光荣革命铲除了天主教势力
23.(2分)有美国学者认为,独立前的美国人既是英国的臣民,又是英属北美殖民地公民。独立后,他们尚未成为美国人,因为还不存在一个美利坚国家要他们效忠。出现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
A.邦联制政府有名无实 B.美利坚合众国尚未独立
C.南北方已经发生分裂 D.北美仍未摆脱英国控制
24.(2分)在数次否决“共和国”字样的宪法条文后,君主派和温和共和派最终以一票多数通过“共和国总统由参众两院联合组成的国民议会依绝对多数票选出。总统任期7年,连选后连任”议案。由此可见,法国共和政体( )
A.最终定型于该宪法条文
B.不利于法国革命的彻底完成
C.消除了国内的派别矛盾
D.是国内政治势力妥协的产物
二、非选择题
25.(16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在明朝专制主义政治体制的基础上,清朝的专制主义君权强化到了 极点。清朝的各位皇帝,个人素质都比较高,而且勤于政事,一直都大权独揽。乾隆皇帝直到86岁做了太上皇,还是励精图治,大权在握。他总结清朝皇帝乾纲独断的政治体制时说,“皇祖、皇考至朕躬,百余年来,皆亲揽庶务,大权在握,威福之柄皆不下移,实无大臣敢于操窃”“本朝纪纲整肃,无名臣,亦无奸臣”。
﹣﹣刘芃、朱汉国《历史学习精要》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指出明清两代加强专制主义的措施,并分析明清君主专制强化对中国政治发展产生的影响。
材料二 西方民主制度是在资产阶级革命胜利后建立和发展起来的,它一方 面是古希。腊罗马民主原则和民主传统的继承和发展,另一方面也是在资产阶级启蒙思想的指导下建立起来的。……美 国建国初期,联邦党人又提出了“制衡”原理。……但事实上,美国还是出现了行政权扩张、立法权式微和司法权的政治化,美国的总统被称为“皇帝般的总统”。
﹣﹣李振通《如何看待西方民主制度》
(2)根据材料二概括西方民主制度形成的条件,并运用所学知识谈谈你对“美国总统被称为‘皇帝般的总统’”的理解。
26.(16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中 国法制起源较早。夏朝法律被称为“禹刑”,西周制定《吕刑》。秦朝制定《秦律》,这是一部十分严苛的法律,以“轻罪重刑”为指导思想,刑罚名目繁多,死刑多达十几种。唐朝制定《唐律疏议》颁行天下。它集成了古代立法传统,将各种法规融为一炉,采取了刑事立法的形式,全部法律都围绕“罪”和“刑”分别加以规定解释,唐律规定了严惩十恶:谋反、谋大逆、谋叛、恶逆、不道、大不敬、不孝、不睦、不义、内乱。唐律还规定如果赃证已经明确,“理不可疑”,犯人即使不招,也可根据犯罪事实进行判决。《唐律疏议》成为以后历代刑律蓝本,也是中国古代法典的楷模和中华法系的代表。
﹣﹣改编自张中秋《中西法律文化比较研究》
材料二 罗马法广 泛借鉴外邦人法规,着重调解贸易及财产等经济和民事纠纷,适应了帝国时期社会发展要求。在古罗马社会经常使用的“债权”“继承权”“契约”“借贷”“租赁”等法律术语,注重协调经济和社会关系,在今天仍被广泛使用。3世纪以后形成了著名的查士丁尼法典,内容包括历代罗马皇帝颁布的敕令,人与人关系、财产关系和诉讼等方面的规定,不同时期法学家对罗马法提出的各种学说和解释。它标志着罗马法发展到完备阶段,是现代资本主义法制的先声,19世纪以来,欧洲大多数国家皆以罗马法为法律基础制定本国法律制度。
﹣﹣改编 自张中秋《中西法律文化比较研究》
(1)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与古代中国法制相比罗马法的不同,并分析罗马法的意义。
(2)结合古代中西方法制,谈谈对我国社会主义法治建设的启示。
27.(20分)中国近代史既是一部屈辱史又是一部抗争史。结合材料,回答相关问题。
材料一 进入19世纪以来,随着西方工业革命的完成,资本主义列强为了本国资本主义发展的需要,急于开辟海外市场和原料产地,攫取高额利润,当时非洲、美洲大部分国家已经沦为他们的殖民地、半殖民地,中国这个地大物博、尚未受到世界殖民浪潮全面冲击的东方大市场,成为他们的重要侵略目标。
﹣﹣据郭卫民《资本主义列强挑起的四次大规模侵华战争》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19世纪西方国家大规模侵华的原因以及对中国产生的影响。
材料二 在中共十九大 上,习近平提出“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就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中共十九大之后,习近平总书记就带领新一届中央政治局常委瞻仰党的一大会址和浙江嘉兴南湖红船,寻找中国共产党的初心。他强调,事业发展永无止境,共产党人的初心永远不能改变。唯有不忘初心,方可告慰历史、告慰先辈,方可赢得民心、赢得时代,方可善作善成、一往无前。
﹣﹣摘编自《梦想,从这里启航》(新华网2017年11月1日)等
(2)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共产党人在近代“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进行的革命斗争。并分析中国革命最终能够取得胜利的原因。
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
一、单选题(每小题2分,共48分)
1.【分析】本题关键信息是“前代商王朝与“四土”方国间“莫敢不来王”的归附臣属关系,变为了地方诸侯“莫不事王”的政治关系”,结合分封制进行分析即可。
【解答】材料中“来王”到“事王”的变化,反映了周代由商代臣属关系变为君臣间的隶属关系,这是对地方诸侯管理加强的结果,说明周代对地方的政治控制加强。故答案为B项;
A项,周代分封制下对地方仍是分权管理,地方分权制度并没有结束,排除;
C项,周代还没有形成中央集权,更不会开创中央集权新模式,排除;
D项,周代分封制虽加强了对地方控制,但由于分权体制的存在,地方分权割据隐患是很大的,而不是消除,排除;
故选:B。
2.【分析】本题主要考查郡县制,解答本题需正确解读题干所给材料中“都必须通过任命转化为官僚,才能成为政体的直接参与者”,并正确掌握郡县制的历史作用及性质。
【解答】A.依据题干所给材料中“都必须通过任命转化为官僚,才能成为政体的直接参与者”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郡县制是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的重要标志,其确立有利于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B.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郡县制是地方行政制度,与选官制无关。
C.题干所给材料强调的是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强化封建等级秩序”在题干所给材料中没有体现。
D.“国家开疆拓土的手段”在题干所给材料中没有涉及。
故选:A。
3.【分析】本题主要考查隋唐三省六部制,解答本题需正确解读题干所给材料中“是协助皇帝统治全国的决策机关,凡是重要政务和五品以上官员的升降任免都需要由它讨论决定,再奏请皇帝裁决。决策工作在外朝进行,这与传统的内廷决策,外朝执行有很大的不同。”的主旨,并正确掌握三省六部制的历史影响。
【解答】A.依据题干所给材料可知,政治事务在政事堂决定之后要奏请皇帝裁决,因此并不能保证决策民主,且唐朝的政治制度是君主专制。
B.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唐朝仍然是君主专制制度。
C.题干所给材料主旨是决策机制的变化,与权力集中无关。
D.依据题干所给材料可知,唐朝政事堂是外朝机构,但也是决策机构,与“传统的内廷决策,外朝执行有很大的不同”,可见唐代的政事堂改变了政府决策机制。
故选:D。
4.【分析】本题考查宋代政治制度,解答的关键信息是“这样承担内外事务可以不受官员的品级和资历的限制”。
【解答】A题干没有体现,排除;
材料“这样承担内外事务可以不受官员的品级和资历的限制”从而有利于防范官员的权力膨胀,B正确;
CD说法明显错误,排除。
故选:B。
5.【分析】本题主要考察明朝的内阁,解答本题需正确解读题干所给材料中“内阁首辅赵志皋动用了封驳之权,迫使处罚的旨意‘一日三四拟’,樊玉衡得以全身而退”的主旨,并正确掌握设置内阁的历史影响。
【解答】A.题干所给材料反映的是内阁与皇权之间的关系,“地方政府对抗皇权”在题干所给材料信息中没有体现。
B.题干所给材料强调的是内阁对皇权有一定的制约,“内阁职权不受限制”与题干所给材料主旨不符。
C.依据题干所给材料中“内阁首辅赵志皋动用了封驳之权,迫使处罚的旨意‘一日三四拟’,樊玉衡得以全身而退”可知,内阁对皇权有一定的制约。
D.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内阁是皇权强化的产物。
故选:C。
6.【分析】本题考查中国古代监察制度的变化。主要考查明朝时期六部的监察职能。
【解答】通过材料信息可以看出,六部给事中的主要职责是监督六部的主要工作,这强化了监察体系,故C正确;
六部给事中的职责是负责监察,但并没有改变六部的原有职责,排除A;
材料信息与宦官专权无关排除B;
专制皇权达到顶峰的标志是清朝军机处的设立,排除D。
故选:C。
7.【分析】本题主要考查鸦片战争,要求学生结合鸦片战争的影响来分析。
【解答】A.从材料内容可以看出,反映的是列强在华取得了片面最惠国待遇。结合所学知识我们可知这是鸦片战争以后列强取得的侵略特权。
B.八国联军侵华之前就已经取得了片面最惠国待遇。
C.片面最惠国待遇不是在甲午战争以后才出现的。
D.日本全面侵华应该是到了20世纪30年代。在这之前略想找就取得了片面最惠国待遇。
故选:A。
8.【分析】本题考查左宗棠收复新疆。解题的关键是解读材料,结合左宗棠收复新疆的结果分析。
【解答】依据材料,结合所学可知,左宗棠收复新疆后,根据左宗棠的建议,1884年清政府设立新疆行省,大大加强了中央对新疆的管理,故B项正确。
A项发生在材料之前,排除。
CD两项与新疆无关,排除。
故选:B。
9.【分析】本题主要考查辛亥革命,要求学生结合辛亥革命的过程特征和影响来分析。
【解答】A.辛亥革命过程中改用黄帝纪年,并不是为了准确的纪元,因为黄帝是中国古代传说中的人物,不能确定其准确的生存时代。
B.武昌起义并没有表明反清政府斗争就取得了成功。
C.武昌起义并没有排斥西方文化。
D.之所以废除清朝宣统年号,改用黄帝纪元,其目的是为了唤醒民众,增加对满族的仇恨,参加反对满族革命。
故选:C。
10.【分析】本题主要考查五四运动,要求学生结合五四运动的特征和影响来分析。
【解答】A.义和团运动应该是1899年到1901年。
B.从材料的时间和内容可以看出有学生参与进来。这应该是五四运动。
C.八一起义是1927年。
D.这是1935年的事情。
故选:B。
11.【分析】本题主要考查红军长征。要求学生结合红军长征的过程特征来分析。
【解答】A.结合所学知识我们可知。红军下敌人力量比较薄弱的贵州进军在遵义会议创造了条件。四渡赤水是在遵义会议以后,
B.材料涉及到向贵州进军,而且涉及到毛泽东,这是遵义会议相关的知识。
C.巧渡金沙江应该是在遵义会议以后。
D.飞夺泸定桥也是在遵义会议以后。
故选:B。
12.【分析】本题考查抗日战争。主要考查抗日战争时期的百团大战。
【解答】通过材料中信息“1940年8月”“华北”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40年,十中共领导八路军在华北地区开展了百团大战,故C正确;
淞沪会战发生于1937年8月,日军进攻上海时的主要战争,排除A;
平型关大捷是太原会战的一部分,发生于1937年,排除B;
台儿庄战役是徐州会战的一部分,发生于1938年,他是由国民党将领李宗仁指挥的,排除D。
故选:C。
13.【分析】本题考查抗日战争。主要考查中国抗日战争的意义。
【解答】通过材料“如果中国屈服”“会占领澳大利亚,占领印度”“日本和纳粹的大规模钳形攻势”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罗斯福总统这句话肯定了中国抗日战争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的重大意义,故C正确;
AB叙述不符合史实,排除;
D在材料中无法体现,排除。
故选:C。
14.【分析】本题考查新中国初期的外交。主要考查新中国成立初期外交的基本状。
【解答】通过材料可以看出,新中国成立后“大旗招展全球”可以体现出新中国开始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A叙述正确,不符合题意,排除。
通过材料时间“1949年10月3日”可是此时新中国已经成立,国民党政权统治已基本被推翻,故B叙述正确,不符合题意,排除。
通过材料时间1949年10月3日,可是此时新中国成立,人民成为国家的主人,C叙述正确,不符合题意,排除。
通过材料时间1949年10月3日,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新中国成立后,以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国家并不承认新中国,对新中国采取了敌视的政策,故D叙述错误,符合题意。
故选:D。
15.【分析】本题考查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建立,解答的关键信息是“在我国,汉族人口多,占的地方少,少数民族人口少,占的地方大,悬殊很大”。
【解答】题干信息“在我国,汉族人口多,占的地方少,少数民族人口少,占的地方大,悬殊很大”体现的是针对我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少数民族发展不平衡而采取的民族政策。A说法明显错误,排除;
联系所学可知,新中国成立后提出的民族政策是民族区域自治制度,BC错误,D正确。
故选:D。
16.【分析】本题考查一国两制构想,解答的关键信息是对材料的正确解读和分析,结合香港回归和一国两制的影响分析。
【解答】依据材料,结合所学可知,“一国两制”是完成统一大业的政策方针,故A项正确,不符合题意。
依据材料时间和“香港工人待遇更好”,结合所学可以得出“一国两制“在香港得到了成功实践,故B项正确,不符合题意。
材料只是体现了基隆港码头工人对一国两制的认识,不能得出“一国两制”已得到台湾民众的普遍认同,故C项错误,符合题意。
依据材料“他们认为纵向比较,现在收入下降,横向看香港工人待遇更好,因此要求“一国两制!基隆先行”可以看出台湾经济下降影响民众的政治选择,故D项正确,不符合题意。
故选:C。
17.【分析】本题考查和平共处五项原则,解题的关键是“运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甚至可以消除国际争端中的一些热点、爆发点”。
【解答】“运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甚至可以消除国际争端中的一些热点、爆发点”表明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是解决国家间问题的基本准则,故D正确;
ABC材料未体现,排除。
故选:D。
18.【分析】本题主要考查中美关系的发展,要求学生结合中美关系发展的表现来分析。
【解答】A.中美正式建立外交关系是在1979年。
B.材料反映的是1973年以后中美两国教育发展和交流的情况,结合所学知识,我们可知出现这样的主要原因是由于1972年中美关系开始走向正常化。
C.改革开放之前中国还没有建立多边的外交需求。
D.材料中的教育交流主要不是由于中国要向美国学习。
故选:B。
19.【分析】本题主要考查我国的外交政策,要求学生结合新时期外交政策发展的表现和影响来分析。
【解答】A.材料并没有体现出以联合国为核心。
B.材料中的一带一路国家并不是只有中国周边国家。
C.材料体现不出不结盟的外交方针。
D.材料中一带一路的构想,实际上体现的是发展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和平道路。
故选:D。
20.【分析】本题考查古代希腊的民主政治。题干中的关键信息是“公元前430年”“伯里克利”。
【解答】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公元前5世纪,在伯利克里执政时期,雅典的民主政治达到了顶峰,此时参政公民可享受国家发放的津贴,故B正确。
公民大会实行直接民主,不需要抽签参会,故排除A。
妇女和外邦人没有参政权,故排除C、D。
故选:B。
21.【分析】本题考查古代希腊的民主政治。题干中的关键信息是“雅典精美的陶器最终占领了国外市场”“世界各地的产品都贩运到这里,以至我们能够像用本地产品一样享用外邦物产”。
【解答】从材料中的“雅典精美的陶器最终占领了国外市场”“世界各地的产品都贩运到这里,以至我们能够像用本地产品一样享用外邦物产”等信息可以看出,民主政治有利于雅典经济的发展,故C正确。
A在材料中没有体现,B与材料信息相反,D对材料信息理解错误,均不符合。
故选:C。
22.【分析】本题考查英国资产阶级革命。题干中的关键信息是“在一个有长期专制传统的国家找到了一个摆脱革命与专制的循环、能有效地控制‘控制者’的办法”。
【解答】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英国的光荣革命是一场不流血的政变,各派政治势力通过妥协建立起资产阶级代议制。从此,资产阶级不同集团的权益之争,在议会中得以和平的方式实现,这有利于避免暴力冲突。所以,C为正确答案。
光荣革命后英国国王仍拥有行政权,故A错误。
英国的政治转型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经历了漫长的过程,故排除B。
光荣革命中有宗教斗争的因素,但其目的却不是要铲除天主教势力,故排除C。
故选:C。
23.【分析】本题主要考查美国的邦联制和联邦制,解答本题需正确解读题干所给材料中“独立前的美国人既是英国的臣民,又是英属北美殖民地公民。独立后,他们尚未成为美国人,因为还不存在一个美利坚国家要他们效忠”的主旨,并正确掌握邦联制的弊端。
【解答】A.依据题干所给材料中“独立前的美国人既是英国的臣民,又是英属北美殖民地公民。独立后,他们尚未成为美国人,因为还不存在一个美利坚国家要他们效忠”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在美国独立后是实行邦联制,在邦联制下国家过于松散,没有形成中央集权。
B.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美利坚合众国成立于1776年,而美国于1783年取得独立。
C.“南北方已经发生分裂”在题干所给材料信息中没有体现。
D.依据题干所给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美国独立后,摆脱了英国的控制。
故选:A。
24.【分析】本题考查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题干中的关键信息是“君主派和温和共和派最终以一票多数通过……议案”“共和国总统由参众两院联合组成的国民议会依绝对多数票选出”“总统任期7年,连选后连任”。
【解答】从材料中“君主派和温和共和派最终以一票多数通过……议案”可以看出君主派和共和派之间的妥协;从“共和国总统由参众两院联合组成的国民议会依绝对多数票选出”“总统任期7年,连选后连任”可以看出,共和国总统兼具民主性和君主制色彩。这反映出,法国共和政体是当时国内各派政治势力妥协的产物,故D正确。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宪法颁布以后,共和派又经过了艰苦斗争,终于掌握了众议院、参议院、内阁和总统等关键职位,才使资产阶级共和政体的确立和巩固,故A、C说法错误。
法国共和政体的确立有助于推动法国革命的完成,故B说法不确切。
故选:D。
二、非选择题
25.【分析】本题考查中西方的政治制度。(1)第一小问,结合明清时期加强君主专制的措施分析。第二小问,结合明清时期加强君主专制措施的积极和消极影响分析;(2)第一小问,依据材料二,提取有效信息分析概括。第二小问,结合美国1787年宪法内容分析。
【解答】(1)第一小问的措施,依据材料一,结合明清时期加强君主专制的措施分析,即明朝废丞相、设立内阁;建立厂卫制度;清朝:设立军机处。第二小问的影响,结合明清时期君主专制加强的积极和消极影响分析。
(2)第一小问的条件,依据材料二“在资产阶级革命胜利后建立和发展起来的,它一方 面是古希。腊罗马民主原则和民主传统的继承和发展,另一方面也是在资产阶级启蒙思想的指导下建立起来的”可以得出继承和发展古希腊罗马民主原则和民主传统;资产阶级启蒙思想的传播;资产阶级革命的胜利。第二小问的理解,结合美国1787年宪法内容分析。
故答案为:
(1)措施:明朝:废丞相、设立内阁;建立厂卫制度;
清朝:设立军机处。
影响:消极:不利于民主政治的发展;容易形成暴政,激化阶级矛盾。
积极: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统一 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
(2)条件:继承和发展古希腊罗马民主原则和民主传统;资产阶级启蒙思想的传播;资产阶级革命的胜利。
理解:美国总统是国家元首、政府首脑和军队总司令。美国总统权力较大,掌握行政权,有权否决国会通过的法律,有权提名、任命政府高级官员,有权与外国缔结条约。
26.【分析】本题考查中西方的法律制度。(1)第一小问,对比材料一、二分析概括。第二小问,依据材料二,提取有效信息,结合罗马法的影响分析;(2)本小问,属于开放性题,依据材料,结合所学分析,言之有理即可。
【解答】(1)第一小问的不同,对比材料一、二可以看出罗马法注重保护私产;罗马法体系统一完整;法律来源广;提倡平等;强调权利。第二小问的意义,依据材料二“它标志着罗马法发展到完备阶段,是现代资本主义法制的先声,19世纪以来,欧洲大多数国家皆以罗马法为法律基础制定本国法律制度”,结合所学从对罗马和近代资产阶级法律的影响分析。
(2)本小问的启示,属于开放性题,依据材料,结合所学可知,积极借鉴古今中外法制建设的经验;法制建设要以人为本;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相结合;法制建设要从国情出发;法制建设 要与时俱进等。
故答案为:
(1)不同:注重保护私产(或注重经济立法);罗马法体系统一完整;法律来源广;提倡平等;强调权利。
意义:调整纠纷,缓和矛盾,适 应统治需要,巩固政权;促进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成为近代资产阶级法学的渊源和近现代法律的先驱;罗马法的人人平等、法律至上理念具有永恒价值。
(2)积极借鉴古今中外法制建设的经验;法制建设要以人为本;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相结合;法制建设要从国情出发;法制建设 要与时俱进等。
27.【分析】(1)本题考查西方对中国的侵略。主要考查西方侵略中国的原因以及对中国的影响。
(2)本题考查是民主主义革命。主要考查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主要革命斗争及影响。
【解答】(1)原因通过材料“工业革命的完成”“基于开辟海外市场和原料产地”“非洲美洲大部分国家已经沦为他们的殖民地半殖民地”“东方大市场”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回答。影响结合所学知识从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消极影响和客观作用角度回答。
(2)主要进行的斗争,通过所学知识结合中共党史上的主要重大事件回答即可。胜利的原因,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回答。
故答案为:
(1)原因:工业革命后列强急于扩大海外市场;原有地区基本上已经被分割完毕;中国市场的广大以及对中国产品的需求。
影响:一方面使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另一方面也推动了中国向近代化的发展历程。
(2)斗争:实现国共第一次合作,进行大革命;实现第二次国共合作,取得抗日战争的胜利;解放战争中打败国民党政权,建立了新中国。
原因: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统一战线政策的运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