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_2020学年高中语文第二单元科学小品4《说数》课件+试卷含答案+学案(3份打包)粤教版必修3

文档属性

名称 2019_2020学年高中语文第二单元科学小品4《说数》课件+试卷含答案+学案(3份打包)粤教版必修3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4.2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粤教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0-02-16 14:14:35

文档简介







第二单元 科学小品



4 说 数

?诗海拾贝
山村咏怀
[宋]邵康节
一去二三里,烟村四五家。
亭台六七座,八九十枝花。
【赏析】 《山村咏怀》属五言绝句,它把“一”到“十”的数字嵌入诗中,组合成一幅静美如画的山村风景图,质朴素淡,令人耳目一新。它的意思是:我到外面游玩,不知不觉离家已有两三里地,看到不远处的小村庄里,有四五户人家已经冒起了炊烟。我信步走来,又看到路边有六七处精美的亭阁楼台,独自静静观赏,才发现身边的树枝上挂着八朵、九朵……哦,不,十朵花,真是赏心悦目!
有人把这首诗归于数学诗。此诗妙在顺序嵌进十个自然数,层层递进,寥寥数语,描绘出一幅恬静淡雅的田园景色,勾起人们不尽的情思和神往之情。此诗属于既有趣味又有意境的上乘之作。
?语林撷英
描绘数学的对联
1.点线面,横横纵纵演绎万象
甲乙丙,指指代代细说百因
2.人生轨迹,尽在曲线弧度中
岁月印痕,都含加减乘除里
3.人生几何,点线面体共绘而成
世事方程,加减乘除同算方行
巧用数字的名联
1.济南大明湖联:
四面荷花三面柳
一城山色半城湖
2.青岛崂山钓鱼台联:
一蓑一笠一髯翁,一丈长竿一寸钩
一山一水一明月,一人独钓一海秋


?作者卡片

姓 名 沈致远
出生年 1929
籍 贯 江苏溧阳
相关资料 物理学家、教授。在工业界从事高温超导电子学研究,在物理、电子、激光、微波等领域发表论文40多篇,并获得11项美国专利。主要论著有《微波技术》《高温超导微波电路》等
?背景呈现
1998年,作者应邀在《文汇报》副刊《笔会》上开辟了《天趣园》专栏,专门发表他的科学散文及科学随笔。其中文艺作品集结成书的有《体验美国》和《科学是美丽的》,后者由上海教育出版社于2002年出版,本文即出自其中,发表于1999年8月8日。
?知识链接
科学小品文也称知识小品或文艺性说明文。它用小品文的笔调,即借助某些文学写作手法,将科学内容生动、形象地表达出来。科学小品文用文学笔法来写,寓科学性、知识性、趣味性、娱乐性为一体,使读者在文学欣赏中获得科学知识。科学小品文一般短小精悍、通俗易懂,语言丰富多彩,形式生动活泼。读这类文章能使人思维活跃、知识丰富、视野开阔,很受广大读者的喜爱。

1.字音辨识
(1)单音字
衍生(yǎn)        以博一粲(càn)
发掘(jué) 契机(qì)
永葆(bǎo) 孜孜以求(zī)
(2)多音字

轴 数轴 zhóu 率 率领 shuài
压轴戏 zhòu 圆周率 lǜ
奇 不足为奇 qí 数 自然数 shù
奇数 jī 历历可数 shǔ
数见不鲜 shuò
2.字形辨认


3.词语释义
(1)迎刃而解:比喻处理事情、解决问题很顺利。
(2)孜孜以求:不知疲倦地探求。
(3)浩如烟海:形容文献、资料等极为丰富。
(4)四大皆空:佛教用语,指世界上的一切都是虚幻的。
4.词语辨析
(1)原型原形

原型:原来的类型或模型。特指文学艺术作品中塑造人物形象所依据的现实生活中的人。
原形:原来的形状,本来的面目,常作为贬义词使用。
(2)精确精密
精确:侧重于准确无误,常用在计算等方面。
精密:侧重于严密细致,不粗糙,多用于仪器、仪表等。

1.文中讲到了哪些“数”?
[我的理解] 讲到了自然数、负数、零、整数、分数、无理数、有理数、实数、虚数、复数。
2.从最后一段可以看出,本文是围绕什么展开说明的?
[我的理解] 数的发展史。
3.文脉梳理
说数(13段)

全文是按照怎样的顺序展开的?结构上呈现出怎样的特点?
[名师指津] 围绕识“数”进程说顺序,层层深入说结构特点。
[我的理解] 全文依照人类认识数的历史进程渐次展开,以实际生活中遇到的一个个难题,引出数学史上的一个个发明。思路清晰,层次细密,结构上呈现出明显的层进式。
“自然数的实物原型可能是十个手指,否则我们不会采用十进位制”一句遣词造句有何特色?
[名师指津] 围绕句式特点及其表达效果概括句子特色,以“可能”一词为例解说用词特点。
[我的理解] 本句用否定句式点出自然数存在的意义,并用十个手指来说明自然数的实物原型,推断合理,形象自然。自然数的实物原型是十个手指的可能性很大,但也不能因此武断地下确凿的结论,作者用“可能”一词体现了严谨的科学态度,也体现了说明文语言严谨精确的特点。
课文中引用了作者咏数字的两首小诗,有什么作用?
[名师指津] 要围绕其说明事物起到的作用和增强文采两角度作答。
[我的理解] 第一首吟圆周率的诗,化用刘禹锡和白居易的两句诗,既贴切生动地说明了圆周率“既不循环,也无终结”的特点,又显得文采斐然,使读者乐意去读。
第二首《零赞》,前两句用拟人手法,以极贴切的语言,突出了零的特点,同时赞扬了如零一样自己虽然清贫却乐于助人的人;后两句运用比喻的手法,生动形象地对零进行了赞美。这两首诗的引用,体现了科学散文科学性与文学性的统一。
本文说明了人类认识“数”的发展过程,从中我们可以认识到科学发展具有怎样的一个规律?科学发展需要怎样的一种精神?
[名师指津] 人类对“数”的认识是无止境的和充满想象创造的,作答时应扣住这两点。
[我的理解] (1)科学发展的规律:科学发展是没有止境的。如庄子所言:“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一尺之棰,日取其半,万世不竭。”
(2)科学发展需要的精神:科学需要发展,需要想象,需要创造。科学就是要有一种“想入非非”“无中生有”的精神。正是带着这种精神,一代又一代的科学家不断研究,不断发现,不断创造,引领人类走向一个又一个的辉煌。
抽象甚至是枯燥的数字在作者笔下为什么会成为形象而美丽的抒情对象?
[名师指津] 应分别从数字与美的生活的关系、作者对科学的热爱态度和较高的文学素养方面作答。
[我的理解] ①数学符号来源于生活,在生活中我们能发现许多数字的原型。而生活本身就是美的,生活的美决定了数学的美。②热爱能发现美,所谓“情人眼里出西施”,正因为作者对科学的热爱与执着,才能发现并感受到常人难以认识到的美。③自然科学家本身较高的文学修养使之能以一种文学的眼光去领悟科学,从而产生丰富而浪漫的想象。

文章运用多种说明方法,把枯燥无味的内容表达得具体生动,趣味盎然。试就此简要说明。
[名师指津] 可举文中例子并点明其表达效果。
[我的理解] ①举例子。本文运用最多的说明方法是举例子,例如为了说明无理数产生的原因,就举了圆周率的例子。
②打比方。如把数字比喻成一个不断扩大的数学王国,把零比喻成其中的国王,形象地说明了零在数字中的重要性。
③引用。如引用作者的两首小诗《圆周率》与《零赞》。
④作比较。如把圆周率无限的信息量与北京图书馆中藏书丰富但有限的信息量作比较。这些说明方法的运用使文章增添了灵气和活力,显得生动活泼,趣味盎然。

如何合理地安排说明顺序
?写法指导
本文是说明数的发展过程的一篇科学小品,采用了以发展过程为序的说明顺序来说明事物。从数学的起点——自然数谈起,依次谈了负数、零、分数、无理数、虚数、复数的产生,它们的出现是有生活原型的,解决了生产、生活中的一个个的难题。采用这种顺序便于读者理解本文的说明内容和说明对象的特征。
由此看来,合理地选择说明顺序,做到条理清楚地说明事物,是说明文写作的关键。说明文的写作顺序主要有三种:
1.时间顺序。
时间顺序或用以介绍事物的发展变化进程,突出事物的阶段性特征;或划分若干操作步骤,体现为先后承继关系,借以表现事物演变发展的历程及趋势。
2.空间顺序。
空间顺序用以解说事物的方位、形貌特征,按观察点的转换设计说明线路,进而介绍事物的空间布局。
3.逻辑顺序。
逻辑顺序多用于解说事物的性质、内涵,或选择因果、主次、内外等关系展示事物内外因素的相互作用。
客观事物或按时间发展变化,或按一定的空间位置构成,或有某种内在的联系。要想条理清楚地说明事物,就必须按事物固有的顺序来介绍;要让读者对说明对象有一个清晰的认识,也必须按一定的顺序来介绍。比如要说明生产技术、产品制作、工作方法、历史发展、文字演变、人物成长、动植物生长等情况,可以以时间为序。说明某一静态实体(如建筑物等),解说事物的方位、形貌特征,就应以空间为序。如果说明的目的是阐释事理,就要按照事物、事理的内在逻辑关系,或由个别到一般,或由具体到抽象,或由主要到次要,或由现象到本质,或由原因到结果等一一介绍说明。
可见,说明文的写作,要认真研究所写事物的特点和事物间的相互关系,研究事物的条理性,在这个基础上找出一个合理的顺序,恰当地反映客观事物的本来面目。
?范文示例
如何预防禽流感
在日常生活中如何预防禽流感?有关医学专家给出了六点建议:
一、尽量少去人多拥挤、空气不流通的场所。特别是年老体弱者或患有基础病的居民,在呼吸道传染病高发时期,更要注意个人卫生及自我保护。
二、保持室内空气流通,注意个人卫生。勤洗手,打喷嚏、咳嗽时注意遮掩口鼻,清洁口鼻后应及时洗手,不随地吐痰,防止感染他人。
三、尽可能减少与禽畜不必要的接触,特别注意尽量避免接触和食用病死的禽畜。
四、注意饮食卫生,加工、保存食品时要注意生熟分开;不吃生的或半熟的禽肉、蛋类等食品;不购买未经检疫的禽肉制品。
五、加强体育锻炼,注意补充营养,保证充足的睡眠和休息,避免过度劳累,增强身体抵抗力。
六、一旦出现发热、咳嗽等急性呼吸道感染症状,尤其是出现高热、呼吸困难者,应尽快到医院就诊,务必告诉医生自己发病前是否与病禽类接触等情况,并在医生指导下治疗和用药。到医院就诊时应戴口罩。

《说数》一文,不仅生动形象地解说了数字的特点、产生的原因、过程,而且行文幽默风趣,显示了作者对于自然科学的热爱。纯粹的数字在一般人眼中实在是枯燥乏味,而本文作者却对数字津津乐道,娓娓道来,或比喻,或拟人,或对比,使枯燥的数字洋溢着灵性和生气,他笔下的数字世界充满了趣味性。文章之所以这样趣味盎然,与作者对自然科学的热爱是密切相关的。一个人,只要走进他所热爱的领域,虽然这个领域在别人看来是毫无趣味的,他也能从中发现无穷的乐趣。作者说:“谁说数学枯燥无味?数学天地充满了诗情画意。”由此我们看出,枯燥是相对的,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适用话题


世界上最奇妙的数字

世界上最神奇的数字是: 142857
看似平凡的数字,为什么说它最神奇呢?我们把它从1乘到6看看
142857×1=142857
142857×2=285714
142857×3=428571
142857×4=571428
142857×5=714285
142857×6=857142
同样的数字,只是调换了位置,反复地出现。
那么把它乘以7是多少呢?
我们会惊人地发现是 999999
再把142857这个数字分解成两组数字:142,857
这两个数字之和得出142+857=999
再把142857分解成三组数字:14,28,57
这三组数字之和得出:14+28+57=99
最后我们把142857再乘于142857,结果是142857×142857=20408122449
再把20408122449分解两组数字:20408和122449
它们之和是:20408+122449=142857
游戏结束!是不是觉得这些数字很神奇啊?也不知道谁发现的,真的了不起啊……
关于其中神奇的解答:142857
它发现于埃及金字塔内,它是一组神奇数字,它证明一星期有7天,它自我累加一次,就由它的6个数字,依顺序轮值一次,到了第7天,它们就放假,由999999去代班,数字越加越大,每超过一星期轮回,每个数字需要分身一次,你不需要计算机,只要知道它的分身方法,就可以知道继续累加的答案,它还有更神奇的地方等待你去发掘!也许,它就是宇宙的密码, 如果您发现了它的真正神奇秘密——请与大家分享!
142857×1=142857(原数字)
142857×2=285714(轮值)
142857×3=428571(轮值)
142857×4=571428(轮值)
142857×5=714285(轮值)
142857×6=857142(轮值)
142857×7=999999(放假由9代班)
142857×8=1142856(7分身,即分为头一个数字1与尾数6,数列内少了7)
142857×9=1285713(4分身)
142857×10=1428570(1分身)
142857×11=1571427(8分身)
142857×12=1714284(5分身)
142857×13=1857141(2分身)
142857×14=1999998(9也需要分身变大)
继续算下去……
以上各数的单数和都是“9”。有可能藏着一个大秘密。以上面的金字塔神秘数字举例:1+4+2+8+5+7=27,2+7=9;您瞧瞧,它们的单数和竟然都是“9”。依此类推,上面各个神秘数,它们的单数和都是“9”;怪也不怪!(它的双数和27还是3的三次方)
无数巧合中必有概率,无数吻合中必有规律。 何谓规律?大自然规定的纪律!科学就是总结事实,从中找出规律。

被误读的历史真相:李白其实没酒量
通常的印象,仿佛古代的诗人都挺能喝酒,特别是李白,他的《将进酒》中说“将进酒,杯莫停”,杜甫也在《饮中八仙歌》中说“李白斗酒诗百篇”。可见李白是很爱喝酒的,但是他是不是真的能够喝很多酒,是不是一喝就是“一斗”呢?
这得先从“斗”说起。现在已经没人用斗了,我们曾经见过的斗,一般是称量粮食的工具。一斗大约是50斤粮食。谁要是喝一斗酒,酒量自然是大得惊人。古时候量酒用的也是斗,但是跟现代称粮食的斗并不是一回事。
《公羊传》:“熊蹯不熟,公怒,以斗击而杀之。”这斗就是喝酒的杯子,能够顺手拿起来投人,体积一定是有限的。《史记·项羽本纪》中,刘邦从鸿门宴上逃走时,让张良送给项羽白璧一双,送给范增玉斗一双,这玉斗也是酒器,张良可以随身带着,体积也不是很大。
还有另一种称为斗的酒器,北斗七星,排列出来的形状就是这种斗的样子,这种斗有长长的柄,实际是盛酒的勺子。
《诗经·大雅·行苇》有“酌以大斗,以祈黄考”。朱熹注:“大斗,柄长三尺。”古代的三尺,也就是现在的二尺多一些。大斗如此,小斗一定还要小。从出土的青铜斗看,也就是现在家里饭勺大小,一斗的容量也就是现在常用的一个玻璃杯。《史记·滑稽列传》中,齐威王问淳于髡能喝多少酒,淳于髡答:“臣一斗亦醉,一石亦醉。”“一斗亦醉”,这是说喝得很少,不算什么;“一石亦醉”,这是说喝得很多。
古代酒的度数很低,喝上一斗酒是很容易的事,也就跟现在的一杯啤酒差不多。《水浒传》中的武松,在景阳冈上喝了十八碗,是悬了点,但这是“燕山雪花大如席”式的夸张,并不为过。如果换成现在的白酒,那可就悬了,没有可信性了,成了“广州雪花大如席”式的夸张,成了败笔。
只有李白喝酒的记录,没有发现李白连气喝上几斗酒的记录,估计李白的酒量是不大的。
杜甫《饮中八仙歌》说“汝阳三斗始朝天”“张旭三杯草圣传”“焦遂五斗方卓然”,只有“李白斗酒诗百篇”。比较起来,人家是三斗始迷糊,五斗“方卓然”,可老李只一斗就“长安市上酒家眠”了。论酒量,李白显然不如那几位。
杜甫说他“斗酒诗百篇”,实际意思是,李白只要喝上一斗酒,就能够写出许多诗来。只喝那么一杯啤酒,就上了诗情,显然是酒精起了作用,这正说明了他酒量并不大。从李白的诗作来看,他喝酒的目的并不是为了求醉,更不追求喝进肚里多少,而是借酒抒情,借酒发泄。

一、基础考查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小题。
《红楼梦》作为明清时代的百科全书,反映了清中期方方面面的生活情状。从家具研究的角度看,博大精深的红楼,也为我们研究明清家具提供了生动而真实的材料。中国古代家具的发展________,至明清时代,中国古典家具的制造进入了鼎盛期。明清家具(    ),表明当时中国的家具制作工艺已经________。数千年来,家具始终在社会的政治、文化及人们的风俗、信仰、生活方式等方面保持着极其密切的联系。其设计理念反映了充分的中国传统的文化思想和审美情趣。一件优美的家具必须具备形式与内容的完美统一,它既是物质载体,又富有精神内涵。 吉祥图案在家具上的运用大约起源于商周,至宋代已被广泛使用,明清更盛,达到了“图必有意,意必吉祥”的地步。它不仅有洪福吉祥之内涵,更是绘画艺术和语言艺术的________。 文字本身就具有很好的装饰性,其各种变体或书法形式都有较强的表现力,因此直接将吉祥文字装饰在家具上是一种很好的表现手段。常用的吉祥文字有“福”“禄”“寿”“喜”四个字,常与室内艺术品或屏风雕刻结合起来,体现出书法艺术和民族工艺的________,颇具意味。
1. 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部恰当的一项是(  )
A.源远流长 游刃有余 并驾齐驱 相反相成
B.源远流长 登峰造极 珠联璧合 相得益彰
C.源源不绝 登峰造极 珠联璧合 相反相成
D.源源不绝 游刃有余 并驾齐驱 相得益彰
解析:选B。解答这类题目时,应首先明确成语的意思,然后结合语境辨析正误。源远流长:意思是河流的源头很远,水流很长,常比喻历史悠久,根底深厚。源源不绝:指水流不断的样子,形容连续不断。文中指中国古代家具的发展史,用“源远流长”恰当。登峰造极:登上顶峰,意指到达最高点,比喻精绝的造诣。游刃有余:用以比喻经验丰富,技术熟练,解决问题毫不费力。文中指中国的家具制作工艺达到了精绝的地步,用“登峰造极”恰当。并驾齐驱:指并排套着的几匹马一齐快跑,比喻彼此的力量或才能不分高下或地位相当。珠联璧合:意思是珍珠联串在一起,美玉结合在一块,比喻杰出的人才或美好的事物结合在一起。文中指绘画艺术和语言艺术相结合,用“珠联璧合”恰当。相反相成:指相互矛盾的事物既相互排斥又相互联结在一起。相得益彰:两者互相配合或映衬,双方的长处和作用更能显示出来。文中指书法艺术和民族工艺互相配合和映衬,用“相得益彰”恰当。故此题答案为B项。
2.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
A.用料讲究, 造型简洁,榫卯精密, 宛若天成
B.用料讲究,榫卯精密,造型简洁,宛若天成
C.讲究用料,造型简洁,榫卯精密,宛若天成
D.讲究用料,有简洁的造型,榫卯精密,宛若天成
解析:选A。本题以语句复位的形式考查语言表达连贯的能力。解答这类题目时,一般要从话题统一、内容前后勾连、事理相承、意境协调、句式一致等角度思考。本题四个选项所给的短语中,“用料讲究”“造型简洁”“榫卯精密”都是主谓结构,而“讲究用料”是动宾结构,从结构一致的角度来看,首先应排除C、D两项。再结合原文来看,上文说的是中国古典家具在明清时代进入了鼎盛期,下文说“当时中国的家具制作工艺”,由此判断括号中的内容应先说明清家具的整体特点,再说制作工艺,故应先说“用料”“造型”,再说“榫卯”,据此可排除B项,答案为A项。
3.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
A.数千年来,家具始终在社会的政治、文化及人们的风俗、信仰、生活方式等方面保持着极其密切的联系。其设计理念充分反映了中国传统的文化思想和审美情趣。
B.数千年来,家具始终与社会的政治、文化及人们的风俗、信仰、生活方式等方面保持着极其密切的联系。其设计理念反映了充分的中国传统的文化思想和审美情趣。
C.数千年来,家具始终与社会的政治、文化及人们的风俗、信仰、生活方式等方面保持着极其密切的联系。其设计理念充分反映了中国传统的文化思想和审美情趣。
D.数千年来,家具始终在社会的政治、文化及人们的风俗、信仰、生活方式等方面保持着极其密切的联系。其设计理念展现了充分的中国传统的文化思想和审美情趣。
解析:选C。本题考查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答题时应先分析原句,按照主谓宾的成分压缩句子,先审主干再查附加成分,找出语病,并加以修改,再仔细比对选项所给出的修改方案,找出答案。本题画线句子中,“在……等方面保持着极其密切的联系”搭配不当,应改为“与……等方面保持着极其密切的联系”;“反映了充分的中国传统的文化思想和审美情趣”语序不当,“充分”应是“反映”的状语,不能作“中国传统的文化思想和审美情趣”的定语,应改为“充分反映了中国传统的文化思想和审美情趣”。所给选项中,A项,“在……等方面保持着极其密切的联系”搭配不当;B项,“反映了充分的中国传统的文化思想和审美情趣”语序不当;C项修改正确;D项,“在……等方面保持着极其密切的联系”搭配不当,“展现了充分的……”语序不当,“展现了……思想和审美情趣”搭配不当。故此题答案应为C项。
二、阅读理解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著名的黑猩猩研究者珍妮·古多尔发现,幼小的黑猩猩常常玩这样的游戏:用手掌舀一点儿水,用牙齿嚼烂树叶,来汲取手掌中的水。而成年黑猩猩在干旱的季节,就是用嚼烂的树叶汲取树洞中的水解渴的。根据这样的发现,一些科学家认为,游戏行为是未来生活的排演或演习,游戏行为使得动物从小就能熟悉未来生活中要掌握的各种“技能”,例如追逐、躲藏、搏斗等等,熟悉未来动物社会中将要结成的各种关系。这对于动物将来的生存适应是非常重要的。这种假说可以称为“演习说”,基本观点是“游戏是生活的演习”。
有一些科学家不同意“演习说”。他们指出,游戏行为并不限于幼小动物,成年动物也同样需要。他们举出不少成年动物游戏的例子。对于成年动物来说,不存在用游戏来演习生活的需要。他们还指出,有些动物的游戏与生存适应毫无关系,例如河马喜欢玩从水下吹起浮在水面上的树叶的游戏,渡鸦喜欢玩从雪坡上滑下的游戏等。这些科学家认为,动物游戏是为了“自我娱乐”,而“自我娱乐”是动物天性的表现,正像捕食、逃避敌害、繁殖行为等是动物的天性一样。越是进化程度高、智力发达的动物,这种“自我娱乐”的天性越强。游戏正是这种“自我娱乐”的集中表现。通过自得其乐的游戏,动物紧张的自然竞争生活得到某种调剂和补偿,它们在生理上、心理上容易保持平衡,从而得到一定的自我安抚和自我保护。因而,不仅幼小动物,成年动物也需要游戏。以上假说可以称为“自娱说”。
不久前,美国加州大学神经生理学家汉斯·特贝、哈佛大学社会生物学家斯塔·阿特曼等提出一种引人注目的新假说——“学习说”。他们认为,游戏是一种实践性很强的学习行为。特贝曾经在卡那里群岛上研究黑猩猩的学习行为。他发现,如果给黑猩猩一根棍子,它们就会用棍子做出各种游戏行为:会用棍子互相赶来赶去,像人们赶鸭子似的;也会用棍子去取挂着的食物。经历过这种游戏的黑猩猩,在今后生活中容易学会使用棍子。同样,“捉迷藏”和追逐游戏,也使动物学会利用有利地形保护自己的本领。游戏的实践性强,能产生直接的效果反馈,对锻炼动物的速度、敏捷、躲藏能力、争斗能力和利用环境的能力很有效。游戏向动物提供了大量机会,使它们能把自身的各种天赋技能和复杂的自然环境、社会环境巧妙地结合起来,因而无论对幼小动物还是成年动物,游戏都是一种十分重要的学习行为。
4.关于“自娱说”的理解,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自娱说”认为,进化程度、自理水平与动物的“自我娱乐”的天性成反比。
B.河马和渡鸦的游戏行为说明有些动物的游戏与生存适应毫无关系。
C.通过游戏,动物可以获得生理上、心理上的平衡,从而得到一定的自我安抚和自我保护。
D.游戏使动物紧张的自然竞争生活得到某些调剂和补偿,因此游戏不分年长年幼。
解析:选A。由原文“越是进化程度高、智力发达的动物,这种‘自我娱乐’的天性越强”可知,二者成正比。
5.下列说法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A.“自娱说”的科学家认为,“自我娱乐”是动物天性的表现,正像捕食、繁殖等天性一样。
B.“自娱说”认为所有动物的游戏都与生存适应毫无关系,并以河马和渡鸦为例。
C.“学习说”是不久前由哈佛大学社会生物学家、加州大学的神经生理学家等人提出的。
D.“学习说”认为游戏能使动物把自身的天赋技能和复杂的自然环境、社会环境巧妙地结合起来,因而是一种重要的学习行为。
解析:选B。B项,“所有”说法太绝对,原文的说法是“有些动物的游戏与生存适应毫无关系”。
6.请结合选段简要谈谈本文是如何体现科普文的艺术性的。
答:                                    
                                    
答案:科普文的艺术性主要体现在通俗性和趣味性这两个方面,即要“深入浅出,引人入胜”。对一般读者而言,动物游戏行为研究是一门比较陌生的科学。为了将动物游戏的动机这一科学原理说清楚,作者通过举例,给读者以具体实在的感性形象。同时,浅显的语言、形象的描写,将抽象的、枯燥的知识说得具体、生动,增强了文章的可读性。
三、语用创新
7.从1~10的自然数中选择2个数字展开联想,分别写一段话,赋予自然数一定的思想意义。
答:                                    
                                    
解析:要结合数字的外形或者内在的某种象征意义作答。
答案:(示例)8——不像一般人一样喜欢这个数,倒不是自作清高,只是不喜欢这个数中透露出来的那种对金钱的渴望。
3——最喜欢这个数,一看到它就想起了小时候,一手牵着爸爸,一手牵着妈妈,中间那个小小的我,在快乐地荡着秋千。
8.根据下面的文字,概括说明“零”是怎样诞生的。(不超过30个字)
零——始于何时何地?零这个数对于我们数的系统来说是必不可少的。但是,当初开始创造数的系统时,并没有自动包含零。事实上,古埃及人的数的系统就没有零。公元前1700年左右,60进制数的位置系统发展起来。古巴比伦人用它和他们的360天的日历相协调,并进行复杂的数学运算,但其中没有设计零的符号,而是在需要放置零的地方留一个空的位置。大约在公元前300年,巴比伦人开始使用零的符号。在巴比伦人之后,玛雅人和印度人发展了数的系统,该系统第一次用一个符号代表零,这个符号既起位置的作用,也起数零的作用。
答:                                    
                                    
解析:筛选出有关“零的诞生”的关键信息,然后再加以整合。
答案:零是随着人们对数的系统的认识和运用而产生的记位和计数符号。
9.请看下面的“‘T’型人才示意图”,按要求回答下列问题。

(1)简要说明用字母“T”来命名这类人才的理由。
答:                                    
                                    
(2)联系实际,谈谈你对“‘T’型人才”的认识。(不超过60字) 
答:                                    
                                    
解析:这幅示意图上面的文字对于解读题目具有重要的意义,可按一定的顺序来解读第(1)问,第(2)问要结合现实来分析。
答案:(1)“—”可表示横向知识的广博性,“∣”可代表纵向技能的精深度,两者合成“T”,能准确、形象、简明地昭示这类复合型人才的鲜明特点。
(2)现代社会需要“T”型人才,因此我们不但要努力掌握必要的书本知识,还应主动、有意识地在实践中培养自身的专业技能。




PAGE



- 1 -



(共49张PPT)
第二单元 科学小品
第二单元 科学小品
第二单元 科学小品
本部分内容讲解结束
按ESC键退出全屏播放
第二单元
DI ER DAN YUAN
科学小品
单元序曲
说数
奇妙的超低温世界
德国数学家向斯曾说:“数学是科
鲜花像玻璃,鸡蛋发光
之女千。”我们的衣食住行、言谈举止
液体公“爬”动,生侖能冷臧,
不和数字密切相关。一H三餐
心二
」“冷力”做手术,川低温来
意、五花八门、七上八
拿九稳,这
炼钢……仿佛是章话,更像是
些数字常常挂在我们的嘴边。彩虹有七种
魔术,但这不是幻想,而是貞
颜仫,音乐有七个音阶,一星期有七天
实的科学,在奇妙的超低温世
年有
刀,幂夜有.∴|个小时
界甲,·切都这样不可思议而
我们用天||二地文纪年;地球约23度
乂真灾地存仁着!让我们跟随科
倾斜地轴白转,人类基因共有23对染色体
幻小说家叶永烈,起走进奇
等。我们的生活,每时解刻剂离不开数
妙的科技大观园,去领略那弥
我们被数字包围。走进数子时代,感
漫着魔幻色彩的“奇妙的超低
受《说数》魅力
温世界”吧
寂静的春天(节选)
“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背大”,这是多么赏心悦川的美景;“黄
茑干正相呼,树后庭花带丽”,这是多么令人心动的和鸣;“明月別枝
惊鹊,清风半夜鸣蝉”,这是多么静谧优美的意境。然而,这一切将随着科
(0
技的发和我们对坏境的破坏而消火,这个曾经山清水秀、生机盎然的地
球,可能因农药和化学制剂的滥用而变成个死寂的世界。这不是危言耸听
而是:位生物学家的预言
这个世界的音乐
足不出户知天下
你可曾欣赏过贝多芬《吳雄交响
是∵个大才,13岁廾始编
曲》的激昂?你叮曾拎听过施特艻斯
程,并预言自凵将在25岁成为万
《蓝位多瑙河》的炊畅?当肖邦的《夜
宣翁;他是…个奇才,独特的商业
出》响起,你是不是嗅到了出园的温
眼光让他总是滞准IT行业的未米,
馨?当莫扎特的《土耳其进行曲》响
保持着微软肝盛的活力。他的故守
起,你是不是感到行军节奏的锉
是个传奇,39岁成为世界首富,
锵?然而,这只足人类音乐的杰作,
13年雄霸福布斯榜首。他川创了
在这个地球上,还有·些不为我们所
比尔菲茨
个虚拟的世界,他使地球变得吏小
知的音乐家,它们是昆虫、鸟类、鱼
让人们足不出户使知大下,他就
类等,在山川、在野外、在海汴
比尔·盖茨。在木文中,他正畅想
时时处处上演着生命的合唱
着人类术米的信息高速公路






4 说 数
一、基础考查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小题。
《红楼梦》作为明清时代的百科全书,反映了清中期方方面面的生活情状。从家具研究的角度看,博大精深的红楼,也为我们研究明清家具提供了生动而真实的材料。中国古代家具的发展________,至明清时代,中国古典家具的制造进入了鼎盛期。明清家具(    ),表明当时中国的家具制作工艺已经________。数千年来,家具始终在社会的政治、文化及人们的风俗、信仰、生活方式等方面保持着极其密切的联系。其设计理念反映了充分的中国传统的文化思想和审美情趣。一件优美的家具必须具备形式与内容的完美统一,它既是物质载体,又富有精神内涵。 吉祥图案在家具上的运用大约起源于商周,至宋代已被广泛使用,明清更盛,达到了“图必有意,意必吉祥”的地步。它不仅有洪福吉祥之内涵,更是绘画艺术和语言艺术的________。 文字本身就具有很好的装饰性,其各种变体或书法形式都有较强的表现力,因此直接将吉祥文字装饰在家具上是一种很好的表现手段。常用的吉祥文字有“福”“禄”“寿”“喜”四个字,常与室内艺术品或屏风雕刻结合起来,体现出书法艺术和民族工艺的________,颇具意味。
1. 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部恰当的一项是(  )
A.源远流长 游刃有余 并驾齐驱 相反相成
B.源远流长 登峰造极 珠联璧合 相得益彰
C.源源不绝 登峰造极 珠联璧合 相反相成
D.源源不绝 游刃有余 并驾齐驱 相得益彰
解析:选B。解答这类题目时,应首先明确成语的意思,然后结合语境辨析正误。源远流长:意思是河流的源头很远,水流很长,常比喻历史悠久,根底深厚。源源不绝:指水流不断的样子,形容连续不断。文中指中国古代家具的发展史,用“源远流长”恰当。登峰造极:登上顶峰,意指到达最高点,比喻精绝的造诣。游刃有余:用以比喻经验丰富,技术熟练,解决问题毫不费力。文中指中国的家具制作工艺达到了精绝的地步,用“登峰造极”恰当。并驾齐驱:指并排套着的几匹马一齐快跑,比喻彼此的力量或才能不分高下或地位相当。珠联璧合:意思是珍珠联串在一起,美玉结合在一块,比喻杰出的人才或美好的事物结合在一起。文中指绘画艺术和语言艺术相结合,用“珠联璧合”恰当。相反相成:指相互矛盾的事物既相互排斥又相互联结在一起。相得益彰:两者互相配合或映衬,双方的长处和作用更能显示出来。文中指书法艺术和民族工艺互相配合和映衬,用“相得益彰”恰当。故此题答案为B项。
2.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
A.用料讲究, 造型简洁,榫卯精密, 宛若天成
B.用料讲究,榫卯精密,造型简洁,宛若天成
C.讲究用料,造型简洁,榫卯精密,宛若天成
D.讲究用料,有简洁的造型,榫卯精密,宛若天成
解析:选A。本题以语句复位的形式考查语言表达连贯的能力。解答这类题目时,一般要从话题统一、内容前后勾连、事理相承、意境协调、句式一致等角度思考。本题四个选项所给的短语中,“用料讲究”“造型简洁”“榫卯精密”都是主谓结构,而“讲究用料”是动宾结构,从结构一致的角度来看,首先应排除C、D两项。再结合原文来看,上文说的是中国古典家具在明清时代进入了鼎盛期,下文说“当时中国的家具制作工艺”,由此判断括号中的内容应先说明清家具的整体特点,再说制作工艺,故应先说“用料”“造型”,再说“榫卯”,据此可排除B项,答案为A项。
3.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
A.数千年来,家具始终在社会的政治、文化及人们的风俗、信仰、生活方式等方面保持着极其密切的联系。其设计理念充分反映了中国传统的文化思想和审美情趣。
B.数千年来,家具始终与社会的政治、文化及人们的风俗、信仰、生活方式等方面保持着极其密切的联系。其设计理念反映了充分的中国传统的文化思想和审美情趣。
C.数千年来,家具始终与社会的政治、文化及人们的风俗、信仰、生活方式等方面保持着极其密切的联系。其设计理念充分反映了中国传统的文化思想和审美情趣。
D.数千年来,家具始终在社会的政治、文化及人们的风俗、信仰、生活方式等方面保持着极其密切的联系。其设计理念展现了充分的中国传统的文化思想和审美情趣。
解析:选C。本题考查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答题时应先分析原句,按照主谓宾的成分压缩句子,先审主干再查附加成分,找出语病,并加以修改,再仔细比对选项所给出的修改方案,找出答案。本题画线句子中,“在……等方面保持着极其密切的联系”搭配不当,应改为“与……等方面保持着极其密切的联系”;“反映了充分的中国传统的文化思想和审美情趣”语序不当,“充分”应是“反映”的状语,不能作“中国传统的文化思想和审美情趣”的定语,应改为“充分反映了中国传统的文化思想和审美情趣”。所给选项中,A项,“在……等方面保持着极其密切的联系”搭配不当;B项,“反映了充分的中国传统的文化思想和审美情趣”语序不当;C项修改正确;D项,“在……等方面保持着极其密切的联系”搭配不当,“展现了充分的……”语序不当,“展现了……思想和审美情趣”搭配不当。故此题答案应为C项。
二、阅读理解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著名的黑猩猩研究者珍妮·古多尔发现,幼小的黑猩猩常常玩这样的游戏:用手掌舀一点儿水,用牙齿嚼烂树叶,来汲取手掌中的水。而成年黑猩猩在干旱的季节,就是用嚼烂的树叶汲取树洞中的水解渴的。根据这样的发现,一些科学家认为,游戏行为是未来生活的排演或演习,游戏行为使得动物从小就能熟悉未来生活中要掌握的各种“技能”,例如追逐、躲藏、搏斗等等,熟悉未来动物社会中将要结成的各种关系。这对于动物将来的生存适应是非常重要的。这种假说可以称为“演习说”,基本观点是“游戏是生活的演习”。
有一些科学家不同意“演习说”。他们指出,游戏行为并不限于幼小动物,成年动物也同样需要。他们举出不少成年动物游戏的例子。对于成年动物来说,不存在用游戏来演习生活的需要。他们还指出,有些动物的游戏与生存适应毫无关系,例如河马喜欢玩从水下吹起浮在水面上的树叶的游戏,渡鸦喜欢玩从雪坡上滑下的游戏等。这些科学家认为,动物游戏是为了“自我娱乐”,而“自我娱乐”是动物天性的表现,正像捕食、逃避敌害、繁殖行为等是动物的天性一样。越是进化程度高、智力发达的动物,这种“自我娱乐”的天性越强。游戏正是这种“自我娱乐”的集中表现。通过自得其乐的游戏,动物紧张的自然竞争生活得到某种调剂和补偿,它们在生理上、心理上容易保持平衡,从而得到一定的自我安抚和自我保护。因而,不仅幼小动物,成年动物也需要游戏。以上假说可以称为“自娱说”。
不久前,美国加州大学神经生理学家汉斯·特贝、哈佛大学社会生物学家斯塔·阿特曼等提出一种引人注目的新假说——“学习说”。他们认为,游戏是一种实践性很强的学习行为。特贝曾经在卡那里群岛上研究黑猩猩的学习行为。他发现,如果给黑猩猩一根棍子,它们就会用棍子做出各种游戏行为:会用棍子互相赶来赶去,像人们赶鸭子似的;也会用棍子去取挂着的食物。经历过这种游戏的黑猩猩,在今后生活中容易学会使用棍子。同样,“捉迷藏”和追逐游戏,也使动物学会利用有利地形保护自己的本领。游戏的实践性强,能产生直接的效果反馈,对锻炼动物的速度、敏捷、躲藏能力、争斗能力和利用环境的能力很有效。游戏向动物提供了大量机会,使它们能把自身的各种天赋技能和复杂的自然环境、社会环境巧妙地结合起来,因而无论对幼小动物还是成年动物,游戏都是一种十分重要的学习行为。
4.关于“自娱说”的理解,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自娱说”认为,进化程度、自理水平与动物的“自我娱乐”的天性成反比。
B.河马和渡鸦的游戏行为说明有些动物的游戏与生存适应毫无关系。
C.通过游戏,动物可以获得生理上、心理上的平衡,从而得到一定的自我安抚和自我保护。
D.游戏使动物紧张的自然竞争生活得到某些调剂和补偿,因此游戏不分年长年幼。
解析:选A。由原文“越是进化程度高、智力发达的动物,这种‘自我娱乐’的天性越强”可知,二者成正比。
5.下列说法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A.“自娱说”的科学家认为,“自我娱乐”是动物天性的表现,正像捕食、繁殖等天性一样。
B.“自娱说”认为所有动物的游戏都与生存适应毫无关系,并以河马和渡鸦为例。
C.“学习说”是不久前由哈佛大学社会生物学家、加州大学的神经生理学家等人提出的。
D.“学习说”认为游戏能使动物把自身的天赋技能和复杂的自然环境、社会环境巧妙地结合起来,因而是一种重要的学习行为。
解析:选B。B项,“所有”说法太绝对,原文的说法是“有些动物的游戏与生存适应毫无关系”。
6.请结合选段简要谈谈本文是如何体现科普文的艺术性的。
答:                                 
                                    
答案:科普文的艺术性主要体现在通俗性和趣味性这两个方面,即要“深入浅出,引人入胜”。对一般读者而言,动物游戏行为研究是一门比较陌生的科学。为了将动物游戏的动机这一科学原理说清楚,作者通过举例,给读者以具体实在的感性形象。同时,浅显的语言、形象的描写,将抽象的、枯燥的知识说得具体、生动,增强了文章的可读性。
三、语用创新
7.从1~10的自然数中选择2个数字展开联想,分别写一段话,赋予自然数一定的思想意义。
答:                                    
                                    
解析:要结合数字的外形或者内在的某种象征意义作答。
答案:(示例)8——不像一般人一样喜欢这个数,倒不是自作清高,只是不喜欢这个数中透露出来的那种对金钱的渴望。
3——最喜欢这个数,一看到它就想起了小时候,一手牵着爸爸,一手牵着妈妈,中间那个小小的我,在快乐地荡着秋千。
8.根据下面的文字,概括说明“零”是怎样诞生的。(不超过30个字)
零——始于何时何地?零这个数对于我们数的系统来说是必不可少的。但是,当初开始创造数的系统时,并没有自动包含零。事实上,古埃及人的数的系统就没有零。公元前1700年左右,60进制数的位置系统发展起来。古巴比伦人用它和他们的360天的日历相协调,并进行复杂的数学运算,但其中没有设计零的符号,而是在需要放置零的地方留一个空的位置。大约在公元前300年,巴比伦人开始使用零的符号。在巴比伦人之后,玛雅人和印度人发展了数的系统,该系统第一次用一个符号代表零,这个符号既起位置的作用,也起数零的作用。
答:                                    
                                    
解析:筛选出有关“零的诞生”的关键信息,然后再加以整合。
答案:零是随着人们对数的系统的认识和运用而产生的记位和计数符号。
9.请看下面的“‘T’型人才示意图”,按要求回答下列问题。

(1)简要说明用字母“T”来命名这类人才的理由。
答:                                    
                                    
(2)联系实际,谈谈你对“‘T’型人才”的认识。(不超过60字) 
答:                                    
                                    
解析:这幅示意图上面的文字对于解读题目具有重要的意义,可按一定的顺序来解读第(1)问,第(2)问要结合现实来分析。
答案:(1)“—”可表示横向知识的广博性,“∣”可代表纵向技能的精深度,两者合成“T”,能准确、形象、简明地昭示这类复合型人才的鲜明特点。
(2)现代社会需要“T”型人才,因此我们不但要努力掌握必要的书本知识,还应主动、有意识地在实践中培养自身的专业技能。




PAGE



- 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