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课 沙田山居
◎诗海拾贝
宿桐庐江寄广陵旧游
孟浩然
山暝听猿愁,沧江急夜流。
风鸣两岸叶,月照一孤舟。
建德非吾土,维扬忆旧游。
还将两行泪,遥寄海西头。
【赏析】 这首诗是作者离开长安东游时,途中寄给旧友的。全诗写江上景色和旅途悲愁,表现他乡虽好终不及故土之意,流露出作者奔波不定、颇不得志之情。前两联都是从听觉和视觉两个角度写景。首联先写使人愁的猿声,后写沧江急流景象;颔联前一句写风吹树叶的鸣声,后一句写孤舟的景象。写出了凄凉惆怅的情境。颔联“风鸣两岸叶,月照一孤舟”随手拈来,清新诱人,江上夜色,如置眼前,足见作者何等大手笔。后四句借景抒情,怀念友人,情景融合得很自然。月夜宿孤舟,心中愁闷,自然而生怀友之情,因而热泪横流。全诗情景交融,更加突出作者对旧友的思念和失意后的愤激孤苦。总之,这首诗的前半部分写景,后半部分写情,因景生情,情随景生,景情糅合,景切情深,撩人情思。意境深沉浑厚,悲怆苍凉,表达了作者深沉的思乡怀友之情。
◎语林撷英
余光中名言
1.人生有许多事情,正如船后的波纹,总要过后才觉得美好。
2.烧我成灰,我的汉魂唐魄也仍然萦绕着那片后土。那无穷无尽的故国四海漂泊的龙族叫她“大陆”,登高的壮士叫她“九州”,落魄的英雄叫她“江湖”。
3.实境何如意境,心明远胜目明。
4.在国际的鸡尾酒里,我仍是一块拒绝溶化的冰——常保持零下的冷和固体的硬度。
5.政治的论战是暂时的,政治正确也会变来变去,唯有文化是愈来愈累积,是加法,且是集大成。
6.时间,你带得走歌者带不走歌。
7.爱和美不一样,爱发生于实际生活,美却要靠恰好的距离。水中倒影总比岸上的实景令人着迷。
8.天天骂我,说明他生活不能没有我,而我不搭理,证明我的生活可以没有他。
9.世界上高级的人很多,有趣的人也很多,又高级又有趣的人却少之又少。高级的人使人尊敬,有趣的人使人喜欢,又高级又有趣的人,使人敬而不畏,亲而不狎,交接愈久,芬芳愈醇。
◎作者卡片
姓 名 余光中
出生年 1928年
籍 贯 福建永春
相关资料 生于江苏南京。曾入金陵大学、厦门大学学习。1949年随父母迁香港,后又到台湾,毕业于台湾大学外文系。在军中服役数年。1949年在厦门大学时开始发表诗作。1953年,与覃子豪等组办“蓝星”诗社,主编《蓝星》诗刊。1958年赴美国进修,获爱荷华大学艺术硕士学位。返台后,任教于台湾师范大学英语系。1973年,任政大西语系主任。1974年,受聘香港中文大学,任中文系教授。1975年,兼任中文大学联合书院中文系主任。1985年,任台湾高雄中山大学文学院院长。主要作品有《舟子的悲歌》《莲的联想》《左手的缪斯》《望乡的牧神》《听听那冷雨》等,评论集有《掌上雨》《分水岭上》,评著有《梵谷传》等
◎背景呈现
余光中在1964~1985年二十多年间,在美国、台湾、香港频繁迁移,这段时间也是其创作从早期到晚期的重要过渡时期。在美国时期,余光中不仅未被异国文化同化,相反,他体现出对故国亲情深深地眷念,对文化冲撞深切的体会,对本土文化不容置疑的回归。在台湾时期,飘离大陆的余光中体现了在工业化时代到来时对原始自然的回归,在变幻的政治时空中希图精神释放,在放逐状态中寻求个体的皈依,力图超越现实生存,寻求终极的精神归宿。在香港时期,处于北望东顾状况下的余光中一方面凝视大陆这一心灵中的梦土,一方面对台湾这一宝岛有着深深地眷恋,另一方面在表面安宁的沙田生活中有着深深地焦虑。他于1974年至1985年任香港中文大学中文系教授,文章就是他“在其中俯仰天地,呼吸黄昏”十八个月之后写成的。
◎知识链接
1.余光中诗歌的特点:余光中是个复杂而多变的诗人,他的变化轨迹基本上可以说是台湾整个诗坛三十多年来的一个走向,即先西化后回归。在台湾早期的诗歌论战和20世纪70年代中期的乡土文学论战中,余光中的诗论和作品都相当强烈地显示了主张西化、无视读者和脱离现实的倾向。80年代后,他开始认识到自己民族居住的地方对创作的重要性,把诗笔“伸回那块大陆”,写出了许多动情的乡愁诗,对乡土文学的态度也由反对变为亲切。
2.抒情散文:抒情散文以抒发主观情感为出发点,以空灵飘逸见长,着力点在于准确表达感彩的语言运用。往往借助具象,通过写景状物来抒发主观情感。文中的景或物是作者抒情的依托,作者往往将所要抒发的情感具象化,运用比兴、象征、拟人等手法,或写景抒情,情景交融,或托物咏志,有所寄托,以达到抒情的目的。
一、字音辨识
1.单音字
湛湛(zhàn) 夏圭(ɡuī) 玄奥(xuán)
赫然(hè) 天籁(lài) 峭峻(qiào)(jùn)
朝暾(tūn) 崦嵫(yān)(zī) 余曛(xūn)
眈眈(dān) 肘腋(zhǒu)(yè) 肩膂(lǚ)
踞(jù) 联袂(mèi) 氤氲(yīn)(yūn)
沟壑(hè) 蹂躏(róu)(lìn) 奔踹(chuài)
曳(yè) 蟠蜿(pán)(wān) 桓景(huán)
2.多音字
佛 佛教 fó 屏 屏障 pínɡ
仿佛 fú 屏息 bǐnɡ
磅 磅礴 pánɡ 重 庄重 zhònɡ
磅秤 bànɡ 重复 chónɡ
载 登载 zǎi 纤 纤维 xiān
载客 zài 纤夫 qiàn
二、字形辨认
三、词语辨析
1.蹂躏 践踏
都有“踏、踩”的意思,比喻用暴力欺压、摧残。“践踏”侧重于单纯地欺压;“蹂躏”还含有“使受侮辱、折磨”的意思。
2.峰回路转 柳暗花明
峰回路转:形容山峰、道路迂回曲折,有时也比喻经过挫折失败后出现转机。但不如“柳暗花明”程度重。
柳暗花明:垂柳浓密,鲜花夺目。形容柳树成荫,繁花似锦的景象。也比喻在困难中遇到转机。
四、词语积累
1.莽莽苍苍:原野开阔,草木茂盛的样子。
2.姗姗来迟:形容来得很晚。姗姗:形容走路缓慢从容的姿态。
3.历历可数:可以清楚地一个个或一件件数出来。历历:清楚、分明的样子。
4.心血来潮:指心里突然或偶然产生了一个念头。
1.本文主要描写了哪些景物?
[我的理解] 主要描写的景物有:海、山、云雾、风潮。
2.这篇散文写景手法多种多样,其中用得最多的一种手法是什么?
[我的理解] 拟人手法。
3.文脉梳理
1.作者在文中围绕“海”与“山”写了哪些景?请简要概括。
[名师指津] 根据提示,填写下表。
[我的理解]
海 晴午 千顷碧蓝 海上三景
风起 此开彼落
夜深 渔火赫然
山 朝晨 马鞍山奇拔而峭峻……使朝暾姗姗来迟 山上三景
黄昏 鹿山巍然而逼近……太阳的葬礼
夜晚 阳台上,坐看晚景变幻成夜色……有一种潜伏的不安
2.第二段中,“毕竟在东北方缺了一口”,作者为什么要写这个“缺口”?
[名师指津] 实写。
[我的理解] 这是实写,同时也寄寓了作者的情思,因为这“一口”正是诗人瞭望大陆的镜头,是乡愁之潮的出海口。
3.文章第三段中,作者把山比作高僧有什么寓意?
[名师指津] 围绕“我成了山人”这句话考虑。
[我的理解] 因为“我成了山人”,远离了俗世的纷扰,所以“我”眼里的山也就像看透世间变化的高僧一样,只静观而不语,有一种超然的神韵,又有一种与“我”两相知的默契。但是山和大陆却是相连的,并没有了断“尘缘”,“我”也不可能是一个真正“超然”的“山人”。作者这样写是为下文写“乡愁”蓄势。
4.作者在第三段中说“我成了山人”,可最后又说“也不能不下楼去”,这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这两句话在全文中有什么作用?
[名师指津] 渴盼统一。突出主旨。
[我的理解] (1)表达了作者渴盼祖国统一的思想感情。(2)突出文章的主旨。“成了山人”,说明自己如在仙境中生活,按常理应希望永远这样生活下去,可作者却有更高远的追求——“下楼去”维护祖国统一。
5.文章的行文思路是怎样的?
[名师指津] 先分层,概括层意,最后理清思路。
[我的理解] 文章首先交代自己山居的地理位置,及自己生活于其中的感受(喜与忧);其次总体概括书斋、海与山构成的优美的环境;再次作者分层次从不同角度概括出山居所在的山在声、霞、雾、风以及噪音中的景致;最后以诗句照应开头,表露自己的思乡之情和对祖国统一的渴盼之情。
6.作者在课文第三段写到沙田山居的美丽风景,作者也自称是个“山人”,但在文中结尾却说:“我亦非桓景,即使王粲,也不能不下楼去”,前后表达是否矛盾?
[名师指津] 补充材料:王粲,汉魏间诗人,山阳高阳(今山东微山两城镇)人。由于战乱,曾一度远离家乡,避乱于湖北荆州,期间写下著名的《登楼赋》,表达思乡和渴望被重用的情感。
[我的理解] 不矛盾,面对“人为骚音”,诗人做不得山人,忘不了尘世,割不断对祖国之情,摆脱不了魂牵梦绕的乡愁,用三个典故表明下楼去为祖国统一出力。山景好愿做山人,但好景虽美而乡愁难遣。
余光中是一位诗人,擅长写诗,因此,他的散文也如同诗一般优美,充满诗情画意。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这一特点。
[名师指津] 分析用词、手法等方面的特点,解说意境和意蕴。
[我的理解] 《沙田山居》富有诗情画意的美,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语言细腻准确,含蓄优美,遣词造句别具一格。运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使得作者对景色的描写淋漓尽致。如“最远的翠微淡成一袅青烟”“山影黑沉沉都睡去”“千山磅礴的来势如压”“掀翻海水,吐着白浪”等等,无不如诗如画。
(2)叠词的大量使用,如“灿灿、姗姗、碧湛湛、阴森森、莽莽苍苍、零零落落、远远近近、朝朝暮暮”等,使文章的语言节奏鲜明,音韵和谐,读来朗朗上口,富有诗情画意。
(3)化用典故与古典诗词,如“重九的陶菊”“相看两不厌”“问余何事栖碧山,笑而不答”等,增添了文章的文化内涵。
运用拟人,文采飞扬
◎写法指导
拟人,就是根据想象把物当作人来叙述或描写,使“物”具有人一样的言行、神态、思想和感情。拟人的运用形式,主要有以下几种:
1.把动物拟人化。如“海底的动物常常在窃窃私语”。
2.把植物拟人化。如“细雨如丝,杨梅树贪婪地吮吸着这春天的甘露。它们舒展着四季常绿的枝叶,一片片狭长的叶子在雨雾中欢笑着”。
3.把一般事物拟人化。如“我走向船头,迎着猛烈的海风,望着无边无际的大海。船头飞溅起来的浪花,唱着欢乐的歌”。
需要注意的是:只有事物本身的特点和人物的特点有相近之处时,才可以把“物”人格化,不能乱用拟人。如鸟儿婉转的叫声,很像人在歌唱,因此可以把鸟人格化,写成“鸟儿在歌唱”。
◎范文示例
春天必然是这样的:满塘叶黯花残的枯梗抵死苦守一截老根,北方千宅万户的屋梁受尽风欺雪扰兀自温柔地抱着一团小小的空虚的燕巢。然后,忽然有一天,桃花把所有的山村水廓都攻陷了,柳树把皇室的御沟和民间的江头都控制住了——春天有如旌旗鲜明的王师,因为长期虔诚的企盼祈祷而美丽起来。
余光中的乡土情结
每个人的心里,都有一方魂牵梦萦的土地。得意时想到它,失意时想到它;逢年逢节,触景生情,随时随地想到它;辽阔的空间,悠长的时间,都不会使这种感情褪色,这就是乡土情结。《沙田山居》的字里行间,都流露着余光中先生的故土情思:“最令人心动而神往的,却是人为的骚音。从清早到午夜,一天四十多班,在山和海之间,敲轨而来、鸣笛而去”“山下的铁轨向北延伸,延伸着我的心弦”“湘云之后是楚烟,山长水远/五千载与八万万,全在那里面”,这些是一个游子的呢喃,也是五千年血脉的颤音。
◎适用话题
听听那冷雨(节选)
余光中
惊蛰一过,春寒加剧。先是料料峭峭,继而雨季开始,时而淋淋漓漓,时而淅淅沥沥,天潮潮地湿湿,即使在梦里,也似乎把伞撑着。而就凭一把伞,躲过一阵潇潇的冷雨,也躲不过整个雨季。连思想也都是潮润润的。每天回家,曲折穿过金门街到厦门街迷宫式的长巷短巷,雨里风里,走入霏霏,令人更想入非非。想这样子的台北凄凄切切完全是黑白片的味道,想整个中国整部中国的历史无非是一张黑白片子,片头到片尾,一直是这样下着雨的。这种感觉,不知道是不是从安东尼奥尼那里来的。不过那一块土地是久违了,二十五年,四分之一的世纪,即使有雨,也隔着千山万山,千伞万伞。二十五年,一切都断了,只有气候,只有气象报告还牵连在一起。大寒流从那块土地上弥天卷来,这种酷冷吾与古大陆分担。不能扑进她怀里,被她的裙边扫一扫吧,也算是安慰孺慕之情。……
杏花。春雨。江南。六个方块字,或许那片土就在那里面。而无论赤县也好神州也好中国也好,变来变去,只要仓颉的灵感不灭,美丽的中文不老,那形象,那磁石一般的向心力当必然长在。因为一个方块字是一个天地。太初有字,于是汉族的心灵、祖先的回忆和希望便有了寄托。譬如凭空写一个“雨”字,点点滴滴,滂滂沱沱,淅沥淅沥淅沥,一切云情雨意,就宛然其中了。视觉上的这种美感,岂是什么rain也好pluie也好所能满足?翻开一部《辞源》或《辞海》,金木水火土,各成世界,而一入“雨”部,古神州的天颜千变万化,便悉在望中,美丽的霜雪云霞,骇人的雷电霹雳,展露的无非是神的好脾气与坏脾气,气象台百读不厌、门外汉百思不解的百科全书。
在日式的古屋里听雨,从春雨绵绵听到秋雨潇潇,从少年听到中年,听听那冷雨。雨是一种单调而耐听的音乐,是室内乐是室外乐,户内听听,户外听听,冷冷,那音乐。雨是一种回忆的音乐,听听那冷雨,回忆江南的雨下得满地是江湖,下在桥上和船上,也下在四川在秧田和蛙塘,下肥了嘉陵江,下湿了布谷咕咕的啼声。雨是潮潮润润的音乐。下在渴望的唇上,舔舔那冷雨。
因为雨是最最原始的敲打乐,从记忆的彼端敲起。瓦是最最低沉的乐器,灰蒙蒙的温柔覆盖着听雨的人,瓦是音乐的雨伞撑起。但不久公寓的时代来临,台北你怎么一下子长高了,瓦的音乐竟成了绝响。千片万片的瓦翩翩,美丽的灰蝴蝶纷纷飞起,飞入历史的记忆。现在雨下下来,下在水泥的屋顶和墙上,没有音韵的雨季。树也砍光了,那月桂,那枫树,柳树和擎天的巨椰,雨来的时候不再有丛叶嘈嘈切切,闪动湿湿的绿光迎接。鸟声减了啾啾,蛙声沉了咯咯,秋天的虫吟也减了唧唧。七十年代的台北不需要这些,一个乐队接一个乐队便遣散尽了。要听鸡叫,只有去《诗经》的韵里寻找。现在只剩下一张黑白片,黑白的默片。……
二十五年,没有受故乡白雨的祝福,或许发上下一点白霜是一种变相的自我补偿吧。一位英雄,经得起多少次雨季?他的额头是水成岩削成还是火成岩?他的心底究竟有多厚的苔藓?厦门街的雨巷走了二十年与记忆等长,一座无瓦的公寓在巷底等他,一盏灯在楼上的雨窗子里,等他回去,向晚餐后的沉思冥想去整理青苔深深的记忆。前尘隔海。古屋不再。听听那冷雨。
【注】 “云”和“电”的繁体字分别是“雲”“電”。
【赏评】 《听听那冷雨》是一篇可感、可听、可嗅、可触的文章。作者“直接用文字的雨珠,声色光影,密密麻麻,纵横交织而成”(柯灵语),需要读者运用视觉、听觉、触觉、味觉,同时参与享受。本文以微寒潮湿的春雨象征心情,并以雨声、雨景为引子,回忆自己半生漂泊的经历,文中屡引古人诗词,以衬托出对祖国河山与传统文化的追思向往之情。
流行语,一个时代的另类见证者
近日,语言文字规范类刊物《咬文嚼字》杂志社发布“2016年十大流行语”。“洪荒之力”“吃瓜群众”“工匠精神”“定一个小目标”“一言不合就××”“友谊的小船说翻就翻”“供给侧”“葛优躺”“套路”“蓝瘦香菇”等流行语入选。
“风尘天外飞沙,日月窗间过马。”当《咬文嚼字》再次梳理出一年一度的流行语时,意味着一年又将过去,这些流行语就犹如流星雨一样,或化为“陨石”存于“天地间”,或给这个时代留下一道轨迹然后逝于大气层,不论结局如何,透过这些口口相传的时代热词,我们总能看到这一年来社会的发展变迁和人们的生活心态,最终化为我们的时代记忆,成为一个时代的另类见证者。
纵观近几年的流行语,总有一些只是风靡于某一年度,然后就随风逝去,很少有真正沉淀下来的,比如“主要看气质”“断舍离”“×××喊你回家吃饭”不胜枚举,这样的流行语其实就犹如“快餐文化”一般,来得快去得快,宛若“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的来”,虽偶尔被人提及,但终究少了时代的寓意。之所以产生这样的情况,与我们的网民群体强大不无关系,在这个“唯快不破”的时代里,一些流行语的产生充满了偶然性,比如“蓝瘦香菇”,就因为谐音了“难受想哭”,瞬间被网民玩转于各大网络空间,但其中的文化积累和营养必然经不起时代的推敲,且缺乏真正的内涵,这样的流行语难免会在最后随风而逝;一些流行语则是单纯地表达了娱乐性,如“葛优躺”“小目标”“吃瓜群众”,这类流行语只是反映了当下一种草根的自我嘲讽和自我娱乐精神,缺乏生命的持久力,最后也难免会像流星雨一样,留下一道轨迹,然后消失在语言的“大千世界”里。虽如此,但这些流行语终究反映了一个时代的折射和个体的内心独白,“以我口说我心”,无论流行语如何兴起或者如何消失,它毕竟暗含了一种情感表达,反映了当时社会群体的心理状态。
要想让流行语化为“陨石”,长存于世,就必须让它充满文化积淀和时代要义。习总书记提出的“蛮拼的”“点赞”,代表了人生积极向上的生活状态,今年的“工匠精神”折射出了人们对工作的精益求精和力求完美,“供给侧”更是指明了全面深化改革的方向。有的词语乍一看,或带有一些政治意味,但老百姓却喜闻乐见,愿意接受,就说明它是有内涵的,是能在历史长河中经得起大浪淘沙的。其实,无论是“阳春白雪”还是“下里巴人”,只要它有语言文化的内核,能够给人带来满满的正能量,给人以历久弥新之感,它就定能“月华不谢,清风长存。”
“流行语中有时代烙印,是历史留下的脚印。”一个词,记录的是一个时代,流行语的年年变化,恰巧反映出了每一个时代的不同烙印。我们从不盲目否认任何一个流行语,因为“存在即合理”,无论它最后是否会化为时代语言的“陨石”,其只要“刹那芳华”过,就一定会留下时代的缩影,留下生活的轨迹,但我们更期待有温度,有正能量的流行语,因为充满时代寓意的流行语,不仅包含有来自庙堂之上的宏大叙事,也包括有江湖之远升斗小民挣扎奋斗的声音,触及社会问题和民众生活的痛处,展现出语词的时代价值、语言价值和社会价值。
我们真诚的希望,每一个时代的流行语都能够承载起中国语言文化发展的历史使命,担负起时代的真实诉求,让更多的人在更加阳光、正气、昂扬向上的流行语中找寻到对未来的憧憬,对生活的期望,对幸福的追求。
一、基础考查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古丝绸之路曾为亚欧大陆带来繁荣。________,原本流淌着牛奶和蜂蜜的富庶之地,在政治动荡和战火冲突中迅速沦为________。从巴尔干到中东,人类历史几多教训,国际现实不乏例证。2013年,习近平主席提出了享誉世界的“一带一路”倡议。近五年来,上海合作组织成员国积极参与“一带一路”建设,联动亚欧两大市场,体现出生成发展动能的巨大潜力。如今,百花园般的盛景正以新的维度再现:红红火火的边境口岸,________的中欧班列,延伸通达的能源管道,________的基建项目……
上合组织把共享、共建、共商为原则的新发展观,坚持大小国家主权平等、协商一致,以合作谋发展,维护各国核心利益,以平等互利方式推动发展和实现共赢。在习近平主席和各国领导人的高度重视下,( ),为国际社会推动构建新型国际关系和人类命运共同体树立了典范。
1.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
A.曾几何时 荒山野岭 一日千里 密密麻麻
B.弹指之间 荒山野岭 风驰电掣 密密麻麻
C.弹指之间 不毛之地 一日千里 星罗棋布
D.曾几何时 不毛之地 风驰电掣 星罗棋布
解析:选D。题中第一组:“弹指之间”比喻时间极短暂。“曾几何时”表示没过多久。此处应选“曾几何时”。第二组:“荒山野岭”指荒凉没有人烟的山岭。“不毛之地”形容荒凉、贫瘠。此处指战争给当地人们带来的危害,应选“不毛之地”。第三组:“风驰电掣”形容非常迅速,像风吹电闪一样。“一日千里”比喻进展极快。此处表现中欧班列速度快,应选“风驰电掣”。第四组:“密密麻麻”形容又多又密。“星罗棋布”指像天空的星星和棋盘上的棋子那样分布着。形容数量很多,分布很广。此处没有强调“密”,应选“星罗棋布”。故选D。
2.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
A.上合组织以共享、共建、共商作为原则的新发展观
B.上合组织把共享、共建、共商作为原则的新发展观
C.以共商、共建、共享为原则的新发展观的上合组织
D.把共商、共建、共享为原则的新发展观的上合组织
解析:选C。原句有两处错误:一是语序不当,应该是“共商、共建、共享”;二是搭配不当,“把……为……”不搭配,应该是“以……为……”或者“把……作为……”。A、B项“共享、共建、共商”语序不当。D项“把……为……”搭配不当。故选C。
3.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
A.上合组织已经成为成员国促进共同发展繁荣、维护地区安全稳定的有力依托和可靠保障
B.促进共同发展繁荣、维护地区安全稳定已经成为上合组织成员国的可靠保障和有力依托
C.上合组织已经成为成员国维护地区安全稳定、促进共同发展繁荣的可靠保障和有力依托
D.维护地区安全稳定、促进共同发展繁荣已经成为上合组织成员国的有力依托和可靠保障
解析:选C。根据上下文可知,陈述的主体是“上合组织”;从逻辑上讲,应当先“维护地区安全稳定”,再“促进共同发展繁荣”,据此可以得出答案。故选C。
4.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每对的读音完全不相同的一项是( )
A.磅礴/磅秤 轮番/番禺 哄抢/烘托
B.朝暾/敦厚 绸缪/纰缪 阒黑/糗粮
C.屏气/摒弃 剽窃/漂白 樯桅/蔷薇
D.绯红/芳菲 歆羡/谙习 悄然/讥诮
解析:选B。A项,分别读pánɡ/bànɡ,fān/Pān,hōnɡ/hōnɡ;B项,分别读tūn/dūn,móu/miù,qù/qiǔ;C项,分别读bǐnɡ/bìnɡ,piāo/piǎo,qiánɡ/qiánɡ;D项,分别读fēi/fēi,xīn/ān,qiǎo/qiào。
二、阅读理解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5~7题。
春到齐鲁
余光中
①清明节前一星期,我乘坐的飞机降落在济南的遥墙机场。邀请我去齐鲁访问的虽然是山东大学,真正远去郊外欢迎的,没有料到,却是整个春天。从机场进城,三十公里的高速公路上,车辆稀少,但两侧的柳树绿阴不断,料峭的晴冷天气,千树新绿排成整齐的春之仪队,牵着连绵的青帐翠屏,那样盛况的阵仗,将我欢迎。
②从城之东北进入山东大学的新校区,外事处的佟光武处长和刘永波副处长把我安顿在专家楼,就将我留给了济南的春天。一千年前,济南的才女李清照说:“宠柳娇花寒食近,种种恼人天气。”我在山东十天,尽管春寒风劲,欺定我这南人,却是一天暖过一天,晴得十分豪爽。愈到后来,益发明媚,虽然说不上春深似海,却几乎花香如潮了。不,如潮也还没有,至少可以说沦纹回漾。
③专家楼外,有几树梨花,皓白似雪,却用淡绿的叶子衬托,显得分外素雅,那条巷子也就叫梨花路。偌大的山大校园虽然还只是初春,却已经众芳争妍,令惊艳的行人应接不暇了。桃花夭夭,冶艳如点点绛唇。樱花串串,富丽得不留余地给丛叶。海棠树高花繁,淡红的风姿端庄而健美,简直是硕人其颀。
④但令我一见就倾心,叹为群艳之尤的,是丁香。这名字太美了,美得清纯而又动听,令人生起爱情的联想,“青鸟不传云外信,丁香空结雨中愁”,李璟的名句谁读了能忘记呢?丁香与豆蔻同为桃金娘家的娇女,东印度群岛中的马鲁古群岛,即因盛产这两种名媛,而有“香料群岛”的美称。早在战国末期,中国的大臣上朝,就已用丁香解秽。干燥的花蕾可提炼丁香油做香料,也可以入药,有暖胃消胀之功。此花属聚伞花序,花开四瓣,辐射成长椭圆形,淡绿的叶子垂着心形,盛开时花多于叶,簇簇的繁花压低了细枝,便成串垂在梢头,简直要亲人,依人。你怎能不停下步来,去亲她,宠她,嗅她,逗她?
⑤后来我写了《丁香》一诗,便有“叶掩芳心,花垂寂寞”之句,不但写实,也借以怀念李清照,中国最美丽的寂寞芳心。
⑥初春的济南,到处盛开着丁香,简直要害人患上轻度的花魇、花癫,整天眼贪鼻馋,坐立不安。山大校园里的丁香就有乳白、浅绯、淡紫三种,好像春天是各色佳丽约好了一齐来开游园会,你不知该对谁笑才好。
⑦同为地灵所育,灼灼群芳只争妍一季,堂堂松柏却支撑着千古。从济南的千佛山到灵岩寺,从岱庙到孔庙与孟庙,守护着圣贤典范、英雄侠骨的,正是这一排排一队队肃静而魁梧的金刚。阴翳的树影萧森,轻掩着屋脊斜倾的鳞鳞密瓦,或是勾心斗角的犄望屋檐,再往下去,覆盖在横匾与楹联上,或是土红粉白的墙头,或是字迹漫漶的石碑。若是树顶有鸦鹭之类来栖,则磔磔怪争声中更添寒禽古木的沧桑。
⑧鲁中寺庙里巍巍矗立的,多半是柏,本地人把它念成“北”。那十天我至少观叹过上千株古柏,其风骨道貌却令人引颈久仰,一仰难尽。那气象,岂是摄影机小气的格局所能包罗?从千佛山到灵岩寺,从孟庙到孔林,那成千上万的木中长老,柏中华胄,哪一树不是历经风霜,饱阅世变,沧桑的记忆那么露骨地深刻在糙皮上面?朝代为古柏纹身,从蟠根到盖顶,顺着挺峻高昂的巨干,一直削上天去,像是凿得太痛,苍老而坚毅的霜皮竟都按着反时钟的方向朝上面拧扭,回旋成趣。
⑨岱庙里有五株汉柏,传说是当年汉武帝来泰山封禅,亲自手栽。耿耿汉魂,历劫犹健,但毕竟是两千多岁了,槎桠的枝柯早已炭化,霜皮大都剥落,只靠残余的片段向古根汲水,去喂欲上虬蟠的苍青。问他们建元的往事,问张骞和苏武几时才回国,古木穆穆,只鸦啼数声便支吾了过去。泰山上的五大夫松,相传是因秦始皇在树下避雨而受爵,虽然更老,却不如汉柏长寿,早在明朝就被山洪冲走,要到康熙年间才加补植,现在也只剩下两株。
⑩古来松柏并称,而体态不同。大致而言,柏树挺拔矗立,松树夭矫回旋。譬之书法,柏姿庄重如篆隶,松态奔放如草书。泰山上颇有一些奇松,透石穿罅,崩进而出,顽根宛如牙根,紧咬着岌岌的绝壁,翠针丛丛簇簇,密鳞与浓鬣蔽空,黛柯则槎桠轮困,能屈能伸,那淋漓恣肆的气象,简直是狂草了。
?杜甫的《古柏行》说古树“霜皮溜雨四十围,黛色参天二千尺”,不过是修辞的夸张。就算加州海边的巨杉,俗称红木者,最高海拔的也不过三百六七十英尺。加州海边的怪松,天长地久,被太平洋的烈风吹成蟠曲百折的体态,可称“风雕”,而以奇石累累为其供展的回廊,神奇也不下于泰山之松,只可惜奇石怪松独缺名士品题,总觉得有景无句,不免寂寞。所以山水再美,也需要人文来发挥,需要传说来画龙点睛,才算有情。
(本文有删改)
5.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的题目“春到齐鲁”,既指春回齐鲁大地,又指作者在春天时节来到济南,一语双关,意味深长。
B.在作者的眼中,济南的春天具有人的灵性和情怀,她敞开胸怀,满腔热情地欢迎远走他乡的游子的归来。
C.文章说“花香如潮”,又说“如潮也还没有”,准确地写出了济南的春天变化多端、难以捉摸的特点。
D.文中称济南古柏为“柏中华胄”,将其比作华夏后裔,借以表达对历经沧桑而坚毅不屈的民族精神的赞颂。
解析:选C。C.“变化多端、难以捉摸”错。
6.作者为什么对丁香“一见就倾心,叹为群艳之尤”?请简要分析。
答:
答案:①丁香的名字美得清纯而又动听,令人生起爱情的联想;②丁香实用,观赏性强;③丁香让人怀念李清照的寂寞芳心。
7.文章末尾说:“山水再美,也需要人文来发挥,需要传说来画龙点睛,才算有情。”请结合全文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答:
答案:①这句话的意思是说,山水需要人文和传说来增添它的文化魅力和历史底蕴。②就如文中写到的李清照的词,使人们对济南的春天有更亲切动人的感受;汉武帝和秦始皇的传说,让五株汉柏和五大夫松平添了历史内涵。③人文和传说构成文化,因文化的滋润,山水便有了精神和韵味。
三、语言表达
8.阅读下面一则文字,请给“微博控”下一个定义,并对它作适当的点评。(不超过50个字)
“微博”就是随身博客。“控”来自“complex”,即“情结,极度喜欢”的意思。“今天你织围脖了吗?”随着微博的火爆,越来越多的人见面就聊起微博。但由于“迷恋”微博,网友中出现一大批“微博控”,他们每日每夜地上微博,一上就是十多个小时,甚至放弃睡眠时间。
(1)“微博控”指
(2)点评:
解析:结合文段对“微博”和“控”字的解释,可以看出“微博控”是对微博极度迷恋的一类人。对“微博控”作点评,要紧扣文段结尾的语句,表达出劝告之意。
答案:(1)对微博极度喜爱的人。
(2)上微博一定要掌握“度”。要明确自己使用微博是基于何种需要,不能因玩微博占用正常的休息时间。
9.请将下列画线句子改写成一组格式协调一致、匀整对称的整句。
事物总是由对立的两个方面组成的,希望万事如意是不现实的。希望大路平坦笔直,江河一泻千里,却常常有岔路和崎岖,旋涡与逆流。有时企盼庄稼茂盛丰收,却遭遇旱涝与虫害。在挫折和失败中人们往往希望人生幸福美满。
答:
解析:画线语句在句式上不一致,并且相互交叉包含,可以采用“希望……,却……”的句式,按照一定的对应关系,进行梳理调整。
答案:希望大路平坦笔直,却常常有岔路和崎岖;希望江河一泻千里,却常常有旋涡与逆流;希望庄稼茂盛丰收,却常常有旱涝与虫害;希望人生幸福美满,却常常有挫折和失败。
10.根据材料设置的情景,请在横线上补写出余光中所说的下半句话。(字数在30字以内)
余光中是著名的学者、诗人、散文家。他的文才一流,早已为世人公认,他的口才不凡,同样广为人知。曾有一次,余先生去领一项重要的文艺大奖,走上舞台才发现,获奖者大都是黑头发的晚辈,只有自己白发染霜,年届花甲,非常醒目。相形之下,余先生感觉颇不自在。可余先生毕竟是见过大场面的人,这不,一致辞,就风趣地说:“一个人年轻时得奖,应该跟老头子一同得,表示他已经成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话音一落,满堂喝彩。
解析:从余光中先生的上半句话可以看出,是说年轻人同自己一同获奖应该感到高兴,下半句话应该表达自己同年轻人一起获奖也感到高兴这层意思。句式可以仿照前半句。
答案:(示例)年老时得奖,应该跟年轻人一同得,表示他尚未落伍。
11.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
余光中先生说:一个方块字是一个天地,美丽的中文不老。许多汉字自身的构成就能诠释含义、激发联想。
请仿照示例拆拼汉字,并用富有文采的语言描述它。要求:至少运用一种修辞手法。
例:墨:从土地中滋养出一个黑色的精灵,在古朴的宣纸上翩翩起舞。
①鸿:
②尘:
③舒:
解析:从例句表达的形式看,采用字的偏旁,加以合理的联想,表达出汉字的“美丽”意蕴。
答案:(示例)①鸿:江边盘旋的那只孤独的鸟啊,每一声哀鸣都在诉说游子的心曲。
②尘:轻飘飘飞着的小土粒,我本不是灾害,人类啊,应该好好思考我产生的原因了。
③舒:舍我其谁?伟大作家的豪言壮语。
PAGE
- 1 -
第13课 沙田山居
一、基础考查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古丝绸之路曾为亚欧大陆带来繁荣。________,原本流淌着牛奶和蜂蜜的富庶之地,在政治动荡和战火冲突中迅速沦为________。从巴尔干到中东,人类历史几多教训,国际现实不乏例证。2013年,习近平主席提出了享誉世界的“一带一路”倡议。近五年来,上海合作组织成员国积极参与“一带一路”建设,联动亚欧两大市场,体现出生成发展动能的巨大潜力。如今,百花园般的盛景正以新的维度再现:红红火火的边境口岸,________的中欧班列,延伸通达的能源管道,________的基建项目……
上合组织把共享、共建、共商为原则的新发展观,坚持大小国家主权平等、协商一致,以合作谋发展,维护各国核心利益,以平等互利方式推动发展和实现共赢。在习近平主席和各国领导人的高度重视下,( ),为国际社会推动构建新型国际关系和人类命运共同体树立了典范。
1.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
A.曾几何时 荒山野岭 一日千里 密密麻麻
B.弹指之间 荒山野岭 风驰电掣 密密麻麻
C.弹指之间 不毛之地 一日千里 星罗棋布
D.曾几何时 不毛之地 风驰电掣 星罗棋布
解析:选D。题中第一组:“弹指之间”比喻时间极短暂。“曾几何时”表示没过多久。此处应选“曾几何时”。第二组:“荒山野岭”指荒凉没有人烟的山岭。“不毛之地”形容荒凉、贫瘠。此处指战争给当地人们带来的危害,应选“不毛之地”。第三组:“风驰电掣”形容非常迅速,像风吹电闪一样。“一日千里”比喻进展极快。此处表现中欧班列速度快,应选“风驰电掣”。第四组:“密密麻麻”形容又多又密。“星罗棋布”指像天空的星星和棋盘上的棋子那样分布着。形容数量很多,分布很广。此处没有强调“密”,应选“星罗棋布”。故选D。
2.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
A.上合组织以共享、共建、共商作为原则的新发展观
B.上合组织把共享、共建、共商作为原则的新发展观
C.以共商、共建、共享为原则的新发展观的上合组织
D.把共商、共建、共享为原则的新发展观的上合组织
解析:选C。原句有两处错误:一是语序不当,应该是“共商、共建、共享”;二是搭配不当,“把……为……”不搭配,应该是“以……为……”或者“把……作为……”。A、B项“共享、共建、共商”语序不当。D项“把……为……”搭配不当。故选C。
3.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
A.上合组织已经成为成员国促进共同发展繁荣、维护地区安全稳定的有力依托和可靠保障
B.促进共同发展繁荣、维护地区安全稳定已经成为上合组织成员国的可靠保障和有力依托
C.上合组织已经成为成员国维护地区安全稳定、促进共同发展繁荣的可靠保障和有力依托
D.维护地区安全稳定、促进共同发展繁荣已经成为上合组织成员国的有力依托和可靠保障
解析:选C。根据上下文可知,陈述的主体是“上合组织”;从逻辑上讲,应当先“维护地区安全稳定”,再“促进共同发展繁荣”,据此可以得出答案。故选C。
4.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每对的读音完全不相同的一项是( )
A.磅礴/磅秤 轮番/番禺 哄抢/烘托
B.朝暾/敦厚 绸缪/纰缪 阒黑/糗粮
C.屏气/摒弃 剽窃/漂白 樯桅/蔷薇
D.绯红/芳菲 歆羡/谙习 悄然/讥诮
解析:选B。A项,分别读pánɡ/bànɡ,fān/Pān,hōnɡ/hōnɡ;B项,分别读tūn/dūn,móu/miù,qù/qiǔ;C项,分别读bǐnɡ/bìnɡ,piāo/piǎo,qiánɡ/qiánɡ;D项,分别读fēi/fēi,xīn/ān,qiǎo/qiào。
二、阅读理解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5~7题。
春到齐鲁
余光中
①清明节前一星期,我乘坐的飞机降落在济南的遥墙机场。邀请我去齐鲁访问的虽然是山东大学,真正远去郊外欢迎的,没有料到,却是整个春天。从机场进城,三十公里的高速公路上,车辆稀少,但两侧的柳树绿阴不断,料峭的晴冷天气,千树新绿排成整齐的春之仪队,牵着连绵的青帐翠屏,那样盛况的阵仗,将我欢迎。
②从城之东北进入山东大学的新校区,外事处的佟光武处长和刘永波副处长把我安顿在专家楼,就将我留给了济南的春天。一千年前,济南的才女李清照说:“宠柳娇花寒食近,种种恼人天气。”我在山东十天,尽管春寒风劲,欺定我这南人,却是一天暖过一天,晴得十分豪爽。愈到后来,益发明媚,虽然说不上春深似海,却几乎花香如潮了。不,如潮也还没有,至少可以说沦纹回漾。
③专家楼外,有几树梨花,皓白似雪,却用淡绿的叶子衬托,显得分外素雅,那条巷子也就叫梨花路。偌大的山大校园虽然还只是初春,却已经众芳争妍,令惊艳的行人应接不暇了。桃花夭夭,冶艳如点点绛唇。樱花串串,富丽得不留余地给丛叶。海棠树高花繁,淡红的风姿端庄而健美,简直是硕人其颀。
④但令我一见就倾心,叹为群艳之尤的,是丁香。这名字太美了,美得清纯而又动听,令人生起爱情的联想,“青鸟不传云外信,丁香空结雨中愁”,李璟的名句谁读了能忘记呢?丁香与豆蔻同为桃金娘家的娇女,东印度群岛中的马鲁古群岛,即因盛产这两种名媛,而有“香料群岛”的美称。早在战国末期,中国的大臣上朝,就已用丁香解秽。干燥的花蕾可提炼丁香油做香料,也可以入药,有暖胃消胀之功。此花属聚伞花序,花开四瓣,辐射成长椭圆形,淡绿的叶子垂着心形,盛开时花多于叶,簇簇的繁花压低了细枝,便成串垂在梢头,简直要亲人,依人。你怎能不停下步来,去亲她,宠她,嗅她,逗她?
⑤后来我写了《丁香》一诗,便有“叶掩芳心,花垂寂寞”之句,不但写实,也借以怀念李清照,中国最美丽的寂寞芳心。
⑥初春的济南,到处盛开着丁香,简直要害人患上轻度的花魇、花癫,整天眼贪鼻馋,坐立不安。山大校园里的丁香就有乳白、浅绯、淡紫三种,好像春天是各色佳丽约好了一齐来开游园会,你不知该对谁笑才好。
⑦同为地灵所育,灼灼群芳只争妍一季,堂堂松柏却支撑着千古。从济南的千佛山到灵岩寺,从岱庙到孔庙与孟庙,守护着圣贤典范、英雄侠骨的,正是这一排排一队队肃静而魁梧的金刚。阴翳的树影萧森,轻掩着屋脊斜倾的鳞鳞密瓦,或是勾心斗角的犄望屋檐,再往下去,覆盖在横匾与楹联上,或是土红粉白的墙头,或是字迹漫漶的石碑。若是树顶有鸦鹭之类来栖,则磔磔怪争声中更添寒禽古木的沧桑。
⑧鲁中寺庙里巍巍矗立的,多半是柏,本地人把它念成“北”。那十天我至少观叹过上千株古柏,其风骨道貌却令人引颈久仰,一仰难尽。那气象,岂是摄影机小气的格局所能包罗?从千佛山到灵岩寺,从孟庙到孔林,那成千上万的木中长老,柏中华胄,哪一树不是历经风霜,饱阅世变,沧桑的记忆那么露骨地深刻在糙皮上面?朝代为古柏纹身,从蟠根到盖顶,顺着挺峻高昂的巨干,一直削上天去,像是凿得太痛,苍老而坚毅的霜皮竟都按着反时钟的方向朝上面拧扭,回旋成趣。
⑨岱庙里有五株汉柏,传说是当年汉武帝来泰山封禅,亲自手栽。耿耿汉魂,历劫犹健,但毕竟是两千多岁了,槎桠的枝柯早已炭化,霜皮大都剥落,只靠残余的片段向古根汲水,去喂欲上虬蟠的苍青。问他们建元的往事,问张骞和苏武几时才回国,古木穆穆,只鸦啼数声便支吾了过去。泰山上的五大夫松,相传是因秦始皇在树下避雨而受爵,虽然更老,却不如汉柏长寿,早在明朝就被山洪冲走,要到康熙年间才加补植,现在也只剩下两株。
⑩古来松柏并称,而体态不同。大致而言,柏树挺拔矗立,松树夭矫回旋。譬之书法,柏姿庄重如篆隶,松态奔放如草书。泰山上颇有一些奇松,透石穿罅,崩进而出,顽根宛如牙根,紧咬着岌岌的绝壁,翠针丛丛簇簇,密鳞与浓鬣蔽空,黛柯则槎桠轮困,能屈能伸,那淋漓恣肆的气象,简直是狂草了。
?杜甫的《古柏行》说古树“霜皮溜雨四十围,黛色参天二千尺”,不过是修辞的夸张。就算加州海边的巨杉,俗称红木者,最高海拔的也不过三百六七十英尺。加州海边的怪松,天长地久,被太平洋的烈风吹成蟠曲百折的体态,可称“风雕”,而以奇石累累为其供展的回廊,神奇也不下于泰山之松,只可惜奇石怪松独缺名士品题,总觉得有景无句,不免寂寞。所以山水再美,也需要人文来发挥,需要传说来画龙点睛,才算有情。
(本文有删改)
5.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的题目“春到齐鲁”,既指春回齐鲁大地,又指作者在春天时节来到济南,一语双关,意味深长。
B.在作者的眼中,济南的春天具有人的灵性和情怀,她敞开胸怀,满腔热情地欢迎远走他乡的游子的归来。
C.文章说“花香如潮”,又说“如潮也还没有”,准确地写出了济南的春天变化多端、难以捉摸的特点。
D.文中称济南古柏为“柏中华胄”,将其比作华夏后裔,借以表达对历经沧桑而坚毅不屈的民族精神的赞颂。
解析:选C。C.“变化多端、难以捉摸”错。
6.作者为什么对丁香“一见就倾心,叹为群艳之尤”?请简要分析。
答:
答案:①丁香的名字美得清纯而又动听,令人生起爱情的联想;②丁香实用,观赏性强;③丁香让人怀念李清照的寂寞芳心。
7.文章末尾说:“山水再美,也需要人文来发挥,需要传说来画龙点睛,才算有情。”请结合全文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答:
答案:①这句话的意思是说,山水需要人文和传说来增添它的文化魅力和历史底蕴。②就如文中写到的李清照的词,使人们对济南的春天有更亲切动人的感受;汉武帝和秦始皇的传说,让五株汉柏和五大夫松平添了历史内涵。③人文和传说构成文化,因文化的滋润,山水便有了精神和韵味。
三、语言表达
8.阅读下面一则文字,请给“微博控”下一个定义,并对它作适当的点评。(不超过50个字)
“微博”就是随身博客。“控”来自“complex”,即“情结,极度喜欢”的意思。“今天你织围脖了吗?”随着微博的火爆,越来越多的人见面就聊起微博。但由于“迷恋”微博,网友中出现一大批“微博控”,他们每日每夜地上微博,一上就是十多个小时,甚至放弃睡眠时间。
(1)“微博控”指
(2)点评:
解析:结合文段对“微博”和“控”字的解释,可以看出“微博控”是对微博极度迷恋的一类人。对“微博控”作点评,要紧扣文段结尾的语句,表达出劝告之意。
答案:(1)对微博极度喜爱的人。
(2)上微博一定要掌握“度”。要明确自己使用微博是基于何种需要,不能因玩微博占用正常的休息时间。
9.请将下列画线句子改写成一组格式协调一致、匀整对称的整句。
事物总是由对立的两个方面组成的,希望万事如意是不现实的。希望大路平坦笔直,江河一泻千里,却常常有岔路和崎岖,旋涡与逆流。有时企盼庄稼茂盛丰收,却遭遇旱涝与虫害。在挫折和失败中人们往往希望人生幸福美满。
答:
解析:画线语句在句式上不一致,并且相互交叉包含,可以采用“希望……,却……”的句式,按照一定的对应关系,进行梳理调整。
答案:希望大路平坦笔直,却常常有岔路和崎岖;希望江河一泻千里,却常常有旋涡与逆流;希望庄稼茂盛丰收,却常常有旱涝与虫害;希望人生幸福美满,却常常有挫折和失败。
10.根据材料设置的情景,请在横线上补写出余光中所说的下半句话。(字数在30字以内)
余光中是著名的学者、诗人、散文家。他的文才一流,早已为世人公认,他的口才不凡,同样广为人知。曾有一次,余先生去领一项重要的文艺大奖,走上舞台才发现,获奖者大都是黑头发的晚辈,只有自己白发染霜,年届花甲,非常醒目。相形之下,余先生感觉颇不自在。可余先生毕竟是见过大场面的人,这不,一致辞,就风趣地说:“一个人年轻时得奖,应该跟老头子一同得,表示他已经成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话音一落,满堂喝彩。
解析:从余光中先生的上半句话可以看出,是说年轻人同自己一同获奖应该感到高兴,下半句话应该表达自己同年轻人一起获奖也感到高兴这层意思。句式可以仿照前半句。
答案:(示例)年老时得奖,应该跟年轻人一同得,表示他尚未落伍。
11.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
余光中先生说:一个方块字是一个天地,美丽的中文不老。许多汉字自身的构成就能诠释含义、激发联想。
请仿照示例拆拼汉字,并用富有文采的语言描述它。要求:至少运用一种修辞手法。
例:墨:从土地中滋养出一个黑色的精灵,在古朴的宣纸上翩翩起舞。
①鸿:
②尘:
③舒:
解析:从例句表达的形式看,采用字的偏旁,加以合理的联想,表达出汉字的“美丽”意蕴。
答案:(示例)①鸿:江边盘旋的那只孤独的鸟啊,每一声哀鸣都在诉说游子的心曲。
②尘:轻飘飘飞着的小土粒,我本不是灾害,人类啊,应该好好思考我产生的原因了。
③舒:舍我其谁?伟大作家的豪言壮语。
PAGE
- 1 -
(共48张PPT)
第三单元 散文(1)
fó
fú
pínɡ
bǐnɡ
pánɡ
bànɡ
zhònɡ
chónɡ
zǎi
zài
xiān
qiàn
按ESC键退出全屏播放
本部分内容讲解结束
》晨课诵读
书声琅琅诵诗文
课前预习案
掀起你的盖头来
》课堂探究采
吹尽狂沙始到金◆
课后拓展案
转益多师是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