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课 我与地坛(节选)
◎诗海拾贝
岩 居 僧
赵师秀
开扉在石层,尽日少人登。
一鸟过寒木,数花摇翠藤。
茗煎冰下水,香炷佛前灯。
吾亦逃名者,何因似此僧?
【赏析】 赵师秀作诗,常追求“清”的美学趣味,故多写荒寒之景,凄清之情,冷寂之境。首联交代诗题,“开扉在石层”,所谓僻之又僻,本意在避世,所以自然“尽日少人登”。颔联描写鸟过藤动、藤动花落的情景,非常细腻。在那样一个清寂的环境中,“过”字显然更能显出僧人的悠然自得,与世无争。一个“寒”字,既是写实——树已枯而复绕之以藤,当然清寒;又是写意——以此烘托僧人的心迹之寂。颈联承上更具体地来写僧人的生活。煎茶而取冰下水,意在寄托情怀的高洁和心性的淡泊。“香炷佛前灯”一句,呼应题目中“僧”字,这也是说其生活之清。居处、环境、生活都写到了,故尾联结以向往之情。这是以直接抒情的方式,进一步突出主题,使全诗在结构上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
◎语林撷英
史铁生名言
1.微笑着,去唱生活的歌谣。
2.心灵的房间,不打扫就会落满灰尘。
3.在奥运口号“更快、更高、更强”之后,应该再加上“更美”。
4.我常以为是丑女造就了美人。我常以为是愚氓举出了智者。我常以为是懦夫衬照了英雄。我常以为是众生度化了佛祖。
5.所谓命运,就是说,这一出“人间戏剧”需要各种各样的角色,你只能是其中之一,不可以随意调换。
6.只有人才把怎样活着看得比活着本身更要紧,只有人在顽固地追问并要求着生存的意义。
7.人的故乡,并不止于一块特定的土地,而是一种辽阔无比的心情,不受空间和时间的限制。
8.真实并不在我的心灵之外,在我的心灵之外并没有一种叫作真实的东西原原本本地待在那儿。
9.时间的伟大在于它永远能自圆其说。
10.此岸永远是残缺的,否则彼岸就要坍塌。
11.丑弱的人和圆满的神之间,是信者永远的路。
◎作者卡片
姓 名 史铁生
生卒年 1951~2010
籍 贯 北 京
相关资料 当代作家,代表作有《我与地坛》《我的遥远的清平湾》《插队的故事》《夏日的玫瑰》《合欢树》《命若琴弦》《务虚笔记》等,其小说《我的遥远的清平湾》和《奶奶的星星》分别获得了1983年和1984年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
◎背景呈现
史铁生的散文《我与地坛》写于1989年5月,改定于1990年1月,全文1万3千余字,共分七个部分,从多个方面写了作者自己跟地坛的关系,其中主要内容是作者对人生的思考。
地坛的正式名称叫作“方泽坛”,坐落在北京老城的东北角安定门外路东,是明清两代皇帝祭祀地神的地方。地坛始建于明朝嘉靖九年,清朝乾隆时又加以扩建,是一组颇具规模的古建筑群。作者是在双腿残废的沉重打击下,偶然间“走”进地坛的,从此以后与地坛结下了不解之缘,直到写这篇散文时的15年间,“就再没有长久地离开过它”。作者似乎从这座历经400多年沧桑的古园那里获得了某种启示,汲取了顽强生活与奋斗的力量。在《我与地坛》一文中,除了我们在节选为课文的部分里所见到的内容外,作者还写了在古园中的见闻和所遇到的人与事,述说了自己的所思所想,而其中更多的还是抒发自己对于命运和生死问题的感悟。
一、字音辨识
1.单音字
坍圮(tān)(pǐ) 亘古(ɡèn) 窸窣(xī)(sū)
瞬间(shùn) 嘈杂(cáo) 譬如(pì)
福祉(zhǐ) 耽搁(dān)
2.多音字
剥 剥蚀 bō 切 切除 qiē
剥皮 bāo 迫切 qiè
琢 雕琢 zhuó 熨 熨帖 yù
琢磨 zuó 熨斗 yùn
稍 稍微 shāo 抢 抢购 qiǎnɡ
稍息 shào 呼天抢地 qiānɡ
二、字形辨认
三、词语辨析
1.遭受 遭遇
遭受:指受到不幸或损害。
遭遇:碰上或遇到敌人、不幸或不顺利的事;遇到的事情(多指不幸的)。
2.身临其境 设身处地
身临其境:亲自到了那个境地。多指亲自去体验。可以独立成句,也可以加否定副词“非”“不”表示否定,还可以用作“想”的状语。
设身处地:设想自己处在别人的那种境地,形容替别人的处境着想。
四、词语积累
1.雕栏玉砌:形容富丽的建筑物。
2.失魂落魄:形容惊慌忧虑,心神不定,行为失常的样子。
3.绞尽脑汁:形容费尽脑筋。
4.朝不保夕:早晨不能知道晚上会变成什么样子或发生什么情况。形容形势危急,难以预料。
1.“我”为什么经常到地坛去?
[我的理解] “我”两条腿残废了,找不到人生的出路,就到地坛去逃避现实的世界。
2.“我”在地坛做些什么?
[我的理解] 思考人生,尝试写作。
3.文脉梳理
1.“我”进入地坛时的精神状态如何?在地坛里思考着什么问题?
[名师指津] 从摇着轮椅进入园中,考虑“我”的精神状态。根据第六段回答第二问。
[我的理解] 精神状态:失魂落魄、颓废、迷惘、困惑。“我”在思考人为什么要出生,现在是否应该马上去死以及如何活着的问题。
2.“我”与地坛的关系如何?
[名师指津] 从“我”与地坛的缘分、从地坛得到的启示等方面回答。
[我的理解] 地坛离“我”家很近,“我”与地坛似乎很有缘分。这古园仿佛就是为了等“我”。地坛在等待“我”来临的四百多年里除去了身上所有人工的雕琢,磨灭了身上的浮华与光芒,让生命显露出本真的模样,以便让“我”看到人生的真相。又在“我”入园的时候,让“我”看见那亘古不变的夕阳,让“我”在满园沉静中看到时间、认识自己。
3.第一部分最后一段,作者用了六个“譬如”来描写地坛里的景物。对这些景物的描写是为了说明什么?有什么表达效果?
[名师指津] 紧扣六个“譬如”前的那句话(结合前文)回答第一问;第二问从修辞手法和其作用方面回答。
[我的理解] 作者用六个“譬如”来说明“有些东西是任谁也不能改变它的”,它固守自己的本色,印证着古园历久而弥新的活力,这种活力正是作者参悟的自然法则下生生不息的自然生命力的所在,它是激励作者勇敢面对不幸,采取积极人生态度的取之不尽的源泉。从表现手法上讲,运用了排比的手法,可以使文章更有气势,增强了语言的说服力。
4.地坛是作者活动的重要场所,也是作者感悟生命意识的“导师”,地坛和作者的相同点是什么?作者从地坛中获得了怎样的启示?
[名师指津] 从他们共同的遭遇方面作答。
[我的理解]
相同点 启 示
地坛 曾经庄严神圣的地坛被人们遗忘了 园子荒芜但并不衰败,“我”虽然残疾但并没有放弃生的希望
史铁生 双腿残废的“我”似乎被世间遗弃了
5.在“死”的问题解决后,作者为何还“常常要到那园子里去”?
[名师指津] 注意课文第一部分第七段的前半部分。
[我的理解] 在“死”的问题解决后,作者接下来就要思考如何“活”的问题,而活的问题不是在某一个瞬间就能完全想透的,不是能够一次性解决的事,地坛中的景物向作者昭示着各种可能性,吸引着作者去解答。
6.作者在对生死问题的思考中,为什么还细致地描写了地坛中的小生命的活动?
[名师指津] 结合文章第一部分第五段内容,从这些小生命给作者的启迪方面考虑,填写下表。
[我的理解]
瓢虫 写作者的思考状态:想累了,歇一会儿,忽然走神了
蝉蜕 经历了一场思想的“蝉蜕”,一种新生,痛苦之后的新生
露水 生命短暂,但也有它的坦荡,也有它的辉煌
草木生长 感到生命的顽强、可敬、可爱,卑微的生命也没有放弃生的希望,它们都在按照自己的方式和自然法则生存着
作者说“园子荒芜但并不衰败”。这是否矛盾?为什么?
[名师指津] 重点解说“不衰败”,从园子里小生命的生存状态方面作答。
[我的理解] 不矛盾。因为进入史铁生眼中的是些小昆虫和构成昆虫生长背景的草木,它们都很卑微,繁华都市中行色匆匆的健康人无暇也无意关注它们,可是它们都在按照自己的方式和自然的法则生存着,它们并不在意自己栖息地的“荒芜”,正因为有了它们的存在,园子才不再“衰败”。
“荒芜”是历史的见证,“并不衰败”则是现实的真实。不衰败的现实使作者感受到了生命的涌动,促使他思考生与死的问题,促使他与生命进行抗争。
景物描写,生动传神
◎写法指导
怎样才能把景物描写得生动传神?可以从以下几点入手:
1.精细观察,抓住景物特征描写。只有抓住特征写景物,才能做到“真”,才能让读者看完以后,闭上眼就立刻能想象出你所写的景物。
2.要选好写景的时机和写景的角度。契诃夫认为:“风景描写只有在适当的时候,在它能像音乐或者由音乐伴奏的朗诵,向读者传达这样那样心情的时候,才合适,才不至于把局面弄糟。”
3.要体现地方色彩。鲁迅指导青年作者时提出:“现在世界环境不同,艺术上也必须有地方色彩,庶不至于千篇一律。”又说:“地方色彩,也能增加画的美和力,自己生长其地,看惯了,或者不觉得什么,但在别的地方的人,看起来是觉得非常开拓眼界,增加知识。”
4.写景应渗透人物的感情。写景不应该是自然主义的纯客观的描绘。王国维在《人间词话》里把境界分为“无我之境”和“有我之境”。所谓“有我之境”即“物皆着我之色彩”,人物的思想感情作用于周围的自然景物,使所写的景物直接渗透出作者的感情。
◎范文示例
在一块废墟上,有一处地方是红蚂蚁的山寨。红蚂蚁是一种既不会抚育儿女也不会出去寻找食物的蚂蚁,它们为了生存,只好用不道德的办法去掠夺黑蚂蚁的儿女,把它们养在自己家里,将来这些被它们占为己有的蚂蚁就永远沦为了奴隶。
夏天的下午,我时常看见红蚂蚁出征的队伍,这队伍大约有五、六码长。当它们看见有黑蚂蚁的巢穴时,前面的队伍出现一阵忙乱。几只间谍似的蚂蚁先离开了队伍往前走。最后,它们终于找到了黑蚂蚁的巢穴,就长驱直入地进入到小蚂蚁的卧室里,把它们抱出了巢穴。在巢内,红蚂蚁和黑蚂蚁有过一番激烈的厮杀,最终黑蚂蚁败下阵来,无可奈何地被强盗们把自己的孩子抢走。
走出人生的困境
史铁生双腿瘫痪,身患重疾,在经历过苦闷与彷徨之后,他开始发奋创作,发表了《我的遥远的清平湾》《我与地坛》等具有重大影响的作品。1985年以来,他开始思考人的命运,并认识到“人与生俱来的局限是能力与愿望之间的永恒距离,生命的目的就是不断跨越困境的过程”。史铁生虽然无法用双脚站立行走,但他的思想却“走”得很远。萧伯纳说:“生命的道路在于把地狱变为天堂,把人变为上帝,在于在那‘苦难的山谷’里点起一盏万年灯,普照大千世界。”无论怎样的灾祸,怎样的无助,怎样的看不见光明和希望,只要如史铁生那样,拂去挡在心间的阴影迷雾,寻找到属于自己的“地坛”,点亮心灯,让思想从灾难中解脱,让灵魂在一次次的回望和思索中释放,就能抛却心中的苦闷与惆怅,守住心中的追求和希望,永不言败地一程一程奋力前行。
◎适用话题
秋天的怀念
史铁生
双腿瘫痪以后,我的脾气变得暴怒无常。望着望着天上北归的雁阵,我会突然把面前的玻璃砸碎;听着听着李谷一甜美的歌声,我会猛地把手边的东西摔向四周的墙壁。这时母亲就悄悄躲出去,在看不见的地方偷偷听着我的动静。当一切恢复沉寂,她又悄悄地进来,眼边红红的,看着我。“听说北海的花儿都开了,我推着你走走。”她总是这么说,母亲喜欢花。可自从我腿瘫痪后,她侍弄的那些花都死了。“不,我不去!”我狠命地捶打这两条可怕的腿,喊着:“我活着有什么劲!”母亲扑过来抓住我的手,忍住哭声说:“咱娘儿俩在一起,好好活,好好活……”
可我却一直都不知道,她的病已经到了那步田地。后来妹妹告诉我,母亲常常肝疼得整宿整宿翻来覆去地睡不着。
那天我又独自坐在屋里,看着窗外的树叶“唰唰啦啦”地飘落。母亲进来了,挡在窗前:“北海的菊花开了,我推你去看看吧。”她憔悴的脸上现出央求般的神色。“什么时候?”“你要是愿意,就明天?”她说。我的回答已经让她喜出望外了。“好吧,就明天。”我说。她高兴得一会儿坐下,一
会儿站起:“那就赶紧准备准备。”“哎呀,烦不烦?几步路,有什么好准备的!”她也笑了,坐在我身边,絮絮叨叨地说着:“看完菊花,咱们就去‘仿膳’,你小时候最爱吃那儿的豌豆黄儿。还记得那回我带你去北海吗?你偏说那树花是毛毛虫,跑着,一脚踩扁一个……”她忽然不说了。对于“跑”和“踩”一类的字眼儿,她比我还敏感。她又悄悄地出去了。
她出去了,就再也没有回来。
邻居们把她抬上车时,她还大口大口地吐着鲜血。我没有想到她已病成那样,看着三轮车远去,也绝没想到那竟是诀别。
邻居的小伙子背着我去看她的时候,她正艰难地呼吸着,像她那一生艰苦的生活。别人告诉我,她昏迷前的最后一句话是:“我那个有病的儿子和那个未成年的女儿……”
又是秋天,妹妹推我去北海看菊花。黄色的花淡雅、白色的花高洁、紫红色的花热烈而深沉,泼泼洒洒,秋风中花开得正烂漫。我懂得母亲没有说完的话,妹妹也懂,我们在一块儿,要好好儿活……
【赏评】 本文以真挚的笔触记叙了作者坎坷命运中一段艰难的岁月,而母亲在作者生命中烙下的印迹是那样深刻而难忘。以“秋天的怀念”为题意蕴丰富,不仅表达了作者对母亲的深沉的怀念,而且表现了作者对苦难历程的生命感悟。
庄严正名“14年抗战”到底意味着什么?
在走向现代化的改革道路上,我们正前所未有地关注、检视并还原历史,特别是近百年的幢幢史影,尽管它沉重、曲折,甚至滴沥着鲜血。真实的历史会严肃地告诉孩子们,和平的明艳背后,是无数牺牲者远去的微笑;鲜艳的五星红旗,是无数父老乡亲献出至亲至爱的鲜血点染而出的。不去还原历史,我们也许容易忘却从哪里出发、为什么改革、为谁发展这些根本性命题。
从这个意义上,我们便更深刻地理解,人们何以会为这则消息郑重点赞——中国教育部近日下发通知,要求将教材中“8年抗战”的表述改为“14年抗战”。
中国历史教材此前常用的“8年抗战”,为人们所熟知。8年,是以1937年“卢沟桥事变”为起点的全国性抗战。现在,一个新的历史概念即将在新一代国人心中形成:“14年抗战”的起点是1931年的“九一八事变”。那么,向前延伸的,从“九一八事变”到“卢沟桥事变”这6年,被庄重写入教科书的抗战史,到底意味着什么?
它意味着东北抗联可歌可泣的壮烈抗战,被认可被还原。意味着那位留过学、读过黄埔军校、红衣白马在白山黑水坚持抗战的奇女子赵一曼,她受尽日军酷刑而牺牲于“卢沟桥事变”之前的1936年,从此可以堂堂正正写入中国抗战正史,实现她就义前给独子留下的拳拳期望:“你长大成人之后,希望不要忘记你的母亲是为国而牺牲的!”
它也意味着,1932年“一·二八事变”中驻上海闸北的第十九路军抵抗日本海军陆战队登陆的淞沪血战被认可被还原,意味着蒋光鼐、蔡廷锴以及所部那5 000余人的伤亡代价,不但凛然让当时的世界知道中国仍有一批敢打能打的热血男儿,也让后人遥相敬慕,重温其通电全国“尺地寸草,不能放弃”的决绝忠勇。
它更意味着告诉后人,何以在日军悍然侵我东北、虏我同胞,在“九一八事变”过去了漫长的六年,中国的宣战才姗姗来迟,“地无分南北,人不论老幼”……因为中华民族在那几页史册之间陷入了“悲惨的时候”,同胞在流亡、骨肉被异族凌辱,而积贫积弱的祖国、忙于内战的政府,却怯于抵抗、不愿抵抗。
因此,中国修正历史教科书,不仅仅是对抗战起点的修订,更在重塑历史的大关节,将悲壮甚至屈辱的民族受难史毫不遮蔽地剖开。让孩子们在痛心疾首中,了解祖先受过的苦难、国家曾经的不幸,也就更加珍惜今天的和平与发展。
这样的庄严正名,是一个警示:慎以概念性、结论性的宏大浪漫叙事,遮蔽中国曾经挨打受辱的历史真相。真正的抗战史,并不只是最终胜利日的光荣受降和震天烟花,侵略军也并非不堪一击的“纸老虎”。当孩子们从教科书上更全面地了解残忍的侵略者罪行,了解数以千万计的伤亡将士与同胞的惨烈代价,了解亡国灭种的命悬一线和漫长抗战,才能更敬服慷慨赴死的先烈,对那些迹近无耻的手撕鬼子、裤裆藏雷抗日神剧也才更有抵抗力和辨别力。重要的并不仅仅是记住曾经的胜利,更要牢记烈火一般照亮那个苦难时代的殉难者,是他们铸就了民族的精魂,捍卫了国家的尊严,护佑了和平的今天。
这样的庄严正名,是一种宣示:我们珍惜每一个为祖国献身的英雄、珍惜每一个受凌辱的个体生命。在对每一段历史的永不遗忘中,中华民族的道德勇气、贲张血性与和平愿望,才能一代一代传承下去,不屈不挠地永远留存于中华民族壮丽史诗的字里行间。让先烈们死得光荣,中国才能生得伟大。
一、基础考查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以高铁为镜,我们砥砺苦练内功的自主创新品格。十几年前,高铁技术还掌握在少数几个发达国家手中。中国冲破技术封锁,弯道超车,________,靠的就是自主创新。从车辆到线路,从制动到通信信号,没有技术,就从国外引进消化吸收;( )。一步一个台阶,中国高铁企业苦练内功、________,实现了国人高铁产业腾飞的梦想。以高铁为镜,我们涵养精益求精的大国工匠精神。________,中国制造面临过这样的尴尬:号称是世界工厂、制造大国,老百姓却________,去国外抢购保温杯、电饭煲、马桶盖等普通日用品。中国铁路凤凰涅槃的过程,为中国制造突围提供了有益借鉴。如今,中国高铁的检验标准精确到了0.01毫米以内;为了突破碰撞安全防护系统关键,我们做了18种概念模型,历经近百次仿真计算和试验验证,仅仿真计算生成的结果数据就高达 5 000G。解码中国高铁成功的深层次密码,以优取胜的品质意识、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是最重要的关键词。
1.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
A.后来居上 厚积薄发 毋庸讳言 舍近求远
B.后发先至 养精蓄锐 毋庸讳言 舍本逐末
C.后发先至 养精蓄锐 毋庸置疑 舍近求远
D.后来居上 厚积薄发 毋庸置疑 舍本逐末
解析:选A。“后发先至”指的是后出手但是先碰到对方;“后来居上”指后来的超过先前的。根据语境应是“后来居上”。“养精蓄锐”指养好精神准备战斗,侧重于休养;“厚积薄发”是指准备充分而获得大的成功,侧重在“发”字上。根据语境应是“厚积薄发”。“毋庸讳言”是指用不着隐讳,可以直说的内容;“毋庸置疑”指完全不需要怀疑,侧重指事情的确定性。根据语境应是“毋庸讳言”。“舍本逐末”指放弃根本的、主要的,而去追求枝节的、次要的;“舍近求远”指放着近的去求远的。文中说放弃国内的而去抢购国外的,所以用“舍近求远”。故答案选A。
2.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
A.狠下决心奋力攻关外国不愿提供的核心技术
B.狠下决心奋力攻关,如果外国不愿提供核心技术
C.外国不愿提供核心技术,就狠下决心奋力攻关
D.外国提供了核心技术,就狠下决心奋力攻关
解析:选C。考生要注意结合语段的上下文进行理解,注意所给语句的差别,这样就能很好地判断语句填空。本题要注意,此处宜与上句“没有技术,就从国外引进消化吸收”句式相似,另外,以“外国”开头照应上句的“国外”,排除A、B两项;D项与上下文文意不符,所以选C。
3.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
A.如今,中国高铁的检验标准精确到了0.01毫米;为了突破碰撞安全防护系统关键技术,我们做了18种概念模型
B.如今,中国高铁的检验标准精确到了约0.01毫米左右;为了突破碰撞安全防护系统关键技术,我们做了18种概念模型
C.如今,中国高铁的检验标准准确到了约0.01毫米左右;为了突破碰撞安全防护系统,我们做了18种概念模型
D.如今,中国高铁的检验标准准确到了0.01毫米;为了突破碰撞安全防护系统,我们做了18种概念模型
解析:选A。应先浏览选项,排除有明显错误标志的句子;然后按照主谓宾的成分压缩句子,先观察主干部分,是否存在搭配不当、成分残缺等问题,再分析修饰成分。本题中,检验标准应该是“精确”到某程度,“约”与“左右”重复,且“精确”后面不能加约数;“突破……系统”搭配不当,应为“突破……技术”。只有A项没有上述语病,所以选A。
4.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每对读音都不相同的一组是( )
A.跌宕/档案 点缀/啜泣 载歌载舞/车载斗量
B.剥蚀/剥皮 稍微/稍息 穷街陋巷/街谈巷议
C.奢侈/秩序 谄媚/陷害 给予/供给
D.坍圮/枸杞 恓惶/栖息 窸窣/荟萃
解析:选D。A.dàng,zhuì/chuò,zài;B.bō/bāo,shāo/shào,xiàng;C.chǐ/zhì,chǎn/xiàn,jǐ;D.pǐ/qǐ,xī/qī,sū/cuì。
二、阅读理解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5~7题。
合 欢 树
史铁生
10岁那年,我在一次作文比试中得了第一。母亲那时候还年轻,急着跟我说她自己,说她小时候的作文作得还要好,老师甚至不相信那么好的文章会是她写的。“老师找到家来问,是不是家里的大人帮了忙。我那时可能还不到10岁呢。”我听得扫兴,故意笑:“可能?什么叫‘可能还不到?’”她就解释,我装作根本不在意她的话,对着墙打乒乓球,把她气得够呛,不过我承认她聪明,承认她是世界上长得最好看的女的,她正给自己做一条蓝底白花的裙子。
我20岁时,我的两条腿残废了,除去给人家画彩蛋,我想我还应该再干点别的事,先后改变了几次主意,最后想学写作。母亲那时已不年轻,为了我的腿,她头上开始有了白发。医院已明确表示,我的病目前没法治。母亲的全副心思却还放在给我治病上,到处找大夫,打听偏方,花了很多钱。她倒总能找来些稀奇古怪的药,让我吃,让我喝,或是洗、敷、熏、灸。“别浪费时间啦,根本没用!”我说,我一心只想着写小说,仿佛那东西能把残疾人救出困境。“再试一回,不试试怎么知道会没用?”她每说一回都虔诚地抱着希望。然而对我的腿,有多少回希望就有多少回失望。最后一回,我的胯上被熏成烫伤,医院的大夫说,这实在太悬了,对于瘫痪病人,这差不多是要命的事,我倒没太害怕;心想死了也好,死了倒痛快;母亲惊惶了几个月,昼夜守着我,一换药就说:“怎么会烫了呢?我还总是在留神呀!”幸亏伤口好起来,不然她非疯了不可。
后来她发现我在写小说。她跟我说:“那就好好写吧。”我听出来,她对治好我的腿也终于绝望了。“我年轻的时候也喜欢文学,跟你现在差不多大的时候,我也想过搞写作。你小时候的作文不是得过第一吗?那就写着试试看。”她提醒我说,我们俩都尽力把我的腿忘掉。她到处给我借书,顶着雨或冒着雪推我去看电影,像过去给我找大夫、打听偏方那样,抱了希望。
30岁时,我的第一篇小说发表了,母亲却已不在人世。过了几年,我的另一篇小说也获了奖,母亲已离开我整整7年了。获奖之后,登门来访的记者很多,大家都好心好意,认为我不容易。但是我只准备了一套话,说来说去就觉得心烦,我摇着车躲了出去,坐在小公园安静的树林里,想:上帝为什么早早地召母亲回去呢?迷迷糊糊地,我听见回答:“她心里太苦了。上帝看她受不住了,就召她回去。”我的心得到一点安慰,睁开眼睛,看见风正在树林里吹过。
我摇车离开那儿,在街上瞎逛,不想回家。
母亲去世后,我们搬了家。我很少再到母亲住过的那个小院子去,小院在一个大院的尽里头,我偶尔摇车到大院儿去坐坐,但不愿意去那个小院子,推说手摇车进去不方便。院子里的老太太还都把我当儿孙看,尤其想到我又没了母亲,但都不说,光扯些闲话,怪我不常去。我坐在院子当中,喝东家的茶,吃西家的瓜。有一年,人们终于又提到母亲:“到小院子去看看吧,你妈种的那棵合欢树今年开花了!”我心里一阵抖,还是推说手摇车进出太不易,大伙就不再说,忙扯到别的,说起我们原来住的房子里现在住了小两口,女的刚生了个儿子,孩子不哭不闹,光是瞪着眼睛看窗户上的树影儿。
我没料到那棵树还活着。那年,母亲到劳动局去给我找工作,回来时在路边挖了一棵刚出土的绿苗,以为是含羞草,种在花盆里,竟是一棵合欢树,母亲从来都喜欢那些东西,但当时心思全在别处。第二年,合欢树没有发芽,母亲叹息了一回,还不舍得扔掉,依然让它留在瓦盆里。第三年,合欢树不但长出了个子,而且还比较茂盛。母亲高兴了好多天,以为那是个好兆头,常去侍弄它,不敢太大意。又过了一年,她把合欢树移出盆,栽在窗前的地上,有时念叨,不知道这种树几年才开花。再过一年,我们搬了家,悲痛弄得我们都把那棵小树忘记了。
与其在街上瞎逛,我想,不如去看看那棵树吧。我也想再看看母亲住过的那间房,我老记着,那儿还有个刚来世上的孩子,不哭不闹,瞪着眼睛看树影儿,是那棵合欢树的影子吗?
院子里的老太太们还是那么喜欢我,东屋倒茶,西屋点烟,送到我跟前。大伙儿都不知道我获奖的事,也许知道,但不觉得那很重要,还是都问我的腿,问我是否有了正式的工作。这回,想摇车进小院儿真是不能了。家家门前的小厨房都扩大了,过道窄得一个人推自行车进出也要侧身,我问起那棵合欢树,大伙说,年年都开花,长得跟房子一样高了。这么说,我再看不见它了。我要是求人背我去看,倒也不是不行,我挺后悔前年没有自己摇车进去看看。
我摇车在街上慢慢走,不想急着回家,人有时候只想独自静静地呆一会,悲伤也成了享受。
有那么一天,那个孩子长大了,会想起童年的事,会想起那些晃动的树影儿,会想起他自己的妈妈,他会跑去看看那棵树,但他不会知道那棵树是谁种的,是怎么种的。
5.下列对原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儿子作文比赛得了第一,母亲却说她小时候作文写得还要好。她这样说是为了激励孩子成为作家。
B.母亲本来喜欢花木,“但当时心思全在别处”。这“别处”指的是为儿子治病和找工作。
C.在质朴的老街坊眼中,生活、健康与工作显然比文章获奖更重要。
D.“悲伤也成了享受”,是说人在独自静静地怀念逝去的亲人时,即使悲伤,也会有某种温馨的感觉。
解析:选A。A.“为了激励孩子成为作家”有误。成为作家或通过写作找到出路是后来的事,并非母亲此时培养孩子的目标。
6.本文一开头就写了“我”小时候与母亲的一场小冲突,你认为这样写有什么特别的作用?
答:
解析:解答本题,除了第一段本身的特点之外,更重要的是这一段是为后文服务的,局部必须与整体相联系,才能分析出它的作用。因此,把握作品思路、体会作者情感是解决此类问题的关键。
答案:①突出母亲年轻时争强好胜、不免孩子气的性格,使母亲的形象一开始就显得率真可爱,这与后文中母亲因操劳而早逝的可敬形象构成对比。②展现母子俩曾经有过一段轻松快乐、无忧无虑的生活;这种快乐的生活气氛和轻松笔调,与后来的生活困境及后文压抑的气氛形成对照。③这样一篇回忆母亲的文章如此开头,非常别致,增强了文章的生活情趣和艺术吸引力。
7.本文描写母亲的文字并不多,作者反而花了很多笔墨写合欢树,这是为什么?
答:
解析:合欢树见证着他们的一切。由此作答即可。
答案:合欢树是母亲亲手栽种的,想到树就想到母亲;合欢树也是母亲过去艰难生活的见证,是唤起他们母子希望的所在,作者把对母亲的思念之情都熔铸在对合欢树的叙述中,语气平淡,而情寓其中。
三、语言表达
8.在下面文段的横线上填写句子。要求:采用比喻的修辞手法,与上下文构成排比。
读了史铁生的《我与地坛》,最容易想起的人是母亲。在我们人生的小河上,每片帆影、每圈涟漪都与母亲息息相关,母亲是冬夜里的一床丝绵被,当你瑟瑟发抖时,贴心的呵护和温暖使你安然入梦;母亲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母亲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母亲是航行中的港湾,当你颠簸受伤时,深情的安慰和鼓励,让你再次扬帆起航。
解析:从横线前后的语句形式看,首先要采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找出母亲的喻体,然后采用“当……时”的句式,表达母亲对你的爱。
答案:(示例)黑暗中的一轮明月 当你迷失方向时
柔和的光芒和意蕴使你走出迷惘 荒漠中的一泓清泉
当你口渴难耐时 淡雅的馨香和醇美令你神清气爽
9.把下面画线的部分改写成主谓结构式的短语,不得随意增加文字。
四百多年里,它一面剥蚀了古殿檐头浮夸的琉璃,淡褪了门壁上炫耀的朱红,坍圮了一段段高墙又散落了玉砌雕栏,祭坛四周的老柏树愈见苍幽,到处的野草荒藤也都茂盛得自在坦荡。
答:
解析:画线部分均为动宾结构式的短语,变换成主谓结构式的短语时需要调整陈述的对象。应分别以“琉璃”“朱红”“高墙”“玉砌雕栏”为陈述对象。
答案:古殿檐头浮夸的琉璃剥蚀了,门壁上炫耀的朱红淡褪了,一段段高墙坍圮了,玉砌雕栏又散落了。
10.假设你的高中语文老师张老师今天退休。她有38年教龄,学生遍布各地,深受学生的敬重和爱戴,但告别教坛之际,她不免有着深深的依恋之情。请你拟写几句寄语送给张老师。要求:(1)用上一定的修辞,语言生动,有形象性和抒情性;(2)语言得体;(3)不超过30字。
答:
解析:寄语老师,实际上是要表达对老师的赞颂,赞颂要符合老师的职业特点,可以运用比喻、对偶等修辞手法,有形象性和抒情性。
答案:(示例)德才馨教坛堪称师表,桃李满天下足慰平生。
11.观察下面的漫画,根据要求答题。
(1)用简洁的语言说明这幅漫画的内容。
答:
(2)写出漫画的寓意。
答:
解析:本题考查图文转换能力。说明漫画内容要对漫画进行整体解读,将“环保资金”被“建楼”吞噬与“工厂”排放污水两者有机结合起来。寓意要结合漫画内容来考虑,写出讽刺的社会现象。
答案:(1)内容:巨大的环保资金正在被标有“建楼”名目的房屋吞噬,而连接工厂的管道里正涌出大量的污水。
(2)寓意:讽刺了那些打着环保旗号却无视环境污染问题,环保资金为建楼所用,得不到保障的社会现象。
PAGE
- 1 -
第12课 我与地坛(节选)
一、基础考查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以高铁为镜,我们砥砺苦练内功的自主创新品格。十几年前,高铁技术还掌握在少数几个发达国家手中。中国冲破技术封锁,弯道超车,________,靠的就是自主创新。从车辆到线路,从制动到通信信号,没有技术,就从国外引进消化吸收;( )。一步一个台阶,中国高铁企业苦练内功、________,实现了国人高铁产业腾飞的梦想。以高铁为镜,我们涵养精益求精的大国工匠精神。________,中国制造面临过这样的尴尬:号称是世界工厂、制造大国,老百姓却________,去国外抢购保温杯、电饭煲、马桶盖等普通日用品。中国铁路凤凰涅槃的过程,为中国制造突围提供了有益借鉴。如今,中国高铁的检验标准精确到了0.01毫米以内;为了突破碰撞安全防护系统关键,我们做了18种概念模型,历经近百次仿真计算和试验验证,仅仿真计算生成的结果数据就高达 5 000G。解码中国高铁成功的深层次密码,以优取胜的品质意识、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是最重要的关键词。
1.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
A.后来居上 厚积薄发 毋庸讳言 舍近求远
B.后发先至 养精蓄锐 毋庸讳言 舍本逐末
C.后发先至 养精蓄锐 毋庸置疑 舍近求远
D.后来居上 厚积薄发 毋庸置疑 舍本逐末
解析:选A。“后发先至”指的是后出手但是先碰到对方;“后来居上”指后来的超过先前的。根据语境应是“后来居上”。“养精蓄锐”指养好精神准备战斗,侧重于休养;“厚积薄发”是指准备充分而获得大的成功,侧重在“发”字上。根据语境应是“厚积薄发”。“毋庸讳言”是指用不着隐讳,可以直说的内容;“毋庸置疑”指完全不需要怀疑,侧重指事情的确定性。根据语境应是“毋庸讳言”。“舍本逐末”指放弃根本的、主要的,而去追求枝节的、次要的;“舍近求远”指放着近的去求远的。文中说放弃国内的而去抢购国外的,所以用“舍近求远”。故答案选A。
2.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
A.狠下决心奋力攻关外国不愿提供的核心技术
B.狠下决心奋力攻关,如果外国不愿提供核心技术
C.外国不愿提供核心技术,就狠下决心奋力攻关
D.外国提供了核心技术,就狠下决心奋力攻关
解析:选C。考生要注意结合语段的上下文进行理解,注意所给语句的差别,这样就能很好地判断语句填空。本题要注意,此处宜与上句“没有技术,就从国外引进消化吸收”句式相似,另外,以“外国”开头照应上句的“国外”,排除A、B两项;D项与上下文文意不符,所以选C。
3.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
A.如今,中国高铁的检验标准精确到了0.01毫米;为了突破碰撞安全防护系统关键技术,我们做了18种概念模型
B.如今,中国高铁的检验标准精确到了约0.01毫米左右;为了突破碰撞安全防护系统关键技术,我们做了18种概念模型
C.如今,中国高铁的检验标准准确到了约0.01毫米左右;为了突破碰撞安全防护系统,我们做了18种概念模型
D.如今,中国高铁的检验标准准确到了0.01毫米;为了突破碰撞安全防护系统,我们做了18种概念模型
解析:选A。应先浏览选项,排除有明显错误标志的句子;然后按照主谓宾的成分压缩句子,先观察主干部分,是否存在搭配不当、成分残缺等问题,再分析修饰成分。本题中,检验标准应该是“精确”到某程度,“约”与“左右”重复,且“精确”后面不能加约数;“突破……系统”搭配不当,应为“突破……技术”。只有A项没有上述语病,所以选A。
4.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每对读音都不相同的一组是( )
A.跌宕/档案 点缀/啜泣 载歌载舞/车载斗量
B.剥蚀/剥皮 稍微/稍息 穷街陋巷/街谈巷议
C.奢侈/秩序 谄媚/陷害 给予/供给
D.坍圮/枸杞 恓惶/栖息 窸窣/荟萃
解析:选D。A.dàng,zhuì/chuò,zài;B.bō/bāo,shāo/shào,xiàng;C.chǐ/zhì,chǎn/xiàn,jǐ;D.pǐ/qǐ,xī/qī,sū/cuì。
二、阅读理解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5~7题。
合 欢 树
史铁生
10岁那年,我在一次作文比试中得了第一。母亲那时候还年轻,急着跟我说她自己,说她小时候的作文作得还要好,老师甚至不相信那么好的文章会是她写的。“老师找到家来问,是不是家里的大人帮了忙。我那时可能还不到10岁呢。”我听得扫兴,故意笑:“可能?什么叫‘可能还不到?’”她就解释,我装作根本不在意她的话,对着墙打乒乓球,把她气得够呛,不过我承认她聪明,承认她是世界上长得最好看的女的,她正给自己做一条蓝底白花的裙子。
我20岁时,我的两条腿残废了,除去给人家画彩蛋,我想我还应该再干点别的事,先后改变了几次主意,最后想学写作。母亲那时已不年轻,为了我的腿,她头上开始有了白发。医院已明确表示,我的病目前没法治。母亲的全副心思却还放在给我治病上,到处找大夫,打听偏方,花了很多钱。她倒总能找来些稀奇古怪的药,让我吃,让我喝,或是洗、敷、熏、灸。“别浪费时间啦,根本没用!”我说,我一心只想着写小说,仿佛那东西能把残疾人救出困境。“再试一回,不试试怎么知道会没用?”她每说一回都虔诚地抱着希望。然而对我的腿,有多少回希望就有多少回失望。最后一回,我的胯上被熏成烫伤,医院的大夫说,这实在太悬了,对于瘫痪病人,这差不多是要命的事,我倒没太害怕;心想死了也好,死了倒痛快;母亲惊惶了几个月,昼夜守着我,一换药就说:“怎么会烫了呢?我还总是在留神呀!”幸亏伤口好起来,不然她非疯了不可。
后来她发现我在写小说。她跟我说:“那就好好写吧。”我听出来,她对治好我的腿也终于绝望了。“我年轻的时候也喜欢文学,跟你现在差不多大的时候,我也想过搞写作。你小时候的作文不是得过第一吗?那就写着试试看。”她提醒我说,我们俩都尽力把我的腿忘掉。她到处给我借书,顶着雨或冒着雪推我去看电影,像过去给我找大夫、打听偏方那样,抱了希望。
30岁时,我的第一篇小说发表了,母亲却已不在人世。过了几年,我的另一篇小说也获了奖,母亲已离开我整整7年了。获奖之后,登门来访的记者很多,大家都好心好意,认为我不容易。但是我只准备了一套话,说来说去就觉得心烦,我摇着车躲了出去,坐在小公园安静的树林里,想:上帝为什么早早地召母亲回去呢?迷迷糊糊地,我听见回答:“她心里太苦了。上帝看她受不住了,就召她回去。”我的心得到一点安慰,睁开眼睛,看见风正在树林里吹过。
我摇车离开那儿,在街上瞎逛,不想回家。
母亲去世后,我们搬了家。我很少再到母亲住过的那个小院子去,小院在一个大院的尽里头,我偶尔摇车到大院儿去坐坐,但不愿意去那个小院子,推说手摇车进去不方便。院子里的老太太还都把我当儿孙看,尤其想到我又没了母亲,但都不说,光扯些闲话,怪我不常去。我坐在院子当中,喝东家的茶,吃西家的瓜。有一年,人们终于又提到母亲:“到小院子去看看吧,你妈种的那棵合欢树今年开花了!”我心里一阵抖,还是推说手摇车进出太不易,大伙就不再说,忙扯到别的,说起我们原来住的房子里现在住了小两口,女的刚生了个儿子,孩子不哭不闹,光是瞪着眼睛看窗户上的树影儿。
我没料到那棵树还活着。那年,母亲到劳动局去给我找工作,回来时在路边挖了一棵刚出土的绿苗,以为是含羞草,种在花盆里,竟是一棵合欢树,母亲从来都喜欢那些东西,但当时心思全在别处。第二年,合欢树没有发芽,母亲叹息了一回,还不舍得扔掉,依然让它留在瓦盆里。第三年,合欢树不但长出了个子,而且还比较茂盛。母亲高兴了好多天,以为那是个好兆头,常去侍弄它,不敢太大意。又过了一年,她把合欢树移出盆,栽在窗前的地上,有时念叨,不知道这种树几年才开花。再过一年,我们搬了家,悲痛弄得我们都把那棵小树忘记了。
与其在街上瞎逛,我想,不如去看看那棵树吧。我也想再看看母亲住过的那间房,我老记着,那儿还有个刚来世上的孩子,不哭不闹,瞪着眼睛看树影儿,是那棵合欢树的影子吗?
院子里的老太太们还是那么喜欢我,东屋倒茶,西屋点烟,送到我跟前。大伙儿都不知道我获奖的事,也许知道,但不觉得那很重要,还是都问我的腿,问我是否有了正式的工作。这回,想摇车进小院儿真是不能了。家家门前的小厨房都扩大了,过道窄得一个人推自行车进出也要侧身,我问起那棵合欢树,大伙说,年年都开花,长得跟房子一样高了。这么说,我再看不见它了。我要是求人背我去看,倒也不是不行,我挺后悔前年没有自己摇车进去看看。
我摇车在街上慢慢走,不想急着回家,人有时候只想独自静静地呆一会,悲伤也成了享受。
有那么一天,那个孩子长大了,会想起童年的事,会想起那些晃动的树影儿,会想起他自己的妈妈,他会跑去看看那棵树,但他不会知道那棵树是谁种的,是怎么种的。
5.下列对原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儿子作文比赛得了第一,母亲却说她小时候作文写得还要好。她这样说是为了激励孩子成为作家。
B.母亲本来喜欢花木,“但当时心思全在别处”。这“别处”指的是为儿子治病和找工作。
C.在质朴的老街坊眼中,生活、健康与工作显然比文章获奖更重要。
D.“悲伤也成了享受”,是说人在独自静静地怀念逝去的亲人时,即使悲伤,也会有某种温馨的感觉。
解析:选A。A.“为了激励孩子成为作家”有误。成为作家或通过写作找到出路是后来的事,并非母亲此时培养孩子的目标。
6.本文一开头就写了“我”小时候与母亲的一场小冲突,你认为这样写有什么特别的作用?
答:
解析:解答本题,除了第一段本身的特点之外,更重要的是这一段是为后文服务的,局部必须与整体相联系,才能分析出它的作用。因此,把握作品思路、体会作者情感是解决此类问题的关键。
答案:①突出母亲年轻时争强好胜、不免孩子气的性格,使母亲的形象一开始就显得率真可爱,这与后文中母亲因操劳而早逝的可敬形象构成对比。②展现母子俩曾经有过一段轻松快乐、无忧无虑的生活;这种快乐的生活气氛和轻松笔调,与后来的生活困境及后文压抑的气氛形成对照。③这样一篇回忆母亲的文章如此开头,非常别致,增强了文章的生活情趣和艺术吸引力。
7.本文描写母亲的文字并不多,作者反而花了很多笔墨写合欢树,这是为什么?
答:
解析:合欢树见证着他们的一切。由此作答即可。
答案:合欢树是母亲亲手栽种的,想到树就想到母亲;合欢树也是母亲过去艰难生活的见证,是唤起他们母子希望的所在,作者把对母亲的思念之情都熔铸在对合欢树的叙述中,语气平淡,而情寓其中。
三、语言表达
8.在下面文段的横线上填写句子。要求:采用比喻的修辞手法,与上下文构成排比。
读了史铁生的《我与地坛》,最容易想起的人是母亲。在我们人生的小河上,每片帆影、每圈涟漪都与母亲息息相关,母亲是冬夜里的一床丝绵被,当你瑟瑟发抖时,贴心的呵护和温暖使你安然入梦;母亲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母亲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母亲是航行中的港湾,当你颠簸受伤时,深情的安慰和鼓励,让你再次扬帆起航。
解析:从横线前后的语句形式看,首先要采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找出母亲的喻体,然后采用“当……时”的句式,表达母亲对你的爱。
答案:(示例)黑暗中的一轮明月 当你迷失方向时
柔和的光芒和意蕴使你走出迷惘 荒漠中的一泓清泉
当你口渴难耐时 淡雅的馨香和醇美令你神清气爽
9.把下面画线的部分改写成主谓结构式的短语,不得随意增加文字。
四百多年里,它一面剥蚀了古殿檐头浮夸的琉璃,淡褪了门壁上炫耀的朱红,坍圮了一段段高墙又散落了玉砌雕栏,祭坛四周的老柏树愈见苍幽,到处的野草荒藤也都茂盛得自在坦荡。
答:
解析:画线部分均为动宾结构式的短语,变换成主谓结构式的短语时需要调整陈述的对象。应分别以“琉璃”“朱红”“高墙”“玉砌雕栏”为陈述对象。
答案:古殿檐头浮夸的琉璃剥蚀了,门壁上炫耀的朱红淡褪了,一段段高墙坍圮了,玉砌雕栏又散落了。
10.假设你的高中语文老师张老师今天退休。她有38年教龄,学生遍布各地,深受学生的敬重和爱戴,但告别教坛之际,她不免有着深深的依恋之情。请你拟写几句寄语送给张老师。要求:(1)用上一定的修辞,语言生动,有形象性和抒情性;(2)语言得体;(3)不超过30字。
答:
解析:寄语老师,实际上是要表达对老师的赞颂,赞颂要符合老师的职业特点,可以运用比喻、对偶等修辞手法,有形象性和抒情性。
答案:(示例)德才馨教坛堪称师表,桃李满天下足慰平生。
11.观察下面的漫画,根据要求答题。
(1)用简洁的语言说明这幅漫画的内容。
答:
(2)写出漫画的寓意。
答:
解析:本题考查图文转换能力。说明漫画内容要对漫画进行整体解读,将“环保资金”被“建楼”吞噬与“工厂”排放污水两者有机结合起来。寓意要结合漫画内容来考虑,写出讽刺的社会现象。
答案:(1)内容:巨大的环保资金正在被标有“建楼”名目的房屋吞噬,而连接工厂的管道里正涌出大量的污水。
(2)寓意:讽刺了那些打着环保旗号却无视环境污染问题,环保资金为建楼所用,得不到保障的社会现象。
PAGE
- 1 -
(共48张PPT)
第三单元 散文(1)
bō
bāo
qiē
qiè
zhuó
zuó
yù
yùn
shāo
shào
qiǎnɡ
qiānɡ
按ESC键退出全屏播放
本部分内容讲解结束
》晨课诵读
书声琅琅诵诗文
课前预习案
掀起你的盖头来
》课堂探究采
吹尽狂沙始到金◆
课后拓展案
转益多师是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