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_2020学年高中语文第三单元散文(1)第11课《拣麦穗》课件+试卷含答案+学案(3份打包)粤教版必修1

文档属性

名称 2019_2020学年高中语文第三单元散文(1)第11课《拣麦穗》课件+试卷含答案+学案(3份打包)粤教版必修1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0.0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粤教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0-02-16 14:17:40

文档简介







第11课 拣 麦 穗

◎诗海拾贝
少 年 行
令狐楚
弓背霞明剑照霜,
秋风走马出咸阳。
未收天子河湟地,
不拟回头望故乡。
【赏析】 这是一首展现少年壮志的诗。诗的前两句重彩浓墨地渲染了将士们戎装出征的英武勇敢形象。“弓背霞明剑照霜”,侧重描绘了将士随身携带的武器,从雕弓利剑被擦拭磨砺得寒光闪耀的形象中,可以折射出爱国将士们同仇敌忾、求战心切的精神风貌。“秋风走马出咸阳”,侧重于描写将士的飒爽英姿。诗的后两句重在抒写广大将士决心收复失地、克敌制胜的满腔爱国激情。河湟之地自安史之乱后,已沦于敌手几十年。这些将士为收复河湟失地而出征,说明是正义之师;“不拟回头望故乡”,写出了将士们为正义而战、为国捐躯的义无反顾和公而忘私的高尚心灵。这首诗的层次分明,先景而后情,情景交融,给人以雄壮豪迈的精神享受。
◎语林撷英
张洁名言
1.不论将来自己达到一个什么样的辉煌的顶点,决不能把自己的才能当成商品。
2.任何一种兴趣都包含着天性中有倾向性的呼声,也许还包含着一种处在原始状态中的天才的闪光!
3.有时候我们遇到的不顺,也可能孕育着什么非同寻常的结果!
4.再没有可能纠正已经成为往事的过错,一个生命不可能再有一次四季!未来的四季将属于另一个新的生命!
5.当一头大象在莽林中所向披靡地前进的时候,计较几个苍蝇或几个蚊子叮几口又有什么意义呢?
6.一个行将就木的老人,坐在一旁指责并嘲笑一个不满周岁的婴儿不会使汤勺吃饭的时候,那对谁一种悲剧呢?
7.每个人的视觉是不同的,您认为世界是平的,他人未必如此认为。
8.人是非常矛盾的综合体。要是年轻我还可以做多少事啊,不是羡慕别人年轻没有皱纹,而是羡慕他们还能有很多选择。


◎作者卡片
姓 名 张 洁
出生年 1937年
籍 贯 辽 宁
相关资料 当代女作家。1960年毕业于中国人民大学,翌年加入中国作协。1982年加入国际笔会中国中心,并随中国作家代表团赴美国参加第一次中美作家会议。现为国家一级作家、国务院授予的有特殊贡献作家、中国作家协会理事、北京市作协副主席、北京市政协委员,享受政府特殊津贴。著有作品集《张洁小说剧本选》、小说散文集《爱,是不能忘记的》等。长篇小说《沉重的翅膀》获第二届茅盾文学奖,《无字》获第六届茅盾文学奖,是迄今为止全国唯一一位获得两次茅盾文学奖的作家
◎背景呈现
张洁说:“人需要物质的获取,但更需要拥有精神自由,这样才能根据自己的意愿选择和创造美好的人生之路。然而那时农村的实际情形是艰苦的、困窘的、冷漠的。百般无奈之下,还得顺从地嫁出去,没有他人的同情和关心,甚至连自己也不会感到过分地悲伤。”“几十年来,有一种哀伤刻骨铭心,不可驱逐,使我感到惆怅和不安,这种不安源于我曾经的生活世界里依恋过一个饱经风霜的卖灶糖的老汉,可惜他在我长大成人的时候‘老去了’。为了我们这一老一少之间的缕缕温情,我不能不随着笔去重新把那一段往昔的时间和空间经历一遍,捕捉作为成人世界反照的儿童记忆,去寻找失落了的理想,去呼唤朴素、真诚的爱,去召回世间纯洁的人性美。”《拣麦穗》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创作出来的。
◎知识链接
茅盾文学奖:是著名作家茅盾先生将自己的25万元稿费捐献出来设立的,在中国文坛的影响较大。茅盾文学奖由中国作家协会主办,根据茅盾先生生前遗愿于1981年设立,当时决定由巴金担任评委会主任。此奖项的设立旨在推出和褒奖长篇小说作家和作品。当时规定每三年评选一次,参与首评而未获奖的作品,在下一届以至将来历届评选中仍可获奖。首届评选在1982年确定,评选范围限于1977年至1981年期间的长篇小说。2011年第8届茅盾文学奖评出五部长篇小说。分别是《你在高原》(张炜)、《天行者》(刘醒龙)、《蛙》(莫言)、《推拿》(毕飞宇)和《一句顶一万句》(刘震云)。

一、字音辨识
1.单音字
磕碰(kē)     戏谑(xuè)      山坳(ào)
步履(lǚ) 蹒跚(pán)(shān) 田埂(ɡěnɡ)
疙瘩(ɡē) 呵哒(dā) 歪歪趔趔(liè)
痴想(chī)
2.多音字
攒 攒钱 zǎn 扁 扁担 biǎn
攒射 cuán 扁舟 piān
挨 挨打 ái 挑 挑拣 tiāo
挨着 āi 挑拨 tiǎo
咋 咋呼 zhā 塞 塞外 sài
咋办 zǎ 塞车 sāi
令人咋舌 zé 塞责 sè
二、字形辨认
       

三、词语辨析
1.熟悉 熟习

熟悉:指知道得清楚、详细,常指视觉、听觉和其他方面的认识活动。多用于抽象的事物,适用的范围广。
熟习:学习得很熟练或了解得很深刻,多指记忆、运用、掌握等实际活动。对象常是技艺、学问等,适用范围比较窄。
2.贼眉鼠眼 贼头贼脑
贼眉鼠眼:形容神情鬼鬼祟祟。
贼头贼脑:形容举动鬼鬼祟祟。
四、词语积累
1.企望:希望。
2.死乞白赖:纠缠个没完。
3.大言不惭:说大话而毫不感到难为情。
4.前仰后合:多指大笑时身体前后晃动。


1.谁拣麦穗?在拣麦穗时她们有着什么样的梦?
[我的理解] 第一问:“我”和姑娘们。
第二问:“我”要嫁给卖灶糖的老汉;姑娘们换取嫁妆,憧憬幸福的婚姻。
2.“我”为何要嫁给卖灶糖的老汉?
[我的理解] “我”之所以要嫁给那个卖灶糖的老汉,是因为他那里有灶糖吃,还因为他很慈祥。
3.文脉梳理


1.文章主要写的是回忆“我”拣麦穗的事,为什么要在开头部分讲述农村姑娘拣麦穗时的梦呢?
[名师指津] 提供背景,做铺垫,引出下文,映衬。
[我的理解] 为故事提供了一个背景:自然环境、社会环境,并贯穿全文,为下文写“我”儿时幼稚、纯真的梦做铺垫。一方面引出“我”拣麦穗的事,另一方面映衬了“我”拣麦穗时所寄托的梦的天真单纯和那一份纯真美丽的感情。
2.“我”是怎样的女孩?怎样理解“我”的梦想——嫁给一个卖灶糖的老汉?
[名师指津] 天真幼稚。天真——令人同情。
[我的理解] “我”是一个天真烂漫、幼稚纯真的女孩。正因为“我”天真烂漫,幼稚纯真,才会有那样天真的想法。“我”的梦想和一般的农村姑娘的梦想不同,更让人同情,“我”也因此得到了老汉的爱护。
3.老汉是一个怎样的人?老汉真是为了要娶“我”才对“我”好吗?怎样理解老汉对“我”的爱?
[名师指津] 慈祥和善。不。人间真爱。
[我的理解] 文中的老汉是一个十分慈祥和善的人,以卖灶糖为生,勤劳而乐观。他对“我”很好,并非是真的想要娶“我”,他“那样朴素地疼爱过我——没有任何希求,也没有任何企望的”。老汉是至真至善的化身,老汉的爱也是人世间至真、至善、至美的爱,是作者极力讴歌赞美的人间至纯之爱。
4.文章围绕“馋嘴的‘大雁’”和“卖灶糖的老汉”之间的故事表现了淳朴的人性之美,这种美是怎样体现的?
[名师指津] 从两人间产生的感情上思考。
[我的理解] 

5.这篇散文的主旨是什么?
[名师指津] 从农村女子的命运和对美好事物的态度方面总结。
[我的理解] 本文通过对一个憨厚、纯真的小姑娘在拣麦穗时梦想的成长与破灭的描述,体现了农村女子命运的悲哀与无奈,通过对挽歌式乡村景致的描绘体现了作者对真善美的执着追求。作者巧妙地借用了农村姑娘拣麦穗这一个广阔的大背景,在这个表面美好、实则灰暗的背景下,不仅暗示了世俗婚姻的愚昧和广大农村妇女在爱情婚姻方面
的不幸,更哀叹了人生美好事物的易逝——连自己都不自觉地就放弃了,就像那些农村姑娘一样。
6.有人说《拣麦穗》实际上是写农村女孩子希望的幻灭,在幻灭中表现了她们的命运和情感。文章中“姑娘们”和“我”的梦想是什么?又各是怎样幻灭的?
[名师指津] 根据课文有关内容,按要求概括填写下表。
[我的理解] 
人 物 行 为 希望的幻灭 结 局
姑娘们 拣麦穗,卖了麦穗备嫁妆 发现婚姻根本不像想象的美好 很伤心,但“依依顺顺地嫁了出去”
“我”(大雁) 发现想“嫁”的老人不在了 哭了,为疼爱“我”的人不在了十分伤心

农村姑娘的梦幻破灭,但“她们还是依依顺顺地嫁了出去,只不过在穿戴那些衣物的时候,再也找不到做它、缝它时的情怀了”,对此你有何看法?
[名师指津] 须围绕农村姑娘的命运发表评论,言之有理皆可。
[我的理解] (示例)梦幻破灭就破灭吧,“她们还是依依顺顺地嫁了出去”,这是农村姑娘对现实的无可奈何的屈服和认同。她们的命运令人同情,这种扭曲的人生形式也令人痛心。


描写人物的基本方法
◎写法指导
人物描写是叙述性文学中的重要内容,描写人物的基本方法可分为四种:
1.肖像描写。指把人的容貌(脸型、五官)、神情、身体形态、衣饰、姿势、风度等方面中的某一部分或几个部分,用生动具体的语言描述出来。肖像描写,不要求写全貌,它重在表现人物的性格,突出文章的中心思想。
2.语言描写。话语最易“泄露”人物心灵的秘密,最能灵活而直接地展示人物性格,它可以充分、细致地将人物的内心世界表露出来。因此,人物的语言描写是刻画人物形象的重要方法。语言描写主要表现为对话描写。
3.动作描写。动作描写就是让人物用行动来表现自己。这里所说的行动,不是人物的一切行动,而是最有意义、最能显示人物性格,或者能推动情节发展的那些行动,包括人物的习惯性动作和下意识的举止。
4.心理描写。心理描写是对人物在一定的环境下产生的想法、感触、联想等内心的思想情感活动的描写,它旨在深刻地揭示人物的精神世界和思想品质。
◎范文示例
小妹五岁了,长得可漂亮了!那好像盛开的玫瑰花一般的小脸,红扑扑的。秋水一般的大眼睛,仿佛有许多小问号藏在里边。她那红红的小嘴,微微向上翘,像个小月牙儿,好像总是在微笑。那双葱白般的小手上还嵌着五个浅浅的小窝窝。她的脑后还高高地翘起个马尾辫。唉,我简直无法形容她,不管谁见了,都会说:“瞧这小姑娘,多漂亮!”
珍惜这份美好的记忆
一个叫大雁的女孩,由于生活贫困,从很小的时候就开始拣麦穗,要用麦穗换来的钱攒嫁妆。可女孩实在太小,根本不懂嫁人是怎么回事。于是,童心无邪、童言无忌,当别人问女孩要嫁给谁时,她竟然回答要嫁给卖灶糖的老汉,因为这样就能天天吃灶糖。这个“拣麦穗”的故事,实则是作家用纯净的文字塑造了同样纯净的一种高贵,卖灶糖的老汉与“我”在苦难中以纯净的情感相互慰藉的高贵。正是这种高贵,让作者在文章的结尾处不无动情地说:“等我长大以后,总感到除了母亲,再没有谁能够像他那样朴素地疼爱过我——没有任何希求,也没有任何企望的。”在人生旅
途中,每一个人都有属于自己的童年,有属于自己值得追思和眷恋的关于童年的记忆。
◎适用话题


挖荠菜(节选)
张 洁

我对荠菜,有着一种特殊的感情……
小的时候,我是那么馋!刚抽出嫩条还没打花苞的蔷薇枝,把皮一剥,我就能吃下去;刚割下来的蜂蜜,我会连蜂房一起放进嘴巴里;更别说什么青玉米棒子、青枣、青豌豆啰。所以,只要我一出门儿,碰上财主家的胖儿子,他就总要跟在我身后,拍着手、跳着脚地叫着:“馋丫头!馋丫头!”羞得我连头也不敢回。
我感到又羞恼,又冤屈!七八岁的姑娘家,谁愿意落下这么个名声?可是有什么办法呢?我饿啊!我真不记得什么时候,那种饥饿的感觉曾经离开过我。就是现在,每当我回忆起那个时候的情景,留在我记忆里最鲜明的感觉,也还是一片饥饿……
吃那些没收进主人家仓房里的东西,我还一次也没有被人家抓到过。倒不是因为我的运气格外好,而是人们多半并不想认真地惩罚一个饥饿的孩子。可有一次,我在财主家的地里掰玉米棒子,被他的大管家发现了,他立刻拿着一根又粗又直的木头棒子,毫不留情地紧紧向我追来。我没命地逃着。我想我一定跑得飞快,因为风在我的耳朵旁边呼呼直响。不知是我被吓昏了头,还是平时很熟悉的那些田间小路有意捉弄我,为什么面前偏偏横着一条小河?追赶我的人越来越近了。我害怕到了极点,便不顾一切地纵身跳进那条河。
河水并不很深,但是足以没过我那矮小的身子。我一声不响地挣扎着,扑腾着,身子失去了平衡。冰凉的河水呛得我好难受,我几乎背过气去,而河水却依旧在我身边不停地流着,流着……在由于恐怖而变得混乱的意识里,却出奇清晰地反映出岸上那个追赶我的人的残酷的笑声。
我简直不知道我是怎么样才爬上对岸的,更使我丧气的是脚上的鞋子不知什么时候掉了一只。我实在没有勇气重新回头去找那只丢失了的鞋子,可我也不敢回家。我怕妈妈知道。不,我并不是怕她打我。我是怕看见她那双被贫困的生活折磨得失去了光彩的、哀愁的眼睛。那双眼睛,会因为我丢失了鞋子而更加暗淡。
我独自一人游荡在田野上。太阳落山了,琥珀色的晚霞渐渐地从天边退去。远处,庙里的钟声在薄暮中响起来。羊儿咩咩地叫着,由放羊的孩子赶着回圈了;乌鸦也呱呱地叫着回巢去了。夜色越来越浓了,村落啦,树林子啦,坑洼啦,沟渠啦,好像一下子全都掉进了神秘的沉寂里。我听见妈妈在村口焦急地呼唤着我的名字,只是不敢答应。一种比饥饿更可怕的东西平生头一次潜入了我那童稚的心……
说过了这些,人们也许会理解我为什么对荠菜有着那么特殊的感情。
经过一个没有什么吃食可以寻觅、因而显得更加饥饿的冬天,大地春回、万物复苏的日子重新来临了!田野里长满了各种野菜:雪蒿、马齿苋、灰灰菜、野葱……最好吃的是荠菜。把它下在玉米糊糊里,再放上点盐花,真是无上的美味啊!而挖荠菜时的那种坦然的心情,更可以称得上是一种享受:提着篮子,迈着轻捷的步子,向广阔无垠的田野里奔去。嫩生生的荠菜,在微风中挥动它们绿色的手掌,招呼我,欢迎我。我再也不必担心有谁会拿着大棒子凶神恶煞似的追赶我,我甚至可以不时地抬头看看天上叽叽喳喳飞过去的小鸟,树上绽开的花儿和蓝天上白色的云朵。那时,我的心里便会不由得升起一个热切的愿望:巴不得这个世界上的一切,都像荠菜一样是属于我们每一个人的。
解放以后,我进了城。偶然,在大菜场里,也可以看到人工培植的荠菜出售。长得肥肥大大的,总有半尺来长,洗得干干净净,水灵灵的,一小扎,一小扎,码得整整齐齐地摆在菜摊子上,价钱也不贵。可我,总还是怀念那长在野地里的荠菜,就像怀念那些与自己共同患难的老朋友一样……
孩子,让我们多谈谈心吧,让妈妈多讲讲当“馋丫头”时的故事给你们听吧。想想你们妈妈当年挖荠菜的情景,你们就会珍爱荠菜,珍爱生活。你们就会懂得什么是幸福,怎样才会得到幸福。
【赏评】 选文主要写“我”对小时候艰苦生活的回忆,具体写了“我”偷玉米棒子被追的故事,其中使用了动作描写、心理描写、细节描写等手法,把一个饱受贫困和饥饿的小女孩形象刻画得栩栩如生。正是在这种生活背景下,“我”才对荠菜“有着一种特殊的感情”。在这种感情里,有痛苦的回忆:想起荠菜,就想起当年的饥饿,就想到那饱受压迫的痛苦和灾难;同时也包含着对今天的幸福生活的珍惜之情。

治霾急不得,但也慢不得,应对要及时
一场持续笼罩华北地区9天多的“跨年雾霾”刚刚消散,山西临汾的大气污染问题再次让人们绷紧了神经。10天之内,临汾大气二氧化硫浓度三度破千,而当地却一直未发布相应预警,质疑声此起彼伏。频频爆表的指数,与持续“缺席”的预警,照见着公众的健康焦虑,亦折射出污染防治领域应急制度等的缺失。
雾霾频发,大气污染形势严峻,从根本上说,是由我们所处的发展阶段和粗放的生产生活方式导致的。雾霾的形成,非一日之寒;雾霾的治理,也难一蹴而就。对于临汾这样典型的资源型城市来说,更是如此。即便如此,治理雾霾也慢不得,人们的嗓子眼难受、心肺太疼,雾霾一日不除,民怨就难消,幸福就会打折。因此,在霾难立除的当前乃至未来一段时间,应对更不可缓,要做好预警、及时采取高效有力的对策。
发布预警,虽然不是治本之策,但对减少空气污染对人体的侵害,也算多有裨益。禁止燃用散煤、施工单位停工、机动车单双号限行等应急举措有利于削减污染物峰值;幼儿园、中小学停课,暂停户外大型活动等能有效减少人体暴露在污染物中的时间;而个人在预警提示下做好防护准备,亦能为自己撑起有效的“保护伞”……预警机制下的多措并举,不是可有可无的摆设,而是污染到来时守护健康的最后一道“防线”。对于二氧化硫这样对人体既具有长期伤害性、更具有短期毒性的污染物来说,更应以预警敲响警钟,将其危害减小到最低。合理、及时发布预警,是应对大气污染侵害的题中应有之义。
此次临汾事件,舆论之所以持续发酵,一方面是因为二氧化硫含量的频频爆表,另一方面则是因为管理部门的应对态度。当地环保部门负责人曾公开表示,要“建立二氧化硫预报预警机制,严密关注市区及各县(市、区)空气中二氧化硫浓度变化趋势,适时启动应急预防措施”,但仅仅在几天之后却反问记者,“全国有哪个城市有关于二氧化硫的专门预警”“你找给我看看”……如此前后不一,不禁让舆论哗然。此后,该负责人更是拒绝接受记者采访。面对二氧化硫重空气污染,因为“没有先例”而不发预警。折射着污染防治领域应急机制的缺失;面对公众的诉求和疑问,不能及时站出来回应,暴露出管理部门面对突发事件应对不力的事实。这般没有担当、巧言令色的干部,何异于尸位素餐?
当然,除了当地管理部门的责任,此次临汾事件也再次凸显了当下预警机制的不足。诚如当地环保部门负责人所说,全国在二氧化硫污染方面的预警都处于缺失状态,那么未来的大气污染预警制度,能否对污染物实现更全面的覆盖?预警要根据污染物累积的时间加上预测发出,往往预警发出时,人们已久受其害,未来预测技术能否更上层楼,让预警真正起到提前预防的作用?如今,预警的触发机制在省级、市级可能都不尽相同,未来是否能有更为固定的标准,让预警的启动不必拘泥于一地一策,不必受制于“部门推诿、职责不明”?求解好这些问题,才能解决我们的“心肺之患”,才能为公众的健康护航。
让预警机制更好地落地开花,不能只靠政府唱“独角戏”,社会各界的参与、联动,才是治理污染最深层次的力量。少开一天车,少踩一脚油门,拨霾见日、畅快呼吸才会不再遥远。
(2017年1月14日)

一、基础考查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印象中,每到夏秋季节,台风都会在我国沿海城市________地登陆,大有“你方唱罢我登场”的态势。通常我们所说的台风,在气象上叫热带气旋,是指发生在热带或者副热带洋面上的低压涡旋。此前,一个名叫“艾云尼”的强台风,曾三次在我国登陆,移动路径________。(    ),这给台风预报带来了极大的难度。
令人欣喜的是,这些年随着风云系列气象卫星的业务化应用越来越深入,特别是新一代风云四号A星也已经在2016年发射成功,陆续还会有新的气象卫星投入业务使用。这些卫星将提供分辨率更高、时效性更强的观测资料,使台风预报更为准确。特别是近十年来,随着我国立体探测手段的不断丰富,我国台风预报的发展可谓________。就台风路径预报能力来讲,现在的预报水平已与美国、日本形成鼎足之势。过去人们靠天吃饭,总期盼能够五风十雨。那么,台风是不是百害而无一利呢?台风因其强风暴雨的特点,经常成为沿海各地自然灾害的________。面对台风,一是要防患未然;二是一旦发现自己处于危险境地,要及时离开。其实,台风携带的充沛水汽和大范围、长时间的活动,不仅可以带来缓解旱情,减少长时间的晴热高温,风力发电企业也可利用它的活动轨迹,充分提高生产效率、增加风力发电作业。
1.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
A.三番五次 变化莫测 日新月异 罪魁祸首
B.三番五次 千变万化 一日千里 始作俑者
C.接二连三 变化莫测 一日千里 罪魁祸首
D.接二连三 千变万化 日新月异 始作俑者
解析:选C。这类题目解答时应首先明确成语的意思,然后结合语境辨析正误。接二连三:一个接着一个,形容接连不断,强调连续性。三番五次:指屡次、多次,强调次数多。由第一处横线后面“你方唱罢我登场”和整个句子的表意可知,这里强调的是夏秋季节台风连续不断登陆,所以用“接二连三”更恰当。变化莫测:变化无常,不能预料。千变万化:极言变化无穷。由横线后面“这给台风预报带来了极大的难度”可知,用“变化莫测”更准确。一日千里:比喻进步或发展极快。日新月异:每天每月都有新的变化,形容进步、发展很快。由文中“特别是近十年来”“现在的预报水平已与美国、日本形成鼎足之势”可知,这里重点是说我国的台风预报发展速度快,填“一日千里”更恰当。始作俑者:泛指恶劣风气的创始者。罪魁祸首:犯罪肇祸的为首者。材料陈述的对象是台风,强调的是台风的危害巨大,因此填“罪魁祸首”更恰当。故此题答案为C项。
2.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
A.台风是一个立体的柱体,在环境大气的不同高度上台风的影响力大小和方向不尽相同
B.不同高度上环境大气对台风的影响力大小和方向可能都不一样,台风是一个立体的柱体
C.在环境大气的不同高度上台风的影响力大小和方向不尽相同,台风是一个立体的柱体
D.台风是一个立体的柱体,不同高度上环境大气对台风的影响力大小和方向可能都不一样
解析:选D。这类题目解答时一般要从话题统一、内容前后勾连、事理相承、意境协调、句式一致等角度思考。该段文字陈述的主要对象是“台风”,因此句子的主语应是“台风”,据此可排除B项。再由括号后面“这给台风预报带来了极大的难度”可知,括号中的内容应先介绍台风是一个“柱体”,然后再说这个“柱体”不同高度上的特点,而不是“环境大气的不同高度”上“台风”会怎么样,据此可排除A、C两项,故答案为D项。
3.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
A.不仅可以带来缓解旱情,减少长时间的晴热高温,也可使风力发电企业充分利用它的活动轨迹,增加风力发电作业、提高生产效率。
B.不仅可以带来缓解旱情的降水,消除长时间的晴热高温,也可使风力发电企业充分利用它的活动轨迹,增加风力发电作业、提高生产效率。
C.不仅可以带来缓解旱情的降水,减少长时间的晴热髙温,也可使风力发电企业利用它的活动轨迹,充分提高生产效率、增加风力发电作业。
D.不仅可以带来缓解旱情,消除长时间的晴热高温,也可使风力发电企业利用它的活动轨迹,充分提高生产效率、增加风力发电作业。
解析:选B。答题时应先分析原句,按照主谓宾的成分压缩句子,先审主干再查附加成分,找出语病,并加以修改;然后仔细比对选项所给出的修改方案,找出答案。本题画线句子存在多处语病,第一,成分残缺,“带来”缺少宾语,可在“缓解旱情”后加“的降水”;第二,搭配不当,“减少”与“高温”不搭配,可将“减少”改为“消除”;第三,语序不当,“充分”修饰的应是“利用”,“提高生产效率、增加风力发电作业”前后顺序颠倒;第四,中途易辙,前面的主语是“台风携带的……活动”,后面的主语变成“企业”,故应将“风力发电企业也可利用它的活动轨迹,充分提高生产效率、增加风力发电作业”改为“也可使风力发电企业充分利用它的活动轨迹,增加风力发电作业、提高生产效率”。四个选项中,A项,“带来缓解旱情,减少长时间的晴热高温”成分残缺、搭配不当;B项修改正确;C项,“减少长时间的晴热髙温”搭配不当,“充分提高生产效率、增加风力发电作业”语序不当;D项,“带来缓解旱情”成分残缺,“充分提高生产效率、增加风力发电作业”语序不当。故此题答案应为B项。
4.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每对读音都不相同的一组是(  )
A.茸毛/修葺  惩罚/驰骋  与会/参与
B.山坳/执拗 戏谑/肆虐 田埂/粳米
C.悲怆/创伤 觊觎/瑜伽 咽喉/哽咽
D.磕碰/唠嗑 矜持/吟诵 露骨/露面
解析:选B。A项,分别读rónɡ/qì,chénɡ/chěnɡ,yù;B项,分别读ào/niù,xuè/nüè,ɡěnɡ/jīnɡ;C项,分别读chuànɡ/chuāng,yú,yān/yè;D项,分别读kē,jīn/yín,lù/lòu。
二、阅读理解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5~7题。
有泪水的牲口
耿 翔
①我离开马坊好多年了。我熟悉的那些人,尽管有一大群已经回到土里去了,但在土上继续活着劳动的人,还是大多数。而我熟悉的那些牲口,连影子都找不到了,全部消失在村子的记忆里。如果硬要追问,有些细心的人,会指着他们家的一盘井绳,说这是那些牲口的皮做的。
②这就是一头牲口的命运。
③它们挺着那么巨大的骨架,在大地上驾车运送过多少东西,拉犁耕种过多少土地,这是谁也说不出来的。等它们被繁重的活路磨到老死后,它们包裹过太多力气的皮,还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继续显示着牲口一身的柔性和韧性。
④在马坊人的记忆里,都有一根鞭子的阴影。那是用死后的牲口的皮拧成的,是用来抽打活着的牲口的。有一种高角鞭子,是赶大车、碾场的人用的。一根细软的竹子,系一根细软的皮绳,稍子是马的鬃毛。这种鞭子,摔在空中是一串炸响,落在地上起一阵土雾。它在挥鞭人手中爆发出的力量,常常使牲口细软的皮毛上,隆起一道血痕。一村人中,有几个鞭法很好,我们也就常常围上去,听他们讲述在赶车的路上,或在碾麦的场里,一鞭子挥下去,牲口的耳朵是怎样被撕裂的。那些撕心裂肺的痛,不会说话的牲口,用自己的皮肉承受着。
⑤我在那时就有一种感觉:农业绝对不是一首田园牧歌。
⑥我们从大地上要获得一把粮食,就要付出皮肉之苦。
⑦这样的苦,既出在人的身上,也出在牲口的身上。
⑧还有一种牛皮鞭子,很短的,从手里摔出去,也就几尺远,刚好能打着犁地的牛的头。我是用这样的鞭子,打过村上的几头牛的。那是在犁地的时候,由于我喊出的吆喝,不通牛的习惯,牛总是踏不到畔子上,犁出的地歪歪扭扭,被背着手走过来的队长彦英骂了几句。我心里很窝火,就用手里的牛皮鞭子,狠劲地抽打着那头黄牛。
⑨牛不会出声骂我,牛转过头来看我。我突然发现,牛的眼窝里是噙满泪水的。在这以前,我只知道人的眼窝里,常常会流出泪水,压根就没想过,这些从心底里涌出的东西,牛也像人一样拥有着。
⑩我那时忍受着许多委屈。想到这些,我一摸自己睁着的眼,里面全是泪水。我想那头牛的泪水,就是我的泪水,我不敢在白天的劳动中流,只能在一个人的夜晚里,这样悄悄地流。
?我由自身知道,有泪水的牲口,是有悲伤的牲口。
?我从此在劳动的前后或间隙,都要在牲口的眼睛上摸一摸,让它的长流不止的泪水,能浸润一下我的手心。因为在夜晚,我知道自己无处抓摸的手心里,还有我白天摸到的,牲口的泪水。
?我也想这些有泪水的牲口,哪来那么大的力气?
?我清楚地记得,村里那高大的脬子牛是如何把深陷泥地的装满一车玉米的大车吃力挪动的。在它的嘴唇前,有一个金黄色的玉米棒子在晃动。挤在激动的人群中,盯着这头有泪的牲口的眼睛,我想为了生存,一头牛和一个人是一样的,生命中的高贵和屈辱,是同时存在着的。
?这头牛后来是怎么死的?死时一村人怎么用土埋葬它的?我不得而知。我只知道,它面对金黄色的玉米棒子,眼里也是有泪水的。现在,我最想知道的,就是这些有泪水的牲口,身上怎么有那么大的力量?
?我想到了它们的胃。
?这是属于田园的胃。这是属于农业的胃。这是属于乡村的胃。
?这样的胃,在一头牲口的身体里,为了聚集劳动所需要的力量,日夜不停地蠕动着。这样的胃里,装着一座山的颜色,装着一座山的力量。而你真正看清它,就是一把青草。这样的胃是疼痛的,因为我看过,村上人从一头牛的胃里,用吸铁石吸出了那么多的铁丝和铁钉。那时,我觉得自己的胃也很痛,我知道有泪水的牲口,也是为自己的胃,而无言地流着泪的。
?我也在诗里写道:“而活在一地的青草里/我在马坊的原野上/看见的牲口,没一匹不拉着木犁或耧耙/深入土地的心脏,把一身骨架/山一样耸立起来。不要说青草在野/也不要说青草贫贱,在牲口毛色/发亮的身上,我看见乡村/正一寸一寸地生长。”事实上,我们和一头牲口,和一株庄稼,和一棵草木一样,都在乡村里生长。
?只是要记住,我们更和有泪水的牲口一样,也是在自己的眼里,噙满了泪水,在乡村里生长的。
(节选自《第五届老舍散文奖获奖作品》,有删改)
5.下列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文中多次写到牲口流泪,让我们不仅感受到一个牲口的痛苦生长,而且更感受到在乡村中成长的人也一样充满艰辛与悲苦。
B.文章主要运用了叙述、描写、抒情、议论多种表达方式,回忆了马坊中的那些牲口以及与这些牲口有关的经历和故事。
C.文中描写了听鞭法好的人讲述鞭打牲口的情形,在撕心裂肺的疼痛中表达了作者对挥鞭人鞭打牲口这一行为的强烈谴责。
D.本文视角独特,以“流泪的牲口”来观照人在乡村中“成长的艰难”,在字里行间中饱含着真切的生命体悟和沉痛的乡土情怀。
解析:选C。C项“表达了作者对挥鞭人鞭打牲口这一行为的强烈谴责”错。
6.“牲口”为什么流泪?联系全文,分条概括。
答:                                      
                                        
解析:作者第一次写牲口的泪是在第⑨段,“我”因为受了训斥而鞭打黄牛,“牛转过头来看我。我突然发现,牛的眼窝里是噙满泪水的”写出了牛的委屈;第?段作者写到“我想为了生存,一头牛和一个人是一样的,生命中的高贵和屈辱,是同时存在着的”,写出了牛是因为承受屈辱而流泪;第?段“那时,我觉得自己的胃也很痛,我知道有泪水的牲口,也是为自己的胃,而无言地流着泪的”,写出了牛为了聚集力量却不得不吃粗劣的食物而流泪。
答案:①因无端遭受责打,“委屈”地流泪。②为了生存,“屈辱”地流泪。③为了积聚劳动力量,忍受粗劣的食物,“无言”地流泪。
7.作者为什么说“农业绝对不是一首田园牧歌”?联系文章内容,结合现实生活或阅读体验,谈谈你的理解。
答:                                      
                                        
解析:本题需要先分析出句子含意,然后结合文章分析,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含意,最后再结合现实谈一谈自己的体会。“农业绝对不是一首田园牧歌”这个句子出现在文章第⑤段,是作者在看到牲口蒙受苦难之后得出的结论,“田园牧歌”指的是一种悠然、自由、平和、恬淡、闲适的生活,而作者看到的却是充满了苦难和磨难的生活,因此,作者说“农业绝对不是一首田园牧歌”,据此,可以分析出句子的含意。结合现实谈体会时一定要注意语言通顺,言之成理。
答案:(示例)作者认为,农业并非像田园诗中所描绘的那样,充满着宁静与平和,而是充满艰难与苦痛。正如文中的那些“牲口”一样,它们为了生存,忍受屈辱,眼里总是“噙满泪水”;它们为了生存,忍受疼痛,胃里总会存留“铁丝和铁钉”。牲口如此,人更是如此,因为我们从大地上要获得一把粮食,就要付出皮肉之苦。
三、语言表达
8.下面四句诗的每一句都可以想象成一幅画面,第一句和第四句的画面均已给出,请你补写中间两句的画面,要求表达准确、生动。(不要求句式相同)
诗句: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画面一:秋日天高气爽,此处却猎猎多风。山谷中不断传来“高猿长啸”之声,“空谷传响,哀转久绝”。
画面二:                                         
                                        
画面三:                                         
                                        
画面四:滚滚而来的长江之水奔流不息。
答案:(画面二)在水清沙白的江水洲渚上,点缀着迎风飞翔、不住回旋的鸟群。
(画面三)无边无际的林木中,树叶在秋风中窸窣飘落。
9.请以平实的语言表述下面文字的含意。
无论是作者还是读者,在心领神会一首好诗时,都必有一幅画境或是一幕戏景,很新鲜生动地突现于眼前,使他神魂为之勾摄,若惊若喜,霎时无暇旁顾,仿佛这小天地中有独立自足之乐;此处偌大乾坤宇宙,以及个人生活中一切憎爱悲喜,都像在这霎时间烟消云散了。
答:                                      
                                        
解析:所给文段采用了文学化的语言,其中用词典雅;把握文段的意思,用简明、通俗的话重新表述。
答案:阅读一首好诗,一定会让人在眼前浮现出一幅生动的画面或场景,使人沉醉其中,独自感受其中的妙处,达到物我两忘的境界。
10.这篇散文《拣麦穗》语言优美,许多语段可圈可点。请阅读下面的文字,然后写一段50字左右的点评。
对我来说,那篮子未免太大,老是磕碰着我的腿或是地面,时不时就让我跌上一跤。我也少有拣满一篮子的时候,我看不见地里的麦穗,却总是看见蚂蚱和蝴蝶。而当我追赶它们的时候,好不容易拣到的麦穗,还会从篮子里跳出来,重新回到地里。
答:                                      
                                        
解析:对描写性文字的点评,可以从两个角度入手:一是语言,二是画面。这段文字语言生动,画面活泼有趣,任选一个角度加以评论即可。
答案:(示例)麦收后开阔的大地上,蝴蝶、蚂蚱乱飞,女孩活泼可爱、无拘无束,读后令人赏心悦目——好一幅儿童田野嬉戏图!
11.根据语境,以“守候”为中心,续写一段描述性文字,不超过80个字。要求:想象合理,至少运用一种修辞手法。
春天渐行远去,几朵最后开放的花朵,三三两两坚持守候在树枝上。        
                                        
解析:此题考查正确使用修辞手法、合理扩展语句的能力。从所给的语句看,描述这几朵花“守候”的情态,可采用拟人、比喻、排比等修辞手法。
答案:(示例)花瓣已不再娇嫩,身姿已不再婀娜,气息已不再芬芳,可是她们,依然热烈地绽放,用花的姿态传递着春天的热情,展示着绝地守候的美丽。



PAGE



- 1 -









第11课 拣麦穗

一、基础考查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印象中,每到夏秋季节,台风都会在我国沿海城市________地登陆,大有“你方唱罢我登场”的态势。通常我们所说的台风,在气象上叫热带气旋,是指发生在热带或者副热带洋面上的低压涡旋。此前,一个名叫“艾云尼”的强台风,曾三次在我国登陆,移动路径________。(    ),这给台风预报带来了极大的难度。
令人欣喜的是,这些年随着风云系列气象卫星的业务化应用越来越深入,特别是新一代风云四号A星也已经在2016年发射成功,陆续还会有新的气象卫星投入业务使用。这些卫星将提供分辨率更高、时效性更强的观测资料,使台风预报更为准确。特别是近十年来,随着我国立体探测手段的不断丰富,我国台风预报的发展可谓________。就台风路径预报能力来讲,现在的预报水平已与美国、日本形成鼎足之势。过去人们靠天吃饭,总期盼能够五风十雨。那么,台风是不是百害而无一利呢?台风因其强风暴雨的特点,经常成为沿海各地自然灾害的________。面对台风,一是要防患未然;二是一旦发现自己处于危险境地,要及时离开。其实,台风携带的充沛水汽和大范围、长时间的活动,不仅可以带来缓解旱情,减少长时间的晴热高温,风力发电企业也可利用它的活动轨迹,充分提高生产效率、增加风力发电作业。
1.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
A.三番五次 变化莫测 日新月异 罪魁祸首
B.三番五次 千变万化 一日千里 始作俑者
C.接二连三 变化莫测 一日千里 罪魁祸首
D.接二连三 千变万化 日新月异 始作俑者
解析:选C。这类题目解答时应首先明确成语的意思,然后结合语境辨析正误。接二连三:一个接着一个,形容接连不断,强调连续性。三番五次:指屡次、多次,强调次数多。由第一处横线后面“你方唱罢我登场”和整个句子的表意可知,这里强调的是夏秋季节台风连续不断登陆,所以用“接二连三”更恰当。变化莫测:变化无常,不能预料。千变万化:极言变化无穷。由横线后面“这给台风预报带来了极大的难度”可知,用“变化莫测”更准确。一日千里:比喻进步或发展极快。日新月异:每天每月都有新的变化,形容进步、发展很快。由文中“特别是近十年来”“现在的预报水平已与美国、日本形成鼎足之势”可知,这里重点是说我国的台风预报发展速度快,填“一日千里”更恰当。始作俑者:泛指恶劣风气的创始者。罪魁祸首:犯罪肇祸的为首者。材料陈述的对象是台风,强调的是台风的危害巨大,因此填“罪魁祸首”更恰当。故此题答案为C项。
2.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
A.台风是一个立体的柱体,在环境大气的不同高度上台风的影响力大小和方向不尽相同
B.不同高度上环境大气对台风的影响力大小和方向可能都不一样,台风是一个立体的柱体
C.在环境大气的不同高度上台风的影响力大小和方向不尽相同,台风是一个立体的柱体
D.台风是一个立体的柱体,不同高度上环境大气对台风的影响力大小和方向可能都不一样
解析:选D。这类题目解答时一般要从话题统一、内容前后勾连、事理相承、意境协调、句式一致等角度思考。该段文字陈述的主要对象是“台风”,因此句子的主语应是“台风”,据此可排除B项。再由括号后面“这给台风预报带来了极大的难度”可知,括号中的内容应先介绍台风是一个“柱体”,然后再说这个“柱体”不同高度上的特点,而不是“环境大气的不同高度”上“台风”会怎么样,据此可排除A、C两项,故答案为D项。
3.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
A.不仅可以带来缓解旱情,减少长时间的晴热高温,也可使风力发电企业充分利用它的活动轨迹,增加风力发电作业、提高生产效率。
B.不仅可以带来缓解旱情的降水,消除长时间的晴热高温,也可使风力发电企业充分利用它的活动轨迹,增加风力发电作业、提高生产效率。
C.不仅可以带来缓解旱情的降水,减少长时间的晴热髙温,也可使风力发电企业利用它的活动轨迹,充分提高生产效率、增加风力发电作业。
D.不仅可以带来缓解旱情,消除长时间的晴热高温,也可使风力发电企业利用它的活动轨迹,充分提高生产效率、增加风力发电作业。
解析:选B。答题时应先分析原句,按照主谓宾的成分压缩句子,先审主干再查附加成分,找出语病,并加以修改;然后仔细比对选项所给出的修改方案,找出答案。本题画线句子存在多处语病,第一,成分残缺,“带来”缺少宾语,可在“缓解旱情”后加“的降水”;第二,搭配不当,“减少”与“高温”不搭配,可将“减少”改为“消除”;第三,语序不当,“充分”修饰的应是“利用”,“提高生产效率、增加风力发电作业”前后顺序颠倒;第四,中途易辙,前面的主语是“台风携带的……活动”,后面的主语变成“企业”,故应将“风力发电企业也可利用它的活动轨迹,充分提高生产效率、增加风力发电作业”改为“也可使风力发电企业充分利用它的活动轨迹,增加风力发电作业、提高生产效率”。四个选项中,A项,“带来缓解旱情,减少长时间的晴热高温”成分残缺、搭配不当;B项修改正确;C项,“减少长时间的晴热髙温”搭配不当,“充分提高生产效率、增加风力发电作业”语序不当;D项,“带来缓解旱情”成分残缺,“充分提高生产效率、增加风力发电作业”语序不当。故此题答案应为B项。
4.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每对读音都不相同的一组是(  )
A.茸毛/修葺  惩罚/驰骋  与会/参与
B.山坳/执拗 戏谑/肆虐 田埂/粳米
C.悲怆/创伤 觊觎/瑜伽 咽喉/哽咽
D.磕碰/唠嗑 矜持/吟诵 露骨/露面
解析:选B。A项,分别读rónɡ/qì,chénɡ/chěnɡ,yù;B项,分别读ào/niù,xuè/nüè,ɡěnɡ/jīnɡ;C项,分别读chuànɡ/chuāng,yú,yān/yè;D项,分别读kē,jīn/yín,lù/lòu。
二、阅读理解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5~7题。
有泪水的牲口
耿 翔
①我离开马坊好多年了。我熟悉的那些人,尽管有一大群已经回到土里去了,但在土上继续活着劳动的人,还是大多数。而我熟悉的那些牲口,连影子都找不到了,全部消失在村子的记忆里。如果硬要追问,有些细心的人,会指着他们家的一盘井绳,说这是那些牲口的皮做的。
②这就是一头牲口的命运。
③它们挺着那么巨大的骨架,在大地上驾车运送过多少东西,拉犁耕种过多少土地,这是谁也说不出来的。等它们被繁重的活路磨到老死后,它们包裹过太多力气的皮,还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继续显示着牲口一身的柔性和韧性。
④在马坊人的记忆里,都有一根鞭子的阴影。那是用死后的牲口的皮拧成的,是用来抽打活着的牲口的。有一种高角鞭子,是赶大车、碾场的人用的。一根细软的竹子,系一根细软的皮绳,稍子是马的鬃毛。这种鞭子,摔在空中是一串炸响,落在地上起一阵土雾。它在挥鞭人手中爆发出的力量,常常使牲口细软的皮毛上,隆起一道血痕。一村人中,有几个鞭法很好,我们也就常常围上去,听他们讲述在赶车的路上,或在碾麦的场里,一鞭子挥下去,牲口的耳朵是怎样被撕裂的。那些撕心裂肺的痛,不会说话的牲口,用自己的皮肉承受着。
⑤我在那时就有一种感觉:农业绝对不是一首田园牧歌。
⑥我们从大地上要获得一把粮食,就要付出皮肉之苦。
⑦这样的苦,既出在人的身上,也出在牲口的身上。
⑧还有一种牛皮鞭子,很短的,从手里摔出去,也就几尺远,刚好能打着犁地的牛的头。我是用这样的鞭子,打过村上的几头牛的。那是在犁地的时候,由于我喊出的吆喝,不通牛的习惯,牛总是踏不到畔子上,犁出的地歪歪扭扭,被背着手走过来的队长彦英骂了几句。我心里很窝火,就用手里的牛皮鞭子,狠劲地抽打着那头黄牛。
⑨牛不会出声骂我,牛转过头来看我。我突然发现,牛的眼窝里是噙满泪水的。在这以前,我只知道人的眼窝里,常常会流出泪水,压根就没想过,这些从心底里涌出的东西,牛也像人一样拥有着。
⑩我那时忍受着许多委屈。想到这些,我一摸自己睁着的眼,里面全是泪水。我想那头牛的泪水,就是我的泪水,我不敢在白天的劳动中流,只能在一个人的夜晚里,这样悄悄地流。
?我由自身知道,有泪水的牲口,是有悲伤的牲口。
?我从此在劳动的前后或间隙,都要在牲口的眼睛上摸一摸,让它的长流不止的泪水,能浸润一下我的手心。因为在夜晚,我知道自己无处抓摸的手心里,还有我白天摸到的,牲口的泪水。
?我也想这些有泪水的牲口,哪来那么大的力气?
?我清楚地记得,村里那高大的脬子牛是如何把深陷泥地的装满一车玉米的大车吃力挪动的。在它的嘴唇前,有一个金黄色的玉米棒子在晃动。挤在激动的人群中,盯着这头有泪的牲口的眼睛,我想为了生存,一头牛和一个人是一样的,生命中的高贵和屈辱,是同时存在着的。
?这头牛后来是怎么死的?死时一村人怎么用土埋葬它的?我不得而知。我只知道,它面对金黄色的玉米棒子,眼里也是有泪水的。现在,我最想知道的,就是这些有泪水的牲口,身上怎么有那么大的力量?
?我想到了它们的胃。
?这是属于田园的胃。这是属于农业的胃。这是属于乡村的胃。
?这样的胃,在一头牲口的身体里,为了聚集劳动所需要的力量,日夜不停地蠕动着。这样的胃里,装着一座山的颜色,装着一座山的力量。而你真正看清它,就是一把青草。这样的胃是疼痛的,因为我看过,村上人从一头牛的胃里,用吸铁石吸出了那么多的铁丝和铁钉。那时,我觉得自己的胃也很痛,我知道有泪水的牲口,也是为自己的胃,而无言地流着泪的。
?我也在诗里写道:“而活在一地的青草里/我在马坊的原野上/看见的牲口,没一匹不拉着木犁或耧耙/深入土地的心脏,把一身骨架/山一样耸立起来。不要说青草在野/也不要说青草贫贱,在牲口毛色/发亮的身上,我看见乡村/正一寸一寸地生长。”事实上,我们和一头牲口,和一株庄稼,和一棵草木一样,都在乡村里生长。
?只是要记住,我们更和有泪水的牲口一样,也是在自己的眼里,噙满了泪水,在乡村里生长的。
(节选自《第五届老舍散文奖获奖作品》,有删改)
5.下列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文中多次写到牲口流泪,让我们不仅感受到一个牲口的痛苦生长,而且更感受到在乡村中成长的人也一样充满艰辛与悲苦。
B.文章主要运用了叙述、描写、抒情、议论多种表达方式,回忆了马坊中的那些牲口以及与这些牲口有关的经历和故事。
C.文中描写了听鞭法好的人讲述鞭打牲口的情形,在撕心裂肺的疼痛中表达了作者对挥鞭人鞭打牲口这一行为的强烈谴责。
D.本文视角独特,以“流泪的牲口”来观照人在乡村中“成长的艰难”,在字里行间中饱含着真切的生命体悟和沉痛的乡土情怀。
解析:选C。C项“表达了作者对挥鞭人鞭打牲口这一行为的强烈谴责”错。
6.“牲口”为什么流泪?联系全文,分条概括。
答:                                      
                                        
解析:作者第一次写牲口的泪是在第⑨段,“我”因为受了训斥而鞭打黄牛,“牛转过头来看我。我突然发现,牛的眼窝里是噙满泪水的”写出了牛的委屈;第?段作者写到“我想为了生存,一头牛和一个人是一样的,生命中的高贵和屈辱,是同时存在着的”,写出了牛是因为承受屈辱而流泪;第?段“那时,我觉得自己的胃也很痛,我知道有泪水的牲口,也是为自己的胃,而无言地流着泪的”,写出了牛为了聚集力量却不得不吃粗劣的食物而流泪。
答案:①因无端遭受责打,“委屈”地流泪。②为了生存,“屈辱”地流泪。③为了积聚劳动力量,忍受粗劣的食物,“无言”地流泪。
7.作者为什么说“农业绝对不是一首田园牧歌”?联系文章内容,结合现实生活或阅读体验,谈谈你的理解。
答:                                      
                                        
解析:本题需要先分析出句子含意,然后结合文章分析,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含意,最后再结合现实谈一谈自己的体会。“农业绝对不是一首田园牧歌”这个句子出现在文章第⑤段,是作者在看到牲口蒙受苦难之后得出的结论,“田园牧歌”指的是一种悠然、自由、平和、恬淡、闲适的生活,而作者看到的却是充满了苦难和磨难的生活,因此,作者说“农业绝对不是一首田园牧歌”,据此,可以分析出句子的含意。结合现实谈体会时一定要注意语言通顺,言之成理。
答案:(示例)作者认为,农业并非像田园诗中所描绘的那样,充满着宁静与平和,而是充满艰难与苦痛。正如文中的那些“牲口”一样,它们为了生存,忍受屈辱,眼里总是“噙满泪水”;它们为了生存,忍受疼痛,胃里总会存留“铁丝和铁钉”。牲口如此,人更是如此,因为我们从大地上要获得一把粮食,就要付出皮肉之苦。
三、语言表达
8.下面四句诗的每一句都可以想象成一幅画面,第一句和第四句的画面均已给出,请你补写中间两句的画面,要求表达准确、生动。(不要求句式相同)
诗句: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画面一:秋日天高气爽,此处却猎猎多风。山谷中不断传来“高猿长啸”之声,“空谷传响,哀转久绝”。
画面二:                                         
                                        
画面三:                                         
                                        
画面四:滚滚而来的长江之水奔流不息。
答案:(画面二)在水清沙白的江水洲渚上,点缀着迎风飞翔、不住回旋的鸟群。
(画面三)无边无际的林木中,树叶在秋风中窸窣飘落。
9.请以平实的语言表述下面文字的含意。
无论是作者还是读者,在心领神会一首好诗时,都必有一幅画境或是一幕戏景,很新鲜生动地突现于眼前,使他神魂为之勾摄,若惊若喜,霎时无暇旁顾,仿佛这小天地中有独立自足之乐;此处偌大乾坤宇宙,以及个人生活中一切憎爱悲喜,都像在这霎时间烟消云散了。
答:                                      
                                        
解析:所给文段采用了文学化的语言,其中用词典雅;把握文段的意思,用简明、通俗的话重新表述。
答案:阅读一首好诗,一定会让人在眼前浮现出一幅生动的画面或场景,使人沉醉其中,独自感受其中的妙处,达到物我两忘的境界。
10.这篇散文《拣麦穗》语言优美,许多语段可圈可点。请阅读下面的文字,然后写一段50字左右的点评。
对我来说,那篮子未免太大,老是磕碰着我的腿或是地面,时不时就让我跌上一跤。我也少有拣满一篮子的时候,我看不见地里的麦穗,却总是看见蚂蚱和蝴蝶。而当我追赶它们的时候,好不容易拣到的麦穗,还会从篮子里跳出来,重新回到地里。
答:                                      
                                        
解析:对描写性文字的点评,可以从两个角度入手:一是语言,二是画面。这段文字语言生动,画面活泼有趣,任选一个角度加以评论即可。
答案:(示例)麦收后开阔的大地上,蝴蝶、蚂蚱乱飞,女孩活泼可爱、无拘无束,读后令人赏心悦目——好一幅儿童田野嬉戏图!
11.根据语境,以“守候”为中心,续写一段描述性文字,不超过80个字。要求:想象合理,至少运用一种修辞手法。
春天渐行远去,几朵最后开放的花朵,三三两两坚持守候在树枝上。        
                                        
解析:此题考查正确使用修辞手法、合理扩展语句的能力。从所给的语句看,描述这几朵花“守候”的情态,可采用拟人、比喻、排比等修辞手法。
答案:(示例)花瓣已不再娇嫩,身姿已不再婀娜,气息已不再芬芳,可是她们,依然热烈地绽放,用花的姿态传递着春天的热情,展示着绝地守候的美丽。



PAGE



- 1 -



(共48张PPT)
第三单元 散文(1)
zǎn
cuán
biǎn
piān
ái
āi
tiāo
tiǎo
zhā


sài
sāi

按ESC键退出全屏播放
本部分内容讲解结束
》晨课诵读
书声琅琅诵诗文
课前预习案
掀起你的盖头来
》课堂探究采
吹尽狂沙始到金◆
课后拓展案
转益多师是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