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2 第1课 发达的古代农业 课件(共35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2 第1课 发达的古代农业 课件(共35张PPT)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7.8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0-02-17 13:23:32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课件35张PPT。◎经济形态:
渔猎采集时代(采集经济)——农业文明时代(农业经济)——工业文明时代(工业经济),———生态文明时代(知识经济)◎生产力状况:
(1)渔猎采集:旧石器时代
(2)农业文明:新石器时代——青铜时代——铁器时代
(3)工业文明:手工工场时代——蒸汽时代——电气时代——信息时代生产力水平决定人类文明的程度。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
《历史2(必修)》 第一单元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第一课 发达的古代农业第一单元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课程标准要求:
知道古代中国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和土地制度,了解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 早期农业生产的出现 神农尝百草
神农氏遍尝百草,找到适合人们食用的谷物和药草,还创制了农具——耒耜,教人们种植谷物,被尊奉为中国农业的始祖。神话传说思考甲骨文 “(王)大令众人曰, (xie)田。”商周农业作业为何需要“众人” ?耕作方式的演变——原始农业耕作方法:刀耕火种生活方式:经常迁徙商周时期的青铜农具耕作方式的演变——商周时期耕作方式的演变——战国时期(1)原始农业:刀耕火种(2)商周:出现青铜农具,很少使用,
木制的耒耜、石锄、石犁等为主
耜耕或石器锄耕
(还掌握施肥、灌溉、除草、治虫等技术)(3)春秋战国:铁犁牛耕
(汉朝以后成为传统农业主要耕作方式)耕作方式的演变——进入精耕细作的传统农业——集体耕作、经常迁徙耕作方式的变化主要表现为:

变化的根本原因是:
生产力的发展
生产工具的改进思考
一、古代农业生产的发展耕犁的发展:(出现—普及—完善)(1)春秋战国:开始使用铁农具与牛耕并逐渐推广(2)西汉:赵过的耦犁(二牛三人)与出现犁壁,
后期二牛一人;东汉时已推广到珠江流域 (3)隋唐:江东地区曲辕犁(又名“江东犁”),安装犁评
作用——耕犁已相当完善,标志着中国传统步犁的定型,
一直为后世沿用。 (西汉时还发明播种工具耧车) 西汉时的这种牛耕方式俗称“二牛抬杠”,也即文献中所说的“耦犁”。二牛三人二牛一人 特点:可随意改变牵引点的高低,控制耕土的深浅;构造变化直辕犁曲辕犁耕作技术的进步——垄作法春秋战国:垄作法 在高于地面的土埨上栽种作物的耕作方式。中国华北、东北和内蒙古等地多用于栽培玉米、高粱、甜菜等旱地作物,其他地区主要用于栽培甘薯、马铃薯等薯芋类作物。西汉赵过:代田法耕作技术的进步——代田法 西汉赵过推行的一种适应北方旱作地区的耕作方法。在同一地块上的田垄隔年代换﹐所以称作代田法。耕作技术的进步—耕耙耱技术魏晋南北朝:耕耙耱技术耕是指耕地;
耙是指把土块弄碎;
耱是用荆条等编成的一种农具平整土地。(1)春秋时期:垄作法
(2)西汉时:代田法
(3)魏晋南北朝:
北方旱地的耕耙耱技术
南方水田也采用耕耙技术
魏晋以后到今天,基本沿用这种耕作技术一、古代农业生产的发展耕作方法与技术的进步(1)两汉:一年一熟为主
(2)宋朝以后:江南一年两熟制(稻麦轮作),一年三熟制★经济重心南移:南宋时,江浙地区成为全国经济重心一、古代农业生产的发展耕作制度的发展 都江堰是战国时期秦国蜀郡太守众李冰及其子率修建,是全世界至今为止,年代最久、唯一留存、以无坝引水为特征的宏大水利工程,至今仍发挥巨大效益。“鱼嘴” 使岷江水从两边分流,右边的外江用于分洪,左边的内江用于灌溉。 水利工程——都江堰漕渠白渠
漕渠
水利工程——白渠、漕渠 坎儿井起源于2000年前的汉代。特点是利用地面坡度引取地下水自流灌溉。它既能解决在地表无法开渠的问题,又能减少明渠水在输送过程中的蒸发和渗漏。该法很快就推广到甘肃、新疆一带水分容易蒸发的干早地区。至今仍在新疆农业生产中起重要作用的坎儿井,就是在井渠基础上加以发挥改进而成的。井渠法水利工程——龙首渠筒车翻车灌溉工具——翻车、筒车风力水车高转筒车灌溉工具——高转筒车、风力水车(1)水利工程:
   战国——都江堰 
   汉朝——漕渠、白渠、龙首渠 (2)灌溉工具:
曹魏——翻车 
   唐朝——筒车
      宋朝——高转筒车
      明清——风力水车一、古代农业生产的发展水利工程与灌溉工具的应用刀耕火种
石器锄耕
铁犁牛耕集体耕作(千耦其耘 )经常迁徙个体农耕 固定土地中国古代农业耕作方式的变化:小农经济的概念 以家庭为生产、生活单位,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生产主要是为满足自家基本生活的需要和交纳赋税,是一种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是中国封建社会农业生产的基本模式。生产单位生产领域生产目的三、男耕女织的小农经济男耕女织的小农经济——条件①铁农具的出现和牛耕的逐渐推广,提高了社会生产力;③中国古代农业的耕作方式经历了从集体劳作到个体农耕的变化。②土地制度由国有转变为封建土地私有制;男耕女织的小农经济——特点①以家庭为生产、
生活的基本单位;②男耕女织,农业和
家庭手工业相结合;③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分散性、封闭性、落后性、脆弱性阅读课本回答小农经济发展的有利与不利因素思考有利因素:
(1)生产力的发展,铁犁牛耕技术的出现和普及;
(2)农民拥有一定土地农具等生产资料;
(3)农民为了生存,努力提高耕作技术,尽量提高作物产量;
(4)历代统治者采取重农抑商的政策,注意减轻农民的负担。不利因素:
(1)农民经营规模小,生产条件简陋,缺乏必要的积累和储蓄能力;
(2)封建王朝统治集团的腐朽,封建剥削严重;
(3)抵御天灾人祸的能力薄弱。(1)小农经济在中国封建经济中占主导地位,但规模小,分工简单,很难扩大生产,阻碍了社会分工和商品经济的发展;
(2)小农经济严重地阻碍着新的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发展,成为近代中国迟滞不前,落后挨打的根源之一;
(3)随着人口增加和土地兼并,人地矛盾冲突;
(4)过度的开垦,导致环境的恶化。(1)是我国封建社会农业生产的基本模式,是两千多年中国封建社会生存和发展的经济基础;
(2)推动精耕细作技术发展的主要动力;
(3)封建王朝主要财源;
(4)古代中国一切文明成就的基础。积极:探究:如何评价小农经济消极: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起源早,领先世界;独立发展,自成体系;地主土地私有制为主导。以铁犁牛耕为主;精耕细作;男耕女织、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以种植业为主,家畜饲养业为辅;自主探究下课①以家庭为生产、生活基本单位,一家一户分散经营;②男耕女织自给自足,除盐铁外一般不必外求;③相对简单的生产工具、长期不变的生产技术、容易满足的社会心理状态;阻碍技术进步和生产发展④一旦发生天灾人祸,小农经济就会破产;分散性封闭性落后性脆弱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