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下列加点字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A.意蕴(yùn) 附丽(fù)
颦眉(pín) 铢两悉称(chēng)
B.姑且(qiě) 笼统(lǒnɡ)
雕刻(diāo) 信手拈来(zhān)
C. 蛾眉(é) 塑像(sù)
寂寥(liáo) 瞬息万变(sùn)
D. 谚语(yàn) 譬如(pì)
摄影(shè) 缥缈无踪(piāo)
2.下列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他的回答很简单,既不夸大,也非故意轻描淡写。
B.本来没有表现出诗人的情绪,然而玩味起来,自觉有一种闲情逸致,令人心旷神怡。
C.花园里,百花盛开,蝴蝶翩翩飞舞,这一切都栩栩如生。
D.以上是从各种艺术中信手拈来的几个实例。
3.下列标点符号使用有误的一项是( )
A.孔子说:“天何言哉?四时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
B.但是第一要不违背美术的基本原理,要“和自然逼真”。
C.不说谎包含有两种意义:一、我们所说的话,就恰是我们所想说的话;二、我们所想说的话,我们都吐肚子说出来了,毫无余蕴。
D.譬如《论语》“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几句话,绝没完全描写出孔子说这番话时候的心境,而“如斯夫”三字更笼统,没有把当时的流水形容尽致。
4.下列对于课文的理解不符合作者本意的一项是( )
A.作者认为要探究“无言”的意蕴,应该从美术的观点去研究。
B.言所以达意,然而意决不是完全可以言达的。因为意是固定的,有迹象的;言是瞬息万变,是缥缈无踪的。
C.所谓文学,就是以言达意的一种美术。
D.“文字语言固然不能完全传达情绪意旨”,因此难以满足“尽善尽美”的条件。
5.(2019·湖南长沙中考)下列句子顺序排列最恰当的一项是( )
①人们在生活中的时间和精力都是有限的,过重的负荷会让人疲惫不堪。
②只有卸下自己身上过重的负担,将压力释放,才能享受生活中的诗意。
③在美妙的意境中,人们不仅能感受到艺术的美,而且还能感悟到人生的哲理。
④在喧嚣匆忙的世界里,我们也需要凡事留有余地,需要给生活留白。
⑤中国画中常常留出大大小小的、各式各样的空白,显示出丰富而美妙的意境
⑥留白,是中国画的一种布局。它既是一种艺术的美,又是一种人生的智慧。
A.③⑤④①②⑥ B.④⑤③①②⑥
C.⑥⑤③④②① D.⑥⑤③④①②
6.(2019·四川达州中考)下面这张照片是某地铁乘客无意间拍摄到的。请仔细观察,完成后面的问题。
(1)用自己的话描述照片上的内容。
(2)这张照片一经晒出就迅速走红,请简析走红的原因。
(2019·安徽省学业水平考试阶段性检测)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文后各题。(19分)
让经典成为引领青年的灯塔
高 伟
①我们常说,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文艺,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价值。社会在发展,环境在变化,每一代青年的成长都烙刻着深深的时代印记,20世纪50、60年代青年上山下乡的经历,70、80年代改革开放的记忆,90后、00后对网络世界的高度认同等皆是如此。青年的成长离不开大的时代背景,一些共同的价值却可以穿越时代,历久弥新。比如对于历史的敬畏,对于民族情感的归属,对于人们美好情感的期待。经典的文艺作品常常包含这样的共同价值,这些价值与青年人总是走得很近
②借助经典,青年人可以感悟到生活蕴藏的无穷智慧。生活本来是些没有装点、散落而动人的册页,优秀文艺作品可以让人重新审视真实的生活,追忆被淡忘的故事。《青春之歌》成功塑造了林道静这一在20世纪30年代觉醒、成长的革命青年的典型形象,写出了青年一代在国家动乱时期面对亲情、爱情、责任的担当和选择。《平凡的世界》刻画孙少安和孙少平为生活默默承受着人生的苦难,深刻展示了大时代下普通人的艰难曲折命运。但最令人感动的,还是孙氏兄弟在沉重生活枷锁中的自强不息。生活从来不易,更不会因为你不努力而改变。经典作品传递出对于生命的热爱、对于奋斗的坚持,告诉年轻朋友,什么才弥足珍贵。
③借助经典作品提炼的生活本质,青年人能够形成更为成熟的思想。透过经典作品,感受主人公们“历经风雨仍从容”的自信乐观;“跌倒九十九次,却仍一百次再次站起来”的笃定担当。《钢铁是怎样炼成的》告诉人们,不屈服于命运,凭着勇气、毅力和智慧奋勇抗争;只有以人民的福祉为正义性的来源,才能称之为伟大;一个人只有把自己的追求和祖国、人民的利益联系在一起,才会创造出奇迹。《老人与海》中那位老年古巴渔夫,生活贫困,屡受挫折,但始终保持旺盛的生命力和坚强的意志力。这些都代表了经典作品所具有的震撼人心的力量。
④从最近引起广泛讨论的“丧”文化到“佛系青年”,青年话题总是牵动社会的神经。有人习惯用挑剔的眼光审视,认为新一代青年人脆弱、敏感、自私、叛逆、物质、冷漠,却忘记了他们的世界观、价值观,是时代投射在身上的印记。我们不能用固化的思维去审视不断成长起来的青年一代。脆弱也许是善良,敏感可能是细腻,自私可能是自我,叛逆可能是主见,冷漠可能是分寸。虽然这些偏见推远了青年走向我们的身影,但我们仍要辩证地看,积极地引导。
⑤青年的禀赋不是阅历的丰厚,而是敢于筑梦、大胆试错。当年的《青春之歌》《平凡的世界》《钢铁是怎样炼成的》感动我们的,正是那些敢于筑梦的青年形象。在今天,它们依然是一面镜子,让我们发现自身的缺点,成为我们奋斗赢得未来的指针。
⑥经典或许是青年与时代对话最好的媒介。经典似一缕清风,又简如白水,穿透人文之美触摸生命真谛,有着温暖人心的力量。数字时代让古今中外的经典作品形态多元,焕发新生。阅读的媒介变化了,但其承载的价值不变。经典仍以醇厚的文化内涵,照亮青年前行的道路,驱散路途上的迷雾,引领青年走向更有意义的人生道路。正如十九大报告强调的,要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不忘本来、吸收外来、面向未来,更好构筑中国精神、中国价值、中国力量,为人民提供精神指引。在这一背景下重新焕发生命力的经典作品,理应成为指引青年精神的灯塔。
⑦青年兴则国家兴,青年强则国家强。海明威在《太阳照常升起》中疾呼:“我们要相信:不同的青春,同样的迷惘。然而,青春会生长,迷惘会散去。太阳第二天都会照常升起。”坚定理想信念,志存高远,脚踏实地,才能做时代的弄潮儿。
(选自《人民日报》2018年1月2日,有删改)
7.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2分)
8.文章开头列举各种不同时代的印记有何作用?(3分)
9.简要分析第②段的论证思路。(5分)
10.第③段运用了哪两种论证方法?有什么作用?(5分)
11.结合文章,说说青年人应该如何利用经典的指引更好地成长。(4分)
(2019·江西中考)阅读下文,完成文后各题。(13分)
谈 语 言
王 力
语言是人们表达思想感情的工具,是人们进行文学创作、新闻写作和其他一切写作的工具。我们既然爱好写作,又想在这方面成才,就不能不首先掌握好这个工具,而且要像木匠爱斧锯、画家爱颜料、战士爱武器那样爱我们赖以进行工作的工具。
许多写文章的人,从中学生到大学教授,从新闻记者到作家,拿起笔来总想我现在是写文章,跟说话不一样,要把语言装饰得“华丽”一点,把语句表达得“文雅”一点,把文章写得“美妙”一点。于是总想造一些时髦的句子,东拐西缠多绕一些弯子。实际呢?弄巧成拙,适得其反。他们不懂得,文章脱离了口语,脱离了人民大众的语言,就不可能是准确、鲜明、生动的。
有一篇描写英雄到大海救人的报道说:“他冒着刺骨的寒风,迈着冻僵的双脚跳入了沸腾的大海。”这是一个很费解又不准确的句子,作者在说话时绝不会这么说,这叫“故作姿态”。
还有篇报道,出现“他冒着七月流火在圩堤上东奔西走”这样的句子。“七月流火”出自《诗经》,指夏历七月星辰位置的移动,并不指天气炎热。用“七月流火”形容天气炎热就不对。我们平常说话从不这样说,可能说“冒着烈火”“顶着烈日”,如果说“我冒着七月流火怎样怎样……”肯定要被人大笑一番。
著名散文家朱自清晚年的作品比他早年的作品好,他晚年的作品更受读者欢迎,我自己就爱看他晚年的作品。这是什么原因呢?我认为重要的一点就是话怎么说,文章就怎么写。他早年的作品语句过于修饰、做作,读起来很绕口,理解就更不容易了。他晚年的作品朴素、自然、平易近人,就很受读者欢迎。这对我们后人是一种启发。
是不是说口语与书面语没有区别呢?也不是的。文章是有组织的语言,在这一点上,也可以说文章和语言不一样。我们平常说话的时候,往往不假思考,想到哪里就说到哪里,有时候语言不连贯,甚至前后矛盾,句子不合逻辑,不合语法。有的同志在小组会上发言头头是道,娓娓动听,但是人家把他的话记录下来,仔细看一下,却又会发现毛病百出,缺乏逻辑性和科学性。所以,我不反对对口语加工。并且,我一直是主张口语要经过加工才能上升为书面语。
报刊上使用的语言更要认真推敲,反复斟酌,不要以讹传讹。报刊上的语言往往要被读者仿效,因而更应该强调准确性,规范化。否则,会在语言文字的运用上制造混乱。
比如,我曾在《人民日报》上发表过意见,认为“最好水平”这个说法在口语中运用勉强说得过去,而在报刊上运用就不对了。“水平”,原意是水的平面,水的平面永远是平的,只有高低之分,没有好坏之分。因此,说“最好水平”,是违背事理的。但是,至今有些报刊还在使用“最好水平”这个词。
又比如,有的报刊批评某些人对事情采取满不在乎的态度时,习惯用“不以为然”这个词。这也是不对的。“不以为然”是“不以为如此”或“不以为对”的意思,而不是“满不在乎”的意思。从这里我们再一次看到了不能随便运用口语。
但是在将口语上升到书面语的时候,一定不能忘了它的目的是什么,出发点是什么,这就是要使读者能读懂。在对口语进行加工时,既要考虑规范化,又要考虑大众化,要能够被读者领会、理解。否则,这种上升就失去了意义!
有些话本不符合书面语的要求,不准确,也不规范,但由于说习惯了,改不过来,叫什么“约定俗成”。谁“约定”的呢?恐怕总是从少数人说错开始,一直不去纠正它,变成“俗成”的吧!所以,不要把“约定俗成”拿来作语病的挡箭牌,该规范化的,能够规范化的,还是要尽量规范化。
语言应该是发展的,规范的标准也不是固定不变的,不可能一劳永逸。
(选自《王力文集》,有改动)
12.通览全文,作者谈论语言运用问题,重点阐述了哪两个观点?(4分)
13.文章在论述两个观点时都运用了事实论据,试各选一处分析其作用。(4分)
14.对于语言规范化问题,文章从哪几个方面进行了补充论述?(3分)
15.概括文章的语言特点。(2分)
答案
1.下列加点字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D )
A.意蕴(yùn) 附丽(fù)
颦眉(pín) 铢两悉称(chēng)
B.姑且(qiě) 笼统(lǒnɡ)
雕刻(diāo) 信手拈来(zhān)
C. 蛾眉(é) 塑像(sù)
寂寥(liáo) 瞬息万变(sùn)
D. 谚语(yàn) 譬如(pì)
摄影(shè) 缥缈无踪(piāo)
2.下列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C )
A.他的回答很简单,既不夸大,也非故意轻描淡写。
B.本来没有表现出诗人的情绪,然而玩味起来,自觉有一种闲情逸致,令人心旷神怡。
C.花园里,百花盛开,蝴蝶翩翩飞舞,这一切都栩栩如生。
D.以上是从各种艺术中信手拈来的几个实例。
3.下列标点符号使用有误的一项是( D )
A.孔子说:“天何言哉?四时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
B.但是第一要不违背美术的基本原理,要“和自然逼真”。
C.不说谎包含有两种意义:一、我们所说的话,就恰是我们所想说的话;二、我们所想说的话,我们都吐肚子说出来了,毫无余蕴。
D.譬如《论语》“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几句话,绝没完全描写出孔子说这番话时候的心境,而“如斯夫”三字更笼统,没有把当时的流水形容尽致。
4.下列对于课文的理解不符合作者本意的一项是( B )
A.作者认为要探究“无言”的意蕴,应该从美术的观点去研究。
B.言所以达意,然而意决不是完全可以言达的。因为意是固定的,有迹象的;言是瞬息万变,是缥缈无踪的。
C.所谓文学,就是以言达意的一种美术。
D.“文字语言固然不能完全传达情绪意旨”,因此难以满足“尽善尽美”的条件。
5.(2019·湖南长沙中考)下列句子顺序排列最恰当的一项是( D )
①人们在生活中的时间和精力都是有限的,过重的负荷会让人疲惫不堪。
②只有卸下自己身上过重的负担,将压力释放,才能享受生活中的诗意。
③在美妙的意境中,人们不仅能感受到艺术的美,而且还能感悟到人生的哲理。
④在喧嚣匆忙的世界里,我们也需要凡事留有余地,需要给生活留白。
⑤中国画中常常留出大大小小的、各式各样的空白,显示出丰富而美妙的意境
⑥留白,是中国画的一种布局。它既是一种艺术的美,又是一种人生的智慧。
A.③⑤④①②⑥ B.④⑤③①②⑥
C.⑥⑤③④②① D.⑥⑤③④①②
6.(2019·四川达州中考)下面这张照片是某地铁乘客无意间拍摄到的。请仔细观察,完成后面的问题。
(1)用自己的话描述照片上的内容。
地铁车厢中,一位母亲抱着熟睡的孩子坐在座位一角,座位上没有其他乘客,母亲用包垫在孩子脚下。
(2)这张照片一经晒出就迅速走红,请简析走红的原因。
母亲用包垫在孩子脚下是为了不把座位弄脏,她一心为他人着想的善良举动,她不经意动作表现出的修养,正是照片走红的原因。
(2019·安徽省学业水平考试阶段性检测)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文后各题。(19分)
让经典成为引领青年的灯塔
高 伟
①我们常说,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文艺,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价值。社会在发展,环境在变化,每一代青年的成长都烙刻着深深的时代印记,20世纪50、60年代青年上山下乡的经历,70、80年代改革开放的记忆,90后、00后对网络世界的高度认同等皆是如此。青年的成长离不开大的时代背景,一些共同的价值却可以穿越时代,历久弥新。比如对于历史的敬畏,对于民族情感的归属,对于人们美好情感的期待。经典的文艺作品常常包含这样的共同价值,这些价值与青年人总是走得很近
②借助经典,青年人可以感悟到生活蕴藏的无穷智慧。生活本来是些没有装点、散落而动人的册页,优秀文艺作品可以让人重新审视真实的生活,追忆被淡忘的故事。《青春之歌》成功塑造了林道静这一在20世纪30年代觉醒、成长的革命青年的典型形象,写出了青年一代在国家动乱时期面对亲情、爱情、责任的担当和选择。《平凡的世界》刻画孙少安和孙少平为生活默默承受着人生的苦难,深刻展示了大时代下普通人的艰难曲折命运。但最令人感动的,还是孙氏兄弟在沉重生活枷锁中的自强不息。生活从来不易,更不会因为你不努力而改变。经典作品传递出对于生命的热爱、对于奋斗的坚持,告诉年轻朋友,什么才弥足珍贵。
③借助经典作品提炼的生活本质,青年人能够形成更为成熟的思想。透过经典作品,感受主人公们“历经风雨仍从容”的自信乐观;“跌倒九十九次,却仍一百次再次站起来”的笃定担当。《钢铁是怎样炼成的》告诉人们,不屈服于命运,凭着勇气、毅力和智慧奋勇抗争;只有以人民的福祉为正义性的来源,才能称之为伟大;一个人只有把自己的追求和祖国、人民的利益联系在一起,才会创造出奇迹。《老人与海》中那位老年古巴渔夫,生活贫困,屡受挫折,但始终保持旺盛的生命力和坚强的意志力。这些都代表了经典作品所具有的震撼人心的力量。
④从最近引起广泛讨论的“丧”文化到“佛系青年”,青年话题总是牵动社会的神经。有人习惯用挑剔的眼光审视,认为新一代青年人脆弱、敏感、自私、叛逆、物质、冷漠,却忘记了他们的世界观、价值观,是时代投射在身上的印记。我们不能用固化的思维去审视不断成长起来的青年一代。脆弱也许是善良,敏感可能是细腻,自私可能是自我,叛逆可能是主见,冷漠可能是分寸。虽然这些偏见推远了青年走向我们的身影,但我们仍要辩证地看,积极地引导。
⑤青年的禀赋不是阅历的丰厚,而是敢于筑梦、大胆试错。当年的《青春之歌》《平凡的世界》《钢铁是怎样炼成的》感动我们的,正是那些敢于筑梦的青年形象。在今天,它们依然是一面镜子,让我们发现自身的缺点,成为我们奋斗赢得未来的指针。
⑥经典或许是青年与时代对话最好的媒介。经典似一缕清风,又简如白水,穿透人文之美触摸生命真谛,有着温暖人心的力量。数字时代让古今中外的经典作品形态多元,焕发新生。阅读的媒介变化了,但其承载的价值不变。经典仍以醇厚的文化内涵,照亮青年前行的道路,驱散路途上的迷雾,引领青年走向更有意义的人生道路。正如十九大报告强调的,要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不忘本来、吸收外来、面向未来,更好构筑中国精神、中国价值、中国力量,为人民提供精神指引。在这一背景下重新焕发生命力的经典作品,理应成为指引青年精神的灯塔。
⑦青年兴则国家兴,青年强则国家强。海明威在《太阳照常升起》中疾呼:“我们要相信:不同的青春,同样的迷惘。然而,青春会生长,迷惘会散去。太阳第二天都会照常升起。”坚定理想信念,志存高远,脚踏实地,才能做时代的弄潮儿。
(选自《人民日报》2018年1月2日,有删改)
7.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2分)
让经典成为引领青年的灯塔。
8.文章开头列举各种不同时代的印记有何作用?(3分)
充当事实论据;引出论题,证明中心论点;增强了论述的趣味性。
9.简要分析第②段的论证思路。(5分)
首先提出“借助经典,青年人可以感悟到生活蕴藏的无穷智慧”这一分论点;接着运用了举例论证的方法,列举了《青春之歌》中林道静的典型形象和《平凡的世界》里孙少安和孙少平兄弟俩自强不息的事例;最后得出了“经典作品传递出对于生命的热爱、对于奋斗的坚持,告诉年轻朋友,什么才弥足珍贵”的结论,证明了论点。
10.第③段运用了哪两种论证方法?有什么作用?(5分)
运用了引用论证和举例论证的方法。通过引用诗句和名言,同时列举《钢铁是怎样炼成的》的主人公奋勇抗争、心系人民,以及《老人与海》中的古巴渔夫生命力旺盛、意志力坚强的例子,论证了“借助经典作品提炼的生活本质,青年人能够形成更为成熟的思想”的分论点,从而使论证更具体,更有说服力。
11.结合文章,说说青年人应该如何利用经典的指引更好地成长。(4分)
①利用经典感悟生活蕴藏的无穷智慧。青年人要热爱生命、坚持奋斗,这弥足珍贵。②利用经典作品提炼的生活本质,形成更为成熟的思想。青年人要敢于筑梦、大胆试错,发现自身的缺点,赢得未来的指针。③利用经典与时代更好地对话沟通,让经典作品成为指引青年精神的灯塔。青年人要坚定理想信念,志存高远,脚踏实地,走向更有意义的人生。
(2019·江西中考)阅读下文,完成文后各题。(13分)
谈 语 言
王 力
语言是人们表达思想感情的工具,是人们进行文学创作、新闻写作和其他一切写作的工具。我们既然爱好写作,又想在这方面成才,就不能不首先掌握好这个工具,而且要像木匠爱斧锯、画家爱颜料、战士爱武器那样爱我们赖以进行工作的工具。
许多写文章的人,从中学生到大学教授,从新闻记者到作家,拿起笔来总想我现在是写文章,跟说话不一样,要把语言装饰得“华丽”一点,把语句表达得“文雅”一点,把文章写得“美妙”一点。于是总想造一些时髦的句子,东拐西缠多绕一些弯子。实际呢?弄巧成拙,适得其反。他们不懂得,文章脱离了口语,脱离了人民大众的语言,就不可能是准确、鲜明、生动的。
有一篇描写英雄到大海救人的报道说:“他冒着刺骨的寒风,迈着冻僵的双脚跳入了沸腾的大海。”这是一个很费解又不准确的句子,作者在说话时绝不会这么说,这叫“故作姿态”。
还有篇报道,出现“他冒着七月流火在圩堤上东奔西走”这样的句子。“七月流火”出自《诗经》,指夏历七月星辰位置的移动,并不指天气炎热。用“七月流火”形容天气炎热就不对。我们平常说话从不这样说,可能说“冒着烈火”“顶着烈日”,如果说“我冒着七月流火怎样怎样……”肯定要被人大笑一番。
著名散文家朱自清晚年的作品比他早年的作品好,他晚年的作品更受读者欢迎,我自己就爱看他晚年的作品。这是什么原因呢?我认为重要的一点就是话怎么说,文章就怎么写。他早年的作品语句过于修饰、做作,读起来很绕口,理解就更不容易了。他晚年的作品朴素、自然、平易近人,就很受读者欢迎。这对我们后人是一种启发。
是不是说口语与书面语没有区别呢?也不是的。文章是有组织的语言,在这一点上,也可以说文章和语言不一样。我们平常说话的时候,往往不假思考,想到哪里就说到哪里,有时候语言不连贯,甚至前后矛盾,句子不合逻辑,不合语法。有的同志在小组会上发言头头是道,娓娓动听,但是人家把他的话记录下来,仔细看一下,却又会发现毛病百出,缺乏逻辑性和科学性。所以,我不反对对口语加工。并且,我一直是主张口语要经过加工才能上升为书面语。
报刊上使用的语言更要认真推敲,反复斟酌,不要以讹传讹。报刊上的语言往往要被读者仿效,因而更应该强调准确性,规范化。否则,会在语言文字的运用上制造混乱。
比如,我曾在《人民日报》上发表过意见,认为“最好水平”这个说法在口语中运用勉强说得过去,而在报刊上运用就不对了。“水平”,原意是水的平面,水的平面永远是平的,只有高低之分,没有好坏之分。因此,说“最好水平”,是违背事理的。但是,至今有些报刊还在使用“最好水平”这个词。
又比如,有的报刊批评某些人对事情采取满不在乎的态度时,习惯用“不以为然”这个词。这也是不对的。“不以为然”是“不以为如此”或“不以为对”的意思,而不是“满不在乎”的意思。从这里我们再一次看到了不能随便运用口语。
但是在将口语上升到书面语的时候,一定不能忘了它的目的是什么,出发点是什么,这就是要使读者能读懂。在对口语进行加工时,既要考虑规范化,又要考虑大众化,要能够被读者领会、理解。否则,这种上升就失去了意义!
有些话本不符合书面语的要求,不准确,也不规范,但由于说习惯了,改不过来,叫什么“约定俗成”。谁“约定”的呢?恐怕总是从少数人说错开始,一直不去纠正它,变成“俗成”的吧!所以,不要把“约定俗成”拿来作语病的挡箭牌,该规范化的,能够规范化的,还是要尽量规范化。
语言应该是发展的,规范的标准也不是固定不变的,不可能一劳永逸。
(选自《王力文集》,有改动)
12.通览全文,作者谈论语言运用问题,重点阐述了哪两个观点?(4分)
书面语加工时应当是口语的规范化;书面语加工时要考虑口语进行大众化。
13.文章在论述两个观点时都运用了事实论据,试各选一处分析其作用。(4分)
(1)运用了报道中使用“七月流火”的真实例子,一味盲目乱用书面语,甚至不顾“七月流火”并不是形容天气炎热,来反面论证书面语不能脱离口语,一旦盲目使用反而会闹笑话,增强分论点的真实性和说服力,更加突出书面语绝不能脱离口语。
(2)运用了报刊使用“最好水平”这样的反面典型事例,表现了过于口语化的语言缺乏科学性和逻辑性,充分有代表性地突出书面语应当规范的分论点,真实可信。
14.对于语言规范化问题,文章从哪几个方面进行了补充论述?(3分)
从三个方面:既要规范也要大众;不能用“约定俗成”反对规范化;规范的标准不断变化发展。
15.概括文章的语言特点。(2分)
文章语言朴实自然,又不乏生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