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第二节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教案
一.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掌握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
了解在建立生物膜模型的过程中,实验技术的进步起到的作用;
通过分析科学家对生物膜结构的探索历程,理解结构与功能相适应。
(2)能力目标:能简述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
能运用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原理,分析思考问题;
学会“观察——提出假设——设计实验——分析归纳”的科学探究思维;
(3)情感目标:善于独立思考,积极讨论,具有团队合作意识;
对科学充满兴趣,善于观察思考,勇于用严谨的推理和大胆的想象提出假设;
通过对科学家对生物膜结构探索历程的学习,感悟科学探究需要人们不断努力,不断完善,培养对科学的热爱。
二.教学重点
(1)能简述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的基本内容;
(2)运用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原理,掌握生物膜的结构于功能。
三.教学难点
(1)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的结构和动态变化;
(2)理解并运用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原理。
四.教法学法
(1)教法:层层设疑,揭示本质;启发诱导原则的运用;温故知新,从发展的角度引导;
(2)学法:独立思考,团队讨论,课外自学。
五.课时安排
一课时(45分钟)
六.教学过程设计
教学过程 教学调控策略
六.教学反思
(1)本堂课贯策了新课标中面向全体学生,注重科学探究的原则。
(2)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
(3)体现老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理念。
课件18张PPT。4.2 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 生物膜具有什么功能?回忆:
第一节物质跨膜运输实例中
血细胞在不同浓度中失水缩小、吸水张大
洋葱表皮细胞质壁分离塑料袋
普通布
弹力布
哪种最适合? 为什么?如果用三种材料做细胞膜:你还能想出更好的材料做细胞膜吗?一.对生物膜结构的探索历程 19世纪末欧文顿的实验 不能溶于脂质
能溶于脂质 结论:胞膜是由脂质组成 在推理分析得出结论后,还有必要对膜的成分进行提取、分离和鉴定吗?
20世纪初,科学家第一次将膜从哺乳动物
的红细胞中分离出来,化学分析得膜的主
要成分是脂质和蛋白质。我们知道了膜的成分,那么它们是如何排列呢? 1925年,两位荷兰科学家用丙酮从人的红细胞中提取脂质,在空气—水介面上铺成单分子层,测得单分子层的面积恰为红细胞表面积的2倍.
得出结论:细胞膜中的脂质分子必然排列为连续的两层。为什么脂质在空气—水介面上铺成单分子层? 而科学家如何从这一现象推倒出“细胞膜中的脂质分子必然排列为连续的两层”?
磷酸“头”是亲水的
脂肪酸“尾”是疏水的 除了脂质,蛋白质也是细胞膜的成分,那么蛋白质位于细胞膜的什么位置呢?1959年,罗伯特森在电镜下看到了细胞膜清晰的暗—亮—暗的三层结构
大胆提出假说:所有的生物膜都是由蛋白质—脂质—蛋白质三层结构构成的。他把生物膜描述为静态的统一结构。
20世纪 60年代以后科学家的质疑:结构与功能不能适应!在建立生物膜模型的过程中, 实验技术的进步起到了促进作用 1970年,科学家用荧光标记的小鼠细胞和人细胞融合实验过程。生物膜结构的探索历程小结:19世纪末欧文顿:胞膜是由脂质组成;
20世纪初,科学家化学分析得膜的主要成分是脂质和蛋白质;
1925年,两位荷兰科学家:细胞膜中的脂质分子必然排列为连续的两层。
1959年,罗伯特森提出假说:所有的生物膜都是由蛋白质—脂质—蛋白质三层结构构成的。他把生物膜描述为静态的统一结构。
1970年,科学家用荧光标记的小鼠细胞和人细胞融合实验证明细胞膜具有流动性。二.流动镶嵌模型的基本内容 双分子层构成了膜的基本支架。
白质分子有的镶嵌在磷脂双分子层表面,有的部分或全部嵌入磷脂双分子层中,有的横跨整个磷脂双分子层。
磷脂双分子层具有流动性,大多数蛋白质分子可以运动。糖被在哪里?有什么作用?三.小结分析科学家对生物膜结构的探索历程;
流动镶嵌模型的基本内容及生物膜的作用;
理解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原理。四.课堂练习 1.流动镶嵌模型 与蛋白质—脂质—蛋白质三层结构 模型有何异同?
2.生物膜结构的特点是 ( )
A构成生物膜的磷脂分子能运动
B构成生物膜的蛋白质分子可以运动
C构成生物膜的磷脂分子和蛋白质分子静止
D构成生物膜的磷脂分子和大多蛋白质分子可以运动
五.布置作业 完成本节课后习题;
学有余力的同学完成课外制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