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下册历史 第一单元 第4课 唐朝的中外文化交流课件(22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下册历史 第一单元 第4课 唐朝的中外文化交流课件(22张PPT)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9.5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0-02-16 16:33:45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22张PPT)
第4课
唐朝的中外文化交流
1.了解唐朝对外交往的情况,包括日本派往中国的遣唐使与唐文化对日本产生的深远影响。
2.掌握鉴真东渡日本,唐与新罗的关系,玄奘西行取经等史实,理解唐朝对外交流发展的原因,以及产生的影响。
重点:鉴真东渡;玄奘西行。
难点:唐朝对外交流发展的原因。
学习目标
1、遣唐使的含义是什么?遣唐使来中国有什么目的?遣唐使对日本文化有什么影响?
2、鉴真东渡的目的、经过、影响、?
3、唐与新罗的关系如何?
4、玄奘西行的目的、经过、影响?
5、思考为何唐能与周边国家关系如此活跃?
自学提纲
《弘法大师行状绘词》
描绘了日本僧人渡海入唐的情景
1.遣唐使
一、遣唐使和鉴真东渡
唐朝时期,中国和日本的交流非常频繁。为了学习中国的先进文化,唐朝时日本派遣使节到中国,称为遣唐使。
唐朝建立后的630-838年,200余年间,日本正式的遣唐使来中国的共12次。每次最少250人,最多五六百人。随行有留学生、留学僧和各种技术人员等,他们在唐朝居留、游历、学习。
遣唐使影响
他们把唐朝先进的制度、天文历法、文字、典籍、书法艺术、建筑技术等传回日本,对日本社会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建筑
中国唐服
日本和服
服装
中国是茶文化的发源地,在向世界各地传播时较早地传入日本列岛。据《日吉神道密记》记载,公元805年,从中国留学归来的最澄带回了茶籽,种在了日吉神社的旁边,成为日本最古老的茶园。茶文化作为中日文化交流关系的纽带,一直起着重要作用。
唐朝的“开元通宝”
(始铸于621年)
日本的“和同开珎”
(始铸于708年)
鉴真(688年—763年6月25日),唐朝僧人,俗姓淳于,是日本佛教南山律宗的开山祖师,著名医学家。曾担任扬州大明寺主持,应日本留学僧请求先后六次东渡,弘传佛法,促进了文化的传播与交流。763年鉴真在唐招提寺圆寂,终年76岁。
2.鉴真东渡
讲一讲鉴真六次东渡的故事?
鉴真东渡,前后经历了12年,六次起程,五次失败,出生入死,在第五次东渡时因积劳成疾,眼睛发炎,双目失明,但他从未放弃东渡,终于在他66岁高龄时,搭乘日本
“遣唐使”回国的船只,克服种种艰难险阻到达日本,当他踏上日本的国土时已经看不到日本的美丽景色了,他受到天皇和日本人民的热烈欢迎。
鉴真东渡经过
不怕困难、坚持不懈、矢志不渝、传播中国文化的精神。
鉴真身上有什么精神?
鉴真东渡影响
他在日本传授佛经,还传播中国的医药、文学、书法、建筑、绘画等,为中日文化交流作出了卓越的贡献。
传播唐朝佛法,丰富了日本文化
二.唐与新罗的关系
朝鲜半岛上的国家,和隋唐往来频繁。新罗强盛以后,派遣使节和大批留学僧到唐朝学习中国文化。
许多新罗商人来到中国经商,新罗物产居唐朝进口首位。新罗仿唐制建立了政治制度,采用科举制选拔官吏,还引人了中国的医学、天文、历算等科技成就。朝鲜的音乐也传入中国,不仅在唐朝宫廷演出,而且广泛流行于民间。
唐与新罗友好交往的表现
法名玄奘。后人称他三藏法师。

.玄奘西行
出发地
终点
“不至天竺,终不
东归一步!”
“宁可就西而死,
岂能东归而生!”
历时四年
玄奘西行影响
①携带大量佛经回到长安,此后主持译经工作,为中国佛教的发展作出重大贡献。
大雁塔
玄奘和弟子一边忙于宣扬佛法,一边从事梵文经典的翻译工作。在19年的时间里,玄奘和弟子共翻译出75部经、论著作。
②根据他的口述,由弟子记录成书的《大唐西域记》,记载了他游历过的10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山川风物及社会习俗,是中外交流史的珍贵文献。
①携带大量佛经回到长安,此后主持译经工作,为中国佛教的发展作出重大贡献。
汉传佛教史上最伟大的译经师
探究:对比鉴真东渡和玄奘西行的异同
事件
内容
时间
人物身份
目的地
是否
归国
主要目的
鉴真东渡
玄奘西游
唐玄宗时
唐太宗时
僧人
僧人
日本
天竺
吸收先进文化
弘扬唐朝文化
未归国
归国
“走出去”+“引进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