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节 人体能量的供给
课型:新授课
课时:1课时
教材版本
苏教2011课标版七年级下册
教师姓名:李妍姝
班级:七年级
教材分析:
本节内容以人体内能量供给为主线,把前面所学的人体的营养供给、人体的物质运输、人体的呼吸等 内容有机地串联起来,使学生能够理解各项功能之间的内在联系以及它们是如何联系成为一个整体的,同时又为学习后面几章的知识打下基础。
学情分析:
学生已经具备了营养供给、人体的物质运输和人体的呼吸等内容。此阶段的学生思维活跃,有强烈的问题意识和探究欲望,喜欢动手,善于发现。
教学目标:
理解物质与能量的关系,说明人体生命活动的能量来自细胞中有机物的氧化分解。(生命观念)
说出体温变化对人体的影响及维持体温相对恒定的重要性。(生命观念)
通过数据的收集和分析,了解热价的概念,熟悉常见的食物热价,知晓自己的能量需求,科学地指导自己的一日三餐。(理性思维)
尝试测量自己和他人的体温,关注自身和他人的健康。(社会责任)
教学重点:
说明人体内能量供给的过程。
教学难点:
说明人体内能量供给的过程。
重难点突破:
人体内能量的供给过程复杂而又抽象,学生较难理解。所以,在本节课的开头,设计了一个“薯片燃烧”的活动,强烈的视觉感受可以让学生理解物质与能量的关系以及能量的转化过程,并将人体内的能量供给过程与燃烧过程类比,复杂而抽象的人体内的能量供给过程变得形象生动,便于学生理解,突破本节难点。
设计思路:
整节课以能量的供给为主线,创设真实的生活情境,以薯片为例导入新课,设计了4个活动。
以薯片的能量导入新课,燃烧薯片,理解物质与能量的关系以及能量的转化。
讨论常见食物的热价以及不同人每天的能量需求。
吃薯片,分析能量的来源与去向,说明人体能量的供给。
学习体温的概念及维持体温的相对稳定的意义,实习测量体温。
教学方法:
启发法,谈话法,讨论法,演示法,实习法。
课前准备:
纱布,体积分数为75%的酒精,体温计,视频(人体内的能量供给)。
教学过程
教学流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新课导入
【讲述】同学们,我们知道人的生命活动是离不开能量的。
【提问】当我们做操的时候需要能量吗?当我们学习的时候需要能量吗?当我们睡觉的时候需要能量吗?
【提问】那能量来自什么?
【讲述】老师今天给同学们带来了一个食物,大家看看这是什么?
【拿出薯片】
【讲述】我们来看看薯片中含有多少能量?
【拆开薯片,拿出一片】
【提问】薯片中含有哪些营养物质?哪些营养物质可以为人体提供能量?你们看到能量了吗?能量在哪?
【讲述】能量有很多形式,比如太阳能、热能,太阳能将水晒热,那就是太阳能转化成热能。食物中的能量贮藏在糖类、脂肪蛋白质等有机物中,称为化学能。化学能看不见也摸不着,但是可以释放出来?
【提问】如何将薯片中的能量释放出来?
【燃烧薯片】
【提问】你们看到什么现象了?如何解释?
【讲述并板书】有机物的氧化分解。
【回答】需要。
【回答】食物。
【计算薯片中的能量】
【回答】
【回答】
本节的核心是能量,创设真实情境,拉近知识与生活的距离,激发学习兴趣。燃烧薯片这一强烈的视觉感受可以让学生理解物质与能量的关系以及能量的转化过程,为后面人体能量的供给做好知识铺垫。
一、人体能量的供给
讨论食物与能量
【讲述】热价的概念:1g营养物质在氧化分解时所释放出的热量。
【展示】糖类、蛋白质和脂肪的热价。
【提问】那薯片的热价是多少?
【讲述】常见食物的热价是多少呢?人每天需要多少能量呢?
【布置讨论任务】阅读课本69页资料,讨论和交流下列问题:
表10-5中所列的食物中哪个的热价最高?哪个最低?为什么?
人在一天中所需要的能量与哪些因素有关?
吃几盒薯片大约可以满足一位体重54kg少年男子一天的能量需求?
一位女同学(体重50kg)每天吃米饭100g,鸡肉100g,大白菜1000g,鲜奶100g,苹果100g,请分析她的食谱是否适合她?
分析人体能量的供给途径
【讲述】同学们回答的非常好,那现在你们想不想补充一点能量?
【分发薯片给学生】
【提问】吃完了吗?你们觉得你们现在已经获得了薯片的能量了吗?
【提问】那薯片去哪了?过一段时间呢?再过一段时间呢?可以看出营养物质进入细胞需要哪些系统的参与呢?
【提问】营养物质进入细胞后,又有哪些用途?
【提问】暂时贮存在细胞内的营养物质如何将能量释放出来呢?氧化分解还需要什么气体?氧气如何进入细胞?氧气进入细胞需要哪些系统的参与?
【总结】总结人体能量的供给并板书。
【播放视频】人体能量的供给
【提问】看完视频,你们发现有机物的氧化分解发生的场所是哪里?
【讲述】有机物的氧化分解主要发生在线粒体中,这实际上是细胞的呼吸作用。
【提问】有机物氧化分解释放的能量可以用来做什么呢?可以全部用于生命活动吗?为什么剧烈运动后你会感觉很热呢?
【讲述】能量一部分用于生命活动,绝大部分以热量形式散失,可以维持体温。
【板书】能量去向。
【观察】发现蛋白质、糖类和脂肪热价的关系。
【回答】
【讨论并回答】
【回答】想
【吃薯片】
【回答】没有
【回答】
【回答】
【回答】有了前面燃烧薯片的经验,明白有机物氧化分解的概念,学生可以想到细胞内的有机物也是通过氧化分解释放出能量的。
【观看视频】
【回答】
【回答】
概念拓展运用,加深理解。
讨论交流,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计算能力和综合分析能力。
创设真实的学习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启发学生回答出营养物质的去向和氧气向,说出能量的供给途径。
直观的视频有助于学生的理解。
举例说明能量去向。
二、体温
【展示】火海消防员和冰山登山员。
【提问】人不管在什么环境中,基本上可以维持体温在多少温度附近?当你发烧的时候,你会感觉怎么样?维持体温相对稳定有什么意义呢?
【提问】什么是体温?测量体温的部位在哪里?
【展示】各种体温计
【布置实习任务】实习测量体温。
【布置讨论任务】
当你为亲人或邻居量体温时,如何确认他们是否发烧?
为什么SARS流行期间,机场、车站等场所要使用体温探测仪检查旅客的体温?
发热对人体有百害而无一利吗?
【统计分析测量结果】
【回答】
【回答】
【实习测量体温】
【讨论回答问题】
联系自身发烧经验,理解体温相对恒定的意义。
尝试测量自己和他人的体温,关注自身和他人的健康。
归纳总结
【回顾本节课收获】
板书设计
人体能量的供给
人体能量的供给
来源:有机物的氧化分解
酶
有机物+氧气 二氧化碳+水+能量
去向:用于各项生命活动
用于维持体温
体温
口腔
腋窝
直肠
平均温度
37.2℃
36.8℃
37.5℃
1组
36.8
37.3
2组
36.7
36.9
3组
37
36.8
4组
36.6
5组
37.2
教学反思
在本节课教学中,我采用演示和类比的方式突破难点知识——人体能量的供给,采用小组讨论的方式注重对学生语言表达能力、计算能力和综合分析能力的培养,注重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的培养,并注重对实验结果的分析,关注学生健康。学生的主体性发挥较好,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交流平等融洽,学生敢说、敢问,课堂气氛活跃愉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