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_2020学年高中语文第四单元古典诗歌(1)第18课汉乐府两首课件+试卷含答案+学案(3份打包)粤教版必修1

文档属性

名称 2019_2020学年高中语文第四单元古典诗歌(1)第18课汉乐府两首课件+试卷含答案+学案(3份打包)粤教版必修1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5.9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粤教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0-02-17 11:38:28

文档简介







第18课 汉乐府两首

◎诗海拾贝
饮马长城窟行
李世民
塞外悲风切,交河冰已结。
瀚海百重波,阴山千里雪。
迥戍危烽火,层峦引高节。
悠悠卷旆旌,饮马出长城。
寒沙连骑迹,朔吹断边声。
胡尘清玉塞,羌笛韵金钲。
绝漠干戈戢,车徒振原隰。
都尉反龙堆,将军旋马邑。
扬麾氛雾静,纪石功名立。
荒裔一戎衣,灵台凯歌入。
【赏析】 这首诗被蒋仲舒称赏为“唐初大雅”之作。(《唐诗广选》卷一引)全诗结构特别、新奇,采用了二联四句一组,描写塞外风光与叙述边塞征战交差互换的手法。前四句用“悲风切”“冰已结”“百重波”“千里雪”四样景物,描写严冬季节的塞上风光,旖旎壮丽,气概非凡;“迥戍”四句,则用“烽火”“高节”“卷旆旌”“饮马出长城”,叙述从塞上报“危”到兵马出征的经过;“寒沙”四句,用“寒沙”“朔吹”“胡尘”“羌笛”进一步描绘征戍军队所见所闻的塞外景色,前两句写自然风光,后两句摹少数民族犷放、悍勇的民风。“绝漠”四句则具体描绘沙场千军万马的征战场面:干戈击战,万车驰骋,都尉、将军也各司其职。末尾四句是征战后的总结:经过激战边境平“静”了,“纪石”立碑,奖励功臣,军队凯旋。全诗表现出作者的雄才大略与戒骄惧盈的思想;从诗歌艺术看,规模宏远,雄浑不群,别具一格。
◎语林撷英
课文名句
1.我欲与君相知,长命无绝衰。
2.青青河边草,绵绵思远道。
3.枯桑知天风,海水知天寒。
张爱玲爱情语录
1.如果情感和岁月也能被轻轻撕碎,扔到海中,那么,我愿意从此就在海底沉默。
2.你问我爱你值不值得,其实你应该知道,爱就是不问值不值得。
3.喜欢一个人,会卑微到尘埃里,然后开出花来。
4.人生最大的幸福,是发现自己爱的人也正好爱着自己。
5.爱情使人忘记时间,时间也使人忘记爱情。
6.爱一个人,也许有绵长的痛苦,但他给我的快乐,也是世上最大的快乐。
7.有些人是注定等待别人的,有些人是注定被人等的。
8.爱一个人很难,放弃自己心爱的人更难。
9.你曾经不被人所爱,你才会珍惜将来那个爱你的人。
琼瑶爱情语录
1.如果爱一个人是犯贱的话,那全世界都是贱人。
2.在爱情的领域里,幸福似乎是无止境的。
3.爱情永远一样,有三分诗意,三分疯狂,三分幻想,再加三分激情。
4.爱情是无法潇洒的一件事,你真能做到潇洒,你就根本不是爱!
5.爱情是需要时间一点一滴来培养的!
6.爱情,原是一株脆弱而娇嫩的花朵,它禁不起长年累月的干旱啊!


◎作者卡片
本课所选两首诗都出自《乐府诗集》,属汉乐府。作者不详。“饮马长城窟行”是汉代乐府古题。相传古长城边有水窟,可供饮马,曲名由此而来。这首诗在《文选》载为“古辞”,不署作者。在《玉台新咏》中署作蔡邕。是否为蔡邕所作,历来有争议。
◎背景呈现
乐府原是汉朝管理音乐的官方机构的名称,后来才把乐府所采的诗歌称为乐府,或乐府诗。《汉书·礼乐志》记载,汉武帝时“乃立乐府,采诗夜诵,有赵、代、秦、楚之讴。以李延年为协律都尉”。《汉书·艺文志》著录当时各地民歌俗曲共一百三十八篇,但未记录歌词。《宋书·礼乐志》保存了一部分从两汉流传下来的乐府民歌。宋人郭茂倩将收集到的自上古至唐五代的乐府诗,分为十二类,编成一百卷的《乐府诗集》。是现存成书最早、流行最广而且最完备的乐府诗总集。
《上邪》属于汉代乐府民歌中的《鼓吹曲辞》,与文人诗词喜欢描写少女初恋时的羞涩情态相反,在民歌中最常见的是以少女自述的口吻来表现她们对于幸福爱情的无所顾忌的追求。
东汉末年,游学、游宦之风甚盛,出现了一批游子思妇之词,《饮马长城窟行》就是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下产生出来的。
◎知识链接
汉乐府诗:指我国古代由朝廷乐府系统或者相当于乐府职能的音乐管理机关搜集、保存而流传下来的汉代诗歌。乐府诗歌真实地反映了汉代广阔的社会生活和人民的感情生活,以叙事为主、诗体多样、语言朴素生动。

一、字音辨识
夏雨雪(yù)   上邪(yé)   饮马(yìn)
夙昔(sù) 自媚(mèi) 遗我双鲤鱼(wèi)
烹调(pēnɡ)
二、通假字
1.上邪!我欲与君相知 “邪”同“耶”,感叹词,相当于“啊”
2.展转不可见 “展转”同“辗转”,这里指丈夫在他乡各地漂泊。一说是思妇梦醒后翻来覆去,反复思念
三、一词多义
1.命
2.绝
3.书
4.为
四、词类活用
1.冬雷震震,夏雨雪 名词作动词,降下,落下
2.夙昔梦见之 名词作状语,早晚。一说是昨夜
五、古今异义
例 句 古 义 今 义
媚 入门各自媚 亲爱 美好,可爱;有意讨人喜欢
言 谁肯相为言 问讯,告诉讯息 言语,说话
六、特殊句式
1.乃敢与君绝 省略句
2.书中竟何如 宾语前置句


速读,指出这两首诗的共同点。
1.这两首诗都是写________的诗。
[我的理解] 爱情
2.主人公都是________。
[我的理解] 痴情女子
3.文脉梳理


1.《上邪》一诗,比喻神奇,诗人是怎样使用比喻的?“与君绝”的条件有哪些?
[名师指津] 反面设喻。从诗的后半部分找“与君绝”的条件。
[我的理解] 
设喻方式 “与君绝”的条件
反面设喻,证实女子对爱情的坚贞不渝 高山夷为平地,江水干涸,冬天打雷,夏天下雪,天地合一
2.《上邪》中的女主人公同《氓》和《孔雀东南飞(并序)》中的女主人公对待爱情的表现有何异同?
[名师指津] 从对爱情的态度上回答“同”,根据各自的情况来总结“异”。
[我的理解] 同:都有对爱情的期待与承诺。异:《上邪》表现出女主人公对爱情的期待与承诺,有着决绝的态度;《氓》中的女主人公有对爱情的伤心和对自身的伤感;《孔雀东南飞(并序)》中刘兰芝有以死殉情的刚烈。
3.“枯桑知天风,海水知天寒”采用了什么样的表现手法?表达了怎样的情感?
[名师指津] 比兴。第二问从与“枯桑”知“风”,“海水”知“寒”的对比中总结。
[我的理解] 采用了比兴的表现手法。“枯桑”“海水”还知“风”“寒”,物都如此,作为一个丈夫多年不在身边的女子,又是多么的孤凄呢!
4.“青青河边草,绵绵思远道”这两句诗具有怎样的表达效果?
[名师指津] 从分析“青青”“远道”等重点词语入手,从对这两句诗所用手法的分析中体会表达效果。
[我的理解] “绵绵”一语双关,由看到连绵不断的青青春草而引起对征人的绵绵不断的情思。“远道”指远行在外的丈夫。这两句以沿河的青草连绵不断作为起兴,引出对远行在外的丈夫的思念;这两句写得非常巧妙,一是草本身的特征——“一年一度春草绿”,鲜明地表现时序之流转,易于触动久别的忧思;另外在空间的展铺上,碧草连天,似将人的思念引向远方,遥无涯际。
5.《饮马长城窟行》一诗是按照什么顺序来写的?女主人公为什么“长跪读素书”?
[名师指津] 思念—孤寂—欣喜。从对丈夫思念的角度考虑。
[我的理解] 先用青草起兴,引出对丈夫的思念;再渲染突出自己的孤独和寂寞;最后写远方客人带来丈夫的书信使“我”欣喜。“长跪读素书”表现了女主人公非常恭敬、庄重和激动的心情,这是久盼不归的丈夫的音信,是梦寐以求的东西,“长跪”是女主人公情不自禁的动作。
6.怎样理解《饮马长城窟行》中女主人公最后的感情?
[名师指津] 围绕“表现对丈夫的思念和爱”理解。
[我的理解] 女主人公由开始对丈夫的深切思念到看到别人团聚感到失落,最后终于盼来了丈夫的书信,而且丈夫的书信中充分表达了对她的关心和爱护。女主人公应该一扫前面的失望,感到十分高兴和甜蜜。不过,如果换一个角度来理解,她盼来盼去,结果只是等来了一封书信,而别人是合家团聚,丈夫就在身边,所以难免有些失落,这样理解也可以。不论哪种理解,都能表现出对丈夫的挚爱和思念。

《饮马长城窟行》以第一人称的手法叙事怀人,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名师指津] 结合全诗及第一人称的作用分析即可。
[我的理解] 这首诗以思妇第一人称自叙的口吻写出,不仅能很好地刻画出该女子发自内心的相思之情,还能较为细致地描摹出相思者内心的心理活动。特别是三至六句写思妇梦境的情况,这样能虚实结合、亦真亦幻,给人以无限的联想。

上 邪




饮马长城窟行















运用夸张要恰当
◎写法指导
运用夸张要注意的问题:
1.夸张不是浮夸,必须合乎情理,不能脱离生活的基础和依据。
2.夸张和真实要有一定的距离,否则就分不清是在说事实还是在夸张。
3.夸张要注意应用的场合。严肃的汇报、报告,科技说明文,说理文章等文体,不宜使用夸张的修辞。
◎范文示例
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
(李白《将进酒》)
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
(苏轼《赤壁赋》)

《上邪》是原始的山野滋育出的精灵的心声,是用最朴素的言语道出的爱情宣言。爱就要爱到底,爱到生命的尽头,爱到天崩地坼,海枯石烂。《饮马长城窟行》是无声的爱的温泉,汩汩滔滔流出的是人间至美的思念,表白着先人们纯真执着的爱恋,滋润着现代人被金钱、权势炽焦了的昏眼!
◎适用话题


思 念

没有思念的人生是残缺的人生。
在七彩的人生中,思念是最美丽的一色;在人生的五味里,思念是最芬芳的一味。品味思念,就是品味人生。
思念,是一份缠绵,是一份牵挂,是一份心灵的维系,是一份情感的交织。
思念,是一坛愈久愈香的玉液琼浆,是一串挂在心壁叮当作响的真挚祝愿,是一朵萦绕梦境多姿多彩的祥云。
心中对人有所思念,是一种疼痛也是一种幸福;被人思念,有一种心酸更有一种甜蜜。思念是指路的灯,没人思念和无所思念的人往往容易迷失方向。
面对一天天多起来的思念,我们一天天走向成熟!
思念,是伴随着我们成长的音符,时时刻刻都充满了我们的每一行脚印、每一种思想和每一级台阶。“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是亲情的思念与祝福;“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是恋情的思念与憧憬;“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是对故土的思念和驰骋沙场的向往;“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则是英雄对河山的思念,对理想的呼唤!
品味思念,我们的思想日趋遒劲和丰满!
思念是水是酒,把彼此共鸣的心融进醇烈的深窖里酝酿;思念是丝是线,无论飞得多高多远的鸢,都在相互的追求中共同呼吸共同展翅。
在寒冷的冬夜,思念给我们温暖;在失意的日子,思念给我们慰藉;雨里,思念是执着的伞;梦里,思念是载归的船。
思念的人也许孤单,但永不孤独;思念的人也许忧愁,但永不忧伤;思念的人也许清苦,但他的心中永远燃烧着欢乐的火焰,春夏秋冬的梦中永远草长莺飞,百花怒放……
品味思念,在浅浅深深短短长长的思念里,我们平凡的人生一天天走向圆满!
思念,能够让时间变快;思念,能够让距离变短;思念,使我们的生命洋溢朝气;思念,让我们的生活处处充满鲜花、阳光、慈爱和甘泉。
思念,让我们回头,回味无穷,更使我们大步向前走,大步奔向辉煌的人生之巅!
【赏评】 为了表达浓烈的情感,作者运用了排比等修辞手法,形成强烈的视觉冲击和情感冲击。作者讲究词语的锤炼和句式的选用,例如“思念是水是酒,把彼此共鸣的心融进醇烈的深窖里酝酿;思念是丝是线,无论飞得多高多远的鸢,都在相互的追求中共同呼吸共同展翅”,用语形象,营造了诗歌的意境,句式长短结合,整散结合,具有音韵美。

节前“用工荒”当反思城乡隔膜
“想嗦碗粉都找不到店了。”24日,家住长沙市岳麓区阳光丽城小区的李和平一脸无奈,因为小区附近的多家早餐店都陆续歇业了,最后,他好不容易才找到另一家包子铺吃了早餐。逢年过节本是饭店消费的旺季,但受回家过年的思想影响,很多在长沙开餐饮店的外乡人宁肯少赚钱,也要提前几天回家过个好年。(1月25日《三湘都市报》)
俗话说:“有钱没钱,回家过年。”正因为如此,春节期间,随着大批外来务工者的返乡,享受惯了外来工提供服务的城市居民,才知道自己的生活真的离不开外来工,才想到了外来工的好。想必因外来工的离开,遭遇节前“用工荒”和生活不便的,不仅是餐饮、保姆、家政等服务行业,将波及到千家万户及所有用工单位,也是我们每个城市必须面对的现实。
其实,外来工暂别城市,给市民带来诸多不便,也只是短暂的阵痛;而市民对于外来工的依赖,既为外来务工者提供了生存空间,也为自己提高了生活品质,更重要的是,也是城市建设和发展的需要。也就是说,这是一种正常现象,根本不是什么“城市病”,不管是用工单位,还是普通市民,均要理性应对节前“用工荒”,不必过多忧虑,专家也大可不必对此乱开“药方”。
相反,外来工的短暂离开,即令市民不适应,提醒我们的城市,要利用这段不适应期,静下心来进行深刻反思。既然外来务工者为城市建设和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既然市民的工作和生活离不开外来工提供的各种贴心服务,那么,城市当扪心自问,你们给了外来工什么身份?提供了什么帮助?给予了什么待遇?特别是一些特大城市,是否在控制人口膨胀措施不力时,出台了一些歧视性的政策,去限制甚至驱逐外地人?是否在治理城市交通拥堵办法不多时,也炮制出了一些歧视性的规定,拒绝外地车辆进城?
可见,面对节前“用工荒”,首先当反思城乡隔膜。通过反思,我们的城市心胸要变得更加宽阔,要具有接纳外来务工人员的度量,要给他们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要出台一系列的优惠政策,竭力改善他们的工作和生活条件,特别是要改善他们基本的就业、子女教育、医疗、居住等条件;要让每个外来工能够平等地享有城市发展所带来的社会福利,从制度上给他们以心理认同和归宿。一句话,城市离不开外来工,外来工也割舍不了城市,城市善待外来工,就是善待自己。

一、基础考查
1.下列诗句中加点字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长命无绝衰  衰:衰竭
B.入门各自媚 媚:亲爱
C.呼儿烹鲤鱼 烹:煮熟
D.下言长相忆 忆:思念
解析:选C。“烹”的意思是“打开”。
2.下列语句中加点字与例句中加点字的用法不相同的一项是(  )
例句:冬雷震震,夏雨雪
A.戴朱缨宝饰之帽,腰白玉之环
B.吾不能以夏雨雨人,吾穷必矣
C.余自齐安舟行适临汝
D.我有嘉宾,鼓瑟吹笙
解析:选C。C项,加点的字是名词作状语,其余的与例句相同,都是名词活用为动词。
3.下列语句中加点的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①乃敢与君绝     ②而陋者乃以斧斤考击而求之
B.①夙昔梦见之 ②徐徐更谓之
C.①入门各自媚 ②自名秦罗敷
D.①下言长相忆 ②仰头相向鸣
解析:选D。A项,“乃”:①副词,才;②副词,竟。B项,“之”:①代词,他,指丈夫;②代词,指再嫁之事。C项,“自”:①代词,自己;②代词,她。D项,“相”都是副词,相互。
4.下列语句翻译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我欲与君相知,长命无绝衰。
译文:我想与您结为知心的朋友,并且相伴一生不离不弃。
B.枯桑知天风,海水知天寒。
译文:落了叶的桑树也知道天风已到,海水也知道天寒的滋味。
C.上言加餐饭,下言长相忆。
译文:前边说让我增加饭量保重身体,后边说永远把我思念。
D.青青河边草,绵绵思远道。
译文:河畔碧草青青,绵延不断,正像我对远方丈夫的思念。
解析:选A。“我欲与君相知,长命无绝衰”的意思是“我要和你相爱,还要使这份爱永远不衰竭”。
二、阅读理解
(一)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5~6题。
白 头 吟
《汉乐府》
皑如山上雪,皎若云间月。
闻君有两意,故来相决绝。
今日斗酒会,明旦沟水头。
躞蹀①御沟上,沟水东西流。
凄凄复凄凄,嫁娶不须啼。
愿得一心人,白头不相离。
竹竿何袅袅,鱼尾何簁簁②。
男儿重意气,何用钱刀③为!
【注】 ①躞蹀(xiè dié):小步行走的样子。②簁簁(shāi shāi):形容鱼尾像濡湿的羽毛。③钱刀:钱币。刀,古代的一种钱币,因其形如刀故称“刀币”。
5.结合诗歌的全部内容看,诗歌的前两句属于什么表现手法?
答:                                      
                                        
解析:这是一首决绝诗,写的是一女子听说自己的丈夫有二心以后,决定与其决裂。首两句是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可见是“兴”的手法。
答案:首两句是起兴,意思是说爱情应该像高山之雪和云间之月那样高洁,引出对亵渎爱情的男子的指责。
6.在这首小诗中,多处使用了对比手法。试举出两处分析其作用。
答:                                      
                                        
                                        
解析:结合诗歌的内容看,这首诗中至少使用了三处对比:“今日”与“明旦”对比,“闻君有两意”与“愿得一心人”的现实和理想对比;“重意气”的“男儿”和重“钱刀”的“君”对比。能选出其中两个,结合诗歌的主旨分析即可。
答案:(示例)“今日斗酒会,明旦沟水头”,把今朝的饮酒相会和明天的如水分流对比,表达了决绝的决心。“闻君有两意”和“愿得一心人”的现实和理想对比,表达了对负心男子的指斥之情。
(二)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7~9题。
行行重行行
《古诗十九首》
行行重行行,与君生别离。
相去万余里,各在天一涯。
道路阻且长,会面安可知。
胡马依北风,越鸟巢南枝。
相去日已远,衣带日已缓。
浮云蔽白日,游子不顾返。
思君令人老,岁月忽已晚。
弃捐勿复道,努力加餐饭。
7.这首诗的开头,连叠四个“行”字,仅以一“重”字绾结。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答:                                      
                                        
解析:“行行”是“走了又走”的意思,“重”是“又”的意思。两个“行行”连用,中间加一“重”字,实写丈夫愈走愈远,虚写妻子的思念和惆怅越来越深。
答案:复沓的声调,迟缓的节奏,疲惫的步伐,给人以沉重的压抑感,使痛苦伤感的氛围,笼罩全诗。极言其行走之远,兼有分离久远之意。
8.诗中两次出现“相去”,是不是重复?为什么?
答:                                      
                                        
                                        
解析:结合诗句不难发现,第一个“相去”接的是“万余里”,是空间距离;第二个“相去”接的是“日已远”,是时间之久。据此分析即可。
答案:诗中两次出现“相去”,不是无意义的重复。第一次与“万余里”组合,指两地相距之远;第二次与“日已远”组合,指夫妻别离时间之长。这都是诗中主人公思念远行人的原因。
9.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从诗歌的内容看,这首诗的抒情主人公应为女子,诗中的“君”,当指女主人公的丈夫,即远行未归的游子。
B.“胡马依北风,越鸟巢南枝”,这两句用比兴手法,突如其来,借“胡马”“越鸟”喻远行丈夫,说明物尚有情,人岂无思的道理。
C.“弃捐勿复道,努力加餐饭”的意思是:与其憔悴自弃,不如努力加餐,保重身体,以待来日。这是丈夫的劝告之语。
D.诗中淳朴清新的民歌风格,内在节奏上重叠反复的形式,含蓄深沉的语气,表现出我国古代女子相思的心理特点。
解析:选C。C项,“这是丈夫的劝告之语”理解错误,这是女子的聊以自慰的话语。
(三)阅读下面两首诗歌,完成10~11题。
清 明
黄庭坚
佳节清明桃李笑,野田荒冢只生愁。
雷惊天地龙蛇蛰,雨足郊原草木柔。
人乞祭余骄妾妇[注],士甘焚死不公侯。
贤愚千载知谁是,满眼蓬蒿共一丘。
郊行即事
程 颢
芳原绿野恣行时,春入遥山碧四围。
兴逐乱红穿柳巷,困临流水坐苔矶。
莫辞盏酒十分劝,只恐风花一片飞。
况是清明好天气,不妨游衍莫忘归。
【注】 此句出自《孟子》,是说有一个齐国人每天外出向扫墓者乞讨祭祀后余下的酒饭,回家后洋洋自得,竟然向妻妾夸口说是权贵请自己吃饭。
10.下列句子中,与“人乞祭余骄妾妇”一句所使用的表现手法相同的一项是(  )
A.桑之未落,其叶沃若。于嗟鸠兮,无食桑葚。
B.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
C.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D.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
解析:选C。本题考查鉴赏诗歌表达技巧的能力。“人乞祭余骄妾妇”运用了“齐人有一妻一妾”的典故。C.“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运用了“陈后主荒淫误国”的典故。
11.两首诗都描写了清明时令的郊野景象,但呈现的氛围与表达的情感并不相同,请结合诗句进行比较。
答:                                      
                                        
                                        
答案:《清明》诗中的郊野上蓬蒿满地,荒芜的坟冢与盛开的桃李构成对比,流露出诗人对世事无情的感慨。《郊行即事》诗中的郊野则桃红柳绿,春意盎然,表现了诗人珍惜春光、尽情游乐的兴致。
三、语言表达
12.阅读下面的材料,请参照第二节,在横线上补上恰当的诗句。要求化用唐诗宋词,语意连贯,富有意蕴。
我们从唐诗宋词的墨香中走来
            
            
            
我们从元曲羌笛的音韵中走来
听着古道西风中摇响的风铃
总也唤不回天涯孤旅的断肠人
失伴的鸳鸯把六月哭成白雪皑皑!
解析:此题的要求十分明确:化用唐诗宋词,语意连贯,富有意蕴。重点是选取唐诗宋词中的意象,重新组合成一个完整的意境,来表达某种情感。
答案:(示例)举着盛满葡萄美酒的夜光杯/听边塞角声吹响征妇的寒夜哀唱/让离愁别绪把江心的一轮秋月漂白!
13.近年来,越来越多的事物被冠以“微”的名号。如微博、微信、微小说,以及最近广受欢迎的微电影、微旅行等。“微”事物如雨后春笋般出现在互联网上,让中国悄然进入“微时代”。面对越来越多的“微”事物,有人持乐观态度,也有人持相反观点。请表明你的观点,并说明理由。(60字左右)
答:                                      
                                        
                                        
解析:此题考查语言表达的鲜明、准确,只要能有自己的真知灼见,对“微”现象认识深刻,理由充分即可。
答案:(示例1)乐观态度。“微”事物带给人们很多便利,适合当今社会快节奏的生活方式,“微”事物含蕴丰富,能满足人们对信息的需求。
(示例2)悲观态度。“微”事物的出现是人心浮躁的表现,是一种退化,是社会的退步;“微”事物永远取代不了经典的作品,每日关注“微”事物,沉溺于刷屏,看微博,很浪费时间。
(示例3)“微”事物既反映了当今社会的发展趋势,也表现了社会浮躁的一面,我们应理性看待,既关注,但也不能沉溺其中。毕竟,它代替不了经典。



PAGE



- 1 -









第18课 汉乐府两首

一、基础考查
1.下列诗句中加点字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长命无绝衰  衰:衰竭
B.入门各自媚 媚:亲爱
C.呼儿烹鲤鱼 烹:煮熟
D.下言长相忆 忆:思念
解析:选C。“烹”的意思是“打开”。
2.下列语句中加点字与例句中加点字的用法不相同的一项是(  )
例句:冬雷震震,夏雨雪
A.戴朱缨宝饰之帽,腰白玉之环
B.吾不能以夏雨雨人,吾穷必矣
C.余自齐安舟行适临汝
D.我有嘉宾,鼓瑟吹笙
解析:选C。C项,加点的字是名词作状语,其余的与例句相同,都是名词活用为动词。
3.下列语句中加点的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①乃敢与君绝     ②而陋者乃以斧斤考击而求之
B.①夙昔梦见之 ②徐徐更谓之
C.①入门各自媚 ②自名秦罗敷
D.①下言长相忆 ②仰头相向鸣
解析:选D。A项,“乃”:①副词,才;②副词,竟。B项,“之”:①代词,他,指丈夫;②代词,指再嫁之事。C项,“自”:①代词,自己;②代词,她。D项,“相”都是副词,相互。
4.下列语句翻译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我欲与君相知,长命无绝衰。
译文:我想与您结为知心的朋友,并且相伴一生不离不弃。
B.枯桑知天风,海水知天寒。
译文:落了叶的桑树也知道天风已到,海水也知道天寒的滋味。
C.上言加餐饭,下言长相忆。
译文:前边说让我增加饭量保重身体,后边说永远把我思念。
D.青青河边草,绵绵思远道。
译文:河畔碧草青青,绵延不断,正像我对远方丈夫的思念。
解析:选A。“我欲与君相知,长命无绝衰”的意思是“我要和你相爱,还要使这份爱永远不衰竭”。
二、阅读理解
(一)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5~6题。
白 头 吟
《汉乐府》
皑如山上雪,皎若云间月。
闻君有两意,故来相决绝。
今日斗酒会,明旦沟水头。
躞蹀①御沟上,沟水东西流。
凄凄复凄凄,嫁娶不须啼。
愿得一心人,白头不相离。
竹竿何袅袅,鱼尾何簁簁②。
男儿重意气,何用钱刀③为!
【注】 ①躞蹀(xiè dié):小步行走的样子。②簁簁(shāi shāi):形容鱼尾像濡湿的羽毛。③钱刀:钱币。刀,古代的一种钱币,因其形如刀故称“刀币”。
5.结合诗歌的全部内容看,诗歌的前两句属于什么表现手法?
答:                                      
                                        
解析:这是一首决绝诗,写的是一女子听说自己的丈夫有二心以后,决定与其决裂。首两句是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可见是“兴”的手法。
答案:首两句是起兴,意思是说爱情应该像高山之雪和云间之月那样高洁,引出对亵渎爱情的男子的指责。
6.在这首小诗中,多处使用了对比手法。试举出两处分析其作用。
答:                                      
                                        
                                        
解析:结合诗歌的内容看,这首诗中至少使用了三处对比:“今日”与“明旦”对比,“闻君有两意”与“愿得一心人”的现实和理想对比;“重意气”的“男儿”和重“钱刀”的“君”对比。能选出其中两个,结合诗歌的主旨分析即可。
答案:(示例)“今日斗酒会,明旦沟水头”,把今朝的饮酒相会和明天的如水分流对比,表达了决绝的决心。“闻君有两意”和“愿得一心人”的现实和理想对比,表达了对负心男子的指斥之情。
(二)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7~9题。
行行重行行
《古诗十九首》
行行重行行,与君生别离。
相去万余里,各在天一涯。
道路阻且长,会面安可知。
胡马依北风,越鸟巢南枝。
相去日已远,衣带日已缓。
浮云蔽白日,游子不顾返。
思君令人老,岁月忽已晚。
弃捐勿复道,努力加餐饭。
7.这首诗的开头,连叠四个“行”字,仅以一“重”字绾结。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答:                                      
                                        
解析:“行行”是“走了又走”的意思,“重”是“又”的意思。两个“行行”连用,中间加一“重”字,实写丈夫愈走愈远,虚写妻子的思念和惆怅越来越深。
答案:复沓的声调,迟缓的节奏,疲惫的步伐,给人以沉重的压抑感,使痛苦伤感的氛围,笼罩全诗。极言其行走之远,兼有分离久远之意。
8.诗中两次出现“相去”,是不是重复?为什么?
答:                                      
                                        
                                        
解析:结合诗句不难发现,第一个“相去”接的是“万余里”,是空间距离;第二个“相去”接的是“日已远”,是时间之久。据此分析即可。
答案:诗中两次出现“相去”,不是无意义的重复。第一次与“万余里”组合,指两地相距之远;第二次与“日已远”组合,指夫妻别离时间之长。这都是诗中主人公思念远行人的原因。
9.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从诗歌的内容看,这首诗的抒情主人公应为女子,诗中的“君”,当指女主人公的丈夫,即远行未归的游子。
B.“胡马依北风,越鸟巢南枝”,这两句用比兴手法,突如其来,借“胡马”“越鸟”喻远行丈夫,说明物尚有情,人岂无思的道理。
C.“弃捐勿复道,努力加餐饭”的意思是:与其憔悴自弃,不如努力加餐,保重身体,以待来日。这是丈夫的劝告之语。
D.诗中淳朴清新的民歌风格,内在节奏上重叠反复的形式,含蓄深沉的语气,表现出我国古代女子相思的心理特点。
解析:选C。C项,“这是丈夫的劝告之语”理解错误,这是女子的聊以自慰的话语。
(三)阅读下面两首诗歌,完成10~11题。
清 明
黄庭坚
佳节清明桃李笑,野田荒冢只生愁。
雷惊天地龙蛇蛰,雨足郊原草木柔。
人乞祭余骄妾妇[注],士甘焚死不公侯。
贤愚千载知谁是,满眼蓬蒿共一丘。
郊行即事
程 颢
芳原绿野恣行时,春入遥山碧四围。
兴逐乱红穿柳巷,困临流水坐苔矶。
莫辞盏酒十分劝,只恐风花一片飞。
况是清明好天气,不妨游衍莫忘归。
【注】 此句出自《孟子》,是说有一个齐国人每天外出向扫墓者乞讨祭祀后余下的酒饭,回家后洋洋自得,竟然向妻妾夸口说是权贵请自己吃饭。
10.下列句子中,与“人乞祭余骄妾妇”一句所使用的表现手法相同的一项是(  )
A.桑之未落,其叶沃若。于嗟鸠兮,无食桑葚。
B.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
C.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D.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
解析:选C。本题考查鉴赏诗歌表达技巧的能力。“人乞祭余骄妾妇”运用了“齐人有一妻一妾”的典故。C.“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运用了“陈后主荒淫误国”的典故。
11.两首诗都描写了清明时令的郊野景象,但呈现的氛围与表达的情感并不相同,请结合诗句进行比较。
答:                                      
                                        
                                        
答案:《清明》诗中的郊野上蓬蒿满地,荒芜的坟冢与盛开的桃李构成对比,流露出诗人对世事无情的感慨。《郊行即事》诗中的郊野则桃红柳绿,春意盎然,表现了诗人珍惜春光、尽情游乐的兴致。
三、语言表达
12.阅读下面的材料,请参照第二节,在横线上补上恰当的诗句。要求化用唐诗宋词,语意连贯,富有意蕴。
我们从唐诗宋词的墨香中走来
            
            
            
我们从元曲羌笛的音韵中走来
听着古道西风中摇响的风铃
总也唤不回天涯孤旅的断肠人
失伴的鸳鸯把六月哭成白雪皑皑!
解析:此题的要求十分明确:化用唐诗宋词,语意连贯,富有意蕴。重点是选取唐诗宋词中的意象,重新组合成一个完整的意境,来表达某种情感。
答案:(示例)举着盛满葡萄美酒的夜光杯/听边塞角声吹响征妇的寒夜哀唱/让离愁别绪把江心的一轮秋月漂白!
13.近年来,越来越多的事物被冠以“微”的名号。如微博、微信、微小说,以及最近广受欢迎的微电影、微旅行等。“微”事物如雨后春笋般出现在互联网上,让中国悄然进入“微时代”。面对越来越多的“微”事物,有人持乐观态度,也有人持相反观点。请表明你的观点,并说明理由。(60字左右)
答:                                      
                                        
                                        
解析:此题考查语言表达的鲜明、准确,只要能有自己的真知灼见,对“微”现象认识深刻,理由充分即可。
答案:(示例1)乐观态度。“微”事物带给人们很多便利,适合当今社会快节奏的生活方式,“微”事物含蕴丰富,能满足人们对信息的需求。
(示例2)悲观态度。“微”事物的出现是人心浮躁的表现,是一种退化,是社会的退步;“微”事物永远取代不了经典的作品,每日关注“微”事物,沉溺于刷屏,看微博,很浪费时间。
(示例3)“微”事物既反映了当今社会的发展趋势,也表现了社会浮躁的一面,我们应理性看待,既关注,但也不能沉溺其中。毕竟,它代替不了经典。



PAGE



- 1 -



(共48张PPT)
第四单元 古典诗歌(1)
“邪”同“耶”,感叹词,相当于
“啊”
“展转”同“辗转”,这里指丈夫在他乡各地
漂泊。一说是思妇梦醒后翻来覆去,反复思念
动词,使,令
名词,命令
动词,命名
动词,引申为“驾驭”
动词,断绝
动词,停止
副词,绝对
名词,书信
名词,书籍
名词,奏章
名词,泛指儒家典籍
名词,《尚书》
动词,成为
第一个“为”,判断
介词,为了
介词,向
动词,认为
动词,是;第二个“为”,动词,做
名词作动词,降下,落下
名词作状语,早晚。一说是昨夜
省略句
宾语前置句
按ESC键退出全屏播放
本部分内容讲解结束
》晨课诵读
书声琅琅诵诗文
课前预习案
掀起你的盖头来
》课堂探究采
吹尽狂沙始到金◆
课后拓展案
转益多师是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