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_2020学年高中语文第四单元古典诗歌(1)第14课《诗经》两首课件+试卷含答案+学案(3份打包)粤教版必修1

文档属性

名称 2019_2020学年高中语文第四单元古典诗歌(1)第14课《诗经》两首课件+试卷含答案+学案(3份打包)粤教版必修1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0.8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粤教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0-02-17 11:41:27

文档简介







第四单元 古典诗歌(1)

第14课 《诗经》两首

◎诗海拾贝
诗经·桃夭
桃之夭夭,灼灼其华;
之子于归,宜其室家。
桃之夭夭,有蕡其实;
之子于归,宜其家室。
桃之夭夭,其叶蓁蓁;
之子于归,宜其家人。
【赏析】 这是一首祝贺女子新婚的诗。全诗构思工巧,层层递进。首章“桃之夭夭,灼灼其华”一句就给读者带来一片生机勃勃、春光明媚的自然景色,又象征着青年男女嫁娶的大好时光,并烘托着容貌如花的美丽新娘的青春气息,预示着婚姻的美满幸福。接着二章、三章,用桃实硕大且多,象征新娘多子多孙,用桃叶茂密葱绿象征新娘出嫁后,家族昌盛,使全诗洋溢着民间婚嫁热情欢快的生活气氛,真是天然妙笔!而且《桃夭》所创造的比、兴,已成为后世文学作品中的成语,“之子于归”“宜其家人”,也被后世奉为结婚的楹联,可见其影响深远。清代学者姚际恒说,此诗“开千古辞赋咏美人之祖”,并非过当的称誉。
◎语林撷英
课文名句
1.爱而不见,搔首踟蹰。
2.于嗟鸠兮,无食桑葚。
3.总角之宴,言笑晏晏。信誓旦旦,不思其反。
课外名句
1.他山之石,可以攻玉。
2.投我以桃,报之以李。
3.巧笑倩兮,美目盼兮。
4.投我以木瓜,报之以琼琚。
5.言者无罪,闻者足戒。
6.高山仰止,景行行止。
7.靡不有初,鲜克有终。
8.执子之手,与子偕老。
9.人之多言,亦可畏也。
10.青青子衿,悠悠我心。
11.一日不见,如三秋兮。
12.人而无仪,不死何为?
13.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
14.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作者卡片
《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相传为孔子所编定,最初称为《诗》,是儒家的经典之一(儒家经典有“四书”“五经”等。“四书”指《大学》《中庸》《论语》《孟子》;“五经”指《诗》《书》《礼》《易》《春秋》)。《诗经》约成书于公元前6世纪的春秋时期,共305篇,所以又称为《诗三百》。
◎背景呈现
《诗经》里的作品多方面地描写了公元前11世纪西周初年至公元前6世纪春秋中期的古代社会生活,表现了不同阶级和阶层的人在现实生活中的感受,真实地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现实。其中有许多诗歌密切地联系政治,针砭时弊。有些关于下层人民的反剥削、反压迫的诗更是反映了当时社会生活中最本质的现象。《诗经》的这种现实主义精神为后人所重视,并对后世诗歌创作产生了巨大影响。
◎知识链接
1.《诗经》简介:《诗经》又称《诗三百》,先秦称为《诗》。是中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收入自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大约五百多年间的305篇诗歌;另外还有6篇有题目无内容,即有目无辞,称为“笙诗”。西汉时被尊为儒家经典,始称《诗经》,并沿用至今。汉朝毛亨、毛苌曾注释《诗经》,因此又称《毛诗》。《诗经》中诗的作者,绝大部分已经无法考证,相传孔子对《诗经》进行了编定。
2.《诗经》“六义”:“六义”指的是风、雅、颂、赋、比、兴,前三个说的是内容,后三个说的是表现手法。“风”“雅”“颂”三部分的划分,是依据音乐的不同。“风”包括15国的民歌,共160篇。“雅”分为小雅、大雅,是宫廷乐歌,共105篇。“颂”包括周颂、鲁颂和商颂,是宗庙用于祭祀的乐歌和舞歌词,共40篇。“赋”者铺陈,叙物言情,直歌其事,随物赋形;“比”者比喻,借物托情,有显有隐,意在词外;“兴”者联想,触景生情,因物起兴。

一、字音辨识
姝(shū)         俟(sì)     
城隅(yú) 踟蹰(chí)(chú)
娈(luán) 贻(yí)
彤管(tónɡ) 有炜(wěi)
说(yuè) 怿(yì)
女美(rǔ) 自牧归荑(tí)
洵美(xún) 蚩蚩(chī)
涉淇(Qí) 愆期(qiān)
垝垣(ɡuǐ)(yuán) 尔卜尔筮(bǔ)(shì)
于嗟(xū)(jiē) 桑葚(shèn)
无与士耽(dān) 犹可说也(tuō)
陨(yǔn) 徂尔(cú)
淇水汤汤(shānɡ) 渐车(jiān)
帏裳(wéi) 士也罔极(wǎnɡ)
夙兴(sù) 夜寐(mèi)
咥其笑矣(xì) 隰则有泮(xí)
言笑晏晏(yàn)
二、通假字
1.爱而不见 “爱”通“薆(ài)”,隐藏,遮掩;“见”通“现”,出现
2.说怿女美 “说”通“悦”,喜爱;“女”通“汝”,你,指“彤管”
3.自牧归荑 “归”通“馈”,赠送
4.氓之蚩蚩 “蚩蚩”通“媸媸”,笑嘻嘻的样子
5.匪来贸丝 “匪”通“非”,不是
6.将子无怒 “无”通“毋”,不要
7.于嗟鸠兮 “于”通“吁”,叹息,感叹词
8.犹可说也 “说”通“脱”,解脱
9.隰则有泮 “泮”通“畔”,边,岸
三、一词多义
1.见
2.将
3.载
4.以
四、词类活用
1.自牧归荑 动词作名词,野外放牧的地方
2.夙兴夜寐 名词作状语,在早晨、在夜里
3.士贰其行 数词作动词,不专一,有二心
4.二三其德 数词作动词,一再改变
5.三岁食贫 形容词作名词,贫苦的生活
五、古今异义
例 句 古 义 今 义
布 抱布贸丝 古代的钱币名称 布匹
贿 以我贿迁 财物,指嫁妆 用财物买通他人
涕 泣涕涟涟 眼泪 鼻涕
宴 总角之宴 欢乐 宴会
至于 至于顿丘 到,到达 达到某种程度
六、特殊句式
1.俟我于城隅 状语后置句
2.匪来贸丝,来即我谋 判断句
3.匪我愆期,子无良媒 判断句
4.将子无怒,秋以为期 宾语前置句
七、成语积累
1.夙兴夜寐:早起晚睡。形容勤劳。
2.信誓旦旦:誓言说得真实可信。
3.总角之交:指童年时期就结交的朋友。


1.“静女”与“我”是什么样的关系?
[我的理解] 恋人关系。
2.《氓》叙述了一个什么样的故事?
[我的理解] 叙述了一个女子追忆自己婚前被热烈追求、婚后辛苦持家却被负心丈夫无情抛弃的故事。
3.文脉梳理
静女


1.“静女其姝,俟我于城隅”一句的意思是什么?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名师指津] 注意“姝”“俟”等重点实词的含义和介宾短语后置的句式。第二问从表现男子情感态度方面考虑。
[我的理解] 首章“静女其姝,俟我于城隅”,两句是说:文雅的姑娘多美丽,在城上的角楼里等我。开头就用“静女其姝”来写那女子,表现了男子对女子的赞美,同时也流露出一种十分倾慕的感情。连同下面的“俟我于城隅”一句,生动地写出了男子赴约时的欢欣。仅此九字,人物、事件、地点、情感都交代得十分清楚,可谓简练之至而又生动传神。
2.在《静女》一诗中,“静”是“文雅”的意思,那么,这位文雅的姑娘是怎样表达其爱情的?
[名师指津] 从静女的行为上考虑。
[我的理解] 
静女 在城上角楼里等“我” 活泼、含蓄、多情、真诚
隐藏起来不让“我”看见
赠送“我”一支红色的管箫
赠送“我”一束作信物的茅草
3.“彤管”和“荑”皆是“静女”所赠,男主人公却对这两种赠品的态度不同,其态度各是什么?为什么?
[名师指津] 从“荑”在《诗经》中的特定内涵入手。
[我的理解] 男主人公对“彤管”只是一般性的欣赏,他仅说“彤管有炜”而已,而对普通的荑草却由衷地大赞“洵美且异”。因为“荑草”在《诗经》中常常被拿来象征爱情的真诚和纯美。荑草既有特定的内涵,那么小伙子高声歌颂“匪女之为美,美人之贻”则是他的真情体验和情感流露。
4.《氓》的男、女主人公各有什么样的性格特点?“士之耽兮,犹可说也;女之耽兮,不可说也。”这两句话揭示了当时什么样的社会现实?
[名师指津] 从对其言行的描述中概括总结。从男女在当时社会上的地位考虑第二问。
[我的理解] 女子:纯真、热烈、专一、痴情、温顺迁就。男子:表面忠厚、殷勤主动,实则性情暴躁。在春秋时期,随着私有财产制的不断形成和父系社会的进一步确立,男女不平等现象产生。《氓》反映了当时男女不平等的社会现实。
5.“桑之未落,其叶沃若”“桑之落矣,其黄而陨”似乎和全文无关,能否删去?
[名师指津] 从所用手法和其具体的含义分析回答。
[我的理解] 不能删除。这是运用比、兴的艺术手法。第三章“桑之未落,其叶沃若”,以桑叶新鲜润泽的自然情状喻女子年轻貌美之情状。这种两个相关事物或相似事物之间作比较就是“比”。第四章“桑之落矣,其黄而陨”既引发联想,增强意蕴,又引出下文对女主人公年长色衰、惨遭遗弃内容的叙述,这种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辞的手法即为“兴”。整体来看,以桑叶由鲜嫩而至枯黄来比喻爱情生活由幸福而至痛苦。化抽象为具体,化无情为有情,产生形象鲜明、诗意盎然的艺术效果。
6.《静女》这首诗把当时青年男女在一起时的那种天真活泼、相互逗趣的情景写得活灵活现,你怎样理解这一远古时期的爱情?
[名师指津] 从他们之间爱情的纯真、热烈、美好及爱情产生的根源等方面理解。
[我的理解] “爱情”可以说是永恒的话题,在不同社会中有不同的恋爱观。在《静女》中描写的是一对恋慕至深、如痴如醉的有情人,已经超越了对外表的迷恋而进入了追求内心世界和谐的高层次的爱情境界,他们大胆热烈的爱情表白是自然健康的人性之歌。劳动人民之间的恋爱,是在人们的劳动与生活中产生的,这是当时社会的产物,彤管、荑草就是他们美好爱情的见证。

《静女》与《氓》两诗在内容和手法上有哪些相同点与不同点?
[名师指津] 相同点从共同追求和重章复沓方面考虑。不同点从爱情的结局、运用方法的侧重点上考虑。
[我的理解] 内容上,相同点是都表现了追求幸福生活的强烈愿望;不同点是《静女》表现美好爱情的欢悦,《氓》则表现不幸婚姻的痛苦。手法上,相同点是都采用重章复沓的手法,反复歌咏抒情;不同点是《静女》侧重采用“赋”的手法,《氓》侧重采用“比、兴”手法。

静 女

















































赋、比、兴手法的运用
◎写法指导
《静女》全诗是模拟男子的口吻,采用“赋”的铺陈渲染手法,通过联想与想象生动地展现了约会之中“我”的情绪变化过程。诗很短,情节也不复杂,然而写出了热恋中的青年男女密约相会的全过程,表现了男青年在等待恋人时的急迫和相见时的欢愉。诗歌通过简单的情节,把静女的天真活泼和顽皮,男子的憨厚纯朴和痴情,表现得惟妙惟肖、鲜活动人。
《氓》中第三、四章用了比、兴的手法。第三、四章起兴的诗句,用自然现象来对照女主人公恋爱生活的变化,由起兴的诗句引出表达感情生活的诗句,激发读者联想,增强意蕴,产生形象鲜明、诗意盎然的艺术效果。有人认为,用桑叶由嫩绿变枯黄来比喻恋爱生活由幸福而至痛苦,这种兴兼有比的特点,更富有艺术魅力。
铺陈是诗歌中常用的手法之一,使用铺陈手法要注意以下问题:
1.铺陈是一种传统的写作技法。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中的“赋”实际上就是铺陈。铺陈既可用在文章的开头,也可出现在文章的中间,同样可以放在文章的结尾处。铺陈时可兼用其他多种修辞手法,如夸张、排比等。
2.铺陈时要因文而灵活采用,可长可短,可详可略,做到运用自如,得体生动。铺陈的内容可以是环境、景物,也可以是人物行为、心理,旨在有意识、有目的地对写作对象进行必要的铺张渲染,突出状写对象的特征,增强语势,加强艺术表现力。
3.铺陈的运用要服从表现文章主旨的需要,力求使铺陈具有深刻意义。铺陈在文章中不是越多越好,而应少而精,即使几处都采用了铺陈,还得讲求变化。
◎范文示例
徒有万般“羡鱼”心,而无一丝“结网”意,结果定会一事无成。虽然这道理浅显,但实际上却不是每个人都能清楚认识到的。有的人希望成为爱迪生式的“发明大王”,可是却畏于钻研科学知识之难;有的人想继莫泊桑之后,再夺“短篇小说之王”的桂冠,但又慑于常年练笔之艰辛;有的人想一鸣惊人成为“音乐巨匠”,却惰于在五线谱的田地上埋首耕耘;有的人愿自己成为体育明星,却怠于“闻鸡起舞”进行训练。如此心怀鸿鹄之志,而身属燕雀之行,连一条小小的鱼都不能捉到,更何况要实现那恢宏的大志呢!
《诗经》的教育
《氓》是《诗经》中的一首弃妇诗,诗中的反面人物“氓”的形象值得我们深思。这是一个极不负责任的男子形象。求婚时道貌岸然地“抱布贸丝”,表现出一副忠厚老实相;新婚时又信誓旦旦地许下“及尔偕老”的誓言;后来却“二三其德”“至于暴矣”,竟成了无情无义的负心汉,成为被人们批判咒骂的对象。从这个人身上,我们可以看出,一个不忠于爱情的人、一个不信守誓言的人、一个不诚信不负责的人,必将被世人唾弃,成为千古话柄。《氓》诗中的主人公“我”也是一个令人深思的形象。在伪君子“氓”的追逐下,“我”接受并轻信了对方的爱情。这虽然表现出了“我”对爱情的自由追求,但也由于“我”对爱情自由的追求痴情到了忘我的地步,未对这个伪君子做过详细的了解和考验,从而埋下了最终难免悲剧的祸根。但是,“我”终于觉醒,并毅然决然地从这场噩梦中摆脱出来,表现出了不凡的勇气。
◎适用话题


溯水而上
陈蔚文

风,雅,颂。
这几个汉字御风而行,溯水而来,伴着古老而宏大的优美钟声。那些在孟春之月,振木铎于阡陌田间采撷来的诗句是撞钟的器械,一下,一下,先帝的大殿,嫔妃的后宫,田野上空,鸟儿四散惊飞,纸页被钟声掀起。
那些神秘如卦文般的诗名,“丰年”“泮水”“良耠”“湛露”“鱼丽”“玄鸟”……多么美的词语啊!它的美因为失传更加凄丽。里面有庙宇的香火,有潺潺河水,有麦垛,有卑微的适足,有烛火般稍纵即逝的欢乐,还有哀伤,民歌一般的哀伤。
民歌一旦欢乐起来,是纵情天地的热烈。唢呐锣鼓响遍天地,天是大晴,地是大美,花是大红;而民歌一旦悲伤起来,也是彻骨的悲伤。是黑暗里你的手沾到了三更的寒露,整个人从肺腑哆嗦起来,冷的不只是你的身体,还有历史的骨头,你们都患着风湿。风湿,是断不了根的,尤其怕冷,怕绵延的寒气。
“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行道迟迟,载渴载饥,我心伤悲,莫知我哀”,战乱与繁重的徭役中,一个征兵与一个国家淌血的伤口都在《采薇》“小雅”最后一章中裸露着。而他的思妇也正在家乡的柴牖边叹息着,“自伯之东,首如飞蓬。岂无膏沐?谁适为容。”
许多愤怒豪壮的劝战长篇也许抵不过这几句女人的幽幽叹息。
《诗经》,它是野地里生长的植物,是春天里遗失的白袍,隶篆的诗句像蹄印一直铺到西周与春秋的柴扉前。柴扉推开是无限广袤:暮色苍茫,流水淙淙。剑声与古琴声飞旋,劳作声与低吟声交融,天地间充满大恸与大悟。
那些布衣乌鬓的女子,那些河水涣涣的情感……哀怨是《氓》与《邶风·古风》中的弃妇,坚贞是《柏舟》中的女子,明丽是《溱洧》中在春天河旁嬉戏的男女,伤痛是《唐风·葛生》中亡人之妇。相思是《王风·采葛》还有《蒹葭》中望爱人不见的怅惘,“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银子般的月光打湿了花朵与等候者的衣襟,远远的地方传来瑟瑟古琴——现代人除了约在嘈杂的电影院,虚拟的网络,喧嚣车站或是“肯德基”“麦当劳”,又能到哪去守望爱情?
多情的《诗经》,哀伤的《诗经》,焰心一般冷与热的《诗经》!
在这个冬天的夜晚读《诗经》,读到一些没有膨胀的喜悦,一些没有矫饰的哀伤,一些没有虚浮的忠贞。
染着风霜的马车与木铎声趁夜色把这些诗句运送到我们跟前,我们在遥远先人的感情里又幽幽地活过一次,他们布衣上浓重的汗碱味让我们一下刺酸了鼻子。
不要说物质已多么奢侈,当时间沉淀了一切,我们终究渴望回到的不过是个水草丰美的地方,说一些朴素的话,获得一些朴素的感情。所有都像麦秸一般真挚。
一册《诗经》,一种血脉相连的痛,使这个普通的冬夜从近百个冬夜里脱颖而出。
不必洗手焚香,不必沐浴斋戒,《诗经》,它本来是铺陈的香火,是清静的素食。沿着《诗经》的水路溯流而上,如同被沿岸庙宇中缭绕的香烟之气深深地抚摸。
【赏评】 《诗经》是一本包含至纯至美的书,对《诗经》的解读正是对这种至纯至美的发现与挖掘。本文通过想象与联想,串联了《诗经》的意象,丰富了诗歌的情景,使那些“往时越千年”的事件与人物又鲜活地出现在我们面前。文章语言华美,手法多样,是一篇不可多得的优美散文。

“在秦始皇头上动土”,光停工可不算完
有文物保护工作者反映,“秦汉新城”的多处项目屡次在不履行报批手续、未进行任何考古发掘的情况下,在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秦咸阳城遗址保护范围内施工,严重威胁到了这一区域地下文物的安全。日前,西咸新区秦汉新城管理委员会回复,称在秦咸阳城遗址建设控制地带的在建项目立即全部停工,逐项核查相关手续,并按有关规定进行处理。
媒体一报道,违建即叫停,固然值得点赞,但让人大惑不解:如果没有媒体监督,项目是否就会继续推进?报道称,遗址辖区内的违法建设项目多达27个。违建如此之多,却能一直推进;有的项目从2011年开始修建,历时已久,却未受到强有力阻拦,又是什么原因?
俗话说:“任何人不能做自己的法官”。而从报道可知,“秦汉新城”的主管部门秦汉新城管理委员会,竟然也在遗址辖区的违法建设项目之列。可如今,恰恰是秦汉新城管委会表态全部停建项目。这看起来特别具有反讽意味,自己监督自己能否动真格?一方面需要自查自纠,另一方面也需要更高层级的部门介入,否则左手监督右手、自己纠查自己,不太让人放心。
表面看,上述违建项目缺的是一纸手续,实际上缺少的是法治意识。按照《文物保护法》规定,在保护范围内“进行其他建设工程或者爆破、钻探、挖掘等作业的,必须经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批准,在批准前应当征得国务院文物行政部门同意”。然而,记者在国家文物局网站并未找到上述项目的批复文件。
“在秦始皇头上动土”,缺的是敬畏感,缺少对文物保护的起码尊重,对文物保护部门的起码配合。有个细节是,秦汉大道从2011年开始修建,咸阳文物部门曾多次下达过停工通知,但都没有挡住建设的步伐。“施工方学会了和文物部门打游击——遇到检查暂时停工,然后继续施工。”施工方如此任性,背后又站着谁呢?
其实,类似事件并不罕见,牵扯文物保护与经济发展,即如何平衡两者关系。而在一些官员看来,两者是对立的,暗设一种要经济发展就不能保护文物、要保护文物就影响经济发展的逻辑。保护文物,就是保护老祖宗留给我们的宝贵遗产,可滋养我们的精神世界,更能提升我们的民族自豪感,从而助推经济更好发展;而经济发展好了,也有利于文物保护。非要割裂两者关系,故意制造两者冲突,实不可取。
正如习总书记所强调的,各级党委和政府要增强对历史文物的敬畏之心,树立保护文物也是政绩的科学理念,统筹好文物保护与经济社会发展。很显然,如果急功近利,为了眼前的经济利益而惰于保护文物,甚至大肆破坏文物,就背弃了法治精神,片面理解经济社会发展。经济社会发展得好是政绩,保护好文物也是政绩。
秦汉新城管委会已公开表示:在秦咸阳城遗址建设控制地带的在建项目立即全部停工,逐项核查相关手续,并按有关规定进行处理。应该看到,停工不能成为权宜之计,也不应该通过“补票”而使违建合法化。较为彻底的做法是,实事求是,有错必改,除了纠错更要究责,违反党纪政纪的应及时问责,涉嫌违法犯罪的则应移交司法机关。最终,通过剖析个案,呵护《文物保护法》等法律法规的尊严,真正保护好并挖掘文物蕴含的历史、文化和科学等价值。

一、基础考查
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注音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彤管(tónɡ) 其姝(shū) 踟蹰(zhí) 归荑(kuì)
B.愆期(qiān) 城隅(yú) 洵美(xún) 蚩蚩(chī)
C.桑葚(shèn) 垝垣(yuán) 陨落(yǔn) 卜筮(shì)
D.帏裳(chánɡ) 汤汤(shānɡ) 罔极(wǎnɡ) 咥笑(xì)
解析:选A。“踟”读chí。
2.下列加点字的解释有错误的一项是(  )
A.无与士耽(沉溺、迷恋) 女也不爽(差错)
B.言笑晏晏(欢乐、和悦的样子) 总角之宴(欢乐)
C.信誓旦旦(诚恳的样子) 静女其姝(美丽)
D.夙兴夜寐(早) 爱而不见(喜欢)
解析:选D。“爱”,通“薆”,隐藏,遮掩。
3.比较下面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意思,判断正确的一组是(  )
①言既遂矣,至于暴矣
②静言思之,躬自悼矣
③信誓旦旦,不思其反
④反是不思,亦已焉哉
A.①与②意思相同,③与④意思相同
B.①与②意思相同,③与④意思不相同
C.①与②意思不相同,③与④意思相同
D.①与②意思不相同,③与④意思不相同
解析:选A。“言”,语气助词,没有实在意义。“反”,违反。
4.下列诗句解释有错误的一项是(  )
A.将子无怒,秋以为期。
译文:请你不要生气,就把秋天作为婚期。
B.乘彼垝垣,以望复关。
译文:登上那倒塌的墙壁,遥望那人所在的复关。
C.士也罔极,二三其德。
译文:男人的爱情没有定准,在品德上三心二意。
D.信誓旦旦,不思其反。
译文:誓言如在早晨,没想到你会变心。
解析:选D。“信誓旦旦”的意思是“起誓时是那样的诚恳”。
二、阅读理解
(一)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5~6题。
风 雨
《诗经·郑风》
风雨凄凄,鸡鸣喈喈①。
既见君子②,云胡不夷③?
风雨潇潇,鸡鸣胶胶④。
既见君子,云胡不瘳⑤?
风雨如晦⑥,鸡鸣不已。
既见君子,云胡不喜?
【注】 ①喈喈:鸡鸣声。②君子:这里指丈夫。③云:语助词。胡:何。夷:平,指心中平静。④胶胶:鸡鸣声。⑤瘳:病愈,此指愁思满怀的心病消除。⑥晦:昏暗。
5.诗歌描绘了男女主人公怎样的一个见面情景?
答:                                      
                                        
解析:这首诗歌分三章,每章的前两句写景,紧扣前两句分析即可。
答案:诗歌描绘了在一个风雨如晦、鸡鸣不已的清晨,一个苦苦思念自己丈夫的女子得见夫君归来而喜出望外的情景。
6.本诗对“风雨”“鸡鸣”的描写有什么作用?
答:                                      
                                        
解析:《诗经》中的民歌常常采用比、兴手法,这首诗也具备这个特点,另外这首诗的景物描写还具有渲染气氛的作用。
答案:对“风雨”“鸡鸣”的描写引出了后面人物的活动,起到了起兴的作用;渲染了风雨凄迷、阴冷沉郁的氛围,从而以哀景写乐情,反衬出女子等到丈夫后的喜悦之情。
(二)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7~8题。
邶风·柏舟
汎彼柏舟①,亦汎其流。
耿耿不寐,如有隐忧。
微②我无酒,以敖以游。
我心匪鉴,不可以茹③。
亦有兄弟,不可以据④。
薄言往愬,逢彼之怒。
我心匪石,不可转也。
我心匪席,不可卷也。
威仪棣棣,不可选也⑤。
忧心悄悄⑥,愠于群小。
觏闵⑦既多,受侮不少。
静言思之,寤辟有摽⑧。
日居月诸,胡迭而微⑨?
心之忧矣,如匪浣衣⑩。
静言思之,不能奋飞。
【注】 ①汎(fàn):同“泛”,漂流的样子。柏舟:柏木做成的舟。②微:非,不是。③匪:非。鉴:明镜。茹:含,容纳。以上两句是说我心不能像镜子对于人影似的,不分好歹,一概容纳。④据:依靠。⑤威仪:尊严、礼容。棣棣:犹“秩秩”,上下尊卑次序不乱之貌。选:屈挠退让的意思。⑥悄悄:苦愁状。⑦觏(ɡòu):通“遘”,遭遇。闵(mǐn):痛。因为见怒于群小所以遭遇许多伤痛的事,受了不少侮辱。⑧这句是说醒悟的时候越想越痛。⑨此二句问日月为何更迭晦蚀,而不能常常以光明照临世界。言正理常常不能表白。⑩此二句言心上的烦恼不能清除,正如不干净的衣裳污垢常在。
7.这首诗的“诗眼”是什么?请简要分析。
答:                                      
                                        
                                        
解析:所谓“诗眼”是能准确反映诗歌主旨的一句诗或一个字。在这首诗中,不难发现“忧”是诗眼。结合诗歌的具体内容,略加分析即可。
答案:这首诗的诗眼是“忧”。全诗紧扣一个“忧”字,表现了一个女子自伤遭遇,而又苦于无可诉说的幽怨。从诗歌中不难看出这位女子忧之深,无以诉,无以泄,更无以解。
8.这首诗塑造了怎样一个抒情主人公形象?请结合诗歌的具体内容,简要分析。
答:                                      
                                        
                                        
解析:从诗歌的内容看,这首诗塑造了一个困苦、坚强而又幽怨悲愤的女子形象。全诗共五章三十句,都是围绕这一女子的遭遇与悲愤的心情来写的。
答案:这首诗塑造了一个忧愁困苦、坚强不屈而又悲愤幽怨的女子形象。首章交代了她飘摇不定的心境。次章紧承上一章,写她的忧思难以排解,没有人能分担。第三章是反躬自省之词。表明心之坚贞有异石席,不能屈服于人。第四章交代其忧思的原因是受制于群小,又无力对付他们。末章作结,以日月失其光辉表达忧愤之深。这样,一个幽怨悲愤的女子形象便宛然在眼前了。
(三)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9~10题。
秋日赴阙[注]题潼关驿楼
许 浑
红叶晚萧萧,长亭酒一瓢。
残云归太华,疏雨过中条。
树色随关迥,河声入海遥。
帝乡明日到,犹自梦渔樵。
【注】 阙:指唐代都城长安,此诗写于作者赴长安应试途中。
9.本诗第二句“长亭酒一瓢”蕴含着惜别的离情,下列诗句中,没有表达出这种情感的一项是(  )
A.倘忆江边卧,归期愿早知。
B.旅食思乡味,砧声起客愁。
C.东风未晓放船行,卧唱阳关出渭城。
D.目断归帆何太疾,风吹柳絮正愁人。
解析:选B。B项,“思乡味”“起客愁”表达的是思乡的情感。
10.上面这首《秋日赴阙题潼关驿楼》另有一个版本,题为《行次潼关逢魏扶东归》,内容与前诗有不同之处。请结合诗歌内容,比较这两首诗尾联所表达感情的不同。
行次潼关逢魏扶东归
许 浑
南北断蓬飘,长亭酒一瓢。
残云归太华,疏雨过中条。
树色随关迥,河声入海遥。
劳歌[注]此分手,风急马萧萧。
【注】 劳歌:忧伤离别之歌。
答:                                      
                                        
                                        
答案:《秋日赴阙题潼关驿楼》的尾联表现了诗人出仕为官和归隐山林的矛盾心理,表达了诗人对隐居生活的留恋。《行次潼关逢魏扶东归》的尾联表现了诗人与故友于他乡相遇,又不得不各自奔波,依依惜别的深情。
三、语言表达
11.仿照《诗经·氓》中“于嗟鸠兮,无食桑葚;于嗟女兮,无与士耽”的写法,用现代汉语写一句对人有警诫意义的话。
答:                                      
                                        
                                        
解析:这句话采用了《诗经》常用的比、兴手法,表达劝诫之意。仿写的语句能注意这一点即可。
答案:(示例)美景易逝,鲜花易凋;人生苦短,克勤克劳。
12.下图是广州市“绿箱子废旧手机回收平台”流程的示意图。请你根据此图向广大市民介绍废弃手机回收的整个流程,并号召广大市民积极参加这一环保公益活动。包括标点符号,不超过85字。

答:                                      
                                        
                                        
解析:图的左侧主要是“回收流程”的示意图,按照箭头的指示逐一列出即可。可以从这项活动的目的、意义等角度号召人们参与。语言要得体,有文采。
答案:登录“绿箱子网”,选择回收价格及回收商,将旧手机快递到回收商处,回收成功后可换取绿E币和现金,绿E币还可兑换日用品。轻松点击,环保又受益,大家赶快行动吧!
13.著名漫画家丁聪不久前去世。学者刘梦溪撰文悼念,题为“悼念文化孩童丁聪”。编者将它改为“我们失去了聪明的孩子”。请比较两个标题,说说编者这样改的理由。
答:                                      
                                        
                                        
解析:本题要求说明修改文章题目的理由,也就是说说题目修改之后的妙处,所以,说明时力求从语言表达准确、鲜明的角度分析。
答案:刘梦溪的标题强调漫画家虽年老仍保持一颗童心,值得悼念。编者改的标题既保留了老人童心未泯的性格特点,又突出了这位漫画家的影响之大;编者既保留了对丁聪的怀念,又巧妙利用其名字鲜明地点出其智慧。



PAGE



- 1 -









第14课 《诗经》两首

一、基础考查
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注音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彤管(tónɡ) 其姝(shū) 踟蹰(zhí) 归荑(kuì)
B.愆期(qiān) 城隅(yú) 洵美(xún) 蚩蚩(chī)
C.桑葚(shèn) 垝垣(yuán) 陨落(yǔn) 卜筮(shì)
D.帏裳(chánɡ) 汤汤(shānɡ) 罔极(wǎnɡ) 咥笑(xì)
解析:选A。“踟”读chí。
2.下列加点字的解释有错误的一项是(  )
A.无与士耽(沉溺、迷恋) 女也不爽(差错)
B.言笑晏晏(欢乐、和悦的样子) 总角之宴(欢乐)
C.信誓旦旦(诚恳的样子) 静女其姝(美丽)
D.夙兴夜寐(早) 爱而不见(喜欢)
解析:选D。“爱”,通“薆”,隐藏,遮掩。
3.比较下面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意思,判断正确的一组是(  )
①言既遂矣,至于暴矣
②静言思之,躬自悼矣
③信誓旦旦,不思其反
④反是不思,亦已焉哉
A.①与②意思相同,③与④意思相同
B.①与②意思相同,③与④意思不相同
C.①与②意思不相同,③与④意思相同
D.①与②意思不相同,③与④意思不相同
解析:选A。“言”,语气助词,没有实在意义。“反”,违反。
4.下列诗句解释有错误的一项是(  )
A.将子无怒,秋以为期。
译文:请你不要生气,就把秋天作为婚期。
B.乘彼垝垣,以望复关。
译文:登上那倒塌的墙壁,遥望那人所在的复关。
C.士也罔极,二三其德。
译文:男人的爱情没有定准,在品德上三心二意。
D.信誓旦旦,不思其反。
译文:誓言如在早晨,没想到你会变心。
解析:选D。“信誓旦旦”的意思是“起誓时是那样的诚恳”。
二、阅读理解
(一)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5~6题。
风 雨
《诗经·郑风》
风雨凄凄,鸡鸣喈喈①。
既见君子②,云胡不夷③?
风雨潇潇,鸡鸣胶胶④。
既见君子,云胡不瘳⑤?
风雨如晦⑥,鸡鸣不已。
既见君子,云胡不喜?
【注】 ①喈喈:鸡鸣声。②君子:这里指丈夫。③云:语助词。胡:何。夷:平,指心中平静。④胶胶:鸡鸣声。⑤瘳:病愈,此指愁思满怀的心病消除。⑥晦:昏暗。
5.诗歌描绘了男女主人公怎样的一个见面情景?
答:                                      
                                        
解析:这首诗歌分三章,每章的前两句写景,紧扣前两句分析即可。
答案:诗歌描绘了在一个风雨如晦、鸡鸣不已的清晨,一个苦苦思念自己丈夫的女子得见夫君归来而喜出望外的情景。
6.本诗对“风雨”“鸡鸣”的描写有什么作用?
答:                                      
                                        
解析:《诗经》中的民歌常常采用比、兴手法,这首诗也具备这个特点,另外这首诗的景物描写还具有渲染气氛的作用。
答案:对“风雨”“鸡鸣”的描写引出了后面人物的活动,起到了起兴的作用;渲染了风雨凄迷、阴冷沉郁的氛围,从而以哀景写乐情,反衬出女子等到丈夫后的喜悦之情。
(二)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7~8题。
邶风·柏舟
汎彼柏舟①,亦汎其流。
耿耿不寐,如有隐忧。
微②我无酒,以敖以游。
我心匪鉴,不可以茹③。
亦有兄弟,不可以据④。
薄言往愬,逢彼之怒。
我心匪石,不可转也。
我心匪席,不可卷也。
威仪棣棣,不可选也⑤。
忧心悄悄⑥,愠于群小。
觏闵⑦既多,受侮不少。
静言思之,寤辟有摽⑧。
日居月诸,胡迭而微⑨?
心之忧矣,如匪浣衣⑩。
静言思之,不能奋飞。
【注】 ①汎(fàn):同“泛”,漂流的样子。柏舟:柏木做成的舟。②微:非,不是。③匪:非。鉴:明镜。茹:含,容纳。以上两句是说我心不能像镜子对于人影似的,不分好歹,一概容纳。④据:依靠。⑤威仪:尊严、礼容。棣棣:犹“秩秩”,上下尊卑次序不乱之貌。选:屈挠退让的意思。⑥悄悄:苦愁状。⑦觏(ɡòu):通“遘”,遭遇。闵(mǐn):痛。因为见怒于群小所以遭遇许多伤痛的事,受了不少侮辱。⑧这句是说醒悟的时候越想越痛。⑨此二句问日月为何更迭晦蚀,而不能常常以光明照临世界。言正理常常不能表白。⑩此二句言心上的烦恼不能清除,正如不干净的衣裳污垢常在。
7.这首诗的“诗眼”是什么?请简要分析。
答:                                      
                                        
                                        
解析:所谓“诗眼”是能准确反映诗歌主旨的一句诗或一个字。在这首诗中,不难发现“忧”是诗眼。结合诗歌的具体内容,略加分析即可。
答案:这首诗的诗眼是“忧”。全诗紧扣一个“忧”字,表现了一个女子自伤遭遇,而又苦于无可诉说的幽怨。从诗歌中不难看出这位女子忧之深,无以诉,无以泄,更无以解。
8.这首诗塑造了怎样一个抒情主人公形象?请结合诗歌的具体内容,简要分析。
答:                                      
                                        
                                        
解析:从诗歌的内容看,这首诗塑造了一个困苦、坚强而又幽怨悲愤的女子形象。全诗共五章三十句,都是围绕这一女子的遭遇与悲愤的心情来写的。
答案:这首诗塑造了一个忧愁困苦、坚强不屈而又悲愤幽怨的女子形象。首章交代了她飘摇不定的心境。次章紧承上一章,写她的忧思难以排解,没有人能分担。第三章是反躬自省之词。表明心之坚贞有异石席,不能屈服于人。第四章交代其忧思的原因是受制于群小,又无力对付他们。末章作结,以日月失其光辉表达忧愤之深。这样,一个幽怨悲愤的女子形象便宛然在眼前了。
(三)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9~10题。
秋日赴阙[注]题潼关驿楼
许 浑
红叶晚萧萧,长亭酒一瓢。
残云归太华,疏雨过中条。
树色随关迥,河声入海遥。
帝乡明日到,犹自梦渔樵。
【注】 阙:指唐代都城长安,此诗写于作者赴长安应试途中。
9.本诗第二句“长亭酒一瓢”蕴含着惜别的离情,下列诗句中,没有表达出这种情感的一项是(  )
A.倘忆江边卧,归期愿早知。
B.旅食思乡味,砧声起客愁。
C.东风未晓放船行,卧唱阳关出渭城。
D.目断归帆何太疾,风吹柳絮正愁人。
解析:选B。B项,“思乡味”“起客愁”表达的是思乡的情感。
10.上面这首《秋日赴阙题潼关驿楼》另有一个版本,题为《行次潼关逢魏扶东归》,内容与前诗有不同之处。请结合诗歌内容,比较这两首诗尾联所表达感情的不同。
行次潼关逢魏扶东归
许 浑
南北断蓬飘,长亭酒一瓢。
残云归太华,疏雨过中条。
树色随关迥,河声入海遥。
劳歌[注]此分手,风急马萧萧。
【注】 劳歌:忧伤离别之歌。
答:                                      
                                        
                                        
答案:《秋日赴阙题潼关驿楼》的尾联表现了诗人出仕为官和归隐山林的矛盾心理,表达了诗人对隐居生活的留恋。《行次潼关逢魏扶东归》的尾联表现了诗人与故友于他乡相遇,又不得不各自奔波,依依惜别的深情。
三、语言表达
11.仿照《诗经·氓》中“于嗟鸠兮,无食桑葚;于嗟女兮,无与士耽”的写法,用现代汉语写一句对人有警诫意义的话。
答:                                      
                                        
                                        
解析:这句话采用了《诗经》常用的比、兴手法,表达劝诫之意。仿写的语句能注意这一点即可。
答案:(示例)美景易逝,鲜花易凋;人生苦短,克勤克劳。
12.下图是广州市“绿箱子废旧手机回收平台”流程的示意图。请你根据此图向广大市民介绍废弃手机回收的整个流程,并号召广大市民积极参加这一环保公益活动。包括标点符号,不超过85字。

答:                                      
                                        
                                        
解析:图的左侧主要是“回收流程”的示意图,按照箭头的指示逐一列出即可。可以从这项活动的目的、意义等角度号召人们参与。语言要得体,有文采。
答案:登录“绿箱子网”,选择回收价格及回收商,将旧手机快递到回收商处,回收成功后可换取绿E币和现金,绿E币还可兑换日用品。轻松点击,环保又受益,大家赶快行动吧!
13.著名漫画家丁聪不久前去世。学者刘梦溪撰文悼念,题为“悼念文化孩童丁聪”。编者将它改为“我们失去了聪明的孩子”。请比较两个标题,说说编者这样改的理由。
答:                                      
                                        
                                        
解析:本题要求说明修改文章题目的理由,也就是说说题目修改之后的妙处,所以,说明时力求从语言表达准确、鲜明的角度分析。
答案:刘梦溪的标题强调漫画家虽年老仍保持一颗童心,值得悼念。编者改的标题既保留了老人童心未泯的性格特点,又突出了这位漫画家的影响之大;编者既保留了对丁聪的怀念,又巧妙利用其名字鲜明地点出其智慧。



PAGE



- 1 -



(共68张PPT)
第四单元 古典诗歌(1)
第四单元 古典诗歌(1)
第四单元 古典诗歌(1)
第四单元 古典诗歌(1)
“爱”通“薆(ài)”,隐藏,遮掩;“见”通
“说”通“悦”,喜爱;“女”通“汝”,你,
“归”通“馈”,赠送
“蚩蚩”通“媸媸”,笑嘻嘻的样子
指“彤管”
“现”,出现
“匪”通“非”,不是
“无”通“毋”,不要
“于”通“吁”,叹息,感叹词
“说”通“脱”,解脱
“泮”通“畔”,边,岸
“见”通“现”,出现
动词,看到
表被动
动词,请、愿
副词,将要
动词,扶持
名词,将领
副词,又,且
动词,装载
名词,年
介词,用来
介词,用、把
介词,凭借
动词作名词,野外放牧的地方
名词作状语,在早晨、在夜里
数词作动词,不专一,有二心
数词作动词,一再改变
形容词作名词,贫苦的生活
状语后置句
判断句
判断句
宾语前置句
按ESC键退出全屏播放
本部分内容讲解结束
第四单元
DI SI DAN YUAN
古典诗歌(1)
单元序曲
《诗经》两首
离骚(节选)
在我国几于牛的山典文学长屮,
在中国诗歌的汤大河上,有
诗经》是一颗璀璨夺目的明珠,它是
位峨冠博带的诗人,伫立在这河
诗歌文学的鼻祖,足现实主义文学的
流的源头,他以其炽热的爱国之情
源头。它穿越中国西周到春秋长达500
利特殊的表现手法,开创了浪漫主
年的岁月风尘,在历史的长河中缓缓流
义诗歌的先河,影响了一代乂一代
淌,三百故事,三百心情。在风起处高
诗人。这位诗人叫屈原,他的代表
唱与低,在声老的农事中相应与相
作《离骚》足我国代文学史上最
利,“大雅”与“小雅”前呼后应,“国风”与
屮的一首浪漫主义政治抒情诗,是诗人高沾人格
颂”此起彼伏。淘过时光的绌沙,涤尽尘埃,穿过蒹和政治理想的真实写照
葭,袅袅娜娜地走来。
汉魏晋诗三首
孔雀东南飞(并序)
清风之下,明月之中,你坐在秋虫
“孔雀东飞,飞到天涯去不
唧唧即的旷野,会不山得遥望灿烂的星空。
山。千般怜爱,方种柔情,相思
石!在那里,就在那屮,是牛郎与线女相
成灰。心碎的时候,秋卢格外让
隔的银河。蓦然回首,银月满地,听,
人悲,天若不尽人意,我愿生死
是谁在对酒当歌?一腔建功立业的壮志,
相随
屠洪刚声情并茂的
片对贤才的渴慕之心,都寄托在“明
曲高歌,增强了1800年前一场生
明如刀,何时可掇”的吟唱巾。檐后种
离死別的爱情牧事对今人的震撼,
榆柳,堂前栽桃李,把酒望南山,菊花
也让我们了解了乐诗歌的迷人
廾满园。·代诗宗陶渊明毅然归隐田园,H下了多少感
魅力
人的诗篇
汉乐府两首
南朝诗两首
“笃,笃,笃”的木钚声山远
汉魏访歌的余绪在宋、齐、梁
而近,采讨官·路的行程变成了蜿
陈四代得到传承并创新,·批热爱
蜒的计行。村妇至姑的低吟装满了7
山水也关注白身命运的诗人把这种
他们的背篓,洫父樵夫的狂歌允塞
可歌可咏的短章,雕刻成神品,繁
了他们的诗囊。就这样,100多卷
13
衍出唐诗宋词的种了。南朝这半壁
的汉乐府从汉朝的原野上编织起
来,丝丝缕缕,N罗了《上邪》的
江山却攴撑着诗歌的墼个天空,矮
爱情,也牵系着《饮马长城窟行》的愁思
纸斜行屮,闪耀着山水的神韵,彰显着个性的灵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