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一年级音乐上册第五单元《读童谣 唐僧骑马咚得咚》教学设计

文档属性

名称 人教版一年级音乐上册第五单元《读童谣 唐僧骑马咚得咚》教学设计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0.1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
科目 音乐
更新时间 2020-02-16 15:32:42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唐僧骑马咚得咚》晒课教案
一、师情及学情分析:
本课的设计教师以激趣为前提,以激励为动因,将三维目标“知、能、情”有机结合,采用多种音乐表现手段表现童谣内涵,引导学生积极参与音乐体验与探索,从音乐知识的理解到运用,注重学生的学习过程。
低年级学生好动,模仿能力强,对听到的音乐能自然地流露出相应表情或做出体态反应,在教学中应以直观教学为主,以听、奏、演等多种音乐活动形式,引导学生表现童谣,让学生用协调的身体尽情表达对音乐的感受,这样既提高了学生的模仿能力,同时也培养了学生良好的合作意识。
二、教学内容及教学目标分析:
本课是人教版小学音乐一年级上册第五单元《动画城》第二课时 读童谣《唐僧骑马咚得咚》。
(一)教学目标
1、通过欣赏国内外优秀的动画音乐、作品,让学生感受体验音乐中动画人物的情感,并能在音乐活动中表现动画人物的形态。
2、通过读童谣、表演等活动使学生进一步加强对音乐要素的感受能力,提高音乐表现力和创造能力。
3、学习童谣《唐僧骑马咚得咚》,认识木鱼和双响筒,能听辨这两种乐器的不同音色,并能用这两种乐器参与童谣伴奏。
结合本课的教学目标确立本课的教学重难点为:能按节奏读童谣《唐僧骑马咚得咚》,并能用动作表现童谣。能听辨木鱼和双响筒的不同音色,并能用这两种乐器参与童谣伴奏。为了解决教学的重难点我运用了激情导入法,视听结合法,示范法,欣赏法、情境法等教学方法,通过读童谣,模仿人物形象,选用打击乐器为童谣伴奏和编创简单的动作等活动,体验童谣带给人们的欢快情绪,培养学生合作交流、自主创新的能力。
三、媒体制作及使用说明
在教学中插入了动画片《蓝精灵》的片头曲,《冰雪奇缘》的片断。通过这些动画的播出,让学生认识并喜爱丰富多彩的动画人物,对中外的动画作品有初步的了解。也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活跃了课堂的气氛,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四、教学评价及反思
本课的教学设计以审美体验为核心,以兴趣爱好为动力,根据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和审美心理特征,以丰富多彩的教学形式,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通过这节课的教学,我深刻体会到:在低年级音乐教学中要以快乐教学为主线,让学生体验音乐带来的喜悦和自信。在教学中让学生在合作交流中升华对童谣的认识,在编创活动中使学生获得充分的情感体验。
课 题
《唐僧骑马咚得咚》
课 型
综合课
教 者
高俊惠
课 时
2课时
教学目标
1、情感目标:通过欣赏国内外优秀的动画音乐、作品,让学生感受体验音乐中动画人物的情感,并能在音乐活动中表现动画人物的形态。
2、能力目标通过读童谣、表演等活动使学生进一步加强对音乐要素的感受能力,提高音乐表现力和创造能力。:
3、知识目标:学习童谣《唐僧骑马咚得咚》,认识木鱼和双响筒,能听辨这两种乐器的不同音色,并能用这两种乐器参与童谣伴奏。
重点
能按节奏读童谣《唐僧骑马咚得咚》,并能用动作表现童谣。
难点
能听辨木鱼和双响筒的不同音色,并能用这两种乐器参与童谣伴奏。
教具
多媒体课件、电子琴 、 木鱼 、 双响筒 、 人物头饰。
教学过程
师生活动
设计意图
一、组织教学
二、教读童谣
三、表现童谣
四、拓展延伸
五、回归升华
播放视频《一个师傅三徒弟》。
提问:歌曲中唱到了哪些人物呀?
1、分句教读童谣
2、完整读童谣(恒拍)。
3、师生接龙读童谣。
4、将学生分组接龙读童谣。
5、设计动作表演读童谣(恒拍)。
6、认识学习木鱼和双响筒。
1、用木鱼和双响筒为童谣伴奏。
1、欣赏国内外动画片,感受表现动画音乐。
1、打击乐伴奏读童谣,并戴头饰表演。
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通过读童谣,模仿人物形象,选用打击乐器为童谣伴奏和创编简单的动作等活动,体验童谣带给人们的欢快情绪。
培养学生表现音乐的能力及在集体中配合的能力。
通过这些动画的播出,让学生认识并喜爱丰富多彩的动画人物,对中外的动画作品有初步的了解。
教学中以快乐为主线。使学生获得充分的情感体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