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 元曲三首
?诗海拾贝
【双调】沉醉东风
关汉卿
咫尺的天南地北,霎时间月缺花飞。手执着饯行杯,眼阁着别离泪。刚道得声“保重将息”,痛煞煞教人舍不得。“好去者。望前程万里!”
【赏析】 这是一支为表现离愁别绪而作的小令,描写饯行话别之际的两情依依,可以说是一首声情并茂的用散曲写就的“长亭送别”。此曲入手即总摄离别时的感受,开头两句对偶,表现离别者内心的痛苦,情绪的凝重。接着写送行的场面,饯行的女子,手上端着酒杯,眼里盈盈珠泪。后几句着重写临别赠言的场面:她刚刚对离人说了声保重将息,便心如刀割,再也说不下去了。
?语林撷英
元曲名句集锦
1.利名竭,是非绝,红尘不向门前惹。(马致远《夜行船·秋思》)
2.百岁光阴如梦蝶,重回首往事堪嗟。今日春来,明朝花谢。急罚盏夜阑灯灭。(马致远《夜行船·秋思》)
3.花有重开日,人无再少年。(关汉卿《窦娥冤》)
4.我是个蒸不烂、煮不熟、捶不扁、炒不爆,响当当一粒铜豌豆。(关汉卿《南吕·一枝花·不伏老》)
5.凤凰台上暮云遮,梅花惊作黄昏雪。(白朴《双调·驻马听》)
6.云来山更佳,云去山如画;山因云晦明,云共山高下。(张养浩《双调·雁儿落兼得胜令》)
?作者卡片
姓 名 马致远
朝代/生卒年 元代/约1250~1321
字号称谓 字千里,号东篱
籍 贯 大都(今北京)
相关资料 元贞书会的中坚人物,有“曲状元”之称,与关汉卿、白朴、郑光祖合称“元曲四大家”。在前期的散曲作家中,他被誉为“元人第一”。代表作品有《天净沙·秋思》《汉宫秋》《东篱乐府》等
姓 名 关汉卿
朝代/生卒年 元代/约1234~1300
字号称谓 号已斋叟(或作已斋,一斋)
籍 贯 大都(今北京)
相关资料 元杂剧作家,“元曲四大家”之首,编有杂剧67部,现存18部。主要作品有《窦娥冤》《救风尘》《望江亭》《拜月亭》《鲁斋郎》《单刀会》《调风月》等
姓 名 睢景臣
朝代/生卒年 元代/生卒年不详
字号称谓 字景贤,一作嘉贤,名舜臣。后字嘉贤,又字嘉宾
籍 贯 扬州(今属江苏)
相关资料 散曲艺术成就颇高,作品有《哨遍·高祖还乡》等
?背景呈现
《【双调】蟾宫曲·叹世》
马致远年轻时热衷功名,有“佐国心,拿云手”的政治抱负,但一直没能实现,在经过了二十年漂泊生涯之后,他看透了人生,遂生退隐的念头,晚年过着“林间友”“世外客”的闲适生活。此时正遭遇人生的低谷,从官位跌落为百姓,世态炎凉给他以沉重打击。于是,便借历史事件来宣泄对现世的牢骚,感喟世道无常、人生如梦,表现对功名事业的厌弃。
《【般涉调】哨遍·高祖还乡》
汉高祖荡平天下当了皇帝后,杀了淮阴侯韩信,又亲自率兵攻打造反的淮南王英布,威风凛凛地回到故乡沛县。据《史记·高祖本纪》记载刘邦还乡不仅神气,而且还很热闹。作者没有按照史实描写刘邦还乡情景,而是以嬉笑怒骂的手法,揭露刘邦的无赖出身,剥下皇帝的神圣面具,还其欺压百姓的真面目,以此来暗示在元代阶级压迫与民族压迫都很深重。
?知识链接
元 曲
元曲原本来自所谓的“蕃曲”“胡乐”,首先在民间流传,被称为“街市小令”或“村坊小调”。随着元灭宋入主中原,它先后在以大都(今北京)和临安(今杭州)为中心的南北广袤地区流传下来。元曲有严密的格律定式,每一曲牌的句式、字数、平仄等都有固定的格式要求。
1.字音
蟾宫(chán) 蒯通(kuǎi) 南柯(kē)
兀的(wù) 凭阑(lán) 銮舆(luán)
糨(jiànɡ) 一 (diū) 踢蹬(dēnɡ)
·
拽坝(zhuài) 揪捽(jiū)(zuó)
2.通假字
①畅好是妆幺大户 “妆”通“装”,装模作样
②瞎王留引定火乔男女 “火”通“伙”,一伙
③匹头里几面旗舒 “匹头”通“劈头”,当头,迎面
④也曾与我喂牛切草,拽坝扶锄 “坝”通“耙”,一种平地碎土的农具
⑤明标着册历,见放着文书 “见”同“现”,现成的
3.一词多义
4.词类活用
①凭阑拂袖杨花雪 袖、雪,名词作状语,用衣袖、像雪一样
②红漆了叉,银铮了斧 红、银,名词用作状语,用红色、用银
③春采了桑,冬借了俺粟 春、冬,名词用作状语,在春天、在冬天
5.古今异义
①瞎王留引定火乔男女
古义:装模作样,亦含丑、坏的意思。
今义:乔装。
②一边又要差夫,索应付
古义:须。
今义:索取。
③穿着些大作怪衣服
古义:奇怪。
今义:比喻坏人或坏思想捣乱,起破坏作用。
④你本身做亭长耽几盏酒
古义:嗜好。
今义:耽搁。
6.特殊句式
项废东吴,刘兴西蜀 省略句、状语后置句
7.名句默写
①成也萧何,败也萧何。(马致远《【双调】蟾宫曲·叹世》)
②自送别,心难舍,一点相思几时绝?凭阑拂袖杨花雪。溪又斜,山又遮,人去也。(关汉卿《【南吕】四块玉·别情》)
1.《【双调】蟾宫曲·叹世》中哪句话表明了作者超然物外,不问世事的态度?《【南吕】四块玉·别情》刻画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我的理解] 第一问:醉了由他。第二问:刻画了一幅女子惆怅痴立楼上,扶栏极目远送眷念之人的画面。
2.《【般涉调】哨遍·高祖还乡》讲述了一个怎样的故事?试用一句话概括。
[我的理解] 讲述了无赖刘邦做皇帝后,耀武扬威回家乡,却被知情乡民揭底嘲笑的故事。
3.文脉梳理
【般涉调】哨遍·高祖还乡
.马致远的《【双调】蟾宫曲·叹世》运用了大量的典故,这有何用意?在创作上有什么技巧?
[名师指津] 结合“项废东吴”“刘兴西蜀”等典故分析其借古讽今感慨世事人生的手法即可。
[我的理解] “叹世”本是抒发对现实的不满,但本曲却无一字言及当世,而是通过“咏史”来达到“叹世”的目的,“项废东吴”“刘兴西蜀”本是历史上极为壮丽的一页,却被说成是瞬息幻无的南柯一梦;韩信虽屡建奇功却不能因事而立身,蒯通劝韩信之言亦近似疯话。在作者看来,功业无用,世道无常,人生如梦,其牢骚之态跃然纸上,这种借古吟今的曲笔,正是作者的高明之处。
.关汉卿的《【南吕】四块玉·别情》可以分成几个层次?采用了怎样的手法?在语言上有怎样的特点?
[名师指津] 围绕“情”和“景”分层并指出每层采用的抒情方式,指明其通俗而有韵味的语言特点。
[我的理解] 这首小令可分为两个层次,两层的写法完全不同:前三句为第一层,写离别相思之苦,用直抒胸臆的方法;第二层是以景托情,言尽而意不尽。本曲语言通俗浅白,自然朴实,但又婉曲柔媚,读来韵味悠长。
.关汉卿的《【南吕】四块玉·别情》中“凭阑拂袖杨花雪。溪又斜,山又遮,人去也”运用了什么样的表现手法?描绘了一幅怎样的图景?
[名师指津] 点明寄情于景的手法,解说句子意境。
[我的理解] 这四句寄情于景,描绘了一幅令人心痛欲碎的情境。倚着栏杆伫立凝望着情人远去,因伫立凝望已久,如雪的杨花纷纷飘落在身上,也全然不觉。情人走远了,还在凭栏远眺,频频招手。
.作者在《【般涉调】哨遍·高祖还乡》一文中,以一个乡民的视角来写高祖还乡,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名师指津] 从突出揭示刘邦本来面目、增强讽刺效果的角度作答。
[我的理解] 作者从乡民的视角来写高祖还乡这一事件,使文章更幽默诙谐,富有讽刺意味。
(1)全篇语言皆出乡民之口,统统按农村中常见的事物和农民惯用的语言叙写和描绘,看似嘲笑乡民“有眼不识泰山”,实则充分暴露了汉高祖流氓无赖的本来面目。
(2)作者借乡民之口嬉笑怒骂,巧妙地运用“变形”手法,赋予皇帝庄严华丽的外表以极其荒诞的内涵,把皇帝的旗队、仪仗队、卫队侍从说成是“鸡学舞”“狗生双翅”“蛇缠葫芦”“甜瓜苦瓜”等,也造成形式与内容、现象与本质的强烈反差,从而收到寓庄于谐、滑稽可笑的强烈讽刺效果。
.《【般涉调】哨遍·高祖还乡》写的是高祖还乡,主角不很快出场,而要用一大半的篇幅去写支差迎驾、銮舆仪仗之类的场面。这是一种什么样的手法?这样写的目的是什么?
[名师指津] 点明铺陈、欲抑先扬的手法及作用即可。
[我的理解] (1)这是一种反复铺陈、欲抑先扬的手法。
(2)目的是造成戏剧性效果。
历史上,汉高祖刘邦还乡确有其事,那是他率军平叛得胜还军途中,以一个一统天下、威加海内的英雄身份荣归故里的。他受到了家乡父老的热忱招待,与故旧欢饮达十数日;而《【般涉调】哨遍·高祖还乡》一文中,刘邦却被刻画成了一个“无赖”形象。对本文的这种处理方式,你如何理解?
[名师指津] 可从文本的积极意义、作者的进步思想等方面分析。
[我的理解] (示例)作者没有纯客观地描述那种热烈壮观的场景,而是通过一个生活在社会底层农民的眼睛,生动地勾勒了那个流浪皇帝衣锦还乡的排场情况、装腔作势的丑恶嘴脸以及卑贱时期的丑恶行径,从而撕下了封建最高统治者的神圣面目,否定了他的无上权威。在封建社会对皇权大胆否定,流露对最高统治者的反抗情绪,显示了作者超人的勇气和进步的历史观、政治观,具有进步意义。
【双调】蟾宫曲·叹世
【南吕】四块玉·别情
【般涉调】哨遍·高祖还乡
〔耍孩儿〕,)
〔五煞〕
〔四煞〕
〔三煞〕
〔二煞〕
〔一煞〕
〔尾声〕
借古喻今之要
?写法指导
马致远的《【双调】蟾宫曲·叹世》,意在抒发对现实社会的不满,但全篇并无一字针砭当世,而只是罗列一个又一个历史故事,借助对历史的联想来表现作者的意图,通过“咏史”达到“叹世”的目的,这种借古喻今的技巧是很高明的。
“借古喻今”就是指假借评论古代某人某事的是非,影射现实。它是一种常用的写作手法,是针砭时弊、激浊扬清的投枪,是发表感想、陈述主张的载体,是惩恶扬善、警诫人世的利剑,在写作中使用借古喻今的写作手法要注意以下几点:
1.要明确文章所要传达的是与非。
以《扁鹊见蔡桓公》为例,文章以蔡桓公的病情发展为线索,按时间顺序叙述了扁鹊与蔡桓公的四次会见。但蔡桓公对扁鹊的前三次诊断均表现出“不应”“不悦”“不应”的态度,到了第四次,病在“骨髓”无法医治时,蔡桓公“使人索扁鹊”,但为时已晚,蔡桓公错过了医治疾病的最佳时机。从中我们不难看出蔡桓公的固执己见、顽固不化。是非曲直已经不言而喻。
2.要联系社会,结合现实,引以为鉴。
明确了文章内容的“是非”,就能够得出正确结论。更重要的是,正确的人与事要弘扬,错误的要规避。还以《扁鹊见蔡桓公》为例,文章给我们的启迪是非常明确的:对待自己的缺点、错误,也要像对待疾病一样,绝不能讳疾忌医,而应当虚心接受别人的意见、批评,并且能够及时改正,只有这样,才能防患于未然,否则只能是丧失机会甚至付出生命的代价,最终后悔莫及。
3.“喻今”要实事求是,不可无中生有或夸大其词。
借古喻今不是简单地就“古事”论“今事”,发一通牢骚,说两句怪话,也不是凭一腔道德热情,义愤填膺地说两句大而无当的“正确话”。说到底,借古喻今是一门级别很高的艺术手法。在写作中要想在尺幅之内表现出深刻的思想、高超的见识,远非一般人想的那么容易,这就需要丰富的积淀,需要理性的思维,需要精心的构思。
?范文示例
雨润万物,馨香满天
初春时节,绵绵的细雨纷纷扬扬地散落人间,飘零的花瓣也悄然地零落成泥。细雨湿衣看不见,闲花落地听无声。这一切真的归于沉寂了吗?君不见细雨过后滋润万物,一片生机盎然;君不见闲花飘零馨香满天,化作春泥更护花。
时间的巨轮隆隆碾过,在历史的厚重中留下了一行行车辙。我于那泥土微湿的痕迹中看到了那泥水化成的细雨,滋润万物;又于那浸润清香的泥土上看到一行娇小的脚印,记录有人穿着秀美的花鞋从这里走过。
你“少时陈力希公侯,许国不复为身谋”,然而“永贞革新”的失败使你身败名裂,辘辘南行的车轮碾碎了你峨冠博带的梦。
然而,岭南的瘴疫并不能将你击倒,你化身那绵绵的细雨,尽自己微薄之力造福永州百姓。你打了井,办了学,放了奴婢,在这片蛮荒之地营造出一片绮丽的风景。
你以一戴罪之身,化身为绵绵细雨,无声无息地滋润着岭南万物。在你身后是一个但求无愧于心的灵魂,是祖国边陲的一抹绿意,细雨湿衣看不见,浸润万物显芳华。
一纸诏书,汉匈和亲,令多少后宫佳丽听此凋朱颜,只有你——柔弱而美丽的昭君,毅然担起了保家卫国的重担。
别长安,出潼关,江南再难见。站在明月初升的祁连山上,你无怨无悔地将抱着琵琶的如花身影投向大漠,许下誓言:愿保汉匈百年好,直至“独留青冢向黄昏”。
你将韶华容颜,化身为飘零的花瓣,散落于大漠沙尘中,以宽容的大爱庇护着天下苍生,在你身后是一片手足和睦,国泰民安,是大漠中一曲旷远的胡笳音,闲花落地听无声,化作春泥更护花。
世间万物便是在这种循环往复中生生不息,繁衍万代。片言居要,百意烛照。细雨虽然渺小而无形,但它在滋润万物的过程中被吸引,得到了永生;繁花在落地之后虽淡去了雍容华贵,但却在化作春泥更护花的奉献中得到了重生。
愿生命的大河生生不息,愿人生的鲜花长开不败。
在《哨遍·高祖还乡》里,一个被达官贵人捧入云端、至高无上的人物,原来有着这么多劣迹。剥开他虚假的神圣外衣,皇帝还不如一个正直的平民百姓。在元代,阶级压迫和民族压迫都很深重,作者嬉笑怒骂,蔑视、斥责的不只是历史上的刘邦,还有腐朽黑暗的社会现实。对最高统治者淋漓尽致的揭露和无情的斥责,表现了作者进步的思想和胆识。在皇家史书的记载中,刘邦出生前,他母亲“梦与神遇”;他出生后,上空总有祥云伴着他。这种非凡的出生就决定了他辉煌的前途。岂止是刘邦,一切帝王登基后,那些曲意奉承的史家,总要编造出无数谎话来,意在说明这是天命,而睢景臣却敢于打破这种谎言,对皇权进行挑战。
?适用话题
请君试问东流水
李元洛
人生天地之间,有大漂泊与小漂泊,而“漂泊”本来从水,小漂泊和水结下的更是不解之缘。
在茫茫的宇宙之中,人本来就如一叶浮萍。李白早就说过“天地者,万物之逆旅,光阴者,百代之过客”,他将天地比喻为万物当然也包括人在内的临时旅舍,实际上是指生命短暂的人,在无穷无尽的时空中有如一次漂泊,此为“大漂泊”。而小漂泊呢?今日之人一生尚且迁流升沉不定,何况是命运更难自己握在掌中的古人?去边塞征战,赴都会赶考,官宦迁徙,游贾四方,战争离乱,虽然安土重迁是中华民族的传统观念,但众生仍然不免自觉或被迫四处漂泊。加之古代的交通与通讯原始落后,既无汽车的四轮或火车的千轮飞转,也无现代的超音速飞机一鸟绝云,出门在外靠的是李贺的“蹇驴”,顶多是李白的“五花马”,再不然就是张继的载满夜半钟声的“客船”。古代传说中虽然已有“顺风耳”“千里眼”的想象,但电报电传与可视电话电子邮件这些现代科技,古人远远无缘和现代人一起“有福同享”。本来就漂泊无定,加之音讯不通,后会不是有期而是难期,众生的乡愁与忧思就愈加绵长,而那种不知归宿无所凭依的悲凉与悲怆之感,也就愈加深重。
漂泊的旅人,在《诗经》中就可以看到他们最早的身影,在先是大发展后是大动乱的唐代,也不知诞生过多少羁旅行役的诗章,何况是开国一度繁荣后来又偏安江南的宋代?宋代写漂泊生涯的词,大多表现了中国人和中国诗人那种根深蒂固的乡愁,那种偏于地理与亲情的对故乡的怀想。例如柳永,在宋词人之中,他是萍踪浪迹最多的一位,也是写乡愁最多的作者。他先居河东,后来南迁定居于崇安(今属福建),青年时期活动于汴京,复又浪游江南各地,遍历淮岸楚乡。其中他回过福建故里,在《题中峰寺》诗中有“旬月经游殊不厌,欲归回首更迟回”之句,对故乡一往情深。他有一首《八声甘州》,苏轼极为欣赏,认为其中佳句“不减唐人高处”:
对潇潇暮雨洒江天,一番洗清秋。渐霜风凄紧,关河冷落,残照当楼。是处红衰翠减,苒苒物华休。惟有长江水,无语东流。
不忍登高临远,望故乡渺远,归思难收。叹年来踪迹,何事苦淹留?想佳人、妆楼颙望,误几回、天际识归舟。争知我,倚阑干处,正恁凝愁!
这位最善于表现游子情怀的词人,在《八声甘州》这首名作中抒写他的旅人望远之怀,客子思乡之念,行役羁旅之愁,登高临远之思,就是以秋日黄昏的长江为背景,从头至尾,长江的波浪拍痛了他的乡愁也拍湿了他的诗行。
南宋末年的蒋捷是一位颇具创造性的诗人,他写于南宋灭亡之后的《虞美人·听雨》,自是千古传唱的于个人于时代都是丰碑式的作品,他的《一剪梅·舟过吴江》呢?写水与漂泊,写漂泊与离愁,也是青钱万选之作:
一片春愁待酒浇。江上舟摇,楼上帘招,秋娘渡与泰娘桥,风又飘飘,雨又潇潇。
何日归家洗客袍?银字笙调,心字香烧。流光容易把人抛,红了樱桃,绿了芭蕉。
蒋捷是江苏宜兴人,家在太湖之西岸,而吴江则是太湖东岸的吴江县。词人在东漂西泊的旅途中,船过吴江,又逢春雨,他自然怀念他在不远的家乡和家中亲情的温馨,并发出年华似水有家难归的人生慨叹。“红”与“绿”本是形容词,在这里被创造翻新,让它们兼职打工成为动词,照亮照花了历代读者的眼睛。其中的“红了樱桃,绿了芭蕉”,也许是从李煜的“樱桃落尽春归去”点化而来,但贵为帝王才子的李煜,也会要承认青出于蓝而胜于蓝吧?
漂泊,大约也是诗歌的一个永恒的主题了。在当代,海峡彼岸认同大陆,尊重民族文化如割不断的脐带的众生,远在他乡异域海角天涯的炎黄子孙,他们的灵魂深处,大都不免有一种沉重的漂泊之感,他们常常在海风中西风里回首他们血脉相连的故国,所以余光中早年曾有名诗《乡愁》与《乡愁四韵》,与江水和海水相关。最近他在《母亲与外遇》一文中,又说“大陆是母亲,台湾是妻子,香港是情人,欧洲是外遇”,而“那无穷无尽的故国,四海漂泊的龙族叫他做大陆,壮士登高叫他做九州,英雄落难叫他做江湖”。而另一位台湾名诗人洛夫呢?他当年就曾借李白的酒杯,浇自己胸中的块垒,在《床前明月光》一诗中,他就说“不是霜啊/而乡愁竟在我们的血肉中旋成年轮/,在千百次的/月落处/只要一壶金门高粱/一小碟豆子/李白便把自己横在水上/让心事/从此渡去”。当代台湾优秀诗人所写的漂泊之感,许多都与“水”相连,而且大都能从唐诗宋词中找到它们的渊源与血缘,犹如一株花开千年的老树,新花虽然已不是旧花,但植物学家仍可以为新花寻根问祖。
“云养猫”为什么火
史一棋
肚皮柔软,脚步轻盈,脾性高冷……最近,猫咪在网络社交中被捧得大红大紫。“一日‘吸猫’,终身戒猫,科学戒猫要趁早!”这道出了“猫奴”们对猫咪难以割舍的狂热。
并非所有人都具备养猫的条件,于是很多人通过社交平台上养猫主人发出的图片与视频,实时关注猫咪成长,获得情感满足,这被称为“云养猫”,从中甚至还衍生出一种小众产业经济,宠物博主就是较早的一批开拓者。
诗人陆游曾写下“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豪言壮语,家喻户晓,但很少有人知道,与此同时,他还写下“溪柴火软蛮毡暖,我与狸奴不出门”的诗句。看来,对于猫咪的钟爱古已有之。饲养宠物本就是一种排解社会现实压力、获得心灵慰藉的途径,而互联网又为“云养猫”增添了几分社交意义。但是,这些好像还不足以解释“云养猫”在青年群体中走红的深层心理动因。
细细回忆,网上广为流传的猫咪一般都是大眼睛、短鼻梁、小圆脸,这种可爱的形象之所以受到追捧,是因为能激发起人心底宠溺和保护的欲望。城市中的所谓“空巢青年”,保护欲往往无处安置,因此更容易倾注在猫咪身上。除了“软萌”,“丧”“高冷”“呆萌”等不同特点的猫咪被制成各样的表情包,微信互发猫咪表情包似乎已成为一种新的社交语言。
高冷、面无表情的猫咪尤受宠爱,因为“高冷范”恰是当下青年人的心理投射。在平时生活工作中,他们本就缺乏表达真实情感的特定渠道,面对屏幕另一端的猫咪,正好可以将自己的情感臆想地投射到猫咪上,成为心灵依托。“云养猫”的过程,与其说是青年人在同猫咪对话,不如说是在同自己的心灵交流。
其实,在某种程度上,猫咪不仅投射内心情感,更是青年人自我认知的替代品。不需要牵着遛弯、不会黏着主人不放、在黑暗中跳跃疾行……猫咪的这些习性同呼吁独立、习惯熬夜、过着非传统生活方式的青年人极度契合。此外,走红猫咪一般都表现出对周围事物包括自己主人的“不屑一顾”,颇有一些不与世俗同流的孤傲风骨,他们恰好借此一抒己怀。
因此,与其说“云养猫”大行其道,不如说是青年人换一种社交方式,展现自我。
一、基础考查
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注音,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蒯通(kuǎi) 凭阑(lán) 銮舆(luán)
B.糨来(jiànɡ) 银铮(zhēnɡ) 抬头觑(qù)
C.田契(qì) 豆几斛(hú) 揪捽住(cuì)
D.耽酒(dān) 拂袖(fú) 一(diū)
解析:选C。C项,“捽”读“zuó”。
下列词语释义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南柯:即南柯一梦,泛指一场梦,或比喻一场空欢喜。
B.成也萧何,败也萧何:今指事情的成败或好坏都由于同一个人。
C.胡阑:合音为“环”,即圆圈的图案,月亮的形状。
D.但有的差使无推故:但有,所有。推故,推给故交朋友。
解析:选D。D项,“推故”意思是借故推辞。
下列对课文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双调】蟾宫曲·叹世》意在抒发对现实社会的不满,但全篇并无一字针砭当世,而是通过“咏史”达到“叹世”的目的。
B.《【南吕】四块玉·别情》写离别相思之苦,通篇采用直抒胸臆的方法,“溪又斜,山又遮,人去也”给人以无限联想。
C.《【般涉调】哨遍·高祖还乡》突出体现了元曲特点,使用口语、俚语,读起来明白、流畅、生动,与唐诗宋词用语力求典雅不同。
D.《【般涉调】哨遍·高祖还乡》嘲讽刘邦骄傲丑态,揭露他的老底,数落他的无赖行径,表现对他的蔑视,思想富于进步性。
解析:选B。《【南吕】四块玉·别情》写的是女子对情人的相思之情,且不是通篇采用直抒胸臆的方法。
下列文学常识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关汉卿、王实甫、白朴、马致远被称为“元曲四大家”,他们的代表作分别有《窦娥冤》《西厢记》《汉宫秋》《倩女离魂》。
B.“南戏中兴之祖”是人们对南戏优秀作品《琵琶记》的誉称,该剧为元末高则诚所作。
C.“临川四梦”是明代剧作家汤显祖四部剧作的合称,即《牡丹亭》《南柯记》《邯郸记》《紫钗记》。因作家是江西临川人,且四部作品皆以神灵梦感来启开情节,故得此名。
D.马致远,字千里,号东篱,元散曲作家中成就最高者。其中《天净沙·秋思》及《夜行船·秋思》尤为著名。
解析:选A。“元曲四大家”指元曲作家关汉卿、郑光祖、白朴、马致远,其代表作分别为《窦娥冤》《倩女离魂》《墙头马上》《汉宫秋》。
二、阅读理解
(一)阅读下面的元曲,完成5~6题。
【双调】折桂令 九日①
张可久②
对青山强整乌纱。归雁横秋,倦客思家。翠袖殷勤,金杯错落,玉手琵琶。人老去西风白发,蝶愁来明日黄花。回首天涯,一抹斜阳,数点寒鸦。
【注】 ①九日:又称“重九”,即我国传统的农历九月初九,重阳节。②张可久:曾任典史等小吏,一生怀才不遇,时官时隐,仕途上很不得意,平生好遨游,足迹遍江南各地,晚年居杭州。此为张可久晚年之作。
5.下列对这首元曲的理解和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前三句,写作者登高时所见之景,“秋”“归雁”之意象传达出困倦游子对功名未就、仕途失意的烦躁。“强整乌纱”表现了作者怀才不遇的苦闷。
B.七、八两句,“人老去西风白发,蝶愁来明日黄花”是作者有感于眼前之景,有思于今非昔比的境况而发出的深沉感慨。
C.面对已凋谢的黄花,连蜂蝶都要发愁,作者感叹:人生易老,好景不常,游子不要留恋他乡。
D.综观全曲,一个“思”字贯穿全篇。语言清丽,对仗工整,清雅自然,具有典雅蕴藉之美,堪称元散曲中的精品。
解析:选A。A项“秋”“归雁”之意象和“强整乌纱”的动作传达出困倦游子对家的思念。
6.作品末尾三句化用宋代词人秦观《满庭芳》的诗句“斜阳外,寒鸦数点,流水绕孤村”,表达情感颇具特色,请结合全曲作简要赏析。
答:
答案:作者在此以景结情,写出眼前的凄清景象:回首茫茫天涯,只见一抹斜阳,几只远飞的寒鸦。这是景语,又是情语;渲染了一种凄凉的气氛,有助于思乡主题的表达。这既是实景,又是作者大半生人生路途的写照。苍凉微茫的景色,反映出作者漂泊无依的情怀,倦客之心、思乡之情溢于笔端。
(二)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7~8题。
登 泰 山
张养浩
风云一举到天关,快意生平有此观。
万古齐州烟九点,五更沧海日三竿。
向来井处方知隘,今后巢居亦觉宽。
笑拍洪崖咏新作,满空笙鹤下高寒。
7.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风云一举到天关”意思是从山下远望,风卷云烟,一下子冲上了山顶。
B.“快意生平有此观”是说此次看到泰山美景为生平最快意之事。“此观”,具体指颔联所写的景色。
C.“五更沧海日三竿”描写出泰山五更时刻太阳从云海涌出的壮观美景。
D.这首诗既写出登山所见之景,也写出登山感受;既给人美的享受,也给人思想的启迪。
解析:选A。A项,此句意思是:我伴着和风轻云一口气登上了南天门。
8.与杜甫的《望岳》相比,两诗描写景物的角度有何不同?请简要分析。
答:
答案:①杜诗是从泰山脚下远望,是诗人的想象;而本诗是登山后亲眼所见之景。②杜诗标题中的“望”字、诗中的“会当”表明作者没有登上泰山;张诗标题中的“登”字、诗中的“到天关”表明是作者登上泰山亲眼所见。
(三)阅读下面的诗,完成9~10题。
被檄夜赴邓州幕府
元好问
幕府文书鸟羽轻,敝裘羸马月三更。
未能免俗私自笑,岂不怀归①官有程。
十里陂塘春鸭闹,一川桑柘晚烟平。
此生只合田间老,谁遣春官②识姓名?
【注】 ①岂不怀归:出自《诗经·小雅·出车》。②春官:指礼部,礼部掌管人才推荐、选拔、考试诸事。
9.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句中“鸟羽轻”是指诗人把插有鸟羽的征召文书看得很轻,表现其不在意。
B.“敝裘羸马月三更”,紧承首句,“月三更”更是扣紧题目中的“夜赴”,写出了诗人连夜赶路的情景。
C.第二联中“官有程”三字,直接点明官府征召有期限要求,诗人接到文书后,不得不日夜兼程,向邓州进发。
D.本诗采用了虚实相生、用典等表现手法,收到了言简意丰、耐人寻味的艺术效果。
解析;选A。A.首句中“鸟羽轻”意义双关:征召文书上插有鸟羽,表示紧急;文书传送快,如同飞鸟一般的迅疾。
10.本诗流露出诗人哪些情感?请结合诗句进行分析。
答:
答案:①希望终老田园:岂不怀归的心情和此生只应与田园相伴到老的感慨。②心念国事:官府文书到了,半夜三更奔赴邓州幕府。③不得不应召为国效力的矛盾无奈之情:“官有程”与“只合田间老”的矛盾(“岂不怀归”与“官有程”的矛盾)。
三、语用创新
11.阅读下面的文字,然后分条概括《天净沙·秋思》成功的原因。
《天净沙·秋思》的小令,成为一种萧瑟、苍凉的意境——马致远意境。对于在暮色苍茫中,那个骑着瘦马、远离家乡、羁旅漂泊的人而言,他的形象凝聚着典型的中国落魄文人气质——潦倒失意,惆怅无奈,鬓先秋,泪空流,等待江山都老,颓唐带愁归……这样一幅年代久远,画在那种宣或绢上的水墨国画,具有天然的颓废之美,很适合骚客雅士乃至达官贵人的品位。
马致远的这首小令用一处鲜明、开阔、辽远、逼真的形象境界,使游子情思和天涯沦落人的苦楚充实其内,笼罩其外,使景的世界与人的情感融合,达到了古代诗词曲令的极致。时至今日,马致远依然是秋风肃杀,黄尘漫漫,红日西沉时那条天涯归路。大多数中国人都想上去站一站,使疲惫无羁的灵魂稍稍休憩……
答:
解析:此题考查压缩文段的能力。本则材料共两段,认真阅读原文,可明确:第一段重要信息为“他的形象凝聚着典型的中国落魄文人气质”,第二段重要信息为“马致远的这首小令用一处鲜明、开阔、辽远、逼真的形象境界,使游子情思和天涯沦落人的苦楚充实其内,笼罩其外,使景的世界与人的情感融合”。这两点是《天净沙·秋思》成功的原因。根据要求,概括即可。
答案:①小令的形象凝聚着典型的中国落魄文人气质。②小令用一处鲜明、开阔、辽远、逼真的形象境界,使游子情思和天涯沦落人的苦楚充实其内,笼罩其外,使景的世界与人的情感融合。
.阅读下面文字材料,按要求答题。
从我国京剧到地方戏曲曲艺,千百年来一直是由方言传承的,中国传统的戏曲曲艺,在当下面临着极其尴尬的处境,特别是地方戏曲曲艺,其最大的忧患是流失的观众,尤其是广大青少年观众,过去,我们总是批评戏曲的题材老、人员老、剧本老等等,其实,最重要的原因不是戏曲本身,而是方言地位的沦丧。方言处于语言的边缘位置,________________。与其说青少年是“看”不懂地方戏曲,不如说是“听”不懂。母语水平的匮乏,造成了母语文化的苍白,听不懂方言,自然也就无法理解地方戏曲。
(1)上面的文字材料在表述方面存在两处问题,请找出来并加以修改。
①将________________改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将________________改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请给文中横线处补写一个句子,使上下文语意连贯。
答:
解析:此题考查修改语病和语句表达准确、连贯的能力。“我国京剧”和“地方戏曲曲艺”是并列关系,不能用“从……到……”的表述方式;“其最大的忧患是流失的观众”句子主干是“忧患是观众”,明显搭配不当,应该改为“其最大的忧患是观众的流失”。解答第二问时,要抓住关键语句,如“中国传统的戏曲曲艺处境尴尬”“不是戏曲本身,而是方言地位的沦丧”,所以“方言处于语言的边缘位置”后面衔接内容应该是“地方戏曲也就随之衰落”。
答案:(1)①“从我国京剧到地方戏曲曲艺” “我国京剧和地方戏曲曲艺”
②“其最大的忧患是流失的观众” “其最大的忧患是观众的流失”
(2)(示例)地方戏曲也就随之衰落
13. 在马嵬,有一座杨贵妃墓,现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国家AAA级旅游景区。请你以该景区导游的身份为杨贵妃墓写一段解说词。要求:语意连贯,150字左右。
答:
解析:写杨贵妃墓的导游解说词,可以联系杨贵妃的身世、马嵬兵变及后人的诗词作品等来写。注意解说词要简明流畅,具有感染力,同时要注意题干对字数的限制。
答案:现在我们所处的位置是以“古冢留香,诗碑放彩”的独特魅力而驰名海内外的杨贵妃墓景区。据记载,安史之乱时,玄宗赐玉环自缢于马嵬,一代佳人香消玉殒。如今的墓园气势恢宏、厚重古雅。登临贵妃墓,欣赏前人的歌咏题词,我们能捕捉到从开元盛世到安史之乱的兴衰轨迹,透过李杨的爱情悲剧,我们能了解到宫廷的血腥和历史的沉重,发怀古思今之幽情。
PAGE
- 1 -
(共73张PPT)
第四单元 古典诗歌(2)
“妆”通“装”,装模作样
“火”通“伙”,一伙
“匹头”通“劈头”,当头,迎面
“见”同“现”,现成的
动词,行
动词,用,采用
动词,通“迤”,从旁跟着
动词,使用
助词,用在句中表停顿
助词,用在句末表感叹
助词,用在句末表判断
助词,用在句末表疑问
助词,用在句末表祈使
副词,凡,只要
副词,只,仅
动词,兴起,建立
动词,引发,引起
动词,使……兴旺
名词,情趣
动词,涌起
袖、雪,名词作状语,用衣袖、像雪一样
红、银,名词用作状语,用红色、用银
春、冬,名词用作状语,在春天、在冬天
装模作样,亦含丑、坏的意思。
须。
奇怪。
嗜好。
省略句、状语后置句
败也萧何
一点相思几时绝
凭阑拂袖杨花雪
本部分内容讲解结束
按ESC键退出全屏播放
》晨课诵读
书声琅琅诵诗文
》课前预
掀起你的盖头来
课堂探究案
吹尽狂沙始到金◆
课后拓展案亲
转益多师是师
蔑视
虚假
谎
高祖还乡
胆识
挑战
19 元曲三首
一、基础考查
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注音,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蒯通(kuǎi) 凭阑(lán) 銮舆(luán)
B.糨来(jiànɡ) 银铮(zhēnɡ) 抬头觑(qù)
C.田契(qì) 豆几斛(hú) 揪捽住(cuì)
D.耽酒(dān) 拂袖(fú) 一(diū)
解析:选C。C项,“捽”读“zuó”。
下列词语释义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南柯:即南柯一梦,泛指一场梦,或比喻一场空欢喜。
B.成也萧何,败也萧何:今指事情的成败或好坏都由于同一个人。
C.胡阑:合音为“环”,即圆圈的图案,月亮的形状。
D.但有的差使无推故:但有,所有。推故,推给故交朋友。
解析:选D。D项,“推故”意思是借故推辞。
下列对课文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双调】蟾宫曲·叹世》意在抒发对现实社会的不满,但全篇并无一字针砭当世,而是通过“咏史”达到“叹世”的目的。
B.《【南吕】四块玉·别情》写离别相思之苦,通篇采用直抒胸臆的方法,“溪又斜,山又遮,人去也”给人以无限联想。
C.《【般涉调】哨遍·高祖还乡》突出体现了元曲特点,使用口语、俚语,读起来明白、流畅、生动,与唐诗宋词用语力求典雅不同。
D.《【般涉调】哨遍·高祖还乡》嘲讽刘邦骄傲丑态,揭露他的老底,数落他的无赖行径,表现对他的蔑视,思想富于进步性。
解析:选B。《【南吕】四块玉·别情》写的是女子对情人的相思之情,且不是通篇采用直抒胸臆的方法。
下列文学常识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关汉卿、王实甫、白朴、马致远被称为“元曲四大家”,他们的代表作分别有《窦娥冤》《西厢记》《汉宫秋》《倩女离魂》。
B.“南戏中兴之祖”是人们对南戏优秀作品《琵琶记》的誉称,该剧为元末高则诚所作。
C.“临川四梦”是明代剧作家汤显祖四部剧作的合称,即《牡丹亭》《南柯记》《邯郸记》《紫钗记》。因作家是江西临川人,且四部作品皆以神灵梦感来启开情节,故得此名。
D.马致远,字千里,号东篱,元散曲作家中成就最高者。其中《天净沙·秋思》及《夜行船·秋思》尤为著名。
解析:选A。“元曲四大家”指元曲作家关汉卿、郑光祖、白朴、马致远,其代表作分别为《窦娥冤》《倩女离魂》《墙头马上》《汉宫秋》。
二、阅读理解
(一)阅读下面的元曲,完成5~6题。
【双调】折桂令 九日①
张可久②
对青山强整乌纱。归雁横秋,倦客思家。翠袖殷勤,金杯错落,玉手琵琶。人老去西风白发,蝶愁来明日黄花。回首天涯,一抹斜阳,数点寒鸦。
【注】 ①九日:又称“重九”,即我国传统的农历九月初九,重阳节。②张可久:曾任典史等小吏,一生怀才不遇,时官时隐,仕途上很不得意,平生好遨游,足迹遍江南各地,晚年居杭州。此为张可久晚年之作。
5.下列对这首元曲的理解和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前三句,写作者登高时所见之景,“秋”“归雁”之意象传达出困倦游子对功名未就、仕途失意的烦躁。“强整乌纱”表现了作者怀才不遇的苦闷。
B.七、八两句,“人老去西风白发,蝶愁来明日黄花”是作者有感于眼前之景,有思于今非昔比的境况而发出的深沉感慨。
C.面对已凋谢的黄花,连蜂蝶都要发愁,作者感叹:人生易老,好景不常,游子不要留恋他乡。
D.综观全曲,一个“思”字贯穿全篇。语言清丽,对仗工整,清雅自然,具有典雅蕴藉之美,堪称元散曲中的精品。
解析:选A。A项“秋”“归雁”之意象和“强整乌纱”的动作传达出困倦游子对家的思念。
6.作品末尾三句化用宋代词人秦观《满庭芳》的诗句“斜阳外,寒鸦数点,流水绕孤村”,表达情感颇具特色,请结合全曲作简要赏析。
答:
答案:作者在此以景结情,写出眼前的凄清景象:回首茫茫天涯,只见一抹斜阳,几只远飞的寒鸦。这是景语,又是情语;渲染了一种凄凉的气氛,有助于思乡主题的表达。这既是实景,又是作者大半生人生路途的写照。苍凉微茫的景色,反映出作者漂泊无依的情怀,倦客之心、思乡之情溢于笔端。
(二)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7~8题。
登 泰 山
张养浩
风云一举到天关,快意生平有此观。
万古齐州烟九点,五更沧海日三竿。
向来井处方知隘,今后巢居亦觉宽。
笑拍洪崖咏新作,满空笙鹤下高寒。
7.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风云一举到天关”意思是从山下远望,风卷云烟,一下子冲上了山顶。
B.“快意生平有此观”是说此次看到泰山美景为生平最快意之事。“此观”,具体指颔联所写的景色。
C.“五更沧海日三竿”描写出泰山五更时刻太阳从云海涌出的壮观美景。
D.这首诗既写出登山所见之景,也写出登山感受;既给人美的享受,也给人思想的启迪。
解析:选A。A项,此句意思是:我伴着和风轻云一口气登上了南天门。
8.与杜甫的《望岳》相比,两诗描写景物的角度有何不同?请简要分析。
答:
答案:①杜诗是从泰山脚下远望,是诗人的想象;而本诗是登山后亲眼所见之景。②杜诗标题中的“望”字、诗中的“会当”表明作者没有登上泰山;张诗标题中的“登”字、诗中的“到天关”表明是作者登上泰山亲眼所见。
(三)阅读下面的诗,完成9~10题。
被檄夜赴邓州幕府
元好问
幕府文书鸟羽轻,敝裘羸马月三更。
未能免俗私自笑,岂不怀归①官有程。
十里陂塘春鸭闹,一川桑柘晚烟平。
此生只合田间老,谁遣春官②识姓名?
【注】 ①岂不怀归:出自《诗经·小雅·出车》。②春官:指礼部,礼部掌管人才推荐、选拔、考试诸事。
9.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句中“鸟羽轻”是指诗人把插有鸟羽的征召文书看得很轻,表现其不在意。
B.“敝裘羸马月三更”,紧承首句,“月三更”更是扣紧题目中的“夜赴”,写出了诗人连夜赶路的情景。
C.第二联中“官有程”三字,直接点明官府征召有期限要求,诗人接到文书后,不得不日夜兼程,向邓州进发。
D.本诗采用了虚实相生、用典等表现手法,收到了言简意丰、耐人寻味的艺术效果。
解析;选A。A.首句中“鸟羽轻”意义双关:征召文书上插有鸟羽,表示紧急;文书传送快,如同飞鸟一般的迅疾。
10.本诗流露出诗人哪些情感?请结合诗句进行分析。
答:
答案:①希望终老田园:岂不怀归的心情和此生只应与田园相伴到老的感慨。②心念国事:官府文书到了,半夜三更奔赴邓州幕府。③不得不应召为国效力的矛盾无奈之情:“官有程”与“只合田间老”的矛盾(“岂不怀归”与“官有程”的矛盾)。
三、语用创新
11.阅读下面的文字,然后分条概括《天净沙·秋思》成功的原因。
《天净沙·秋思》的小令,成为一种萧瑟、苍凉的意境——马致远意境。对于在暮色苍茫中,那个骑着瘦马、远离家乡、羁旅漂泊的人而言,他的形象凝聚着典型的中国落魄文人气质——潦倒失意,惆怅无奈,鬓先秋,泪空流,等待江山都老,颓唐带愁归……这样一幅年代久远,画在那种宣或绢上的水墨国画,具有天然的颓废之美,很适合骚客雅士乃至达官贵人的品位。
马致远的这首小令用一处鲜明、开阔、辽远、逼真的形象境界,使游子情思和天涯沦落人的苦楚充实其内,笼罩其外,使景的世界与人的情感融合,达到了古代诗词曲令的极致。时至今日,马致远依然是秋风肃杀,黄尘漫漫,红日西沉时那条天涯归路。大多数中国人都想上去站一站,使疲惫无羁的灵魂稍稍休憩……
答:
解析:此题考查压缩文段的能力。本则材料共两段,认真阅读原文,可明确:第一段重要信息为“他的形象凝聚着典型的中国落魄文人气质”,第二段重要信息为“马致远的这首小令用一处鲜明、开阔、辽远、逼真的形象境界,使游子情思和天涯沦落人的苦楚充实其内,笼罩其外,使景的世界与人的情感融合”。这两点是《天净沙·秋思》成功的原因。根据要求,概括即可。
答案:①小令的形象凝聚着典型的中国落魄文人气质。②小令用一处鲜明、开阔、辽远、逼真的形象境界,使游子情思和天涯沦落人的苦楚充实其内,笼罩其外,使景的世界与人的情感融合。
.阅读下面文字材料,按要求答题。
从我国京剧到地方戏曲曲艺,千百年来一直是由方言传承的,中国传统的戏曲曲艺,在当下面临着极其尴尬的处境,特别是地方戏曲曲艺,其最大的忧患是流失的观众,尤其是广大青少年观众,过去,我们总是批评戏曲的题材老、人员老、剧本老等等,其实,最重要的原因不是戏曲本身,而是方言地位的沦丧。方言处于语言的边缘位置,________________。与其说青少年是“看”不懂地方戏曲,不如说是“听”不懂。母语水平的匮乏,造成了母语文化的苍白,听不懂方言,自然也就无法理解地方戏曲。
(1)上面的文字材料在表述方面存在两处问题,请找出来并加以修改。
①将________________改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将________________改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请给文中横线处补写一个句子,使上下文语意连贯。
答:
解析:此题考查修改语病和语句表达准确、连贯的能力。“我国京剧”和“地方戏曲曲艺”是并列关系,不能用“从……到……”的表述方式;“其最大的忧患是流失的观众”句子主干是“忧患是观众”,明显搭配不当,应该改为“其最大的忧患是观众的流失”。解答第二问时,要抓住关键语句,如“中国传统的戏曲曲艺处境尴尬”“不是戏曲本身,而是方言地位的沦丧”,所以“方言处于语言的边缘位置”后面衔接内容应该是“地方戏曲也就随之衰落”。
答案:(1)①“从我国京剧到地方戏曲曲艺” “我国京剧和地方戏曲曲艺”
②“其最大的忧患是流失的观众” “其最大的忧患是观众的流失”
(2)(示例)地方戏曲也就随之衰落
13. 在马嵬,有一座杨贵妃墓,现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国家AAA级旅游景区。请你以该景区导游的身份为杨贵妃墓写一段解说词。要求:语意连贯,150字左右。
答:
解析:写杨贵妃墓的导游解说词,可以联系杨贵妃的身世、马嵬兵变及后人的诗词作品等来写。注意解说词要简明流畅,具有感染力,同时要注意题干对字数的限制。
答案:现在我们所处的位置是以“古冢留香,诗碑放彩”的独特魅力而驰名海内外的杨贵妃墓景区。据记载,安史之乱时,玄宗赐玉环自缢于马嵬,一代佳人香消玉殒。如今的墓园气势恢宏、厚重古雅。登临贵妃墓,欣赏前人的歌咏题词,我们能捕捉到从开元盛世到安史之乱的兴衰轨迹,透过李杨的爱情悲剧,我们能了解到宫廷的血腥和历史的沉重,发怀古思今之幽情。
PAGE
- 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