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 诗词三首
?诗海拾贝
秋夜闻兰亭天章寺钟
陆 游
绝湖上兰亭,不过一炊顷。湖废缭堤行,往返常毕景。
犹有古寺钟,迢迢下重岭。烟云含莽苍,风露共凄冷。
萧然草堂卧,度此清夜永。百念一洗空,於焉发深省。
【赏析】 此诗作于嘉泰四年(1204)秋夜。诗中写到从住宅横渡鉴湖去兰亭,不过煮一顿饭的时间;但南宋时鉴湖的面积已大大缩小(湖废),陆游经常坐船到附近的偏门,从那里出发,沿湖堤去兰亭,而这湖堤就是有名的山阴道,因此往返都能饱赏美景。现在虽然自己已经回到家中,而且夜已深了,但是还能听到从远处传来的兰亭近旁天章寺的古钟声。在这清冷的长夜,诗人横卧在草堂的床上,虽说“百念一洗空”,却又感到“凄冷”“萧然”,钟声“发深省”。这首诗表达了作者对失地未收、壮志难酬的感慨,爱国爱乡之心跃然纸上。,?语林撷英
李煜名句集锦
1.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间。(《浪淘沙令》)
2.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相见欢》)
3.离恨恰如春草,更行更远还生。 (《清平乐》)
陆游名句集锦
1.古人学问无遗力,少壮工夫老始成。(《冬夜读书示子聿》)
2.位卑未敢忘忧国,事定犹须待阖棺。(《病起书怀》)
3.朱门沉沉按歌舞,厩马肥死弓断弦。(《关山月》)
姜夔名句集锦
1.春未绿,鬓先丝,人间别久不成悲。(《鹧鸪天·元夕有所梦》)
2.夜长争得薄情知,春初早被相思染。 (《踏莎行·自沔东来》)
3.燕燕飞来,问春何在?唯有池塘自碧。(《淡黄柳》)
?作者卡片
姓 名 李 煜
朝代/生卒年 五代南唐/937~978
字号称谓 字重光,初名从嘉,号钟隐、莲峰居士
籍 贯 彭城(今江苏徐州)
相关资料 精书法,善绘画,通音律,诗和文均有一定造诣,尤以词的成就最高。主要作品有《虞美人》《浪淘沙》《乌夜啼》等
姓 名 陆 游
朝代/生卒年 南宋/1125~1210
字号称谓 字务观,自号放翁
籍 贯 越州山阴(今浙江绍兴)
相关资料 擅长七言诗,他的七古、七律和七绝的成就都很高。其中的七律尤以对仗工整而著称。今存9 300首,是现留诗作最多的诗人。主要作品有《剑南诗稿》《渭南文集》《南唐书》《老学庵笔记》等
姓 名 姜 夔
朝代/生卒年 南宋/约1155~1209
字号称谓 字尧章,自号白石道人
籍 贯 饶州鄱阳(今江西波阳)
相关资料 精通音律,能自度曲,其词格律严密。代表作品有《暗香》《疏影》《扬州慢》等
?背景呈现
《虞 美 人》
宋太祖开宝八年(975年),宋兵攻克金陵,李煜投降,被软禁在汴京(今河南开封)的一座深院小楼上。第二年正月的一个月夜,距离他前一年正月受降时恰恰一年。他常怀念故国及当年帝王的豪华生活,对屈辱的囚徒生活极为怨恨,于是写下了这首词,命乐伎在他的生日七月七日之夕演奏。此词所表现的是作者的故国之恋。一个亡国之君念念不忘他过去的美好生活,自然会招来杀身之祸。太平兴国三年(978年),徐铉(南唐知制诰、翰林学士、吏部尚书,后随李煜归宋)奉宋太宗之命探视李煜,李煜叹息:“当初我错杀潘佑、李平,悔之不已!”徐铉退而告之,宋太宗闻之大怒,赐李煜自尽。
《书 愤》
这首词是在宋孝宗淳熙十三年(1186年)春陆游居家乡山阴时所作。陆游六十一岁时被黜,只能赋闲在乡,想那山河破碎,中原未收而“报国欲死无战场”,感于世事多艰,小人误国而“书生无地效孤忠”,于是,诗人郁愤之情便喷薄而出,写下了这首抒发胸中郁愤之情的诗。
《扬 州 慢》
在姜夔生活的年代里,南宋王朝国势危弱,长江以北的淮河一带已成为荒芜的边地,但大多数的士大夫却只顾宴饮逸乐,不思恢复。宋孝宗淳熙三年(1176年)冬,姜夔二十二岁,自汉阳出游,途经金人两次蹂躏、惨遭兵燹的扬州,看到昔日繁华的商业都城,已是“市尘尽荠麦,号角吹宵寒”,更显得空荡凄凉。眼前的景象和爱国的情思,激起他强烈的感情,词人用精辟的辞藻写成此曲,传为佳作。
?知识链接
花间词派:中国晚唐五代词派。五代后蜀赵崇祚选录唐末五代词人18家作品500首编成《花间集》(共10卷),这些词词风大体相近,词作内容多为歌咏旅愁闺怨,局限于男女燕婉之私,后世因而称之为花间派。温庭筠、韦庄是其代表作家。花间词在思想上无甚可取,但其文字富艳精工,艺术成就较高,对后世词作影响较大。
1.字音
虞美人(yú) 李煜(yù) 雕栏玉砌(qì)
塞上(sài) 淳熙(xī) 初霁(jì)
荠麦(jì) 豆蔻(kòu) 弥望(mí)
黍离(shǔ)
2.一词多义
(1)过
(2)为
(3)故
(4)犹
(5)兵
(6)算
3.词类活用
①夜雪初霁 名词活用为动词,下雪
②寒水自碧 名词活用为动词,呈现碧绿的颜色
③清角吹寒 形容词活用为名词,寒风
④中原北望气如山 名词作状语,向北
⑤千载谁堪伯仲间 名词作动词,引申为衡量人物差等之词
4.古今异义
①小楼昨夜又东风
古义:春风。
今义:指从东方刮来的风或指革命的力量或气势。
②犹厌言兵
古义:战争。
今义:士兵。
③渐黄昏
古义:接近。
今义:逐渐,一点一点地。
5.特殊句式
①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 宾语前置句、状语后置句、省略句
②中原北望气如山 宾语前置句
6.名句默写
①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李煜《虞美人》)
②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李煜《虞美人》)
③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陆游《书愤》)
④念桥边红药,年年知为谁生。(姜夔《扬州慢》)
1.填空:《虞美人》的情感基调是________,《书愤》的情感基调是________。
[我的理解] 愁 愤
2.结合小序思考:《扬州慢》上、下阕各侧重写了什么内容?
[我的理解] 上阕写词人路经扬州时的所见所闻,下阕写词人在扬州的心情和感慨。
3.文脉梳理
扬州慢
.“春花秋月”本是美好事物,作者为什么希望它结束呢?
[名师指津] 从词人亡国之君的绝望心境角度分析即可。
[我的理解] 李煜降宋后被封为违命侯,过着囚徒般的生活,他对人生已经绝望,所以见了春花秋月的无尽无休反而觉得厌烦。奇语劈空而下,问得很奇,却又在情理之中。为下文抒亡国之情,做好了铺垫。
.“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为什么会成为千古名句?
[名师指津] 分析以水喻愁的新奇和强烈的表达效果即可。
[我的理解] 这句话以水喻愁,显示出愁思如春水汪洋恣肆,一泻千里;又如春水之不舍昼夜,长流不断,无穷无尽。把感情在升腾流动中的深度和力度表达出来了,并赋予无形的愁以质感和具象。这两句充满了悲恨凄楚的感彩,其感情之深厚强烈,真如滔滔江水,大有不顾一切、冲决而出之势。诗人这种纯真深挚感情的全心倾注,让他为此付出了生命,因此也被千古传唱。
.试找出《书愤》诗中对比的内容,并体会这些对比所表现的思想情感。
[名师指津] 要围绕作者今昔对比、诸葛与权臣古今对比分析其愤懑不平的情怀。
[我的理解] 这首诗从立志报国的早岁写到衰鬓先斑的暮年,抒发了当年的抱负和今日的感慨,前四句慷慨奋发,后四句幽愤哀伤,情绪有起有伏,充满苍凉沉郁的情调,很有感人力量。
对比内容 作 用
昔日的浩气壮举 感慨岁月无情,壮志难酬
今日的年迈衰颓
诸葛亮的积极进取 表现诗人怀古伤今的悲愤和无奈。这也使诗人的情感起伏跌宕,形成波澜
当今权臣的苟且误国
.陆游诗作的突出特点是“多豪丽语,言征发恢复事”。《书愤》一诗哪两句最能体现这个特点?试加以分析。
[名师指津] “征发恢复”此处指作战收复沦丧国土,据此意找出相应诗句并分析诗人借此表达的意图或愿望。
[我的理解] “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最能体现这个特点。这两句形象地概括了25年前两次胜利的战斗:瓜洲渡击退金兵的进犯,大散关失而复得。意在表明南宋人民具有保卫自己国土的伟大力量,也使诗人的恢复之志具体化,可以想见他投身战斗、恢复失地的强烈愿望。
.《扬州慢》一词的下片“杜郎俊赏,算而今重到须惊”一句,杜牧为何而惊?该句在全词中有何作用?
[名师指津] 第一问:围绕设想杜牧看到现今扬州的惨状分析。第二问:说明其结构上的过渡和由此引出的上、下片对比作用即可。
[我的理解] 这是姜夔的设想,设想杜牧会因扬州城的“空”而“惊”,反映了现实的扬州何等凄清荒凉,何等令人心痛!这句连缀全词,由上片的记行写景过渡到下片的联想对比,一边是萧条冷落,一边是繁华热闹;一边是实,一边是虚,两幅对比鲜明的图景寄寓着词人昔盛今衰的感慨和感时伤世的意绪。
.赏析“念桥边红药,年年知为谁生”。
[名师指津] 分析采用拟人手法表达的悲怆之情即可。
[我的理解] 二十四桥因桥边盛产红芍药花,故称红药桥。词人面对清冷的景色,看到桥边依然盛开的红花,不禁悲从中来,向芍药发问:你们寂寞地开在这里,无人来观赏,你们为谁而开呢?这里将无情的花儿赋予了情感,意蕴至深、悲痛至极。花且如此,人何以堪?到这里,全词结句,但词意绵长,余音缭绕,久久不绝,词人的悲怆之感达到了高潮。
《虞美人》笔法起伏跌宕,请结合文本内容具体分析。
[名师指津] 解说其写作思路及其效果即可。
[我的理解] 词一开头就是自问“春花秋月何时了”,写的是眼前景物,因其至今未了,故有此问。这是实景。接着是自叹“往事知多少”,表明作者已沉入对往事的回忆之中。这是虚写,含有韶光易逝的感慨。忽然又转到眼前的景物上来,“小楼昨夜又东风”。于是登楼遥望,然而“故国不堪回首”,作者又沉入对往事的回忆中了,他很想知道明月下的故国现在是个什么样子。由此自然过渡到下片。一开始又是虚写:“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这是作者想象中的“故国”图景,他把“雕栏玉砌”和“朱颜”对照着写,颇有故国凄凉、物是人非之感。最后把这一切都集中到一个“愁”字上来,这样的愁情是何等真实而深沉啊!
虞 美 人
书 愤
扬 州 慢
如何使用对比手法
?写法指导
《扬州慢》这首词在昔盛今衰的景物对比描写中,抒发了词人对国事的痛惜伤感之情。
对比叙述法,亦称对比叙写法,或称对比描写法。它是指将不同的事物或同一事物的两个方面进行对比叙述,以突出事物的特征,增强表达的效果,表现作者爱憎的写作方法。
对比,可分为两种:横比,即正反或矛盾的两种事物进行对比,通过各自不同的特点来说明问题,表明观点;纵比,即同一事物的两个不同方面或同一事物的前后变化进行对比,通过事物的发展变化来说明问题,表明观点。
运用对比叙述法,要善于选择对比的对象,善于确定对比的焦点,力求反映出对比事物之间的矛盾、差异,以揭示事物的内在本质和鲜明特征。
如鲁迅的《一件小事》,有“我”对“人”的态度前后不同的对比,又有“我”与车夫对受伤老女人不同态度和感情的对比。两种对比,既赞扬了劳动人民富于阶级同情和勇于承担责任的高尚品德,也表现了一个知识分子勇于解剖自己,虚心向劳动人民学习的精神。
?范文示例
感恩父母
从婴儿的“呱呱”坠地到哺育我们长大成人,父母的关心和爱护是最博大最无私的,父母的养育之恩是永远也诉说不完的:吮着母亲的乳汁离开襁褓,揪着父母的心迈出了人生的第一步,在甜甜的儿歌声中酣然入睡,在无微不至的关怀中茁壮成长。父母为我们不知花费了多少心血与汗水,才使我们在这个五彩缤纷的世界里,享受着生活的快乐。父母的爱柔柔如水,轻轻如烟,深沉如海,恩重如山。
当我们用很酷的方式把吸剩的烟头弹出时,当我们用很轻松的口吻说自己蹉跎时光时,当我们用很浪漫的心情与朋友闲逛时,当我们用很自豪的态度逃课上网时,当我们用很潇洒的姿态应付生活时,而我们的父母呢?总是以很富裕的方式给我们掏钱,总是以很轻松的口气对我们说上班不累,总是以很奢侈的方式让我们吃顿好饭,总是以一种很幸福的口吻对我们说拥有我们这样的孩子,他们高兴。
这一件件小事让我们感动,更让我们惭愧。
朋友们,感恩我们的父母吧!
父母的一生可能是平凡的,平凡得让我们无法在别人面前谈起;父母的一生可能是清贫的,清贫得让我们不愿在众人面前夸赞炫耀;父母的一生可能是普通的,普通得就像一块随处可见的鹅卵石。可就是这样的双亲,在你跌倒的时候,扶你起来,教你站立,指引你一步步走向成功。
朋友们,让我们铭记父母的恩情,感恩父母的养育。风雨人生路,让感恩与你我同行!
三首诗词都与国家命运有关,李煜写亡国的愁与恨,绵长凄绝;陆游写收复失地的愿望与失望,悲愤痛恨;姜夔写胡人入侵后的衰败,对比中更见苍凉。国家,永远是我们每一个人心中最神圣的字眼,最柔情的部分。
从三首诗词中我们可以读出爱国,我们也可以读出理想,陆游一生为收复失地而努力,一生无悔;我们也可以读出:“人要尽其才,各得其所才会有好的结果。”李煜不是一个好皇帝,却是一个好词人,对于人才来说,适位才能发挥作用。人才培养和人才竞争的最终目的是要发挥每个人的优势,所谓“合适的人干合适的事”,就是让各类人才适得其所,有所作为。奇形怪状的树根,用它作为木材自然非上选,但作为艺术品,却有无与伦比的价值。同理,只有选准用准人才,人才的价值才能得到充分体现。
?适用话题
美在何方
陈 村
说起来十分奇怪,记忆中对美的觉悟居然是从书本开始。
我生活的这个城市,美是需要用点劲才能看得出来的。城市给我的印象有些肮脏、杂乱、喧嚣、破旧。其间自然有许多美丽的事物,譬如一朵花,一片云。我的这个城市适宜拍照而不是游览。每次从风景地归来,总是十分沮丧,往日的麻木被瀑布森林大漠海洋洗去,活泼的感觉神经便觉得疼痛。朋友教过我一个看画的方法:卷起一本杂志,像单筒望远镜,用一只眼睛来欣赏。这时,遮去画框之外的纷乱,画居然明亮立体得多。城市之美也是这样得来的。
不过,我不能总是眯着一只眼走在街上。 我的印象总是整体的印象。
“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我的审美意识是从这里开始的。
中国古典诗词的美是那么纯粹,令人情不自禁。我不知也无须知道翠柳置身何地,无须知道这千秋的沧桑与万里的景观。“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词儿一蹦一跳的,读起来眼睛会一闪一闪的。
“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
这是气势。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这是慷慨。
“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
这是沉甸甸的忧伤。
人渐渐走入景中,将景淹去,留下一点气息。
“落花人独立,微雨燕双飞。”
有燕在双飞,人就立得更孤独了。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这需要心情。
凡俗的我虽然没有那种超然,却有对超然的向往。有位老先生近来发现陶渊明是个斜眼,因他东篱采菊却见了南山。我想这也是游戏之论吧。不仅南山,北山西山也是见得的,连眼都不必斜,只稍转转身体就行。我想我们是很容易被这样的诗句烦了的,因为我们既无菊可采,又无南山可见,所见之物多是人之眼,所以需要研究它究竟是斜还是不斜。
从诗词出发,回到生活中,人的感觉有了两个系统:艺术与非艺术。艺术是我们逃遁现实压力的港湾。美在心目中被放大,直到淹了一天一地。美在心目中被抽象,以至不需特定的对象。
美常常是无名的。走在九寨沟,看近处的水,远方的山,拍拍大树,数一数牦牛,在珍珠滩洗洗双足。我无力指出一个具体的美,即便指出也是虚妄的。那是天人合一、地人合一的感受。所有的细节都淡化了,心中起伏着一种莫名的愉悦。景物不再是对象;于是人也就不再君临一切。在这美好的时间和美好的地点,一切都是和谐的。不需要刻意修饰,努力操作,苦思冥索。许多人支起照相机,许多人架起画板。然而全都徒劳,因为取舍也是多余的。我想,我们热爱的还是这样一种深入其中的境遇,热爱它的全体,否则,旅游如何能成为人类如火如荼的节目呢?这样的美比起“绿肥红瘦”式的吟咏更有生命力。
能在生活中常常看见美是一大幸事,如能看到他人未能体察的美尤为幸福。幸好在景观之外还有人情、力量、崇高,人的情感由此丰富起来。
很多年以前,我常常站在晒台上看一个人走过弄堂。她走入我的视线直到消失,其间不过一分钟。那时我还小,不懂爱情或情欲,只觉得想看一看。假如世上有所谓“美的觉悟”的话,这就是了。这是最典型也是最普遍的觉悟,其间没有语言的参与,其间无须学习和训练,是情不自禁的真正的觉悟。
(选自《躺着读书》)
女童一年读书3 600万字该赞吗?
背景:根据教育部的要求,小学毕业生的阅读字数要达到100万字。而苏州一个上小学五年级的女孩,仅仅在四年级,就阅读了3 600万字。等于一年看了36个小学生在六年里要看的书!一套《兽王》,每册都在25万字左右,足足29册,她5天就读完了!
华商报发表范子军的观点:叹服之余难免心存疑惑,不管是天赋还是后天培养的兴趣,这样的“阅读”真的好吗?又有多大的效仿价值?这个特别擅长读书的小姑娘,跟此前赚足眼球的“裸跑弟”等极端个案可谓大同小异,背后都有“虎爸”的影子,是爱好文字且从事语文教学的父亲,帮助她创造了非凡的阅读能力和阅读奇迹。不过,正如有网友跟帖质疑“过犹不及”,姑且抛开理解能力不说,5天读完全套《兽王》足有700多万字,能在大脑中留下多少痕迹?更遑论《浮士德》《大卫科波菲尔》《堂吉诃德》《西游记》《三国演义》《水浒传》等中外名著,究竟能够读懂多少?培养孩子阅读兴趣和习惯,让孩子多读书、读好书没错,但凡事都得讲究一个度,而不能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让孩子一年阅读数千万字的书籍,这到底是为孩子长知识还是为家长创纪录?至少可以说,充其量只能是个特例,而难成为励志标本,不仅一般人难做到,而且也不宜去模仿。
小蒋随想:看过《最强大脑》之类节目,不得不叹服个别人的脑力强于常人。所以,有人看书一目十行,未必不可能。闻听一个上小学的小姑娘一年阅读3 600万字,叫好与质疑可能都不妥当。因为,旁观者并不清楚具体情况。盲目叫好可能给这个孩子与其家长带来“更上一层楼”的压力,也对其他孩子与家长构成“瞧瞧人家”的攀比心理。贸然质疑则可能给这个孩子带来伤害,未必尊重个体的兴趣与脑力差异。至于小姑娘读这么多书能理解多少,亦如一千个人眼中有一千个哈姆莱特,只能说,不同的人在不同的年龄段,会对书有不同的理解,每个人能从书中获得多少,不影响看书本身,只要别看睡着了就好。另一个值得注意的情况是,许多人达不到“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境界。由此,有人故意制造“超常”吸引眼球,有人总是对他人“羡慕嫉妒恨”。实际上,每个人都是独一无二的,每个人都有可能成为更好的自己,关注自己的努力与成长才有意义。
一、基础考查
下列加点字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A.玉砌(qì) 解鞍(ān) 暮霭(ǎi)
B.纶巾(lún) 衰鬓(bìn) 鹊桥仙(què)
C.玉簟(tán) 怆然(chuànɡ) 荠麦(jì)
D.戍角(shù) 黍离(zhǔ) 豆蔻(kòu)
解析:选A。B项,“纶”读“ɡuān”;C项,“簟”读“diàn”;D项,“黍”读“shǔ”。
下列各句中加点字的意思相同的一组是( )
A.
B.
C.
D.
解析:选B。B项,都解释为“纵使”;A项,①为“国都”,②为“地域”;C项,①为“过”,②为“可是”;D项,①为“长江”,②为“江河”。
下列句子都是写景的,其中全是实写的一项是( )
①渐黄昏,清角吹寒 ②杨柳岸晓风残月
③一片神鸦社鼓 ④强虏灰飞烟灭
⑤枫叶荻花秋瑟瑟 ⑥暮霭沉沉楚天阔
⑦过春风十里,尽荠麦青青
A.②③④ B.①②⑤
C.⑤⑥⑦ D.④⑥⑦
解析:选C。②③④是虚写。
下面一首小诗的语序被打乱,重新排序后正确的一项是( )
①乐游原上望昭陵 ②清时有味是无能
③闲爱孤云静爱僧 ④欲把一麾江海去
A.②③①④ B.②①④③
C.③①④② D.②③④①
解析:选D。原诗是杜牧的《将赴吴兴登乐游原》,属于绝句。从押韵看,④句不押韵,应在第三句的位置;从主旨看,①句点明主旨;②句交代时间,应是首联。故选D项。
二、阅读理解
(一)阅读下面的词,完成5~6题。
相 见 欢
李 煜
林花谢了春红,太匆匆。无奈朝来寒雨晚来风。
胭脂泪,相留醉,几时重。自是人生长恨水长东。
5.下列各项对本词的理解与分析,最恰当的一项是( )
A.这首词,粉饰以为态,雕琢以为工,却是明白如话,所凭的只是内心强烈的感情。
B.下片前三句为三字句,前二句换暗韵仄韵,后一句归原韵,别有风致。
C.“胭脂泪”化用了杜甫的“林花着雨胭脂湿”,李煜将杜句加以消化、提炼,只运化了三字而换了一个“泪”字来代“湿”,但比杜诗稍逊一筹。
D.“相留醉”意即“花儿和怜花人相互留恋,如醉如痴”,词人陶醉其中,不舍离去。
解析:选B。A.“粉饰以为态,雕琢以为工”错误。C.李词比杜诗更胜一筹。D.此醉,并非陶醉俗义,盖悲伤凄惜之甚,心如迷醉也。
6.末句“自是人生长恨水长东”与李煜的另一名句“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在手法上和情感上有何异同?
答:
答案:同:两句词都运用了比喻的手法,化抽象为具体。异:“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运用的是明喻,而“自是人生长恨水长东”运用的是暗喻,意味更深。“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用流不尽的春水来比喻无穷无尽的愁,而“自是人生长恨水长东”则用无情东逝之水来比喻人生太多的遗憾之事。
(二)阅读下面的诗,完成7~8题。
南园饮罢留宿诘朝呈鲜于子骏尧夫彝叟兄弟①
司马光
园僻青春②深,衣寒积雨阕,
中宵酒力散,卧对满窗月。
旁观万象寂,远听群动绝。
只疑玉壶冰,未足比明洁。
【注】 ①尧夫:范仲淹次子范纯仁;彝叟:范仲淹第三子范纯礼。本诗写于宋神宗熙宁年间(1068~1077),王安石变法以后,司马光处于政治不得志时期。②青春:即春季。
7.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诗人与鲜于子骏、范氏兄弟聚饮南园,酩酊大醉,当即写下此诗赠好友。
B.“卧对满窗月”,此句诗人从视觉的角度写酒醒后银色的月光洒满窗。
C.“万象”指宇宙间的一切事物、景象,“群动”意谓宇宙间的各种声响。
D.颈联“万象寂”“群动绝”远近结合,写四周景象一派沉寂悄无声息。
解析:选A。A项,应是酒醒后写下此诗,第二天早晨呈给好友。
8.全诗表现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情感?请简要分析。
答:
答案:①孤独寂寞。园林偏僻荒芜,雨后寒气袭人,夜半酒醒,辗转难眠,倍感孤寂。②对高洁品性的坚守。以比玉壶冰还明洁的明月自喻,表明对自我操守的坚守。③内心的压抑与委屈。尽管品性高洁,却仍不被理解,政治上不得志,感到压抑委屈。
(三)阅读下面的词,完成9~10题。
浪淘沙 九日从吴见山①觅酒
吴文英②
山远翠眉长,高处凄凉。菊花清瘦杜秋娘。净洗绿杯牵露井,聊荐幽香。 乌帽压吴霜,风力偏狂。一年佳节过西厢。秋色雁声愁几许,都在斜阳。
【注】 ①吴见山:吴文英词友,常有唱酬相和。②吴文英:宋代词人,号梦窗,一生未第,游幕终生。
9.下列对这首宋词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浪淘沙”是词牌名。原为唐教坊曲,又称《卖花声》。南唐李煜变为长短句,一般多用于中调、长调。后来由柳永、周邦彦等人演变为“浪淘沙慢”。
B.西厢,就是指西厢房。传统四合院中一般北面是正房,东西两面都是厢房,南面是倒座。东西南北都是房子,中间是天井。
C.本词表现出词人多种感情,既有对时光飞逝,自己已入暮年的感慨,又不乏羁旅在外的哀愁,还借助重阳这一主题寄托了思亲怀乡的苦闷。
D.“秋色”“雁声”和“斜阳”是词人对景思亲及其人生感慨,如周邦彦有“雁背夕阳红欲暮”之叹,李商隐有“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的哀伤。
解析:选A。A项,通常以58字以内的短词为小令,如《十六字令》《如梦令》等。本词54个字,属于小令,可见《浪淘沙》多是小令。
10.这首词运用了多种表现手法,请任选其中两种简要分析。
答:
答案:①比喻。如“山远翠眉长”,远望寒山空蒙蒙地带着青翠欲滴的山气,将青翠的山气比作“翠眉”,展现了重阳登高的美景。
②拟人。“菊花清瘦杜秋娘”一句,写菊花清瘦,赋予菊花人的特征,“杜秋娘”,泛指美丽动人的歌妓。此言秋菊傲霜迎风,枝干细长,好像一位婀娜多姿的歌妓一样楚楚动人,将词人内在的羁旅之愁形象化、外在化。
③以乐景衬哀情(借景抒情)。面对“山远翠眉长”的重阳美景,词人没有觉得愉悦,反倒感到“高处凄凉”,使他不忍细睹,美景更衬词人的愁闷之苦。
④触景生情(以景结情)。“秋色”“雁声”与“斜阳”,都是词人对景思亲,感慨自身已入暮年却仍羁旅在外的哀愁的根源,所谓触景生情或借景抒情。(答出任意两点即可)
(四)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11~12题。
好事近 凝碧旧池头①
韩元吉
汴京赐宴,闻教坊乐,有感。
凝碧旧池头,一听管弦凄切。多少梨园声在,总不堪华发。
杏花无处避春愁,也傍野烟发。惟有御沟②声断,似知人呜咽。
【注】 ①宋乾道九年(1173年),词人出使金朝,贺金主世宗生辰,途经故都汴京,金人赐宴,宴后作此词。②御沟:流经宫苑的河道。
11.下列对本词内容分析与概括正确的一项是( )
A.“凝碧旧池头,一听管弦凄切。”此句中“旧”字表明词人回忆起前朝往事:唐安禄山攻陷洛阳,在凝碧池大宴部属。梨园子弟唏嘘泣下,其中乐工雷海青掷乐器西向大恸。首句运用了一个情境与它相似的历史事件,抒写此时此际的痛苦。
B.“一听管弦凄切”的“一”字,在此作语助词用,起加强语气的作用。宴会所奏之乐凄惨悲切,进入百感交集的词人耳中更是牵动愁肠,加重了词人内心的悲切。
C.“多少梨园声在,总不堪华发。”听着当年梨园的曲调,一声声平添忧愁。此句中蕴含着白发老人回想青春少年的欢乐往事,抒发风流俱往,人已憔损的感慨。
D.“杏花无处避春愁,也傍野烟发。”杏花自知无法避免乱红零落碾成泥的命运,执着地在荒烟野地开放出美丽的花朵,此句暗含词人伤春之情。
解析:选A。B.宴会为祝贺金世宗生辰,演奏音乐应该是“合乐且闲”,因为词人自己心怀悲切,所以听来为凄惨悲切之音;C.因身负使命,不得不参与敌对者金人的宴会,不得不聆听令人兴感生悲的教坊音乐的词人,想起往日宫廷中的池苑,一听到过去宫中的音乐,激起的是词人的黍离之悲,故国之思;D.杏花无法避开料峭的寒风,终于在战后荒凉的土地上开放了;词人也像杏花一样,虽欲避开敌对的金人,但因身负使命,不得不参与宴会,词人以杏花自喻,是为表达自己的高洁情怀,而非伤春之情。
12.词的末尾两句表现了词人什么样的情绪?是如何表现的?请简要阐述。
答:
答案:①末尾两句表现了词人胸中怀有黍离之悲,想要抒发而又不能抒发的无限苦痛的情绪。②词人以拟人化的手法,抒发心中的悲哀。词人赋予御沟流水以人的灵性,说它之所以不流,是由于理解到词人内心蕴有无限痛苦,怕听到呜咽的水声会引起抽泣。(如有其他答案,只要言之成理亦可)
三、语用创新
下面是《诗词三首》的课前导语,请根据上下文,把内容补充完整。
一个是从一国之君沦为阶下囚的风流天子,一个是“位卑未敢忘忧国”的爱国诗人,一个是痛心议和、慨叹沧桑的著名词人,他们或____①____,或____②____,或____③____。现在,让我们走进《诗词三首》,一起来感受他们内心的忧愁与悲愤吧!
答:
解析:结合课文内容和前后语境,用结构相同的短语回答。
答案:①因亡国之思而愁 ②因壮志未酬而叹 ③因人事沧桑而悲
.姜夔的《扬州慢》写到词人来到被金兵洗劫后的扬州,触景生情,发出抚今追昔的感慨。“自胡马窥江去后,废池乔木,犹厌言兵”三句,描绘出词人所见战后之景。试展开合理的想象,至少运用两种修辞手法,进行生动描写,150字左右。
答:
解析:此题考查扩展语句和恰当运用修辞的能力。解答时要注意展开联想和想象,并适当采用一些修辞手法。
答案:自从金兵进犯长江回去以后,扬州城已无往日人烟阜盛之景,繁华的城市已变为一片断壁残垣,扬州城弥漫着一股悲凉的气氛。忆往昔,十里扬州路,珠玑满目;看如今,数载淮左城,荠麦遍野。夜雪刚刚停歇,环视四周,地上白茫茫一片,光秃秃的树枝在寒风中摇曳;路边的河水低声呜咽,碧绿凄冷;夜色渐晚,隐隐约约听到城中传来凄凉的号角声,余音袅袅,不绝如缕。
PAGE
- 1 -
(共68张PPT)
第四单元 古典诗歌(2)
动词,路过
动词,超过
动词,看望
动词,拜访
介词,为了
动词,治理
介词,表被动
形容词,原来的
名词,缘故,原因
形容词,衰老
副词,还,仍然
动词,如同,好像
名词,战争
名词,兵器
名词,士兵
动词,料想
动词,算账,追查
动词,筹谋,计划
名词活用为动词,下雪
名词活用为动词,呈现碧绿的颜色
形容词活用为名词,寒风
名词作状语,向北
名词作动词,引申为衡量人物差等之词
春风。
战争。
接近。
宾语前置句、状语后置句、省略句
宾语前置句
往事知多少
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
只是朱颜改
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铁马秋风大散关
镜中衰鬓已先斑
年年知为谁生
本部分内容讲解结束
按ESC键退出全屏播放
》晨课诵读
书声琅琅诵诗文
》课前预
掀起你的盖头来
课堂探究案
吹尽狂沙始到金◆
答
对
何时了—又东风
应犹在
虞
故
美口→当知多少一不音朱颜改
几多愁—一江春水—不言之言
课后拓展案亲
转益多师是师
爱国
理想
诗词三首
人才
18 诗词三首
一、基础考查
下列加点字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A.玉砌(qì) 解鞍(ān) 暮霭(ǎi)
B.纶巾(lún) 衰鬓(bìn) 鹊桥仙(què)
C.玉簟(tán) 怆然(chuànɡ) 荠麦(jì)
D.戍角(shù) 黍离(zhǔ) 豆蔻(kòu)
解析:选A。B项,“纶”读“ɡuān”;C项,“簟”读“diàn”;D项,“黍”读“shǔ”。
下列各句中加点字的意思相同的一组是( )
A.
B.
C.
D.
解析:选B。B项,都解释为“纵使”;A项,①为“国都”,②为“地域”;C项,①为“过”,②为“可是”;D项,①为“长江”,②为“江河”。
下列句子都是写景的,其中全是实写的一项是( )
①渐黄昏,清角吹寒 ②杨柳岸晓风残月
③一片神鸦社鼓 ④强虏灰飞烟灭
⑤枫叶荻花秋瑟瑟 ⑥暮霭沉沉楚天阔
⑦过春风十里,尽荠麦青青
A.②③④ B.①②⑤
C.⑤⑥⑦ D.④⑥⑦
解析:选C。②③④是虚写。
下面一首小诗的语序被打乱,重新排序后正确的一项是( )
①乐游原上望昭陵 ②清时有味是无能
③闲爱孤云静爱僧 ④欲把一麾江海去
A.②③①④ B.②①④③
C.③①④② D.②③④①
解析:选D。原诗是杜牧的《将赴吴兴登乐游原》,属于绝句。从押韵看,④句不押韵,应在第三句的位置;从主旨看,①句点明主旨;②句交代时间,应是首联。故选D项。
二、阅读理解
(一)阅读下面的词,完成5~6题。
相 见 欢
李 煜
林花谢了春红,太匆匆。无奈朝来寒雨晚来风。
胭脂泪,相留醉,几时重。自是人生长恨水长东。
5.下列各项对本词的理解与分析,最恰当的一项是( )
A.这首词,粉饰以为态,雕琢以为工,却是明白如话,所凭的只是内心强烈的感情。
B.下片前三句为三字句,前二句换暗韵仄韵,后一句归原韵,别有风致。
C.“胭脂泪”化用了杜甫的“林花着雨胭脂湿”,李煜将杜句加以消化、提炼,只运化了三字而换了一个“泪”字来代“湿”,但比杜诗稍逊一筹。
D.“相留醉”意即“花儿和怜花人相互留恋,如醉如痴”,词人陶醉其中,不舍离去。
解析:选B。A.“粉饰以为态,雕琢以为工”错误。C.李词比杜诗更胜一筹。D.此醉,并非陶醉俗义,盖悲伤凄惜之甚,心如迷醉也。
6.末句“自是人生长恨水长东”与李煜的另一名句“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在手法上和情感上有何异同?
答:
答案:同:两句词都运用了比喻的手法,化抽象为具体。异:“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运用的是明喻,而“自是人生长恨水长东”运用的是暗喻,意味更深。“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用流不尽的春水来比喻无穷无尽的愁,而“自是人生长恨水长东”则用无情东逝之水来比喻人生太多的遗憾之事。
(二)阅读下面的诗,完成7~8题。
南园饮罢留宿诘朝呈鲜于子骏尧夫彝叟兄弟①
司马光
园僻青春②深,衣寒积雨阕,
中宵酒力散,卧对满窗月。
旁观万象寂,远听群动绝。
只疑玉壶冰,未足比明洁。
【注】 ①尧夫:范仲淹次子范纯仁;彝叟:范仲淹第三子范纯礼。本诗写于宋神宗熙宁年间(1068~1077),王安石变法以后,司马光处于政治不得志时期。②青春:即春季。
7.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诗人与鲜于子骏、范氏兄弟聚饮南园,酩酊大醉,当即写下此诗赠好友。
B.“卧对满窗月”,此句诗人从视觉的角度写酒醒后银色的月光洒满窗。
C.“万象”指宇宙间的一切事物、景象,“群动”意谓宇宙间的各种声响。
D.颈联“万象寂”“群动绝”远近结合,写四周景象一派沉寂悄无声息。
解析:选A。A项,应是酒醒后写下此诗,第二天早晨呈给好友。
8.全诗表现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情感?请简要分析。
答:
答案:①孤独寂寞。园林偏僻荒芜,雨后寒气袭人,夜半酒醒,辗转难眠,倍感孤寂。②对高洁品性的坚守。以比玉壶冰还明洁的明月自喻,表明对自我操守的坚守。③内心的压抑与委屈。尽管品性高洁,却仍不被理解,政治上不得志,感到压抑委屈。
(三)阅读下面的词,完成9~10题。
浪淘沙 九日从吴见山①觅酒
吴文英②
山远翠眉长,高处凄凉。菊花清瘦杜秋娘。净洗绿杯牵露井,聊荐幽香。 乌帽压吴霜,风力偏狂。一年佳节过西厢。秋色雁声愁几许,都在斜阳。
【注】 ①吴见山:吴文英词友,常有唱酬相和。②吴文英:宋代词人,号梦窗,一生未第,游幕终生。
9.下列对这首宋词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浪淘沙”是词牌名。原为唐教坊曲,又称《卖花声》。南唐李煜变为长短句,一般多用于中调、长调。后来由柳永、周邦彦等人演变为“浪淘沙慢”。
B.西厢,就是指西厢房。传统四合院中一般北面是正房,东西两面都是厢房,南面是倒座。东西南北都是房子,中间是天井。
C.本词表现出词人多种感情,既有对时光飞逝,自己已入暮年的感慨,又不乏羁旅在外的哀愁,还借助重阳这一主题寄托了思亲怀乡的苦闷。
D.“秋色”“雁声”和“斜阳”是词人对景思亲及其人生感慨,如周邦彦有“雁背夕阳红欲暮”之叹,李商隐有“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的哀伤。
解析:选A。A项,通常以58字以内的短词为小令,如《十六字令》《如梦令》等。本词54个字,属于小令,可见《浪淘沙》多是小令。
10.这首词运用了多种表现手法,请任选其中两种简要分析。
答:
答案:①比喻。如“山远翠眉长”,远望寒山空蒙蒙地带着青翠欲滴的山气,将青翠的山气比作“翠眉”,展现了重阳登高的美景。
②拟人。“菊花清瘦杜秋娘”一句,写菊花清瘦,赋予菊花人的特征,“杜秋娘”,泛指美丽动人的歌妓。此言秋菊傲霜迎风,枝干细长,好像一位婀娜多姿的歌妓一样楚楚动人,将词人内在的羁旅之愁形象化、外在化。
③以乐景衬哀情(借景抒情)。面对“山远翠眉长”的重阳美景,词人没有觉得愉悦,反倒感到“高处凄凉”,使他不忍细睹,美景更衬词人的愁闷之苦。
④触景生情(以景结情)。“秋色”“雁声”与“斜阳”,都是词人对景思亲,感慨自身已入暮年却仍羁旅在外的哀愁的根源,所谓触景生情或借景抒情。(答出任意两点即可)
(四)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11~12题。
好事近 凝碧旧池头①
韩元吉
汴京赐宴,闻教坊乐,有感。
凝碧旧池头,一听管弦凄切。多少梨园声在,总不堪华发。
杏花无处避春愁,也傍野烟发。惟有御沟②声断,似知人呜咽。
【注】 ①宋乾道九年(1173年),词人出使金朝,贺金主世宗生辰,途经故都汴京,金人赐宴,宴后作此词。②御沟:流经宫苑的河道。
11.下列对本词内容分析与概括正确的一项是( )
A.“凝碧旧池头,一听管弦凄切。”此句中“旧”字表明词人回忆起前朝往事:唐安禄山攻陷洛阳,在凝碧池大宴部属。梨园子弟唏嘘泣下,其中乐工雷海青掷乐器西向大恸。首句运用了一个情境与它相似的历史事件,抒写此时此际的痛苦。
B.“一听管弦凄切”的“一”字,在此作语助词用,起加强语气的作用。宴会所奏之乐凄惨悲切,进入百感交集的词人耳中更是牵动愁肠,加重了词人内心的悲切。
C.“多少梨园声在,总不堪华发。”听着当年梨园的曲调,一声声平添忧愁。此句中蕴含着白发老人回想青春少年的欢乐往事,抒发风流俱往,人已憔损的感慨。
D.“杏花无处避春愁,也傍野烟发。”杏花自知无法避免乱红零落碾成泥的命运,执着地在荒烟野地开放出美丽的花朵,此句暗含词人伤春之情。
解析:选A。B.宴会为祝贺金世宗生辰,演奏音乐应该是“合乐且闲”,因为词人自己心怀悲切,所以听来为凄惨悲切之音;C.因身负使命,不得不参与敌对者金人的宴会,不得不聆听令人兴感生悲的教坊音乐的词人,想起往日宫廷中的池苑,一听到过去宫中的音乐,激起的是词人的黍离之悲,故国之思;D.杏花无法避开料峭的寒风,终于在战后荒凉的土地上开放了;词人也像杏花一样,虽欲避开敌对的金人,但因身负使命,不得不参与宴会,词人以杏花自喻,是为表达自己的高洁情怀,而非伤春之情。
12.词的末尾两句表现了词人什么样的情绪?是如何表现的?请简要阐述。
答:
答案:①末尾两句表现了词人胸中怀有黍离之悲,想要抒发而又不能抒发的无限苦痛的情绪。②词人以拟人化的手法,抒发心中的悲哀。词人赋予御沟流水以人的灵性,说它之所以不流,是由于理解到词人内心蕴有无限痛苦,怕听到呜咽的水声会引起抽泣。(如有其他答案,只要言之成理亦可)
三、语用创新
下面是《诗词三首》的课前导语,请根据上下文,把内容补充完整。
一个是从一国之君沦为阶下囚的风流天子,一个是“位卑未敢忘忧国”的爱国诗人,一个是痛心议和、慨叹沧桑的著名词人,他们或____①____,或____②____,或____③____。现在,让我们走进《诗词三首》,一起来感受他们内心的忧愁与悲愤吧!
答:
解析:结合课文内容和前后语境,用结构相同的短语回答。
答案:①因亡国之思而愁 ②因壮志未酬而叹 ③因人事沧桑而悲
.姜夔的《扬州慢》写到词人来到被金兵洗劫后的扬州,触景生情,发出抚今追昔的感慨。“自胡马窥江去后,废池乔木,犹厌言兵”三句,描绘出词人所见战后之景。试展开合理的想象,至少运用两种修辞手法,进行生动描写,150字左右。
答:
解析:此题考查扩展语句和恰当运用修辞的能力。解答时要注意展开联想和想象,并适当采用一些修辞手法。
答案:自从金兵进犯长江回去以后,扬州城已无往日人烟阜盛之景,繁华的城市已变为一片断壁残垣,扬州城弥漫着一股悲凉的气氛。忆往昔,十里扬州路,珠玑满目;看如今,数载淮左城,荠麦遍野。夜雪刚刚停歇,环视四周,地上白茫茫一片,光秃秃的树枝在寒风中摇曳;路边的河水低声呜咽,碧绿凄冷;夜色渐晚,隐隐约约听到城中传来凄凉的号角声,余音袅袅,不绝如缕。
PAGE
- 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