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 琵琶行(并序)
?诗海拾贝
南湖早春
白居易
风回云断雨初晴,返照湖边暖复明。
乱点碎红山杏发,平铺新绿水苹生。
翅低白雁飞仍重,舌涩黄鹂语未成。
不道江南春不好,年年衰病减心情。
【赏析】 这是诗人在江州任司马时所作的诗歌之一。前六句描写南湖早春明媚动人的景物,最后两句表现诗人遭到贬谪后消沉郁闷的心情。
首联写风云变色,雨后初晴,阳光返照,大地回暖。颔联写红花遍野,山杏初绽,湖面铺绿,水苹生长。颈联写雨后白雁的翅膀仍显得很沉重,笨口拙舌的黄鹂的叫声不成样子。尾联总写江南景色之“好”。诗歌描绘了一幅南湖早春霁后花鸟图。
诗的最后两句表现了诗人消沉的心情。“不道江南春不好,年年衰病减心情”正是忧国忧民的诗人在赏心悦目的早春景色面前,思前瞻后所发出的无可奈何的叹息。
?语林撷英
白居易名句集锦
1.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珍珠月似弓。(《暮江吟》)
2.试玉要烧三日满,辨材须待七年期。(《放言》)
3.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忆江南》)
4.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长恨歌》)
5.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长恨歌》)
6.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 (《与元九书》)
7.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暮江吟》)
8.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地桃花始盛开。(《大林寺桃花》)
9.一看肠一断,好去莫回头。(《南浦别》)
10.相恨不如潮有信,相思始觉海非深。(《浪淘沙》)
11.来如春梦几多时?去似朝云无觅处。(《花非花》)
12.可使寸寸折,不能绕指柔。(《古剑》)
13.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钱塘湖春行》)
14.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钱塘湖春行》)
15.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 (《卖炭翁》)
?作者卡片
姓 名 白居易
朝代/生卒年 唐代/772~846
字号称谓 字乐天,晚年号香山居士
籍 贯 祖籍太原(今属山西),后迁居下邽(今陕西渭南东北)
相关资料 唐代现实主义诗人。在文学上积极倡导新乐府运动,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其诗语言通俗,相传老妪也能听懂。著有《白氏长庆集》。代表作长篇叙事诗《长恨歌》《琵琶行(并序)》被后世誉为“古今长歌第一”。和元稹齐名,世称“元白”;晚年与刘禹锡唱和甚多,人称“刘白”
?背景呈现
元和十年,平卢节度使李师道派人杀了宰相武元衡,向中央政权示威,白居易认为这是重大“国耻”。激于义愤,他率先上疏“急请捕贼,以雪国耻”。但都被权贵们加上“越职奏事”的罪名,又有人造谣诬蔑说,白居易的母亲因看花坠井而死,而白居易却作赏花诗、新井诗,“有伤明教”,于是贬为江州刺史,继而又贬为江州司马(九品小官)。
白居易获罪的真正原因主要是他写的针砭时弊的讽喻诗,正如他自己所说,“始得名于文章,终得罪于文章”。对于这次遭贬,诗人既感伤又愤慨。到江州后一年的生活更使他感受到社会世态炎凉,他有满腔的怨愤无处倾诉。
这首诗是诗人贬职到江州的第二年(元和十一年)秋天写的,当时诗人45岁。作品借着叙述琵琶女的高超演技和她的凄凉身世,抒发了诗人个人政治上受打击、遭贬斥的抑郁悲凄之情。在这里,诗人把一个琵琶女视为自己的风尘知己,与她同病相怜,写人写己,哭己哭人,宦海的浮沉、生命的悲哀,全部融合为一体,因而使作品具有不同寻常的感染力。诗一问世,即广为传诵,远扬塞外。直至今天,虽历时千载,仍传不衰。
?知识链接
序
放在著作正文之前,说明写作缘由、经过、内容、体例或对著作发表评论的文字。序一般由作者自己写,也有请别人写的。
歌 行 体
诗体名。是在汉魏六朝乐府诗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种新体诗,正式形成于唐代。这类诗歌的基本特点是:篇幅一般较长,内容较为充实,保留了汉魏乐府诗的叙事特点,用韵自由,音节、格律不限,平仄不拘;句式灵活,富于变化,一般以七言为主,杂以三、五、九言。人们称这种从古诗演化而来的、以长歌浩叹为主要特征的诗为歌行体。
1.字音
湓浦口(Pén) 铮铮然(zhēnɡ)
贾人(ɡǔ) 悯然(mǐn)
恬然(tián) 荻花(dí)
六幺(yāo) 虾蟆陵(há)
红绡(xiāo) 钿头(diàn)
银篦(bì) 呕哑(ǒu)
嘲哳(zhāo)(zhā)
2.通假字
家在虾蟆陵下住 “虾”同“蛤”
3.一词多义
(1)言
(2)命
(3)数
(4)为
(5)是
4.词类活用
①闻舟中夜弹琵琶者 时间名词充当状语,在夜里
②遂命酒 名词用作动词,摆酒席
③商人重利轻别离 重、轻,形容词活用作动词,看重,轻视
④歌以赠之 名词作动词,作歌
⑤钿头银篦击节碎 形容词用作动词,敲碎
⑥江州司马青衫湿 形容词用作动词,被浸湿
5.古今异义
①明年秋,送客湓浦口
古义:第二年。
今义:指今年的下一年。
②秋月春风等闲度
古义:轻易,随便。
今义:指平常、普通。
③暮去朝来颜色故
古义:容颜。
今义:由物体发射、反射或透过的光波通过视觉所产生的印象。
④老大嫁作商人妇
古义:年纪大。
今义:兄弟排序第一。
⑤凄凄不似向前声
古义:原来的,先前的。
今义:介词和方位名词构成的两个词,朝向前面。
⑥因为长句
古义:于是创作。
今义:表原因连词。
6.特殊句式
①自言本是京城女 判断句
②同是天涯沦落人 判断句
③初为《霓裳》后《六幺》 省略句
④春江花朝秋月夜 省略句
⑤本长安倡女 省略句
⑥使快弹数曲 省略句
⑦送客湓浦口 省略句
⑧感斯人言 省略句
⑨沉吟放拨插弦中 省略句
⑩尝学琵琶于穆、曹二善才 状语后置句
?转徙于江湖间 状语后置句
7.名句默写
①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间关莺语花底滑,幽咽泉流冰下难。[白居易《琵琶行(并序)》]
②我闻琵琶已叹息,又闻此语重唧唧。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白居易《琵琶行(并序)》]
1.《琵琶行(并序)》是一首叙事诗,叙了什么事?
[我的理解] 叙写诗人谪居江州,月夜送客江边,巧遇琵琶女之事。
2.《琵琶行(并序)》塑造了哪几个人物形象?诗人是用哪两个诗句将这些形象连接在一起的?
[我的理解] 塑造了琵琶女和诗人自己两个人物形象;用“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将两个形象连接在一起。
3.文脉梳理
琵琶行(并序)
.诗歌前面小序的内容是什么?有怎样的作用?
[名师指津] 第一问:归纳记叙要素(重点介绍人物情况)即可。第二问:要点明有关本诗背景的事项和确定的感情基调。
[我的理解] 扼要地交代了时间、地点、人物和故事的主要经过,概述了琵琶女的身世和作者的心情。作用:说明了写这首长诗的原因和命名,定下了全诗凄切伤怀的感情基调。
.《琵琶行(并序)》第二节中,诗人对琵琶曲调的描写使用了什么手法?表现了琵琶曲调什么样的特点?暗示了琵琶女怎样的生活状态?
[名师指津] 手法:或总结刻画人物的角度,或总结描写音乐的修辞手法。特点:指出韵律、节奏的缓急和音调的高低特征即可。生活状态:应重点指出主人公不同人生阶段的经历和精神状态。
[我的理解]
阶段 诗 句 手 法 特 点 生活状态
前奏曲 转轴拨弦三两声,未成曲调先有情。弦弦掩抑声声思,似诉平生不得志 动作、心理描写 低沉抑郁 浔阳江边,风寒月冷,独守空船,孤单凄凉
欢乐曲 轻拢慢捻抹复挑,初为《霓裳》后《六幺》。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 比喻、摹声 欢快明朗、清脆悦耳 青年时代,色艺超群,名噪京华,醉酒欢歌
沉思曲 间关莺语花底滑,幽咽泉流冰下难。冰泉冷涩弦凝绝,凝绝不通声暂歇。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 比喻、通感 冷涩凝绝、幽愁幽咽 家庭变故,年长色衰,门庭冷落,嫁作商妇
悲愤曲 银瓶乍破水浆迸,铁骑突出刀枪鸣。曲终收拨当心画,四弦一声如裂帛 比喻 刚劲急促、高亢 丈夫薄情独守空船,痛不欲生,悔恨交加
.简要解说诗人是如何表现琵琶女弹奏时的“声”和“情”的。
[名师指津] 围绕“比喻”解说“声”,围绕主人公的“表现”解说“情”。
[我的理解] 对“声”的表现,主要运用了大量的比喻句,使用了形象感很强的拟声词,以及对音乐效果的渲染;对“情”的表现,主要描写了琵琶女优雅的举止,娴熟的动作,以及琴声和心音的完美融合。这样,就达到了以“声”带“情”,以“情”传“声”,声情并茂的效果。
.白居易为何会在一个素不相识的琵琶女面前泪洒青衫呢?
[名师指津] 围绕共鸣,分别分析诗人“伤人”和“伤己”的原因即可。
[我的理解] (1)伤琵琶女:正如诗中说,“我闻琵琶已叹息,又闻此语重唧唧。”琵琶女积愤幽怨的曲调引发诗人情感的共鸣,在听了琵琶女苦楚身世的倾诉后,更是激起诗人深深的怜悯。(2)伤己:诗人才华横溢,誉满天下,然而今朝沦落,幽愁悲愤;再加上朋友一别,更感孤寂难耐。人悲,己怜,“同是天涯沦落人”。伤人,伤己,两重感伤交融一体,积累沉淀,诗人怎不悲怆满怀,泪洒青衫?这“泪”,既是对被压迫妇女的同情与尊重,又是对当时社会的控诉。
.请简要分析诗歌中环境描写的作用。
[名师指津] 说明刻画的环境或者烘托的气氛的特点,重点明确起到的表达感情的作用。
[我的理解] (1)“浔阳江头夜送客,枫叶荻花秋瑟瑟”:叙述了江边送客时的环境。秋夜的江水、枫叶、荻花,构成清晰如画的意境,令人顿感秋凉袭身,曲折传达出诗人凄凉愁惨的心情,为全诗奠定了感情基调。
(2)“别时茫茫江浸月”:叙述别时景象,景中含情。茫茫江水,融融月色,无不弥散着诗人的离愁别绪,仿佛诗人的心情融化其中,与自然风物有了感应。
(3)“唯见江心秋月白”:写音乐结束时寂静的环境。音乐结束,但其感情仍在扩散,一直渗入被秋月照亮的江心,又仿佛江心秋月也为音乐中的感情所打动。情景交融,烘托了音乐效果,形成令人回味的意境。
(4)“绕船月明江水寒”:写琵琶女独守空船时的环境,渲染了琵琶女冷落凄凉的心情。
(5)“黄芦苦竹绕宅生”:写诗人的生活环境,渲染诗人被贬后的孤寂悲凉。
.琵琶女是怎样一个形象?如何评价这一人物形象?
[名师指津] 从同情的角度总结琵琶女这个被压迫者形象的社会意义。
[我的理解] 作者塑造了一个封建社会中被玩弄、被侮辱的典型妇女形象,琵琶女对自己的凄凉遭遇,对人情冷暖,世态炎凉,表示了积聚已久的愤懑之情,对世人的重色轻才和丈夫的重利寡情提出了控诉。琵琶女的身世是具有典型意义的悲剧,它概括了冷酷的封建社会中下层妇女,特别是歌女的不幸遭遇。“梦啼妆泪红阑干”是对当时社会的强烈控诉。
有人指责说琵琶女是个留恋灯红酒绿、奢靡生活的风尘女子,不值得同情;还有人认为她宁为歌伎而不愿为人妻,和丈夫离别一个月就耐不住寂寞,没有什么值得怜悯的。对此,你有何看法?
[名师指津] 琵琶女的命运是悲哀的,分析时不可忽视这一点。
[我的理解] 琵琶女追述欢乐、奢华的歌伎生涯,不是留恋已逝去的岁月。从今与昔的强烈对比中,从切身的体验中,她认识到,当年那些慷慨抛掷缠头的纨袴阔少们,全是一些不懂音乐,不懂艺术,更不懂感情的花花公子。他们只不过是欣赏她的色相,把她当成玩物,致使她落到今天这样的地步。琵琶女的回忆充满着苦涩。琵琶女嫁作商人妇没有摆脱被当作玩物的命运,况且商人重利轻别,在这荒江月夜之下,琵琶女孤苦无依,独守空船,回首往事,不胜悲哀,值得同情。
如何对人物作细致传神的描写
?写法指导
《琵琶行(并序)》配合情节发展,在关键时刻对人物加以点画,着墨不多却能细致传神。如“犹抱琵琶半遮面”“整顿衣裳起敛容”都是明显的例子。诗中心理描写的内容也很丰富,特别是“弦弦掩抑声声思,似诉平生不得志。低眉信手续续弹,说尽心中无限事”,借音乐描绘琵琶女的内心世界,更是心理描写中一种新的成功的尝试。
如何对人物作细致传神的描写呢?
在写作中,要把人物写活应该采用以下几点:
1.外貌描写。
外貌描写也叫肖像描写,主要是对人物的容貌、身材、衣着和表情的描写,抓住人物特点写好外貌,才能把人物栩栩如生地展现在读者面前。
描写人物的外貌,要抓住最突出、给人印象最深刻的特征。有些同学写人时缺乏真情实感,把别人写过的东西背出来便用。描写人的外貌往往千人一面。什么“圆圆的脸蛋,水汪汪的眼睛,乌黑的头发”,不管男女老少都一样。如果对所写人物外貌进行认真的“捕捉”,就会发现,世界上没有两个外貌相同的人,描写因人而异,“千人一面”让人乏味。
人的外貌各不相同,作文千万不能像列流水账,一样不少,从头写到脚。实际上,“这一个”之所以不同于“那一个”,往往只体现在某一个或几个主要的特征中,眉毛胡子一把抓,外表写得很全,实际是湮没了主要特征,未达到应有的目的,所以,写人外貌时,一定要围绕文章主题的需要,抓住特征,善于取舍。
2.语言描写。
“言为心声”。一个人的语言表达是展示他性格特征的镜子,正如鲁迅先生所说:“人的语言,能使读者由说话看出人来。”所以,写人一定要重视语言描写。进行人物语言的描写,不是随心所欲地想怎样写就怎样写,要从人物语言的描写中看出人物的鲜明特点。那么,怎样才能达到这种境界呢?
①人物语言的描写要符合人物的年龄、经历、身份、文化教养等特点。
②人物语言的描写,力求反映人物的特征。成功的对话描写,不仅要符合人物的身份、年龄、职业等特点,而且也要能反映出人物的思想感情,表现人物的性格特征。
③人物语言要力求简洁,避免拖泥带水的现象。
3.动作描写。
动作描写就是描写人物的行为和动作。在行动描写时必须选择人物有代表性的动作,这样才能把人物写活,这一过程的完成主要是选择确切、生动的动词。因而平时要注意积累一定量的动词词汇。
4.心理描写。
心理描写,是对人物内心活动的描写。深入描写人物的内心活动,是展示人物形象的重要手段。事出有因,任何心理活动的引起是有原因的,把心理活动的起因写清楚,对于展示人物形象是必不可少的,通过心理描写来展示人物形象,一定要把心理活动的过程展现出来。不然,人物的形象无论如何都会显得苍白无力。
心理活动的展现和其他事物的发展一样,都是有层次的。我们把人物心理活动的层次逐渐写出来,人物形象的展示也会越来越具体。写心理活动时,有一点要特别注意:用第一人称写人时,可以写“我”的心理活动,但不能写别人的心理活动。因为别人心里是怎样想的,“我”是无法知道的。此外,心理活动往往跟肖像、语言、动作、环境等描写相结合,让人物的心理活动通过人物的动作、语言、神情、眼光等透露出来。
此外,对人物描写方法还包括场景气氛渲染、对比描写、正侧面描写相结合等方法。特别是对比描写,是写人作文中常用到的塑造人物形象的手段,通过写主人公与其他人物的不同的举止言行和心理活动,在对比中突出人物形象。
?范文示例
父亲老了
到家的时候,父亲正佝偻着身子在大门口张望,看见我的瞬间,开心的笑容倏地爬上他瘦削的脸庞,皱得如核桃般的皮肤凝聚成几道更深的沟壑。一阵风拂过,掀乱了他的头发,我的心忍不住一紧,初夏的阳光还不是太亮,而父亲满头凌乱的银发却刺疼了我的眼睛。
不记得什么时候父亲的头发开始变白了,这些年来,似乎一直是这个样子的,或者是早已熟视无睹了。要不是这一阵风“善意的提醒”,我何尝让目光在父亲的头发上多停留一秒钟呢?
接过我手里的东西,父亲一改佝腰驼背的样子,几乎是健步如飞地奔向堂屋。他穿一件藏青色的旧马甲,极不合体,瘦瘦的身体在马甲里有些晃荡。我望着他清瘦的背影,
眼里有一些潮潮的湿气涌上来——我原以为父亲的背依然那么宽阔,依然像一堵遮风挡雨的城墙,然而,这堵墙被岁月侵蚀得竟然有些弱不禁风了……
父亲,我最亲爱的父亲,居然变成了这个世界上最熟悉的陌生人了。
吃过饭,父亲要去邻村。父亲搬出那辆老式的二八自行车,要骑车去。我要送他,他却不让。父亲骑上车走了,枯瘦的身影在风中摇摆,渐渐缩成了一个黑点,像一片飘摇的枯叶,我鼻子一酸,眼泪几乎要掉下来。
在我们的记忆里,白居易的诗歌总是给我们以关注百姓、同情弱者的印象。从“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的卖炭翁到“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的琵琶女,白居易对这些生活中的弱者,都给予了无限的同情,为命运对他们的不公发出了强有力的抗议之声。白居易是一个“唯歌生民病,愿得天子知”的诗人,更是一个铁肩担道义、巨笔写良知的勇士,他把目光投向了田野,他看到人民在饥饿的死亡线上挣扎;他把心灵融进了土地,他体察到了人民耕田种地的艰辛;他把悲悯送给穷人,他把忏悔留给自己。他的诗歌见证了一种苦难的命运,折射出一个肩负社会责任的正直作家的心灵光芒。
?适用话题
弦上的月光
——解读《琵琶行》
流年的风沙湮没了历史的辙印,岁月的密网却捞起只只斑斓的海贝。穿过千年的沧桑,秋风中瑟瑟的芦苇仿佛只只忧伤的眼睛,惨淡迷离的月光诉说着浔阳江边弦上的泪光。
那犹抱琵琶半遮面的清愁女子,就坐在那只空空的画船上。船很大,大得仿佛能摆得下世上所有的珍宝;船很小,小得却盛不下一颗落寞的心。船本可以划得很远,但却没能划出这个港湾。这无风又无浪的港湾就是她的家,而家的温馨和欢乐永远都是远方最温柔的呼唤。琵琶声夜夜从这不大不小的画船上轻轻地幽幽地滑过江面,与空旷江水上的月低语。
就是在这样一个凄清的月夜,幽咽的琵琶羁绊了离者的脚步,打湿了失意漂泊的江州司马的青衫。
繁华喧闹的京都、朱红的琉璃和玉盘珍馐记录了短暂易逝的笑语。无论这位佳人,还是这位才子,春风中的美丽终成过往,如缤纷的春花,一场风雨,即是落英狼藉。
当孤独的琵琶弹痛乐天不乐天的心弦,同是天涯沦落人的伤痛,瞬间袭击了两颗沦落天涯的心。于是一曲悲歌唱了千年,一弯秋月注视了千年,一江荻花苍白了千年。
乐天不幸来到浔阳,浔阳有幸收留了乐天。轻视“嘲风雪,弄花草”的文士,一心抱定“兼济天下,为民请命”的理想,乐天的笔锋刺透黑暗,百姓的疾苦是他心中最深刻的痛楚。然而权臣动一下唇齿,乐天便发配江西浔阳。黑暗的时代是狰狞的魔鬼惯于制造悲剧,于是乐天就像一片秋叶被风打落盘旋。
“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失意的才子选择了“吏隐”,然而心怜国计民生的乐天,却抹不去内心深深的失意与伤痛。
于是在那个秋天的月夜,乐天的心弦被那双纤纤细手有力地弹拨,同病相怜的感慨化成了如泣如诉的名篇,在无数天涯沦落人的心上震颤。
那小小的浔阳自此再也走不出那个月光惨淡的夜晚,而哀怨的琵琶至今仍在江上月下凄美的回旋,还有那个低眉落寞轻弹琵琶年长色衰的女子也成了千古美丽的绝唱。
一次美丽的邂逅,就这样凝结成了弦上永恒的月光。
历史制造了许多悲剧,而并非所有悲剧都因悲剧的主角而演绎成永恒的绝美。
让科研更有“含金量”
2018年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奖金额度从500万元提升至800万元,由个人支配,国家自然科学奖、国家技术发明奖、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的奖金额度也分别上调50%。加大科研“含金量”是对为国家的科研事业奉献了青春和血汗的可爱可敬的科学家们的回报,也是对奋斗在科研一线的“幕后英雄”们最好的激励。
一个国家如果没有科技进步,就没有璀璨未来,如果没有将核心科技牢牢掌握在自己手里,就没有独立自主。在建设新中国的征程中,无数科学家以身许国,前赴后继做隐姓埋名人,干惊天动地事,用自己的青春、血汗甚至生命,为实现民族复兴、国家强大夯基垒台、立柱架梁。钱学森、邓稼先、郭永怀……这一个个耀眼的名字如暗夜星辰,在一穷二白、积贫积弱的中华大地上点亮了科技之光、铺就了科技强国之路。
在他们的感召和引领下,无私奉献、甘于清贫,一心只为科技报国,不计个人得失,成为一代中国科学家的优秀精神特质。时至今天,中国社会经济发展取得了令人瞩目的辉煌成就,人民物质生活极大丰富,这些特质依然在许多人身上熠熠生辉。但是,它们不应成为对科技从业者们的“道德绑架”和“刻板成见”,不能空谈“情怀”不谈受益。科研工作者和普通大众一样也需要拥有获得感,理应追求和得到与他们的贡献所匹配的收入和报酬,这才能让市场在创新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
此次国家最高科技奖奖项自设立近20年来首次调整奖金额度和结构,让国家级科技奖“含金量”陡增,是以国家的名义对做出杰出贡献的科学家的回报,呼应了万千科研工作者的朴实诉求,体现了“以人为本”的价值导向和对这一群体及其所从事的科学研究的尊重,也顺应了社会经济发展规律和趋势。这一看似简单的调整,将对进一步激活科技创新“一池春水”,提升科研工作者的荣誉感、获得感和使命感,吸引更多有志之人踊跃投身科研事业产生深远的影响。
近年来,党中央、国务院先后制定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文件,调动科研人员的积极性和主动性。2019年新年伊始,国务院办公厅又印发相关文件,要求对科技成果的主要完成人和其他对科技成果转化做出重要贡献的人员,区分不同情况给予现金、股份或者出资比例等奖励和报酬。这与此次国家最高科技奖奖金额度和结构调整蕴含着同样的深意:赋予科研人员更大自主权,让科研更有“含金量”。
尽管当下科技领域仍存沉疴痼疾、陈规陋俗,要破旧立新、破弊除障任重道远,但是,2019年从国家层面释放的这两个信号,对于科研工作者来说无疑是注入了一剂强心针。无论是科研院所还是高等院校,无论是事业单位还是企业,都应该切实领会政策文件导向中的应有之义,严格将其落到实处,切实尊重规律、尊重知识、尊重人才,量体裁衣、灵活设计,打破固有藩篱、完善激励机制,真正提升一线科研人员的薪酬待遇和福利保障,激活科技创新的强大势能,为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和建设创新型国家增添动力。
一、基础考查
下列加点字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A.湓浦口(Pén) 贾人(ɡǔ)
荻花(dí) 浔阳(qún)
B.霓裳(ní) 虾蟆陵(há)
钿头(dìnɡ) 西舫(fǎnɡ)
C.慢捻(niǎn) 银篦(bì)
嘲哳(zhāo) 谪居(zhé)
D.六幺(yāo) 呕哑(yǎ)
阑干(lán) 铮铮(zhēnɡ)
解析:选C。A项,“浔”读“xún”;B项,“钿”读“diàn”;D项,“哑”读“yā”。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意义相同的一组是( )
A. B.
C. D.
解析:选A。A项,都是“再”;B项,①暂时,②忽然;C项,①说,②曲调;D项,①重新,②看重。
下列加点的词语古今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整顿衣裳起敛容 B.暮去朝来颜色故
C.凄凄不似向前声 D.举酒欲饮无管弦
解析:选D。古今皆指乐器。A项,“整顿”,古义“整理”,今义“使紊乱的变整齐”,多指纪律;B项,“颜色”,古义“容颜”,今义“由物体发射、反射或透过的光波通过视觉所产生的印象”;C项,“向前”,古义“先前的”,今义“朝向前面”。
下列加点的词语从修辞手法的角度看不同于其他三项的一项是( )
A.浔阳地僻无音乐,终岁不闻丝竹声
B.主人下马客在船,举酒欲饮无管弦
C.曲罢曾教善才服,妆成每被秋娘妒
D.间关莺语花底滑,幽咽泉流冰下难
解析:选D。D项是比喻,用“冰下难”来比喻琵琶的声音。A、B、C三项均是借代。
二、阅读理解
(一)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5~6题。
夜 筝
白居易
紫袖红弦明月中,自弹自感暗低容。
弦凝指咽声停处,别有深情一万重。
5.下列对本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紫袖”“红弦”,分别是弹筝人与筝的代称。以“紫袖”代弹者,与以“皓齿”代歌者、“细腰”代舞者(李贺《将进酒》:“皓齿歌,细腰舞。”)一样,选词造语十分工整。
B.次句写到弹筝。连用了两个“自”字,这并不等于说独处,而是旁若无人的意思。它写出弹筝者已全神倾注于筝乐的情态。
C.音乐之美本在于声,可诗中对筝乐除一个笼统的“弹”字几乎没有正面描写,接下去却集中笔力,写出一个无声的时刻。
D.《琵琶行(并序)》得意的笔墨,是对用作陪衬的描写,而《夜筝》所取的倒是《琵琶行(并序)》中琵琶乐本身绘声绘色的铺陈描写。
解析:选D。D项,《琵琶行(并序)》得意的笔墨,是对琵琶乐本身绘声绘色的铺陈描写,而《夜筝》所取的倒是《琵琶行(并序)》中用作陪衬的描写。
6.诗人集中笔力写出“弦凝指咽声停处”这样一个无声的时刻有什么好处?它化用了《琵琶行(并序)》中的哪几句诗?
答:
答案:有丰富的暗示性,不仅引导读者发现奇妙的无声之美,更可以使读者通过这一无声的时刻去领悟那筝曲的全部妙处。同时也暗示出了弹者的不幸与悲苦。
这一句是《琵琶行(并序)》中“冰泉冷涩弦凝绝,凝绝不通声暂歇。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的化用。
(二)阅读下面的唐诗,完成7~8题。
宿紫阁山北村
白居易
晨游紫阁峰,暮宿山下村。
村老见余喜,为余开一尊。
举杯未及饮,暴卒来入门。
紫衣挟刀斧,草草十馀人。
夺我席上酒,掣我盘中飧。
主人退后立,敛手反如宾。
中庭有奇树,种来三十春。
主人惜不得,持斧断其根。
口称采造家①,身属神策军②。
“主人慎勿语,中尉③正承恩④!”
【注】 ①采造家:指专管采伐、建筑的官府派出的人员。采造,指专管采伐、建筑的官府。②神策军:中唐时期皇帝的禁卫军之一。③中尉:神策军的最高长官。④承恩:得到皇帝的宠信。
7.下面对本诗的分析和鉴赏,不恰当的一项是( )
A.此诗开头两句对宿紫阁山北村的缘由作了说明,原来他是因“晨游紫阁峰”而“暮宿山下村”的。诗人之所以要“晨游”,是为了欣赏山峰上的美景。
B.“村老见余喜”四句点明了抢劫事件发生的时间、地点和抢劫对象,表现了诗人与村老的亲密关系及其喜悦心情,对下面关于暴卒的描写起了有力的反衬作用,是颇具匠心的。
C.中间的十二句,先用“暴卒”“紫衣挟刀斧”“草草”等贬义词句刻画了抢劫者的形象;接着展现了两个场面:一是抢酒食;二是砍树。
D.“主人慎勿语,中尉正承恩!”讽刺的矛头透过暴卒,刺向暴卒的后台“中尉”;又透过中尉,刺向中尉的后台皇帝。
解析:选B。B项,抢劫事件发生的时间是开篇两句点出的。
8.请赏析“夺”和“掣”二词的妙处。
答:
答案:“夺”和“掣”两个词,包含着一方不给,一方硬抢的丰富内容。诗人用这两个词作“诗眼”,表现出他自己毕竟是个官吏,敢于和暴卒争,但还是败下阵来,这不仅揭露了暴卒的“暴”,而且暗示了暴卒敢这样“暴”的原因,为结尾的点睛之语留下了伏笔。
(三)阅读下面的唐诗,完成9~10题。
蝉
李商隐
本以高难饱,徒劳恨费声。
五更疏欲断,一树碧无情。
薄宦梗犹泛,故园芜已平。
烦君最相警,我亦举家清。
9.下列对本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联以蝉的生活习性起兴,“高”以蝉栖高树暗喻自己的地位之高;蝉的“难饱”又与作者身世感受暗合,由“难饱”而引出“声”来,所以哀中又有“恨”。
B.颔联进一步地描摹了蝉的鸣声。从“恨费声”里引出“五更疏欲断”,用“一树碧无情”来作衬托,把不得志的感情推进一步,达到了抒情的顶点。
C.颈联换了主题,抛开咏蝉,转到自己身上,这一转就打破了咏蝉的限制,扩大了诗的内容。
D.这首诗以蝉饮露难饱代指诗人的清贫,以蝉的徒劳鸣叫和树的无情寄托诗人孤独凄凉的身世遭遇,借咏蝉以喻自身品质的高洁。
解析:选A。A项,“高”以蝉栖高树暗喻自己的清高。
10.“故园芜已平”化用了陶渊明“田园将芜胡不归”的典故,请解释“故园芜已平”这句诗的含意。
答:
答案:这里是化用陶渊明的典故,意为家乡田园里的杂草已经成片,透露出诗人的失意与悲凉心情,表达了诗人的思家念归之意。
三、语用创新
11.阅读下面的材料,将有关内容压缩成一段介绍“浸月亭”来历的文字。要求:不遗漏要点,不超过80字。
九江,古称江州。这里有著名的“周瑜点将台”的故址,故址上建有一座亭子,名字叫作“浸月亭”。为什么这座亭子叫“浸月亭”呢?据说,唐代著名诗人白居易在唐元和十年至十三年(公元815年~818年)被贬为江州司马时,经常到这座亭子饮几杯酒,赋几首诗,与朋友见面。这期间,他写了著名的《琵琶行》,诗中有“别时茫茫江浸月”句。从此,人们就把这个亭子叫“浸月亭”了。
答:
解析:依据介绍“浸月亭”的文字,精选出关键词句,再加以整合。
答案:此亭建在“周瑜点将台”故址,白居易被贬为江州司马时,常在此饮酒、赋诗、会友,其诗《琵琶行(并序)》中有“别时茫茫江浸月”,故此亭名为“浸月亭”。
.仿照下面的示例,按要求给学生会“校园诗社”拟一个招生广告。
普林斯顿大学UFO研究会:
外星人来了,我们总得做些准备吧,要不人家会说地球人太肤浅了。
学生会“校园诗社”: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此题考查语句表达准确、得体的能力。根据题干要求来看,答题内容应该轻松活泼,富有文学色彩。
答案:(示例)如果白居易来了,拿着“野火烧不尽”的句子找朋友,我们总得有人接待他吧。
13.有人说一首诗就是一幅画,下面这首诗的前两句已经被描绘成一幅画,请依据后两句诗的内容,结合自己的理解,用生动的文字描绘一幅可感的画面。要求:①想象合理;②描绘要有诗意;③不超过50字。
村 夜
白居易
霜草苍苍虫切切,村南村北行人绝。
独出前门望野田,月明荞麦花如雪。
画面一:夜色深沉,秋色浓重,在秋霜的浸染下,草色苍苍。四下里一片寂静,行人绝迹。只有不知名的秋虫在低低地吟唱。
画面二:
答案:(画面二:)独自一人出门走向村外的田野,皎洁的月光朗照着一望无际的荞麦田,远远望去,灿烂耀眼,如同一片晶莹的白雪。
PAGE
- 1 -
(共90张PPT)
第四单元 古典诗歌(2)
“虾”同“蛤”
名词,话语
名词,字
名词,言语
动词,说
动词,谈论
动词,吩咐
动词,命名
名词,命令
名词,寿命
动词,安排
数词,几,表不确定的数目
名词,数量
名词,算术
动词,做
动词,创作
动词,弹奏
助词,无实义
介词,给,替
动词,成为
代词,这
动词,表判断,是
形容词,正确
助词,位于前置宾语之后
时间名词充当状语,在夜里
名词用作动词,摆酒席
重、轻,形容词活用作动词,看重,轻视
名词作动词,作歌
形容词用作动词,敲碎
形容词用作动词,被浸湿
第二年。
轻易,随便。
容颜。
年纪大。
原来的,先前的。
于是创作。
判断句
判断句
省略句
省略句
省略句
省略句
省略句
省略句
省略句
状语后置句
状语后置句
小弦切切如私语
大珠小珠落玉盘
幽咽泉流冰下难
又闻此语重唧唧
相逢何必曾相识
本部分内容讲解结束
按ESC键退出全屏播放
》晨课诵读
书声琅琅诵诗文
》课前预
掀起你的盖头来
资料助读
甚础梳理
课堂探究案
吹尽狂沙始到金◆
领读课文
总揽全局
秋江夜送客(叙事起笔)
琵琶女
诗人
月下奏琵琶我闻琵蔷已叹息
凄凉话身世又闻此语重唧唧
详叙事
略抒情
叙事抒情整合
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主旨)
为君翻作《琵琶行》
满座重闻皆掩泣
课后拓展案亲
转益多师是师
课一写法
点石成金
同情
良知
白居易的诗歌
关爱
责任
16 琵琶行(并序)
一、基础考查
下列加点字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A.湓浦口(Pén) 贾人(ɡǔ)
荻花(dí) 浔阳(qún)
B.霓裳(ní) 虾蟆陵(há)
钿头(dìnɡ) 西舫(fǎnɡ)
C.慢捻(niǎn) 银篦(bì)
嘲哳(zhāo) 谪居(zhé)
D.六幺(yāo) 呕哑(yǎ)
阑干(lán) 铮铮(zhēnɡ)
解析:选C。A项,“浔”读“xún”;B项,“钿”读“diàn”;D项,“哑”读“yā”。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意义相同的一组是( )
A. B.
C. D.
解析:选A。A项,都是“再”;B项,①暂时,②忽然;C项,①说,②曲调;D项,①重新,②看重。
下列加点的词语古今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整顿衣裳起敛容 B.暮去朝来颜色故
C.凄凄不似向前声 D.举酒欲饮无管弦
解析:选D。古今皆指乐器。A项,“整顿”,古义“整理”,今义“使紊乱的变整齐”,多指纪律;B项,“颜色”,古义“容颜”,今义“由物体发射、反射或透过的光波通过视觉所产生的印象”;C项,“向前”,古义“先前的”,今义“朝向前面”。
下列加点的词语从修辞手法的角度看不同于其他三项的一项是( )
A.浔阳地僻无音乐,终岁不闻丝竹声
B.主人下马客在船,举酒欲饮无管弦
C.曲罢曾教善才服,妆成每被秋娘妒
D.间关莺语花底滑,幽咽泉流冰下难
解析:选D。D项是比喻,用“冰下难”来比喻琵琶的声音。A、B、C三项均是借代。
二、阅读理解
(一)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5~6题。
夜 筝
白居易
紫袖红弦明月中,自弹自感暗低容。
弦凝指咽声停处,别有深情一万重。
5.下列对本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紫袖”“红弦”,分别是弹筝人与筝的代称。以“紫袖”代弹者,与以“皓齿”代歌者、“细腰”代舞者(李贺《将进酒》:“皓齿歌,细腰舞。”)一样,选词造语十分工整。
B.次句写到弹筝。连用了两个“自”字,这并不等于说独处,而是旁若无人的意思。它写出弹筝者已全神倾注于筝乐的情态。
C.音乐之美本在于声,可诗中对筝乐除一个笼统的“弹”字几乎没有正面描写,接下去却集中笔力,写出一个无声的时刻。
D.《琵琶行(并序)》得意的笔墨,是对用作陪衬的描写,而《夜筝》所取的倒是《琵琶行(并序)》中琵琶乐本身绘声绘色的铺陈描写。
解析:选D。D项,《琵琶行(并序)》得意的笔墨,是对琵琶乐本身绘声绘色的铺陈描写,而《夜筝》所取的倒是《琵琶行(并序)》中用作陪衬的描写。
6.诗人集中笔力写出“弦凝指咽声停处”这样一个无声的时刻有什么好处?它化用了《琵琶行(并序)》中的哪几句诗?
答:
答案:有丰富的暗示性,不仅引导读者发现奇妙的无声之美,更可以使读者通过这一无声的时刻去领悟那筝曲的全部妙处。同时也暗示出了弹者的不幸与悲苦。
这一句是《琵琶行(并序)》中“冰泉冷涩弦凝绝,凝绝不通声暂歇。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的化用。
(二)阅读下面的唐诗,完成7~8题。
宿紫阁山北村
白居易
晨游紫阁峰,暮宿山下村。
村老见余喜,为余开一尊。
举杯未及饮,暴卒来入门。
紫衣挟刀斧,草草十馀人。
夺我席上酒,掣我盘中飧。
主人退后立,敛手反如宾。
中庭有奇树,种来三十春。
主人惜不得,持斧断其根。
口称采造家①,身属神策军②。
“主人慎勿语,中尉③正承恩④!”
【注】 ①采造家:指专管采伐、建筑的官府派出的人员。采造,指专管采伐、建筑的官府。②神策军:中唐时期皇帝的禁卫军之一。③中尉:神策军的最高长官。④承恩:得到皇帝的宠信。
7.下面对本诗的分析和鉴赏,不恰当的一项是( )
A.此诗开头两句对宿紫阁山北村的缘由作了说明,原来他是因“晨游紫阁峰”而“暮宿山下村”的。诗人之所以要“晨游”,是为了欣赏山峰上的美景。
B.“村老见余喜”四句点明了抢劫事件发生的时间、地点和抢劫对象,表现了诗人与村老的亲密关系及其喜悦心情,对下面关于暴卒的描写起了有力的反衬作用,是颇具匠心的。
C.中间的十二句,先用“暴卒”“紫衣挟刀斧”“草草”等贬义词句刻画了抢劫者的形象;接着展现了两个场面:一是抢酒食;二是砍树。
D.“主人慎勿语,中尉正承恩!”讽刺的矛头透过暴卒,刺向暴卒的后台“中尉”;又透过中尉,刺向中尉的后台皇帝。
解析:选B。B项,抢劫事件发生的时间是开篇两句点出的。
8.请赏析“夺”和“掣”二词的妙处。
答:
答案:“夺”和“掣”两个词,包含着一方不给,一方硬抢的丰富内容。诗人用这两个词作“诗眼”,表现出他自己毕竟是个官吏,敢于和暴卒争,但还是败下阵来,这不仅揭露了暴卒的“暴”,而且暗示了暴卒敢这样“暴”的原因,为结尾的点睛之语留下了伏笔。
(三)阅读下面的唐诗,完成9~10题。
蝉
李商隐
本以高难饱,徒劳恨费声。
五更疏欲断,一树碧无情。
薄宦梗犹泛,故园芜已平。
烦君最相警,我亦举家清。
9.下列对本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联以蝉的生活习性起兴,“高”以蝉栖高树暗喻自己的地位之高;蝉的“难饱”又与作者身世感受暗合,由“难饱”而引出“声”来,所以哀中又有“恨”。
B.颔联进一步地描摹了蝉的鸣声。从“恨费声”里引出“五更疏欲断”,用“一树碧无情”来作衬托,把不得志的感情推进一步,达到了抒情的顶点。
C.颈联换了主题,抛开咏蝉,转到自己身上,这一转就打破了咏蝉的限制,扩大了诗的内容。
D.这首诗以蝉饮露难饱代指诗人的清贫,以蝉的徒劳鸣叫和树的无情寄托诗人孤独凄凉的身世遭遇,借咏蝉以喻自身品质的高洁。
解析:选A。A项,“高”以蝉栖高树暗喻自己的清高。
10.“故园芜已平”化用了陶渊明“田园将芜胡不归”的典故,请解释“故园芜已平”这句诗的含意。
答:
答案:这里是化用陶渊明的典故,意为家乡田园里的杂草已经成片,透露出诗人的失意与悲凉心情,表达了诗人的思家念归之意。
三、语用创新
11.阅读下面的材料,将有关内容压缩成一段介绍“浸月亭”来历的文字。要求:不遗漏要点,不超过80字。
九江,古称江州。这里有著名的“周瑜点将台”的故址,故址上建有一座亭子,名字叫作“浸月亭”。为什么这座亭子叫“浸月亭”呢?据说,唐代著名诗人白居易在唐元和十年至十三年(公元815年~818年)被贬为江州司马时,经常到这座亭子饮几杯酒,赋几首诗,与朋友见面。这期间,他写了著名的《琵琶行》,诗中有“别时茫茫江浸月”句。从此,人们就把这个亭子叫“浸月亭”了。
答:
解析:依据介绍“浸月亭”的文字,精选出关键词句,再加以整合。
答案:此亭建在“周瑜点将台”故址,白居易被贬为江州司马时,常在此饮酒、赋诗、会友,其诗《琵琶行(并序)》中有“别时茫茫江浸月”,故此亭名为“浸月亭”。
.仿照下面的示例,按要求给学生会“校园诗社”拟一个招生广告。
普林斯顿大学UFO研究会:
外星人来了,我们总得做些准备吧,要不人家会说地球人太肤浅了。
学生会“校园诗社”: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此题考查语句表达准确、得体的能力。根据题干要求来看,答题内容应该轻松活泼,富有文学色彩。
答案:(示例)如果白居易来了,拿着“野火烧不尽”的句子找朋友,我们总得有人接待他吧。
13.有人说一首诗就是一幅画,下面这首诗的前两句已经被描绘成一幅画,请依据后两句诗的内容,结合自己的理解,用生动的文字描绘一幅可感的画面。要求:①想象合理;②描绘要有诗意;③不超过50字。
村 夜
白居易
霜草苍苍虫切切,村南村北行人绝。
独出前门望野田,月明荞麦花如雪。
画面一:夜色深沉,秋色浓重,在秋霜的浸染下,草色苍苍。四下里一片寂静,行人绝迹。只有不知名的秋虫在低低地吟唱。
画面二:
答案:(画面二:)独自一人出门走向村外的田野,皎洁的月光朗照着一望无际的荞麦田,远远望去,灿烂耀眼,如同一片晶莹的白雪。
PAGE
- 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