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鱼我所欲也》学案
教学目标:
1.让学生认识到舍生取义的重要性
2.掌握重点词语的意思
3.能熟练翻译课文
4.熟背课文
教学重点:
熟练翻译这篇文章
教学方法:
按照读、译、析、背的程序教读这篇课文
教学过程:
1.读:放录音,让学生听读。教师提出具体要求。
教师范读 学生自读 齐读
2.译
结合课下注释,让学生讨论,提出疑问。
本文的中心论点什么?
是怎样提出的?
第一段分为几个层次,写出每层层意
4.背
在理解的基础上背诵课文。
落实检查
举“穷人不食嗟来之食”的例子有什么目的?
本文都用到了那些论证方法,试结合课文举例分析。
1.孟子,名( )字( ),是继 ( )之后的有一位儒家大师。孔子( ),名( ) 字( )。
2、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并解释句中加点的字:
(1)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得兼: 义:
译文:
(2)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
苟得: 患: 辟:
译文:
(3)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避患者何不为也?
如使: 何不用也:
译文:
(4)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
译文:
(5)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
译文:
(6)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勿丧
译文:
(7)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
箪: 豆:
译文:
(8)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
尔 蹴 不屑
译文:
(9)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与?
万钟 辩 何加
奉 得 与
译文:
(10)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向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为之;向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是亦不可以已乎?
乡 已
译文:
(11)此之谓失其本心。
本心
译文:
3、用课文原句填空:
(1)可以概括全篇大意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陈毅在《梅岭三章》中说“取义成仁今日事,人间遍种自由花。”诗句中的“成仁”出自《论语》“杀身以成仁”,“取义”出自本文的“_____________”。
(3)第一段中最能体现作者“人性善”思想的语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文中与“嗟来之食”的意思相一致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文中的“万钟”照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作者通过分析,得出的结论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用原文语句回答)
(7)文章中与“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观点相一致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填出与下列各句有关的成语:
(1)故不为苟得也 ( )
(2)舍生而取义者也 ( )
(3)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 )
5、本文提出在“生”和“义”不能兼顾的情况下,应该_________的观点,并且进一步指出这是每个人都有的“___________”,那些在“义”上有亏的人不过是_____________罢了。
6、文中所说的“失其本心”中的“本心”指的是什么?有的人为什么会“失其本心?
7、“是亦不可以已乎”此句中的“是”指___________________
8、“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中的“是心”具体指什么?
9、“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避患者何不为也?”的深层含义是什么?
10、揣摩品味下列语句,说说其特点和好处。
“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
11、概括本文的论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2、本文使用了_______ 、_______、________等论证方法。
请举例说明:
14、你认为文中所说的“贤者”可贵之处在哪里?
15、人生常常面临各种各样的抉择,在关键时刻,如何才能作出正确的选择呢?你从本文中得到了哪些启示?
16、在我们的现实生活中,许多人用自己的青春热血或宝贵生命谱写了一曲曲“舍生取义”的“正气歌”请叙述一个这样的例子;
17、你能说说文中“舍生取义”的“义”与社会上的哥们义气的“义”有什么不同吗?(限定在50字之内)
18、作者在文中赞扬和批评了怎样的人,请各用一个成语来回答,并谈谈你的看法。
赞扬了________ 的人;批评了__________ 的人。
19、孟子提倡的“舍生取义”和孔子提倡的“杀身成仁”,已成为中华民族的最高道德标准,激励着历代仁人志士为国捐躯,慷慨赴难。请你写出能体现这种道德标准的其它名句。(不少于两句)
20、抗美援朝战争中,战斗英雄为了扫除部队前进的障碍,毅然以自己的身体堵住了敌人的枪眼,在生与死之间,作出了自己的抉择。请联系本文内容谈谈你对此事的看法。
《鱼我所欲也》补充练习
1、孔子在《论语 卫灵公》中说:“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孟子在《鱼我所欲也》中进一步阐述了孔子的思想,表明儒家的生死义利之辨的句子是__________。
2、孟子在《鱼我所欲也》一文中,用取譬设喻的手法来阐述道理,其中“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一句,则重点从舍利取义的角度,进一步阐释了“舍生取义”的观点。
3、本文中证明义重于生的句子是___________。
4、作为继孔子之后著名的儒家大师,孟子为我们留下了许多富有哲理的名言。请根据自己的积累,试写出其中的两条:
5、文中所指出的比生命更可贵的东西是指___,比死亡更可怕的东西是_____。
6、在第二段中,孟子以饮食作比,并假定了得到饮食就可_______;得到饮食就将失去______。
7、在孟子看来 ,什么情况下,即使遇到祸患也要挺身而出?(用原文语句回答):
8、本文在论述“舍生取义”的观点之前,先写“鱼”和“熊掌”,起什么作用?
10、“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此之谓失其本心”一段采用了何种手法?有何作用?
11、“此之谓失其本心”中的“此”指什么?
12、围绕“利”和“义”,本文列举了两种现象,分别是什么 写出来。
13、《鱼我所欲也》中,“所识穷乏者得我与”一句,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孟子亲民爱民的民本思想,与此同时,在孟子看来,即使是出于用之于民的目的,也不能“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你认为其中的道理是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