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社戏》教案
教学目标
1、体会农家少年的淳朴善良、好客能干和“我”与农家小朋友的诚挚情谊。2、理解景物描写的作用。
教学重点
感知本文的人情美,风情美,从欢快活泼的写人、叙事、绘景中领悟作者对童年自由生活的留恋之情。
教学难点:领悟鲁迅作品的语言简洁而富有表现力的特点。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童年对许多人来说,都是美好快乐的。在成人后回忆往事,对当时的人和事,更是充满一种浪漫的理想色彩,是一段永生难忘的体验。今天我们就走进鲁迅先生的童年生活,看一看他的童年生活是怎样的。
二、作者简介
鲁迅(1881—1936),中国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1918年5月,第一次以“鲁迅”为笔名发表了中国文学史上第一部白话小说《狂人日记》,奠定了新闻学运动的基石。作品主要以小说、杂文为主,代表作有小说集《呐喊》《彷徨》《故事新编》等,散文集《朝花夕拾》,散文诗集《野草》,杂文集《坟》《热风》《华盖集》《三闲集》《二心集》《而已集》《且介亭杂文》等。
三、文题解说
“社戏”指旧时某些地区的农村在春秋两季迎神赛会或岁时节庆所演的戏,用以酬神祈福,一般在庙里戏台上或在野外设台演出。在绍兴,社是一种区域名称,社戏就是社中每年所演的“年规戏”。在文中,“看社戏”是核心事件,“社戏”是叙事线索。
四、生字
归省(xǐng) 行辈(háng)絮叨(xù)怠慢(dài)欺侮(wǔ)棹(zhào)撺掇(cuān)弥散(mí)凫水(fú)撮起(cuō)桕树(jiù)楫(jí)
五、词语
消夏:避暑。
归省:指出嫁的女儿回娘家看望父母。
犯上:触犯长辈或者地位比自己高的人。
怠慢:冷淡;客套话,表示招待不周。
撺掇:从旁鼓动人做某事。
悠扬:形容声音时高时低而和谐。
仙山楼阁:指仙人所居住的仙境。多用于形容奇异不凡或美妙空幻的境界或景象等。
六、课文分析
第一部分(1—3):写我在平桥村的生活,交代看社戏的时间、地点、机缘和相关人物。
第二部分:(4—30):写看社戏的全过程。
第一层(4—9):写看社戏前的波折和转机。
第二层(10—13):写看社戏途中的见闻与感受。
第三层(14—21):写我们在赵庄看社戏。
第四层(22—30):写看社戏后的归航偷豆。
第三部分(31—40):写看社戏后的余波。
第二课时
七、问题探究
1、作者写社戏,为何从鲁镇的习俗写起?
交代看社戏的背景,增添文章的生活气息。
2、作者从哪几方面介绍了平桥村?
作者从地理位置、人口和经济来源三个方面介绍了平桥村。
3、为什么平桥村“在我是乐土”?
民风淳朴的乡村,对一个在封建家庭中生长、受各种规矩约束的孩子来说,确实是快乐自由的天堂。“我”作为客人,在这里“得到优待”,钓到虾“照例归我吃”,小伙伴们对“我”无微不至地体贴照顾,尤其是在看社戏的前后,这种体贴照顾表现得淋漓尽致;“我”在这里可以免念那些陈腐无用的经书,对于自幼就接受封建礼教的“我”而言,这样的自由是多么宝贵的享受;而且在农村可以亲近大自然,“掘蚯蚓”“钓虾”“放牛”,相对于城镇宅院中“我”那种受束缚的生活而言,这种生活无疑是新鲜有趣、有魅力的。
4、这里写外祖母的担心和母亲的细致有什么作用?
使看社戏再一次陷入僵局,从而为下文突出双喜的聪明、思虑周全埋下了伏笔。
5、“仿佛是踊跃的铁的兽脊似的”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什么作用?
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用“踊跃的铁的兽脊”来比喻“起伏的连山”,以动写静,把山写活了,衬托了船行速度之快。结合下文“我却还以为船慢”分析,又表现了“我”想看社戏的急切心情。
6、文中写老渔夫的喝彩,有什么作用?
运用侧面烘托,既表现了我们的船行之快,驾船本领之高,又表现了我们归航时急切和欢快的心情。
7、小伙伴们用了八公公船上的盐和柴,还要喊八公公“八癞子”的行为是否会有损少年们美好的形象?
不会。这句话写出了少年们预想可能发生的纠葛,有了应付的办法,表现出少年们的细心,并且这样的办法符合少年们的特点,增添了文章的情趣。
8、对于六一公公,你是否觉得吝啬?为什么?
六一公公烦恼的不是我们偷了罗汉豆,而是豆子被踏坏,可见他并不吝啬,只是在责怪孩子们不珍惜劳动果实。
9、文章最后一段话有什么深刻的含义?
“我”所难忘的是平桥村老人孩子那份朴实、真挚的感情和那特有的农村风光、自由的空气、人与人之间和谐亲密的关系。这一切都是“我”童年时在城镇未曾见到过,在后来的人生路途中也很少再见到的。“我”对这段往事的深情回忆,表达了自身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之情。
10、文中的“我”是不是幼年时期的鲁迅?为什么?
《社戏》是鲁迅先生写的一篇小说。既然是小说,小说中的“我”就是坐着笔下塑造的人物,不是作者自己。鲁迅的小说往往采用第一人称的写法,有些作品的主人公叫“讯哥儿”,但这个人物是虚构的,所以文中的“我”并不是鲁迅先生本人。
《社戏》中的“我”是作者虚构的,是作者以自己少年时代的生活经历为依据写的。本文是鲁迅1922年创作的一篇短篇小说。作者以自己少年时代的生活经历为依据,用第一人称写了“我”20年来3次看戏的经历:两次是辛亥革命后在北京看戏,一次是少年时代在浙江绍兴小村看社戏。所以,课文应该有作者少年时代的生活经历。
八、主旨
本文通过叙写“我”童年时与农村孩子看社戏的美好往事,刻画了一群栩栩如生的农家孩子形象,表现了劳动人民淳朴善良,友爱无私的美好品质,展示了农村自由天地中充满诗情画意的儿童生活画卷,表达了作者对劳动人民的深厚情感和对童年美好生活的怀念之情。
九、本文特色
(1)刻画人物栩栩如生。
作者采取白描的手法,通过人物的语言、行动等来刻画人物,使人物性格十分突出。作者成功地塑造了一群淳朴可爱的农村孩子形象,他们聪明活泼,胆大心细,热情友爱,其中最突出的就是双喜。他聪明,能干,善解人意,富有同情心,而且反应灵敏,考虑周到,办事果断,充满自信,又有组织才能和号召力,是孩子们的领袖。对六一公公的描写,着墨很少,但仅有的几笔勾勒,运用语言、动作描写极其准确,表现了他宽厚、纯朴、好客、热情的特点。
(2)景物描写细致传神
作者以写意的手法,略略几笔便把江南水乡美丽如画的景色呈现在读者的面前,使你仿佛也看到那里美丽的景色,也听到孩子们欢快的笑声和大自然的美好声音汇在一起,也闻到了水乡田野里特有的芳香。这样的景物描写,不但表现了“我”去看戏时的愉快心情而且也表现了作者对美好的江南农村的极度热爱。
十、板书设计
盼看社戏 平桥村—“我”的“乐土”
戏前波折
去看社戏 夏夜行船
船头看戏
归航偷豆
怀念社戏 怀念好豆
怀念好戏
十一、作业
1、模仿月夜行船一段(11段)的景物描写,分别从色彩、声音、视觉、听觉、嗅觉各个侧面着笔,描写一段景物。
2、关注自己家乡的文化习俗,收集一种文化现象的资料,并作好笔记,在班上交流。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www.21cnjy.com/"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共22张PPT)
《社戏》教案
鲁迅
第一课时
新知导入
童年对许多人来说,都是美好快乐的。在成人后回忆往事,对当时的人和事,更是充满一种浪漫的理想色彩,是一段永生难忘的体验。今天我们就走进鲁迅先生的童年生活,看一看他的童年生活是怎样的。
作者简介
鲁迅(1881—1936),中国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1918年5月,第一次以“鲁迅”为笔名发表了中国文学史上第一部白话小说《狂人日记》,奠定了新闻学运动的基石。作品主要以小说、杂文为主,代表作有小说集《呐喊》《彷徨》《故事新编》等,散文集《朝花夕拾》,散文诗集《野草》,杂文集《坟》《热风》《华盖集》《三闲集》《二心集》《而已集》《且介亭杂文》等。
文题知识
“社戏”指旧时某些地区的农村在春秋两季迎神赛会或岁时节庆所演的戏,用以酬神祈福,一般在庙里戏台上或在野外设台演出。在绍兴,社是一种区域名称,社戏就是社中每年所演的“年规戏”。在文中,“看社戏”是核心事件,“社戏”是叙事线索。
生字
归省(xǐng) 行辈(háng) 絮叨(xù) 怠慢(dài)
欺侮(wǔ) 棹(zhào) 撺掇(cuān) 弥散(mí)
凫水(fú) 撮起(cuō) 桕树(jiù) 楫(jí)
词语
消夏:避暑。
归省:指出嫁的女儿回娘家看望父母。
犯上:触犯长辈或者地位比自己高的人。
怠慢:冷淡;客套话,表示招待不周。
撺掇:从旁鼓动人做某事。
悠扬:形容声音时高时低而和谐。
仙山楼阁:指仙人所居住的仙境。多用于形容奇异不凡或美妙空幻的境界或景象等。
课文分析
第一部分(1—3):写我在平桥村的生活,交代看社戏的时间、地点、机缘和相关人物。
第二部分:(4—30):写看社戏的全过程。
第一层(4—9):写看社戏前的波折和转机。
第二层(10—13):写看社戏途中的见闻与感受。
第三层(14—21):写我们在赵庄看社戏。
第四层(22—30):写看社戏后的归航偷豆。
第三部分(31—40):写看社戏后的余波。
课文分析
第二课时
问题探讨
1、作者写社戏,为何从鲁镇的习俗写起?
2、作者从哪几方面介绍了平桥村?
交代看社戏的背景,增添文章的生活气息。
作者从地理位置、人口和经济来源三个方面介绍了平桥村。
问题探讨
3、为什么平桥村“在我是乐土”?
民风淳朴的乡村,对一个在封建家庭中生长、受各种规矩约束的孩子来说,确实是快乐自由的天堂。“我”作为客人,在这里“得到优待”,钓到虾“照例归我吃”,小伙伴们对“我”无微不至地体贴照顾,尤其是在看社戏的前后,这种体贴照顾表现得淋漓尽致;“我”在这里可以免念那些陈腐无用的经书,对于自幼就接受封建礼教的“我”而言,这样的自由是多么宝贵的享受;而且在农村可以亲近大自然,“掘蚯蚓”“钓虾”“放牛”,相对于城镇宅院中“我”那种受束缚的生活而言,这种生活无疑是新鲜有趣、有魅力的。
问题探讨
4、这里写外祖母的担心和母亲的细致有什么作用?
5、“仿佛是踊跃的铁的兽脊似的”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什么作用?
使看社戏再一次陷入僵局,从而为下文突出双喜的聪明、思虑周全埋下了伏笔。
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用“踊跃的铁的兽脊”来比喻“起伏的连山”,以动写静,把山写活了,衬托了船行速度之快。结合下文“我却还以为船慢”分析,又表现了“我”想看社戏的急切心情。
问题探讨
6、文中写老渔夫的喝彩,有什么作用?
7、小伙伴们用了八公公船上的盐和柴,还要喊八公公“八癞子”的行为是否会有损少年们美好的形象?
运用侧面烘托,既表现了我们的船行之快,驾船本领之高,又表现了我们归航时急切和欢快的心情。
不会。这句话写出了少年们预想可能发生的纠葛,有了应付的办法,表现出少年们的细心,并且这样的办法符合少年们的特点,增添了文章的情趣。
问题探讨
8、对于六一公公,你是否觉得吝啬?为什么?
9、文章最后一段话有什么深刻的含义?
六一公公烦恼的不是我们偷了罗汉豆,而是豆子被踏坏,可见他并不吝啬,只是在责怪孩子们不珍惜劳动果实。
“我”所难忘的是平桥村老人孩子那份朴实、真挚的感情和那特有的农村风光、自由的空气、人与人之间和谐亲密的关系。这一切都是“我”童年时在城镇未曾见到过,在后来的人生路途中也很少再见到的。“我”对这段往事的深情回忆,表达了自身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之情。
问题探讨
10、文中的“我”是不是幼年时期的鲁迅?为什么?
《社戏》是鲁迅先生写的一篇小说。既然是小说,小说中的“我”就是坐着笔下塑造的人物,不是作者自己。鲁迅的小说往往采用第一人称的写法,有些作品的主人公叫“讯哥儿”,但这个人物是虚构的,所以文中的“我”并不是鲁迅先生本人。
《社戏》中的“我”是作者虚构的,是作者以自己少年时代的生活经历为依据写的。本文是鲁迅1922年创作的一篇短篇小说。作者以自己少年时代的生活经历为依据,用第一人称写了“我”20年来3次看戏的经历:两次是辛亥革命后在北京看戏,一次是少年时代在浙江绍兴小村看社戏。所以,课文应该有作者少年时代的生活经历。
主题概括
本文通过叙写“我”童年时与农村孩子看社戏的美好往事,刻画了一群栩栩如生的农家孩子形象,表现了劳动人民淳朴善良,友爱无私的美好品质,展示了农村自由天地中充满诗情画意的儿童生活画卷,表达了作者对劳动人民的深厚情感和对童年美好生活的怀念之情。
本文特色
(1)刻画人物栩栩如生。
作者采取白描的手法,通过人物的语言、行动等来刻画人物,使人物性格十分突出。作者成功地塑造了一群淳朴可爱的农村孩子形象,他们聪明活泼,胆大心细,热情友爱,其中最突出的就是双喜。他聪明,能干,善解人意,富有同情心,而且反应灵敏,考虑周到,办事果断,充满自信,又有组织才能和号召力,是孩子们的领袖。对六一公公的描写,着墨很少,但仅有的几笔勾勒,运用语言、动作描写极其准确,表现了他宽厚、纯朴、好客、热情的特点。
本文特色
(2)景物描写细致传神
作者以写意的手法,略略几笔便把江南水乡美丽如画的景色呈现在读者的面前,使你仿佛也看到那里美丽的景色,也听到孩子们欢快的笑声和大自然的美好声音汇在一起,也闻到了水乡田野里特有的芳香。这样的景物描写,不但表现了“我”去看戏时的愉快心情而且也表现了作者对美好的江南农村的极度热爱。
板书设计
盼看社戏 平桥村—“我”的“乐土”
戏前波折
去看社戏 夏夜行船
船头看戏
归航偷豆
怀念社戏 怀念好豆
怀念好戏
作业
1、模仿月夜行船一段(11段)的景物描写,分别从色彩、声音、视觉、听觉、嗅觉各个侧面着笔,描写一段景物。
2、关注自己家乡的文化习俗,收集一种文化现象的资料,并作好笔记,在班上交流。
谢谢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中小学教育资源网站
有大把高质量资料?一线教师?一线教研员?
欢迎加入21世纪教育网教师合作团队!!月薪过万不是梦!!
详情请看:
https://www.21cnjy.com/help/help_extract.ph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