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年级下册数学教案-2.5 正比例 北京版

文档属性

名称 六年级下册数学教案-2.5 正比例 北京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6.4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北京版
科目 数学
更新时间 2020-02-16 19:57:53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正比例》
教学目标:
1、结合“正方形”的周长与边长,面积与边长,路程、时间与速度等情境,经历正比例意义的建构过程,能从变化中看到“不变”,认识正比例。
2、能根据正比例的意义,判断两个相关联的量是不是成正比例,能举出生活中成正比例的实例,感受正比例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
3、经历比较,分析,归纳等数学活动,提高分析比较,归纳概括能力,初步体会函数思想。
教学重难点:
1、正比例的意义
2、正确判断两种量是否成正比例。
3、认真分析两种量的变化情况、理解,掌握正比例的意义。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体
教学过程:
一、在学生熟悉的儿歌中引入正比例的量。
你听过《数青蛙》这首儿歌吗?(课件)
师:你会往下唱吗?三只青蛙,四只青蛙呢?
师:你在唱的时候有什么规律吗?
生:嘴巴数和青蛙数一样,眼睛数总是青蛙只数的2倍,腿的条数总是青蛙只数的4倍。
师:我们已学过比,所以还可以说 眼睛的只数比青蛙的只数等于2,腿的条数比青蛙的只数等于4.
看来,嘴巴数、眼睛只数、腿的条数都是随着青蛙只数的变化而变化。
像这样一种量变化,另一种量也随着变化,在数学上,称为相关联的量。
二、自主建构正比例的量
(一)初步感受成正比例量的变化规律
看来,像这样相关联的量在变化的时候是有一定规律的,有兴趣继续研究吗?在我们的生活中,像这样相关联的量还有许多,今天老师就为同学们带来了几组。
1、出示课件1
下面是正方形边长与周长,边长与面积的变化情况。
边长/cm
1
2
3
周长/cm
4
边长/cm
1
2
3
面积/cm2
1
①让学生先把表格补充完善。
②观察表格,发现正方形的周长面积都是随边长的增加而增加的。
③让学生分别写出周长与边长,面积与边长之比,并求出比值。
④观察两组比和比值,发现周长与边长的比值一定,面积和边长的比不一定。
⑤总结正方形与边长,面积与边长的变化规律是不相同的。
2、出示课件2
一辆汽车以90千米/小时的速度行驶,行驶的路程与时间如下,把下表填写完整,你从表中发现了什么?
时间/时
1
2
3
4
5
6
7
8
程程/km
90
180
先让学生根据表中已给的数量把剩余的表格填写完整。
②让生观察表格从中发现路程是随时间的变化而变化。
③让学生写出路程与时间的比,并求出比值,从中发现路程与时间的比值一定,也就是速度一定。
师总结:像这样,路程和时间而个量,时间变化,所行驶的路程也随着变化,而且路程与时间的比值(也就是速度)一定,我们就说路程和时间成正比例。
④让生齐读这段话,然后让生同桌讨论两种量,在什么情况下才成正比例?
⑤揭示课题:正比例。
3、让学生回过头再看一看问题①中正方形的周长与边长,面积与边长成不成正比例?并要说明理由。
三、运用提高
①通过刚才的学习你们是不是对正比例又有了更深的了解,下面,我们就用刚才所学的知识从儿歌中找一找有没有成正比例的量。
②课件出示练一练第①题,先让生写在练习本上,再提问。
1.学校科学小组在同一时间、同一地点进行观察实验,测得竹竿的高与竿影的长如下表。
竹竿的高/m
1
2
3
4
6
8
竿影的长/m
0.4
0.8
1.2
1.6
2.4
3.2

⑴说一说竿影的长与竹竿的高的变化关系。
⑵写出竿影的长与竹竿的高的比,你有什么发现?
⑶竹竿的高与竿影的长是不是成正比例?说明理由。
四、小结
通过今天这节课的学习,你学到了什么?
刚才同学们在一首儿歌中找到了这么多成正比例的量,可以想像在我们的生活中一定存着更多的成正比例的量,希望同志们在课后能以数学的眼光去观察,发现生活中成正比例的量,下一节课我们再一起交流,好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