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下册同步练习10.2酸和碱的中和反应(第1课时)(含答案解析)

文档属性

名称 2020年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下册同步练习10.2酸和碱的中和反应(第1课时)(含答案解析)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01.0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
科目 化学
更新时间 2020-02-17 16:35:02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课题10.2酸和碱的中和反应(第1课时)
一、单选题
1.下列物质的应用不正确的是(  )
A.用水浇灌庄稼 B.不锈钢用于制餐具
C.熟石灰改良酸性土壤 D.氧气用于光合作用
2.下列物质中pH最小的是( )
A.醋酸 B.生理盐水 C.蒸馏水 D.肥皂水
3.对于某一澄清透明的酸雨样品,判断正确的是( )
A.呈中性 B.pH>7 C.属于悬浊液 D.属于溶液
4.如图所示实验,将稀盐酸滴到含有酚酞试液的氢氧化钠溶液中,直至最终烧杯内溶液呈现无色.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酚酞使氢氧化钠溶液变红色
B.溶液中所有物质均以离子形式存在
C.烧杯内显示无色,说明溶液中一定存在大量H+
D.烧杯内显示无色,说明溶液中溶质一定有氯化钠,可能有氯化氢
5.X可以发生如下反应:(1)X+酸=盐+水;(2)X+非金属氧化物=盐+水。X可能是(  )
A.氧化铜 B.盐酸
C.氢氧化钠 D.碳酸钠
6.某同学对化学知识的归纳正确的是( )
A.pH>7 的溶液一定是碱的溶液
B.同种元素组成的物质一定是单质
C.生成盐和水的反应一定是复分解反应
D.能分解生成氧气的物质一定含有氧元素
7.往KOH溶液中加水,溶液的pH变化正确的是(  )
A. B.
C. D.
二、推断题未命名
8.构建知识网络能帮助我们理解知识间的内在联系,请分析以下知识网络图,回答有关问题。
(1)则①中填写 ,②中填写 。
(2)上图中“金属氧化物”若为氧化铁,请你写出稀盐酸与氧化铁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三、填空题
9.将物质按一定标准分类后进行研究,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请参与下列同学的讨论并按要求回答:
请将上图中所述物质的化学式填在相应的空格处:氧化物___________、酸___________、碱___________、盐___________。
10.A、B、C是初中化学中的常见物质,分别由一种、两种、三种元素组成,A发生化合反应、B发生分解反应、C发生中和反应都能生成水.据此请回答:
(1)写出A生成水的化学方程式 ;
(2)写出B的化学式 ;
(3)从化合物的分类上说C属于 。
11.在学习“酸碱中和反应”时,老师给大家变了一个魔术一使“水”变色的杯子。操作过程及现象如图13所示。
老师揭秘:“空”杯子底部事先涂抹了某种无色液体,无色的“水”是事先用两种无色溶液混合而成。请回答下列问题:
(1)“空”杯内涂抹的物质可能是 溶液。
(2)此过程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可能是 。
(3)最终溶液为无色,能否说明该溶液一定呈中性? _(选填“能”或“不能”),理由是 __。
四、计算题
12.现有两种稀溶液:标记为A的0.040 0%的氢氧化钠溶液;标记为B的0.365%的盐酸。假设本题所涉及的各种稀溶液的密度均近似为1.00 g·mL-1,且每滴溶液的体积近似为0.05 mL,试解答下列各小题。
(1)恰好完全中和20.0 g A溶液,需加入B溶液多少克?
(2)在盛有20.0 mL A溶液的锥形瓶中滴加2滴酚酞溶液,再向瓶中缓缓倒入10.0 mL B溶液,边倒边振荡,充分混合后溶液呈无色。若取该无色混合液3.00 mL于一支试管内,再向试管内滴加1滴A溶液,试通过计算说明此时试管内溶液呈现的颜色。
课题10.2酸和碱的中和反应(第1课时)
一、单选题
1.下列物质的应用不正确的是(  )
A.用水浇灌庄稼 B.不锈钢用于制餐具
C.熟石灰改良酸性土壤 D.氧气用于光合作用
【答案】D
【解析】A、水可以用来浇灌庄稼,故A应用正确;B、不锈钢不易生锈,做餐具可防止餐具的生锈,故B应用正确;C、熟石灰可中和土壤中的酸,使土壤中酸性减弱,故C应用正确;D、植物的光合作用需要的是空气中的二氧化碳不是氧气,故D应用错误。故选D。
点睛:根据物质的性质来判断物质的用途,水是植物生长必须的物质,植物光合作用利用的是空气中的二氧化碳不是氧气,不锈钢做餐具可防止餐具生锈,熟石灰可中和土壤中的酸。
2.下列物质中pH最小的是( )
A.醋酸 B.生理盐水 C.蒸馏水 D.肥皂水
【答案】A
【解析】pH越小,溶液的酸性越强。醋酸是酸性的,生理盐水、蒸馏水都是中性的溶液;肥皂水是碱性的溶液。故选A。
3.对于某一澄清透明的酸雨样品,判断正确的是( )
A.呈中性 B.pH>7 C.属于悬浊液 D.属于溶液
【来源】2017年初中毕业升学考试(上海卷)化学(带解析)
【答案】D
【解析】
溶液是均一稳定的混合物,在溶液中物质以分子或离子等微观粒子的的形式相互混合,因没有阻挡光线的微粒,所以溶液都是澄清透明的。溶液的pH小于7,溶液呈酸性,pH越小,酸性越强;澄清透明的酸雨样品,属于显酸性的溶液。选D
4.如图所示实验,将稀盐酸滴到含有酚酞试液的氢氧化钠溶液中,直至最终烧杯内溶液呈现无色.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酚酞使氢氧化钠溶液变红色
B.溶液中所有物质均以离子形式存在
C.烧杯内显示无色,说明溶液中一定存在大量H+
D.烧杯内显示无色,说明溶液中溶质一定有氯化钠,可能有氯化氢
【答案】D
【解析】A、变色的是指示剂而不是氢氧化钠,故A错误;
B、盐酸、氢氧化钠以及生成的氯化钠是以离子的形式存在,而溶剂水乙分子的形式存在,故B错误;
C、酚酞在酸性和中性溶液中均为无色,烧杯内显示无色,则溶液可能为中性,也可能为酸性,不能确定一定存在大量H+,故C错误;
D、盐酸和氢氧化钠反应生成氯化钠和水,所以溶液中溶质一定有氯化钠,由于不能确定溶液是中性还是酸性,所以说可能有氯化氢,故D正确,
故选D.
5.X可以发生如下反应:(1)X+酸=盐+水;(2)X+非金属氧化物=盐+水。X可能是(  )
A.氧化铜 B.盐酸
C.氢氧化钠 D.碳酸钠
【答案】C
【解析】初中阶段,几种物质反应的特点如下:
物质
与酸反应
与金属氧化物反应
氧化铜
生成盐和水
不反应
盐酸
不反应
不反应
氢氧化钠
生成盐和水
生成盐和水
碳酸钠
生成盐、水和二氧化碳
不反应
所以C项正确。
6.某同学对化学知识的归纳正确的是( )
A.pH>7 的溶液一定是碱的溶液
B.同种元素组成的物质一定是单质
C.生成盐和水的反应一定是复分解反应
D.能分解生成氧气的物质一定含有氧元素
【答案】D
【解析】A、pH>7的溶液不一定是碱的溶液,例如碳酸钠溶液,错误;B、同种元素组成的物质并不一定是单质,比如臭氧和氧气都是氧元素组成的,但是,它们是混合物,错误;C、有盐和水生成的反应不一定属于复分解反应,如二氧化碳与氢氧化钠反应生成碳酸钠和水,虽然生成盐和水,但是不属于复分解反应,错误;D、由质量守恒定律可知,化学反应前后元素的种类不变,所以能分解产生氧气的物质一定含有氧元素,正确。故选D。
点睛:复分解反应是由两种化合物互相交换成分,生成另外两种化合物的反应。
7.往KOH溶液中加水,溶液的pH变化正确的是(  )
A. B.
C. D.
【来源】2017年初中毕业升学考试(湖北荆州卷)化学(带解析)
【答案】C
【解析】根据碱溶液加水稀释溶液的碱性减弱以及pH减小的知识进行分析解答即可。
【详解】KOH溶液呈碱性,pH大于7,往KOH溶液中加水,溶液的pH逐渐减小趋向于7,故选C。
二、推断题未命名
8.构建知识网络能帮助我们理解知识间的内在联系,请分析以下知识网络图,回答有关问题。
(1)则①中填写 ,②中填写 。
(2)上图中“金属氧化物”若为氧化铁,请你写出稀盐酸与氧化铁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答案】CF
【解析】(1)酸能和指示剂反应、能和活泼金属反应、能和金属氧化物反应、能和碱反应、能和盐反应。
(2)氧化铁和稀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铁和水。
三、填空题
9.将物质按一定标准分类后进行研究,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请参与下列同学的讨论并按要求回答:
请将上图中所述物质的化学式填在相应的空格处:氧化物___________、酸___________、碱___________、盐___________。
【答案】 H2O  H2SO4 NaOH NaCl
【解析】氧化物是指由两种元素组成且其中一种是氧元素的化合物,因此 图中所述氧化物是水,其化学式为:H2O;根据酸指电离时产生的阳离子全部都是氢离子的化合物,因此 图中所述酸的化学式为:H2SO4;碱指电离时产生的阴离子全部都是氢氧根离子的化合物,因此图中所述碱的化学式为:NaOH ;盐指电离时生成金属阳离子(或NH4+)和酸根离子的化合物,因此 图中所述盐的化学式为:NaCl。
10.A、B、C是初中化学中的常见物质,分别由一种、两种、三种元素组成,A发生化合反应、B发生分解反应、C发生中和反应都能生成水.据此请回答:
(1)写出A生成水的化学方程式 ;
(2)写出B的化学式 ;
(3)从化合物的分类上说C属于 。
【答案】(1)2H2 + O2 点燃 2H2O ; (2) H2O2; (3)酸或碱 (每空1分)
【解析】(1)A发生化合反应生成水,并且A是由一种元素组成所以属于单质,两种单质相互化合生成水,只能是氢气和氧气点燃生成水,反应物是氢气和氧气,生成物是水,反应条件是点燃,用观察法配平即可;
(2)由B发生分解反应产生水,说明B中一定含有氢元素和氧元素,又因为B中只有两种元素组成,所以B只能是过氧化氢,因为过氧化氢分解能生成水和氧气;
(3)中和反应是酸和碱反应生成盐和水的反应,所以由C发生中和反应都能生成水,说明C是酸或碱,又因为C是由三种元素组成并且是初中化学中的常见物质,所以可以是硫酸或硝酸(或氢氧化钠、氢氧化钙等).
11.在学习“酸碱中和反应”时,老师给大家变了一个魔术一使“水”变色的杯子。操作过程及现象如图13所示。
老师揭秘:“空”杯子底部事先涂抹了某种无色液体,无色的“水”是事先用两种无色溶液混合而成。请回答下列问题:
(1)“空”杯内涂抹的物质可能是 溶液。
(2)此过程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可能是 。
(3)最终溶液为无色,能否说明该溶液一定呈中性? _(选填“能”或“不能”),理由是 __。
【答案】(1)NaOH(或氢氧化钠)(2) NaOH +HCl=NaCl+H2O(3)不能,酚酞在酸性和中性条件下均显无色。
【解析】酚酞在碱性溶液中显红色,在中性酸性条件下显无色。空杯中先摸了碱性溶液然后倒入加有酚酞的酸性溶液,可实现上述实验现象。
四、计算题
12.现有两种稀溶液:标记为A的0.040 0%的氢氧化钠溶液;标记为B的0.365%的盐酸。假设本题所涉及的各种稀溶液的密度均近似为1.00 g·mL-1,且每滴溶液的体积近似为0.05 mL,试解答下列各小题。
(1)恰好完全中和20.0 g A溶液,需加入B溶液多少克?
(2)在盛有20.0 mL A溶液的锥形瓶中滴加2滴酚酞溶液,再向瓶中缓缓倒入10.0 mL B溶液,边倒边振荡,充分混合后溶液呈无色。若取该无色混合液3.00 mL于一支试管内,再向试管内滴加1滴A溶液,试通过计算说明此时试管内溶液呈现的颜色。
【答案】(1)2.00 g
(2)因为中和20.0 g氢氧化钠溶液需0.365%的盐酸2 g。
3.00 mL混合液中剩余氯化氢的质量为:
0.365%×8 g×3.00 mL/30.0 mL=2.92×10-3 g。
设1滴A溶液中的氢氧化钠能中和氯化氢的质量为x。
NaOH   +   HCl===NaCl+H2O
40 36.5
0.05 g×0.040 0% x
x=1.825×10-5 g≈1.83×10-5 g<2.92×10-3 g;
所以盐酸有剩余,溶液显无色。
【解析】已知量:氢氧化钠:20.0g×0.0400%=0.008g; 0.365%的盐酸;10. 0mLB溶液中氯化氢的质量;10. 0mLB溶液;混合液3.00mL;未知量:(l)恰好完全中和20. 0gA溶液,需加入B溶液的质量;(2)试管内溶液的颜色;
解:(1)恰好完全中和20. 0gA溶液,需加入B溶液的质量为x
HCl + NaOH==NaCl+H2O
36.5 40
0.365%x 0.008g
=
x=2.00g
(2)20. 0mL氢氧化钠溶液中含有氢氧化钠质量为8g;因为恰好完全中和20. 0gA溶液,需0.365%的盐酸的质量为2.00g,3mL盐酸中氯化氢的质量为:3mL·30mL-1×8g×0.365%=2.92g×10-3g;
设1滴A溶液中的氢氧化钠能中和1氯化氢的质量为y,
HCl + NaOH==NaCl+H2O
36.5 40
y 0.05g×0.04%
=
y-1.825g×10-3g<2.92g×10-3g;
所以盐酸有剩余,溶液显无色。
考点: 化学方程式计算;数据的处理;酸碱指示剂的颜色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