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混合运算》教案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掌握两级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并能够进行正确运算。
2.过程与方法:通过情境理解乘加的运算顺序,通过知识迁移应用到除加或除减混合运算,学会解答两级两部混合运算。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和数学的意识。
教学重点
掌握含有两级的两步计算方法,并能正确计算。
教学难点
知道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
教学过程
一、 激趣引入
教师:同学们,春天到了,看公园多美啊!你们想不想也到公园欣赏这美丽的景色呀?但去之前我们先要为自己准备午餐。
教师:看,这是超市的食品专柜,从图中你都知道了什么?
学生:一包饼干7元,一个面包4元,一个蛋糕6元,一盒牛奶2元,一筒可乐3元。
师:图中告诉了我们一些食品的价格。小红为春游活动准备了午餐,她想买3盒牛奶和1包饼干,一共要花多少钱呢?你能帮小红列式计算吗?把你的想法写在本上。
学生1: 2×3=6(元)
6+7=13(元)
学生2: 2×3+7=13(元)
生3: 7+2×3=13(元)
教师:你们是怎么想的?(学生说说自己列式的想法)其他同学同意吗?这三种方法都很好。
教师:三位同学说的都很好,老师告诉你们第2个同学和第3个同学列的算式叫做综合算式,也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混合运算。
二、 新授
(一)乘加问题
教师:我们一起来看看这个算式
2×3+7
7+2×3
学师:观察这个算式应该怎样计算呢?
学生1:2×3+7先算2×3=6(元)也就是三盒牛奶的钱数,再用三盒牛奶的钱数加上一包饼干的2元就是一共花的钱数。
教师:7+2×3又该怎样计算呢?
学生2:虽然7在前面,但也要先算2×3=6(元)再加上一包饼干的2元,一共花了13元。
教师小结:现在我们一起回顾一下这三位同学的想法,请你认真观察,动脑筋想一想,这三种方法之间有什么联系吗?
教师:细心的同学一定发现了,这三种做法表面有所不同,但是要求一共花了多少元?都要先计算三盒牛奶的钱数再用三盒牛奶的钱数与一包饼干的钱数这两部分合在一起就是要求总钱数,你们发现这三种方法之间的联系了吗?
教师:那老师想问问你们,像这样有乘法又有加法的综合算式,我们应该先计算哪一步呢?
学生:先计算乘法再计算加法。
教师:刚才我们计算了小红出游准备午餐的价钱,现在你想不想为自己的出游准备午餐呢?任选2种食物试着买一买,数量不限,想想该怎样列式?
学生汇报,一个同学说他列的式子。
教师:快结合这幅图猜猜这位同学想买什么?这个综合算式该怎样计算?
教师总结:通过刚才的学习,我们知道了在一个算式中如果有乘法有加法,我们应该先算哪一步呢?
学生:先算乘法再算加法。
(二)乘减问题
教师:相信同学们也计算出了自己买东西要花多少钱了吧,小明也准备了午餐,但是小明在买东西的时候,遇到了困难,你们想帮助他吗? 教师:你们真是乐于助人的好孩子,我们来看看小明遇到什么困难,小明带了20元,想买4个面包,他想请大家帮他算算,他还能剩多少钱呢?你们会列示吗?把你的想法写在练习本上。
学生:20—4×4=4(元)
教师:观察这个算式,你知道他是怎么想的吗?
学生:先算买4个面包用去多少元,再用小明带的20元减去用去的钱数就是剩下的钱数。
教师:你的思路真清楚,那这个算式应该怎样计算呢?
学生:先算4×4=16,也就是4个面包用去16元,再用小明带的20元钱减去用去的16元就是剩下的钱数。
教师:同学们你是这样想的吗?
教师:同学们你们真棒,这么快就帮小明解决了问题。刚才我们通过为春游准备午餐,一起认识了乘加,乘减的混合运算,现在请大家再来看看这些综合算式,(出示)想一想像这样有乘法,又有加法或减法的综合算式,我们应该先记算哪一步呢?
学生:都应该先算乘法,再算加法或减法。(找2个同学说)
(三)除加、除减问题
教师:同学们总结的真好,现在我们来做几组小练习,看看谁学得最好,请你观察这个综合算式,应该先算哪一步,再算哪一步,最后口算出结果。
28-6×3= 5×9-40= 54÷9—4= 20+48÷6=
教师:通过3、4题我们知道了像这种有除法,又有加法或减法的综合算式,我们要先计算除法,再计算加法或减法。(找2个同学说)。 教师:那么通过我们上面的学习内容,你能总结一下在一个算式里,有加法或减法,又有乘法或除法时,我们应该按着什么样的顺序进行计算吗?
学生:在算式中,有加减或乘除法,先算乘除,再算加减。(板书)
三、 练习
1. 说一说先算什么,再计算。
6×4+4= 25—3×7= 72÷8—4= 20—63÷9=
2.当小老师,判断,并改错。
6+9÷3=5 5÷5+5=6 9—3×2=12 48÷8—4=2
四、 总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吗?老师相信只要你在课堂上积极开动脑筋,你就会越来越聪明的。
《解决问题》教案
教学目标
1.通过练习,进一步掌握混合运算顺序,使学生能够进行正确计算,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
2.进一步体会数学与实际生活的密切联系,发展学生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
解决两步计算的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
学会分析思考的方法,思维更富有条理性。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
数学来源于生活,在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处处应用到数学知识,今天,我们继续来上一节数学练习课,熟练掌握混合运算顺序,并能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1.说一说先计算什么,再口算。
36-20+10
40-5×6
40-(7+3)
7+8-10
18÷2×8
64 ÷(12-4)
26+24÷4
27÷3×5
7+2×9
8×(10-4)
16-7×2
(22-15)×4
(1)指名说。
(2)师小结:
在一道算式里,有加法或减法,又有乘法或除法,要先算乘法或除法,再算加法或减法。如果有小括号要先算小括号里面的。
二、解决实际问题
我们能够利用这些数学知识,解决很多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请看下面这几道题:
1、工人叔叔们修桌椅,上午修了37套,下午修了29套,还有7套没修,原有坏桌椅多少套?
2、同学们去电影院看电影,一年级去了54人,二年级去了8组,每组9人,一年级和二年级一共去了多少人?
3、红山小学有6个班参加长跑比赛,每个班选5个男生,4个女生,参加比赛的一共有多少个人?
(1)师友交流,引导学生说说自己的想法和算法。
(2)学生独立完成。
(3)组织学生进行集体订正,纠正错误。
师小结:解决实际问题读懂题意很重要,有的题是从所求问题入手,进行分析,有的题是从条件入手解决问题。而且必须知道你列的算式求的是什么。
三、当堂检测
1、水果店运来8车梨,每车装6筐,卖了24筐,还剩多少筐梨?
2、有3名同学要栽15棵树,小丽和小华也来帮忙,平均每人要栽几棵?
3、20名学生做扫除,8名学生扫地,余下的分成4组擦玻璃,每组几名学生?
自评:本节课不足的地方有:
1、 学生读算式不熟练,影响了做题的数量。
2、 练习的题量偏少,形式也较少。
3、 没有关注到后进生,应根据孩子出现错误较多的题进行集体讲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