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余数的除法》教案
教学目标
1.知识和技能:初步理解余数概念及有余数除法的意义,了解余数比除数小的道理,使学生掌握有余数除法的竖式书写方法,知道各部分的名称。
2.过程和方法:结合具体活动引出“余数”,通过动手操作,观察计算等方法,发现余数和除数的关系,理解各部分的含义,使学生能够比较熟练地笔算有余数的除法,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初步培养学生观察比较概括能力,使学生体会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培养学生能清楚地表达和交流解决问题的过程。在动手操作中,体会探索知识的快乐,进一步培养学习的兴趣。
重点难点
重点:通过操作,初步理解余数的概念,了解余数比除数小的道理以及有余数除法竖式各部分的含义。
难点:根据描述列出有余数的除法算式,用竖式计算有余数的除法的方法。
教学设计
一、启发谈话,复习平均分
教师出示“分苹果”图。
师:12个苹果,每盘放4个,可以放几盘呢?
学生自由抢答。
设计意图: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兴趣,为探究新知铺垫。
二、自主探索,学习新知
1.“分梨子”活动。
师:一共10个梨,每个盘里放两个的话怎样分,放五个,三个,四个呢?
师指名汇报。
师:生活中,这样的事多啦,你能说出一两件吗?
学生小组内讨论、交流。师适时引导、鼓励。
师指导集体交流。
2.“分铅笔”活动。
(1)师:我这里有10支铅笔,分给2个人,怎么分?学生动手操作,并列出除法算式。
10÷2=5(支)
(2)师:如果分给3个人呢?
学生小组内合作交流,并汇报结果。
教师随机引导学生列出算式:10÷3=3(人)……1(支)
提出教材“分桃子”问题,让学生自己解决人。
3.建立余数概念。
上面的算式有的是正好分完的,有的有剩余不能正好分完。今天我们学习的就是还有剩余的数的问题。我们把剩余的数叫做余数。
4.分画片。
师出示要求:用我们手中的21张画片,每个小朋友分5张,应该怎样分呢?有剩余吗?
学生小组内讨论、交流,然后引导集体交流汇报。
21÷5=4(人)……1(张)
设计意图:通过让学生动手操作,经历完全分,并复习了除法算式;在此基础上拓展内容,让学生进一步通过操作,多次经历平均分,体会把一些物体平均分时有时还有剩余。
4.分小棒。
师:我们每张桌子上都有17根小棒,下面根据要求,同桌一起来分一分吧!
师出示下列问题。
(1)平均分成3份,每份分几根,还剩几根?
□〇□=□(根)……□(根)
(2)平均分成4份,每份分几根?还剩几根?
□〇□=□(根)……□(根)
(3)平均分成5份、6份呢?
同桌合作,动手操作,并做好记录。(此时应给学生充足的时间去摆)
师引导集体汇报,并随机板书。
师:我们还可怎样分呢?
学生大胆想象并交流,最后集体汇报。
师:比较上面各题中的余数和除数的大小,你们发现了什么?学生先独立观察思考,然后小组交流汇报。
师生共同总结:在有余数的除法中,余数都要比除数小。
5.算一算。
师:我们一共有14个人,每条船坐4人,能坐满几条船,还剩几人?
师找出算得又快又对的同学加以表扬,然后集体订正。
师:观察我们的余数和除数,你发现了什么?
学生独立思考,然后小组内讨论交流。
师生共同总结:在有余数的除法中,余数一定要比除数小。除数小这一知识点。
6.一共33粒扣子,要钉在5件衣服上,平均每件衣服上钉几粒扣子,还剩几粒?自己试着列算式。
三、拓展练习,巩固新知
1.练一练,P2第1题。
指导学生先观察题意,而后独立完成练习,教师最后集体订正。
2.读一读,P3第2题。
此题目的在于让学生进一步熟悉有余数除法算式的结构。让学生读完一道算式后,可让学生说一说算式每一部分的结构名称。
3.比较30÷7与30÷6的竖式的不同之处。
设计意图:通过练习,让学生反思知识,体会余数的意义,加深对除法算式结构的掌握。
四、课堂小结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有余数的除法,当平均分有剩余时,我们就把剩余的数叫做余数,余数必须比除数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