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 《太空一日》课后习题参考答案
思考探究
太空一日,充满紧张和意外。阅读课文,找找看,杨利伟遇到了哪些意外情况?他相应地又有怎样的心理活动或举动?
参考答案:第一次意外:共振叠加,五脏六腑似乎要碎了。心理或举动:以为要牺牲了,顽强忍受。
第二次意外:产生“本末倒置”的错觉,倒着飞很难受,容易诱发空间运动病。心理或举动:靠意志克服,最终得以适应。
第三次意外:出现神秘的敲击声。心理或举动:很紧张,边听边看,冷静观察。
第四次意外:返程时舷窗出现裂纹。心理或举动:紧张、担心,通过观察,判断应该没事。
第五次意外:抛伞开伞时飞船晃动很大,折磨人。心理或举动:让人不知道怎么回事,感到紧张,重视这个过程。
二、杨利伟在文中说“对航天员最基本的要求是严谨”。试着在文中找一些例子,体会航天员严谨、科学的态度。
参考答案:虽然“航天员在太空唯一能看到的建筑就是长城”这个传言流传甚广,但作者通过观察,认为在太空看不到长城,而且作者不仅自己观察,还叮嘱后来上太空的航天员仔细观察,并询问国际上的很多航天员是否看到单体建筑物。对太空中敲击声的确认,作者也非常严谨,试听一年多,总觉得不像,所以就一直未签字确认。此外作者在叙述中,对时间、数据等都表述得详细、准确,也反映了航天员严谨、科学的态度。
三、结合课文,体会下面语句蕴含的情感。
1.就这一下,指挥大厅有人大声喊道:“快看啊,他眨眼了,利伟还活着!”所有的人都鼓掌欢呼起来。
2.我曾俯瞰我们的首都北京,白天它是燕山山脉边的一片灰白,分辨不清,夜晚则呈现一片红晕,那里有我的战友和亲人。
3.过了几分钟,我隐约听到外面喊叫的声音,手电的光束从舷窗上模糊地透进来。我知道:他们找到飞船了,外边来人了!
参考答案:1.杨利伟熬过了艰难的26秒共振阶段,让人们松了一口气,发射现场紧张的气氛得以缓解,因此才会有人“大声喊”,才有所有人的鼓掌欢呼。
2.分辨不清的灰白,以及夜晚的红晕,是祖国的首都,是自己的战友和亲人所在的地方,是自己登上太空后非常挂念的地方。深沉的热爱之情溢于言表。
3.平安回到地球、回到祖国,喜不自禁。悬在心上的大石头终于落地了。
积累拓展
四、通过学习课文,你明白杨利伟为什么被称为“航天英雄”了吧。假如杨利伟到你们学校和大家交流,你会向他提什么问题呢?
参考答案:
【示例一】杨叔叔,作为中国航天第一人,你有什么话想对我们说呢?
【示例二】杨叔叔,你觉得自己身为一名航天员,最大的收获是什么?
课件30张PPT。22 太空一日
课题
太空一日
课型
新授课
课时安排
2课时
课时分配
建议本课依据学情分课时。第一课时进行自主学习反馈及整体感知、结构梳理。第二课时进行课文具体感知的交流展示及当堂检测。可适当调节。
教
学
目
标
知识与技能
1.积累词语。
2.了解作者杨利伟及其事迹。
过程与方法
1.利用各种媒介获得有关“神舟五号”太空飞行的资讯,了解本文的背景。
2.快速浏览课文,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领会运用心理描写塑造人物、表现人物性格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学习航天勇士尊重科学、坚韧严谨的探索精神,激发热爱科学、勇于追求理想的奋斗精神。
课
前
预
习
作者简介
杨利伟,1965年6月21日出生,辽宁省葫芦岛市绥中县人,大学文化程度,中国共产党党员,中国人民解放军少将军衔,特级航天员。历任中国航天员科研训练中心副主任,载人航天工程航天员系统副总指挥,现任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办公室副主任。2003年10月15日北京时间9时,杨利伟搭乘由长征二号F火箭运载的“神舟五号”飞船首次进入太空,象征着中国太空事业向前迈进一大步,起到了里程碑的作用。
写作背景
选自《天地九重》(解放军出版社2010年版)。有删改。2003年10月15日9时,我国“神舟五号”宇宙飞船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成功发射,杨利伟成为中国第一位进入太空的宇航员。飞船绕地球14圈后,于10月16日6时23分安全降落在内蒙古主着陆场。这次成功的发射实现了中华民族千年的飞天梦想,标志着中国成为世界上第三个能够独立开展载人航天活动的国家,为进一步的空间科学研究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天地九重》是杨利伟耗时两年写成的自传,由20万字和150幅珍贵图片组成。作者以坦率而真挚的方式,讲述了自己的成长,回顾了一个小城少年如何成为军人、成为一名优秀的战斗机飞行员,如何通过艰难的、接近完美的训练,终于成就了自己见证和创造奇迹的人生。课文便节选自杨利伟的自传《天地九重》。
读准字音
辨清字形
理解词语
炽热:形容温度极高;极热。
轮廓:构成图形或物体的外缘的线条。
模拟:模仿;仿照。
严谨:严密谨慎。
瞬间:一眨眼之间。形容极短的时间。
烧灼:高温炙烫。
耐人寻味:意味深长,值得人仔细体会琢磨。耐,禁得起。寻味,探索体味。
惊心动魄:形容使人十分惊骇,紧张到极点。
新课导入
想必大家都知道杨利伟吧?对,他是我国第一位进入太空的航天员。那么他在太空中都经历了些什么?有哪些趣事?我们该向他学习什么?让我们一起来学习《太空一日》,了解一下这位航天英雄的真实感受吧!
新课展开
【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在载人飞船上看地球,杨利伟说“我没有看到长城”,似乎是对“航天员在太空唯一能看到的建筑就是长城”这一曾经流传甚广的说法的完全否认。你是怎样看待杨利伟的“异类”说法的?
杨利伟作为中国太空第一人,具有敢于探索、不怕牺牲的勇气;更难能可贵的是杨利伟作为航天人的另一种勇气——实事求是、实话实说、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
【感悟精彩句子】?
1.赏析下列句子。
(1)这样的叠加太可怕了,我从来没有进行过这种训练。
“太”“从来”都是副词,极言程度之深。
(2)不知道那些是什么,我以为也许是灰尘,高空可能并不那么纯净,会有一些杂质,也可能是太空垃圾。
“也许”“可能”表猜测,对无根据的现象不妄下结论,语言严谨。
2.“我全身用力,肌肉紧张,整个人收缩得像一块铁。”这个句子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这样写的作用是什么?
比喻。从人的感觉方面写出了火箭发射时的惊险场面。
【把握文章主旨】?
用自己的话概括文章主旨。
这篇由中国首位进入太空的航天员杨利伟耗时两年亲笔写成的自传(节选),描写了他首次乘坐我国自己研制的载人航天飞船“神舟五号”飞入太空的情景,首度揭示了中国人飞天梦背后生死时速的秘密。
写作方法运用
【深入研读,探究方法】?
1.细节描写,生动细腻。
对于进入太空的所经、所历、所见、所感,杨利伟不遗余力地作了迄今为止最为全面和详尽的描述。我们可以读到,他乘坐太空飞船时奇妙的身体感受,他在太空飞行14圈,经历了地球上14个昼夜,看见了怎样的太空奇景,他在太空中遇到了什么样的危险与痛苦,经历了哪些惊心动魄的时刻。他作为中国太空第一人以负责和揭密的态度亲自描写了中国人的太空之旅,所有读者将跟随他的经历感受到真实的太空旅行的美妙和神奇。告诉了我们:成功之路并非一飞冲天,而是一步一步、不懈不怠的结果。
2.感情真挚,严谨崇高。
文章以中国首位进入太空的航天员再现太空之行的揭密性文字震撼登场。作者在书中感念国家和人民的厚戴,感恩师长、战友、同志和亲人的关爱,当他说到生命中来自多方温暖的故事,其中蕴含的铁血柔情与古道热肠,令人为之动容。而他对事业的无比钟爱,对航天之于国家和世界的意义的深入理解,则让我们看到了作者本人以及中国航天面对未来更为壮美的前景……而读者将会汲取对理想和生活的无穷动力和对外太空旅行的可行憧憬!
【方法活用,片段作文】?
试用严谨简明的语言介绍一件物品或一个地方,说出它的特点,200字左右。
教学板书
布置作业:教师引导学生课后完成本课时对应练习,并预习下一课时内容。
因为这堂课是关于太空的,因此学生非常感兴趣,都很积极地查找资料,了解关于太空的知识,配合我的教学计划。这说明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以后也可以从这方面入手,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课件33张PPT。22 太空一日快速浏览课文,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和结构特点。(重点)
学习运用心理描写表现人物性格的方法,体味文章字里行间蕴含的情感。(难点)
体会作者严谨、科学的态度,激发热爱科学、勇于追求理想的奋斗精神。(重点) 杨利伟,1965年生于辽宁绥中。中国共产党员,中国人民解放军少将军衔,特级宇航员。2003年10月15日,杨利伟乘“神舟五号”载人飞船进入太空,成为中国进入太空的第一人。同年11月被授予“航天英雄”荣誉称号,并颁获“航天功勋”奖章。轮廓( ) 炽热( ) 遨游( )
严谨( ) 稠密( ) 无虞( )
舷窗( ) 赫兹( ) 屏息凝神( )
烧灼( ) 确凿( ) 俯瞰( )kuòchìzhuóáochóujǐnyúxiánhèbǐnɡzáokàn构成图形或物体的外缘的线条。
形容处事从容不迫,毫不费力。
比喻把主要事物和次要事物或事物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弄颠倒了。
意味深长,值得仔细体会琢磨。
形容使人感受很深,震动很大。应付自如轮廓本末倒置耐人寻味惊心动魄 快速浏览课文,概述每部分的主要内容,并借助各部分的小标题,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太空一日1.起飞时的生死考验2.太空中的真实所见3.飞船上的声音探究4.返回途中的惊险际遇共振叠加,五脏六腑要碎了。以为要牺牲了,顽强忍受。产生“本末倒置”的错觉,倒着飞很难受,容易诱发空间运动病。靠意志克服,最终得以适应。返程时舷窗出现裂纹。抛伞开伞时飞船晃动很大,折磨人。出现神秘的敲击声。紧张、担心,通过观察判断应该没事。让人不知道怎么回事,感到紧张,重视这个过程。很紧张,边听边看,冷静观察。 2.杨利伟最终克服了身体及心理上的不适,出色地完成了太空飞行的任务,从中你看到了杨利伟怎样的精神品质? 3.杨利伟在文中说“对航天员最基本的要求是严谨”。试着在文中找一些例子,体会航天员严谨、科学的态度。 作者通过观察,认为在太空看不到长城;
不仅自己观察,还叮嘱后来上太
空的航天员仔细观察,并
询问国际上的很多航天员
是否看到单体建筑物。 对太空中敲击声的确认也非常严谨,试听一年多,总觉得不像,所以就一直未签字确认。 此外作者在叙述中,对时间、数据等都表述得详细、准确,也反映了航天员严谨、科学的态度。 1.飞船升空中的意外消失后,第15段作者写“指挥大厅”鼓掌欢呼的情形,用意是什么? 侧面描写。写地面工作人员看到“我”安然无恙时激动的反应,既表现出了他们对“我”的担心,也烘托出了首次载人飞船太空飞行的艰辛。 2.“在太空中,我可以准确判断地球上各大洲和各个国家的方位。”“经过中国上空时,我就会仔细分辨大概到哪个省,正从哪个地区上空飞过。”同是写在飞船上俯瞰地球所见,“准确”和“大概”两个词语是否矛盾?为什么?不矛盾。“准确”表肯定的确切性结论。“大概”表估计、大约的粗略性描述。 二者是因在飞船上俯瞰地球的范围大小有异所致。因为“飞船有预定的飞行轨道,可以实时标示飞船走到哪个位置,投影到地球上是哪一点,有图可依,一目了然”,所以对于地球上各大洲和各个国家的方位判断是“准确”的。而“飞船的飞行速度比较快,经过某省、某地域乃至中国上空的时间都很短”,每一次飞过后,所见范围相对狭小,所以“到哪个省,正从哪个地区上空飞过”的结论只能是“大概”。 3.第49段主要运用了什么描写方法?有什么表达效果? 这段文字主要运用了心理描写,真切地描写了归航途中遇到险情时“我”的心理,表现了“我”极度紧张的心理活动,让人有身临其境之感。 1.太空一日是紧张的、复杂的,作者为什么只选取四个片段来写?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太空一日是紧张的、复杂的,杨利伟所见、所闻、所感绝不可能就这些,但他选取最有代表性的、读者最关心的、最惊险刺激的素材入文,既符合读者的需求,又能突出航天员的严谨、科学态度,重点突出,显示出作者选材的高明。 2.在载人飞船上看地球,杨利伟说“我没有看到长城”,这是对“航天员在太空唯一能看到的建筑就是长城”这一曾经流传甚广的说法的否认。你是怎样看待杨利伟的“异类”说法的? 杨利伟的回答,让许多人在兴奋中感到一丝遗憾与失望,但杨利伟说的是实话。因为长城的平均宽度不到10米,据计算,如果在月球上看长城,就相当于在2688米之遥看一根头发丝,如果不借助现代化的观测仪器,肉眼是很难分辨的。 承认在太空中看不到长城,是杨利伟代表的新一代航天人实事求是精神的体现。长城已在世界人民的心中,无论走到哪里,人们都会神往它的雄姿伟迹。更让人高兴的是,杨利伟航天飞行的成功,不正意味着中国人长城精神的发扬光大与拓展延续吗?从这一点上来说,即使看不到长城,长城的伟大与辉煌依然不断激励着中华儿女。1.时间顺序。
文章以时间为序,展现了从“神舟五号”升空、在太空中飞行时遇到问题和返回的全过程,条理清楚,层次分明,既符合事情发展的脉络,又能够使读者迅速了解文章内容。2.横式结构。
作者采用“横式结构法”,巧立主题式的小标题,以时间为序,多角度展现太空一日的所见、所闻和所感,四个部分各有侧重,同时又连成一个整体。3.选材精当。
文章叙写在太空的一日活动,并没有面面俱到,而是精选素材,重点详写自己的所见和遇到的难题,其他内容略写或不写,详略得当,重点突出,有利于读者理解和把握。太空一日我以为自己要牺牲了(升空)
共振带来的痛苦感受我看到了什么(所见)首都北京、祖国各省区没有看到长城神秘的敲击声(所闻所感)“本末倒置”的错觉神秘的敲击声归途如此惊心动魄(落地)飞船舷窗出现裂纹开伞时飞船晃荡厉害敢于探索
不怕牺牲
求实严谨
无私奉献 作者通过讲述自己进入太空的所见、所闻、所感,生动真实地展现了太空旅行的美妙和神奇,表现了航天人沉着镇定的心理素质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赞扬了航天人英勇无畏、敢于探索、不怕牺牲、实事求是、无私奉献的精神。场。对此,媒体及公众给予了客观评价。科学试验,既可能成功,也可能失败。我们应客观地看待失败,直面失败,分柝失败的原因,吸取失败的教训,避免再次失败。正如钱学森所说:“科学实验如果次次都能成功,那又何必试验呢?挫折和失败,会使我们变得更聪明。” 经过几十年的发展,我国的航天事业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课后查找资料,了解我国的航天发展史,了解为航天事业做出贡献的英雄们的事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