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17张PPT。课前回顾遗传的染色体学说第二节材料: 孟德尔定律重新发现不久,引起人们的极大兴趣。1902年,美国细胞学家萨顿(W.S. Sutton 1877~1916)和德国胚胎学家鲍维里(T.H.Boveri 1862~1915),他们独立地认识到豌豆产生配子时孟德尔的遗传因子(基因)的行为和减数分裂中的一种物质的行为有着精确的平行关系。 比一比基因的遗传行为减数分裂中染色体行为基因
配对 A B
a b
A B
分离
a b
自由 AB Ab
组合 ab aB染色体想一想 孟德尔假设的(遗传因子)基因在配子的形成和结合过程中的行为与染色体在相同过程中的行为有没有什么共同的地方呢?基因 染色体1、基因和染色体都作为独立的遗传单位而独立存在;
2、基因和染色体都是成对存在的,其中一个来自母方,另一个来自父方;
3、配子形成时,等位基因互相分离进入不同的配子中,在配子中,每对基因只有一个;减数分裂时,同源染色体彼此分离分别进入不同的配子中,在配子中也只含有同源染色体中的一条染色体;
4、不同对基因在形成配子时的分离与不同对染色体在减数分裂后期的分离,都是独立分配的,自由组合的。
结论:基因行为和染色体的行为存在一致性基因和染色体的关系? 1902年,萨顿和鲍维里各自比较研究了减数分裂过程中染色体行为与遗传因子之间的平行关系,由此提出了著名的“萨顿—鲍维里假想”:他们认为孟德尔的“遗传因子”与配子形成和受精过程中的染色体传递行为具有平行性,认为孟德尔的遗传因子位于染色体上体。 遗传的染色体学说 (细胞核内的染色体是基因载体)思考: 基因在染色体上,怎么存在?一基因一染色体吗? 一条染色体上有多个基因
基因在染色体上呈直线排列 孟德尔定律的细胞学解释 圆形种子 皱形种子
P
配子
F1
M1 中期RRrrRrRrM1 中期M2中期RrRr配子RRrr自由组合定律解释试一试 孟德尔定律发现在先,遗传的染色体学说提出后,如何根据遗传的染色体学说来改进对孟德尔定律的描述? “等位基因随着同源染色体”、
“非等位基因随着非同源染色体”知识巩固1.下列有关基因和染色体的关系,那一项是不正确的 ( )
A.减数分裂时同源染色体互相分离,这与孟德尔所称成对的基因互相分离至配子中相符合 B.各对染色体或各对基因之间形成配子时,有自由配合的情形 C.基因就是染色体D.染色体的个数与基因的数目相同 在豌豆杂交实验中,高茎与矮茎的植株杂交,F2中高茎和矮茎的比例为787∶277, 出现上述实验结果的实质是 ( )
A.高茎基因对矮茎基因为显性
B.等位基因随同源染色体的分离而分开
C. 控制高茎和矮茎的基因不在同一条染色体上
D. F1自交,后代出现性状分离
3.如果基因型为AaBbCc的生物,且三对非等位基因位于三对同源染色体上,那么能形成哪几种类型的配子,比例怎样?思考 如果控制两对相对性状的等位基因位于同一对同源染色体上,这两对相对性状的植物进行双因子杂交试验,子二代的性状表现如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