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人版选修《唐诗宋词选读》第三单元《苏轼词二首》课件 (共36张)

文档属性

名称 鲁人版选修《唐诗宋词选读》第三单元《苏轼词二首》课件 (共36张)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1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鲁教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0-02-17 11:18:53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36张PPT)

《苏轼词二首》赏析

城阳二中
于晓峰



导入:
“苏东坡的伟大,在于他让你觉得艺术创作就是真性情,只要你有真性情,就可以写这样的字,可以写这样的诗。
——蒋勋


赏析目录



比读整合
艺术特色
知人论世
整体感知
文本品鉴


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人,北宋中期文坛领袖。在诗、词、文、书、画等方面有很高的成就。“唐宋八大家”之一,“豪放派”代表词人。因乌台诗案,得罪王安石,一生坎坷漂泊。却豪放旷达,尽显文人之风骨。
知人论世
水调歌头 明月几时有
——苏轼
背景介绍
《水调歌头》这首词是宋神宗熙宁九年(1076)中秋词人在密州时所作。这一时期,苏轼因为与当权的变法者王安石等人政见不同,自求外放。他曾要求调任到离苏辙较近的地方为官,以求兄弟多多聚会。这一愿望仍无法实现。中秋之际,明月的清辉普照大地。苏轼想起自己政治上被压制,抱负不能施展,怀念远方的兄弟,不能团聚,感慨万千,趁着酒酣兴浓,作了这首富有浪漫色彩的诗篇。
水调歌头
苏轼
 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读一读
思考:小序写了什么内容?
小序赏析
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
政治失意
兄弟分离



自主研读:这首词写了什么内容?
上阙:望月问天,在天宫与人间徘徊
下阙:问月怀人,抒发对离别之人的祝愿
整体感知


思考:
词的上阙内容是如何层层推进的?
作者的感情是否有所变化?
文本鉴赏

合作探究:词的上阙是如何开篇的?
实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上下未形,何由考之?
——屈原《天问》
青天有月来几时?我今停酒一问之。
——李白《把酒问天》



上阙品读
把酒问天,情景激荡。起篇突兀而离奇。似在追溯明月起源,又似惊叹造化神奇。皓月当空,引起相思;朝堂失意,郁勃满腹,乘着酒兴,质问青天。人与天对话, 想象大胆奇特,感情奔放豪迈,其狂态、醉态尽显。

虚 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



联想想象:跨越时空,
意境阔大
增加内蕴,
丰富思想
创造浪漫。
月亮如此圆,天宫则是怎样的美好呢?作者展开丰富的联想想象,将对明月的赞美推进到对天宫的向往,饱含浪漫情怀。

自主思考:上阙哪些句子写出了词人内心的矛盾?
联想想象
转 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
回 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上阙小结:
上阙望月,把酒问天,突兀新奇,借联想想象,由月而天而仙宫,引发作者何去何从的思考。重在展现作者情感由矛盾、徘徊至豁达、释怀最终乐观旷达的变化。



思考:
下阙抒发的情感与上阙有明显的不同,请结合内容加以分析。




下阙品读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

人月相对
明月流转,词人难眠。仰天长问,这里充满了埋怨,似乎明月故意与人为难,更加衬托出思念弟弟的深情,同时此情又含蓄表达了对同样遭遇之人的同情。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人月融合




这是为月亮的开脱,自古人生就难十全十美。既然如此又何必为暂时的离别而忧伤呢?结构上,从人、月对立过渡到人月融合。展现作者哲理性的感悟,更是强调对人事的达观,对未来的期望,体现了苏轼的乐观与旷达。

“但愿人长久”,打通时间阻隔;“千里共婵娟”,则又突破空间的局限,轮共同的明月将亲人的爱紧紧融合。跨越时空,体现作者美好的期望。


下阙小结:
由问月怀人,到人月融合,由一己之亲情,想到天下苍生,既有对兄弟的思念,亦有对大众的祝愿,词人具有广阔的悲悯情怀。下阙开始有所郁结,逐渐心胸开阔终至乐观旷达,由情理升华到人生哲学的高度

1、整首词以月起兴,联想丰富,比喻新奇,具有浪漫主义色彩。
2、化用大量诗文,含蓄典雅。
3、结构新颖,由实入虚,由虚转实,虚实结合。
中秋词自东坡《水调歌头》一出,余词尽废。
——胡仔《苕溪渔隐丛话》
艺术特色
古诗文中“月”的内涵
1. 月出皎兮,佼人僚兮—《诗经·陈风·月出》
2兔寒蟾冷桂花白,此夜姮娥应断肠
——李商隐《月夕》
3.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似
——张若虚 《春江花月夜》
4、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
—— 李煜《相见欢》
美的化身、相思的载体、失意的寄托、永恒的象征

拓展整合
定风波 莫听穿林打叶声
——苏轼
写作背景
这首词作于宋神宗元丰五(1082),此时苏轼因乌台诗案被贬谪黄州已近三年。在这遭受严重政治迫害后的几年里,苏轼内心当然有忿懑和痛苦的一面,但他却始终能以超人的旷达心态泰然处之。这首《定风波》就表现了苏轼当时“泰然处之”的心境。
知人论世
定风波
苏轼
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已而遂晴,故作此。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 吟啸\且徐行。 竹杖\芒鞋\轻 \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听一听
全词分别写了什么内容?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 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雨中景与情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雨后景与感
整体感知
小序赏析
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已而遂晴,故作此。
时间:1082年3月7号
地点:沙湖道中
人物:同行、余
事件:遇雨 已而遂晴 小
感觉:皆狼狈,独不觉(通过对比展现词人坦然、潇洒的态度)
文本赏鉴
自主学习:
词的上阕中,哪些词语和句子能够体现出作者的这种态度?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 竹杖芒鞋轻 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轻松
安闲
悠闲自若
镇定、洒脱、
从容、旷达

挑战
无所畏惧
置之不理
超然物外
气定神闲
合作探究:
本词存在几处矛盾内容,你是否能找出,加以分析?
一、
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

闲散 忙碌
轻松愉悦
竹杖芒鞋怎可能比马轻?
苏轼此时被贬于黄州,却为何会轻松愉悦呢?
二、
一蓑烟雨任平生

自然界的风雨
政治的风云变幻
小序中道“雨具先去”,此刻为什么又出现“蓑衣”呢?
??苏轼这里说的不是眼前之景,而是心中之事。
一语双关
三、“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
料峭春风 人生的逆境 政治的风雨
斜照 人生的温暖、希望

作者在挫折中看到希望,于逆境中看到曙光,不让这暂时的挫折和逆境左右自己的心情。
一语双关

合作探究:
为什么“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风雨”和“晴”
人生的逆境和顺境
名利的失和得
官职的降和升
“归去” 回居所;回归本心。
词人认为无论是雨还是晴都无所谓。人生也是如此,顺境也好,逆境也好;窘困也好,通达也好,都无所谓。这是词人面对仕途失意的旷达胸襟,人生大的哲理。
整首词刻画了怎样的人物形象?探讨这首词的表现手法。
刻画了一个洞悉人生晴雨,无论是在自然风雨抑或是社会风雨之中都会悠然潇洒,泰然处之、冲淡旷达的智者形象。

1、运用一语双关的手法,将自然界的风雨和人生的风雨相类比。
2、以小见大,以生活小事件中见出人生大哲理
艺术特点
本词小结:
这首词以风雨为线索,写眼前景,抒心中情,以生活中的小事寄予深刻的人生哲理,体现了作者藐视困境、达观自信的智者胸怀。
余秋雨说:“没有黄州被贬,一道天光就不能射向天际。”这道光既照亮了文坛穹空,也穿越苍茫尘霾,照亮世人心灵的前路。
比较两词的异同:
1、两词都能看出苏轼具有广阔的社会视野,旷达的胸襟,至情至性的率直。
2、两词皆有人生的失意,但失意却不失志地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
3、两词不局限于世情,不停留于个人,皆上升人生哲理的高度。
4、《水调歌头》于浪漫想象之中展现豁达乐观,《定风波》于平实之中书写冲淡达观。
比读整合
本堂小结
“假如将苏东坡连根须带枝蔓地拔起,我相信,整部中国文化史将因之而失重。” ——方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