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株待兔》教学设计
紧扣文体特征??彰显读说并重?
-----《守株待兔》教学设计?
设计理念?
本设计把《守株待兔》当“引子”来教,引导学生在感受文言文的节律与韵味的基础上,学习把人物的形象和蕴含的道理结合到一起领悟,获取阅读寓言故事的一般方法。由此激发学生阅读寓言故事的兴趣,将学生引向课后阅读链接,引向《中国古代寓言选》中成语故事阅读,扩大学生的阅读半径。如此,以一篇“引子课文”的学习,引发学生海量阅读寓言故事的热情,使学生在阅读中感受中华传统文化的魅力。?
教学目标:?
能读准字音,读好句子“因释其耒而守株”,读出韵味,背诵课文。?
2.能借助注释,结合插图,读懂课文,说出故事蕴含的道理。?
3.能由此及彼,引发阅读热情,读读“阅读链接”,读读《中国古代寓言选》,与同学交流读懂的寓意。?
教学重难点:?
1.能读准字音,读好句子,读出韵味,背诵课文。?
2.能借助注释,结合插图,读懂课文,说出故事蕴含的道理。?
教学过程:?
一、复习巩固,导入新课?
1.孩子们,在以往的学习中,你们读过哪些寓言故事?咱们一起来看一看,猜一猜。(出示故事图片。)这些寓言故事不仅短小有趣,而且告诉了人们一个深刻的道理。这就是寓言的特点——小故事,大道理。?
2.这节课就让我们一起学习一则寓言故事,来跟老师一起写课题。?
3.师板书课题,生书空,并朗读课题。你们读过这个故事吗?谁能讲讲这个故事?今天学习的却不同,它是用文言记录的寓言故事。?
4.?再读课题(师画“株”的图片。)题目是什么意思?读了这个课题,你想知道些什么?带着这些问题让我们一起走进课文。?
【设计意图:开课伊始,出示故事图片让孩子们看一看、猜一猜,讲一讲以前读过的“守株待兔”的故事,针对题目质疑,这一环节顺理成章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潜移默化地让孩子们了解寓言故事的特点;明白古文和现代文的区别,一举两得,从而为本课的学习埋下伏笔。】?
二、初读课文,文从字顺?
1.那就请你们自己轻声地读读课文,听清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难读的地方多读几遍。??
2.同学们读的很认真,谁能读给大家听一听?其他同学要学会倾听,读错的地方咱们帮他纠正。?
3.指名读课文,其他学生倾听评价字音。?
4.学生齐读。?
【设计意图:第1次“读”要求孩子们读准字音、读通句子,老师检查初读情况,其他孩子倾听评价读音,纠正读错的字,这一环节其目的在于帮助孩子扫清文字障碍,要求孩子们在短时间读得正确、流利。】?
孩子们,在这么短的时间内,能把课文读得正确、流利,已经很了不起了。但是这还不够,我们还要学会断句、要读出古文的味道来。古代的文言文就是这样呈现的,就请你们尝试着断句,再来读读课文吧。?
6.自己先试着读一读。?
7.指名读、老师范读、男女竞读、小组读、齐读。重点指导“因/释其耒/而守株,冀/复得兔。”?
守株待兔????
宋人/有耕者。田中/有株。兔走/触株,折颈/而死。因/释其耒/而守株,冀/复得兔。兔/不可复得,而/身为/宋国笑。?
多媒体音乐伴奏,师生合作读,体验文言文的节奏与意韵。?
?对阵接读。(提醒带节奏读)?
预设:?
师:宋人/有耕者。?
生:田中/有株。?
师:兔走/触株,?
生:折颈/而死。?
师:因/释其耒/而守株,?
生:冀/复得兔。?
师:兔/不可复得,?
生:而/身为/宋国笑。?
如此对阵,同桌交换接读,男女生接读。?
【设计意图:第2次“读”主要让孩子们学会断句,读出节奏来。通过教师的范读,示范正音以及词句间的停顿,帮助学生熟悉古文的语感,让学生感觉自己可以从容面对,感觉舒服,从而愿意去亲近古文。多种多样的读书方式也让孩子们充分体验文言文的节奏和意韵,让学生在读的天地里渐渐触摸到时古文的特点。】?
10.仿古朗读。?
古人写文章一列一列竖着从右向左写,古人读文章也是一列一列竖着从右向左读。咱们现在就面对古文版《守株待兔》,学着古人这样,摇头晃脑放声读起来。(出示卷轴版《守株待兔》)?
【设计意图:第3次“读”主要让孩子读出韵味,读出古文的味道。这是学生第二次学习文言文,孩子们刚读出古文的一点味道来,一定有一种意犹未尽的感觉。这个时候引导学生反复朗读,既能满足学生的求知欲望,又能考查一下学生是否能够体会到语言的精妙之处,一举两得。这么丰富的一个故事,本文却用短短三十九个字来表达,更加让学生体会到文言文的特点:语言凝练,短小精悍。】?
三、活用方法,梳通文意?
1.学习文言光会读,还不行,还要弄懂字里行间的意思才行。在上学期《司马光》这则文言文的学习中,你们觉得有哪些好方法来读懂文言文呢?(借助注释、查阅资料、依据插图、联想画面、查工具书、联系上下文、已积累的经验等)下面同学们轻声地读课文,试着用这些方法来读读课文,待会儿说说你读懂了哪些词句的意思。?
2.交流汇报。?
句式:我读懂了????(词或句),它的意思是????。?
(预设:文中“耒”字的教学:咱们来看看这个“耒”字的演变过程,古代人造字很有智慧,“耒”字的起源是古代农民用来耕田的农具,慢慢地演变成今天的“耒”字。(出示演变图片)大家看,这个“耒”字,上面用把手,下面有犁头,所以这个“耒”字,其实是翻土用的农具,现在这个“耒”字已经演化成汉字的一个部首。凡是以它做偏旁,都一定与耕作或古代的用具有关系。想一想咱们今天学习的哪一个字是耒字做偏旁吗?)(指导书写生字“耕”)?
3.?谁能完整地把故事的主要内容说一说??
【设计意图:第4次“读”是借助注释,疏通文言文之含义。这一过程其实是让学生读懂寓言故事的内容,自主理解、探究文本的内涵,让学生充分与文本对话,和作者产生情感共鸣,从而提高理解、思维、表达、判断的能力。】?
四、引读课文,丰满形象?
预设:(一问一答,我来问你来答,用文中的话来回答)?
师述:故事的主人公是谁??
生诵:宋人/有耕者。?
师述:他的田里有什么??
生诵:田中/有株。?
师述:有一天发生什么事??
生诵:兔走/触株,折颈/而死(反复引读)?
师述:这就是一件很少发生的事——?
生诵:兔走/触株,折颈/而死。?
师述:这就是一件不经常发生的事——?
生诵:兔走/触株,折颈/而死。?
师述:这就是一件偶然发生的事。?
生诵:兔走/触株,折颈/而死。?
师述:就是因为偶然捡到一只兔子,这个农民的想法、做法发生了改变,他是这么想这么做的——?
生诵:因/释其耒/而守株,冀/复得兔。(反复引读)?
师述:是啊!就因为偶然捡到一只兔子,这个农民便——?
生诵:释其耒而守株,冀复得兔。?
师述:一天过去了,这个农民——?
生诵:释其耒而守株,冀复得兔。??
师述:一个星期过去了,这个农民还是——?
生诵:释其耒而守株,冀复得兔。??
师述:一个月过去了,半年过去了,这个农民还是——?
生诵:释其耒而守株,冀复得兔。??
师述:当他的庄稼已经——枯死了,可是,他却依然——?
生诵:释其耒而守株,冀复得兔。?
师述:他的愿望实现了吗??
生诵:兔/不可复得,?
师述:反而落个什么结果??
生诵:而/身为/宋国笑。?
【设计意图:第5次“读”,教师通过一问一答的对读形式,反复引读,巧妙地把学生带入故事情境,聚焦人物内心,和文中人物充分对话,展开丰富而灵动的想象,让种田人愚蠢的形象不断丰满起来,让学生充分感受了“种田人”的愚蠢形象。一唱三叹地读,熏陶着学生的心灵,浸染着学生的灵魂,建构起学生的人格!】?
五、多重对话,感悟寓意?
1.与“宋国人”对话:假如你是宋国人,你为什么笑话种田人??
2.?与“农夫”对话:假如你生活在古代,见到种田人,你会对他说什么??假如老师现在就是这位种田人,我不再耕种,天天坐在树桩旁等兔子撞死在树桩上。你们是我的邻居、朋友、亲人,走过我身边,你会怎么说??
(预设:生:嗨,老陈,别等了,兔子是不会再来了,你家地里的草很长了,快去锄草吧!?
生:哎呦,老妈呀,你怎么这么顽固呢!兔子哪里会天天来呀,再不种地,我们就没食物吃了!?
师:“我都等了一个星期了,说不定明天就能碰上兔子了呢!”假如我这样执迷不悟,谁能用道理来劝劝我,让我心服口服??
生:老陈,天上不会掉馅饼,要想有收获,得去劳动才行!?
生:你呀,你可是一家之主,勤勤恳恳才会有收获,不劳动是不会得到回报的。你得给孩子们做榜样啊!快起来,干活去吧!)?
【设计意图:本单元的语文要素是“读寓言故事,明白其中的道理”。如何明白故事的寓意呢?教师并不枯燥的说教,而是巧妙地把学生带入故事情境,和宋国人充分对话,让种田人愚蠢的形象不断丰满起来;并让学生想象画面,扮演文本角色,说一说,演一演,与种田人充分对话,用劝说的方式,以主人翁的姿态现身说法,更具场面感,巧妙地让学生理解故事的寓意,达到润物细无声的效果。】?
3.与身边人对话:寓言就是生活的一面镜子。学了这则寓言故事,你能想到生活中的哪些人和事??
4.小结:寓言果然是“小故事,大道理。”?
【设计意图:学寓言,不是公式化地记住寓意,而是要活用“守株待兔”这个成语。此环节让孩子们说一说生活中类似种田人的做法,与身边的人充分对话,让学生意犹味尽,深受启迪。既和生活联结,加深对寓言在生活中运用场合的理解,又训练学生对现实生活的思辨能力,更有助于培养表达能力。如此才能读懂寓言、用好寓言,不断激发学生阅读寓言的内驱力。】?
六、补白强记,积累语言?
读懂了内容,明白了道理,课文会背了吗?试着根据提示背一背吧。?
宋-----。田中------。兔走触株,------。因-----,冀------。兔-----,而------。?
七、阅读链接,课外拓展?
(1)著名儿童文学家严文井说:“寓言是一个魔袋,袋子很小,却能从里面取出很多东西来。”像《守株待兔》这个小小的魔袋藏在哪呢?老师告诉你,它就藏在这里面(出示《中国古代寓言选》中《韩非子》目录),(简介韩非子)这是战国时期杰出的思想家、哲学家、散文家韩非所编著的。?
(2)教师寄语:?
???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就像一个大宝藏,像《守株待兔》这样有趣的寓言故事还有很多很多。课后请你读一读本课《阅读链接》“南辕北辙”的故事,读一读《中国古代寓言选》这本经典书籍,读一读更多广为流传的成语故事,你会发现更多的乐趣,就让我们的寓言阅读进行到底吧!?
【设计意图:此环节,老师介绍《守株待兔》的出处及作者,激发学生课后探究作者的兴趣,与作者充分对话。课后让孩子们读一读本课《阅读链接》“南辕北辙”的故事,向孩子们推荐《中国古代寓言选》这本经典的书籍。这样就从古到今,从课内延伸到课外,极大地丰富了寓言故事的积累。部编教材的总主编温儒敏教授指出,教师使用新教材要把“教读”“自读”和“课外阅读”三者结合起来。本篇课文教学重在教给学习寓言的方法,因此,教师要有“统整意识”,在学生学习了寓言的方法之后,要在“阅读链接”和“课外阅读”中进行练习和巩固,让“寓言”真正落地生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