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 陶罐和铁罐 教案

文档属性

名称 6 陶罐和铁罐 教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50.2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0-02-17 13:54:05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陶罐和铁罐》
【教材分析】?
《陶罐和铁罐》是部编版三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的一篇精读课文。这篇寓言故事讲的是国王的御厨里陶罐和铁罐的故事。骄傲的铁罐仗着自己的坚硬瞧不起易碎的陶罐,常常奚落陶罐,面对铁罐的傲慢无礼,陶罐表现出了谦虚、克制和友善的态度。随着时间的推移,两只罐子的命运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陶罐出土成宝,铁罐却消失得无踪无影。本文将陶罐和铁罐人格化,通过人格化的语言,告诉人们,任何事物都有长处和短处,要看到别人的长处,正视自己的短处。?
故事主要通过对话展开情节、推动故事的发展,这是本课表达上的特点。铁罐的傲慢、无礼和陶罐的谦虚、友善,都在角色的对话中充分展现。因此,对话的朗读是课文学习的重要内容。文本另一个特色是提示语中神态、动作词语的准确使用,前面几组对话中有“傲慢、谦虚、轻蔑、争辩、恼怒”等表现神态、动作的词,使铁罐和陶罐的形象更加鲜明突出。而在后面的一组对话中,作者隐去了描写神态、动作的词语,意在让学生读懂内容,体会人物内心世界的基础上读好对话。?
故事后半部份介绍了许多年后,当人们挖掘出陶罐的时候,铁罐却已经无影无踪了。这与前面陶罐和铁罐的态度形成了强烈的对比,引起读者的思考。对于一直认为自己很坚固的铁罐到后来为什么会消失得无影无踪,故事没有言明,缺乏生活经验的学生也难以理解,所以在这部分适当补充关于陶器和铁器的资料,能够更好地丰富学生阅读经验,从而帮助学生理解故事里铁罐最后消失的原因,进一步明白这篇故事要说明的道理。?
【学情分析】?
三年级是中年级的起始阶段,也是学生树立学习语文自信心的关键期,但是因为知识的容量和难度增大、学生的思维方式和学习方法要有所改变,才能顺利过渡,这对于刚由二年级升上来的学生有一定的挑战。?
进入三年级,教材也相应提出了新的学习要求:要将已经掌握的识字方法迁移到新的识字、写字的学习中,鼓励学生通过多种方式主动识字。开始学习略读,粗知文章大意,初步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学习联系上下文,借助字典、词典和生活积累,理解词句的意思,初步体会课文中关键词句的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初步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或道理。?
【教学目标】?
1、认识“谦虚、懦弱、恼怒、争辩、住嘴、羞耻、宫殿、流逝、荒凉、掘开、捧起、价值、朴素”13个词语,学会正确书写14个生字。?
2、能抓住描写陶罐、铁罐神态、动作的词句,体会角色形象?
3、借助说明性文本,了解陶罐和铁罐的特点,明白故事里铁罐最后消失的原因。??
4、深入理解陶罐和铁罐的形象,明白故事要说的道理。??
【教学重难点】?
1、通过陶罐和铁罐的对话、神态描写,了解铁罐的傲慢无礼和陶罐的谦虚而不软弱。?
2、理解课文讲的道理:每个人都有长处和短处,要善于看到别人的长处,正视自己的短处,相互尊重,和睦相处。?
【教学安排】两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会认10个生字,会写“陶、谦、虚”等14个生字,能联系上下文等理解“傲慢、谦虚、懦弱、恼怒、轻蔑、和睦相处”等词语。?
2.能用找中心句的方法概括文章第1—9自然段的意思。?
3.抓住描写陶罐和铁罐神态、动作的词句,体会人物形象。?
【教学过程】?
?创设情境,学习“陶”字,引出课题。?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主要内容。?
1、?学习本课生字,把课文读通顺。??
2、默读课文,想想陶罐和铁罐之间发生了什么事。?
三、?细读课文,品味形象。?
抓住“铁罐是怎样奚落陶罐的?”为线索,学习1—9自然段,指导学生读好人物对话。?
四、?指导学生书写生字,练习写字。?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借助说明性文本,了解陶罐和铁罐的特点,明白故事里铁罐最后消失的原因。??
2.深入理解陶罐和铁罐的形象,明白故事要说的道理。?
3.通过补充材料,了解作者在创作故事时的意图,加深理解寓意。??
【教学重点】让学生在深入理解寓言塑造的人物形象基础上,明白故事所表达的道理,学会全面地看问题,学会发现别人的长处,正视自己的短处,和人相处要善良,谦虚、和睦相处。?
【教学难点】通过深入整合文本,运用比较阅读的方式,了解作者在创作故事时的意图,加深理解寓意。??
【教学过程】?
复习导入,回顾“古代”?
1、回顾故事内容?
???1)师:上节课,我们认识了国王御厨里的两个罐子:一个是骄傲的铁罐,一个是谦虚的陶罐,还记得它们之间发生了什么事吗????
?2)学生汇报。??
2、分角色朗读课文?
1)师:铁罐知道自己很坚固,又看出陶罐容易碎,所以他看不起陶罐,常常奚落他。让我们抓住描写陶罐和铁罐神态的词句,分角色读1—9自然段,重温铁罐和陶罐在古时候发生的事吧。?
2)男女生分角色朗读课文。?
???【设计意图:初步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是中年段阅读力训练的重点。这环节的设计既帮助学生回顾第一课时学习内容,又培养学生学习抓住文本关键信息,概括主要内容的能力。】??
品读“现代”,理解陶罐和铁罐结局不同的原因。?
1、?阅读10-17自然段,知道陶罐和铁罐的结局。?
1)默读课文第10-17自然段。?
师:时间在流逝,世界上发生了许多事情。王朝覆灭了,宫殿倒塌了,一百年,三百年,四百年……许多年代过去了,陶罐和铁罐有怎样的结局呢?请大家默读课文10—17自然段。?
陶罐易碎,可很谦虚,铁罐坚固却特骄傲,读完课文,你知道他们的结局是怎样的呢??
3)?学生汇报:?(追问:故事中哪些关键词句告诉你的?)?????
4)是啊!这结局真让我们意想不到,让我们对比读一读相关的语句吧。?
①陶罐埋在土里被人发现,依然光洁、朴素、美观。?
②铁罐消失得无影无踪。?
【设计意图:借助表格提取关键信息,帮助学生梳理文本的内容,了解陶罐和铁罐的结局。
故事名称?人物?特点?态度?结局?陶罐和铁罐?
陶罐?易碎?谦虚?成为文物?
铁罐?坚固?傲慢?无影无踪?
2、补充说明性资料,知道陶罐和铁罐结局不同的原因。?
1)师:同学们,故事读到这里,你有什么想问的????
2)?老师准备了两段材料,可以帮助大家了解铁罐消失的原因。请大家拿出“阅读工作纸”,认真阅读,边读边画,找一找资料中的陶器和铁器各有什么特点。?
3)四人小组交流讨论:把你阅读时了解到的信息,和大家分享一下。?
4)学生汇报。?
5)总结:从阅读资料里,我们了解了陶罐和铁罐更多的特点。(出示表格)例如,陶罐只要保存得好,就能成为价值连城的文物。铁罐如果长期在潮湿的环境下便容易生锈,氧化。?
6)我们刚刚读了课文,现在又读了两篇专门介绍陶器和铁器特点的文章,回到故事里面,谁能说说被埋在土里的陶罐和铁罐结局不同的原因。(出示句子)(同桌练说——汇报说)???????
许多年代过去了,埋在土里的陶罐因为______________,所以____________________。埋在土里的铁罐因为_________________,所以_____________________。?
【设计意图:整合陶器和铁器的说明性资料,进一步帮助学生了解陶和铁的其他特点,丰富学生阅读经验,从而理解故事里铁罐最后消失的原因。】??
3、运用说明性资料,体会故事寓意,揭示道理。?
1)师:铁罐在国王御厨里时,了解自己的特点吗?那如果在陶罐和铁罐争辩时,你在现场,会对铁罐或陶罐说什么呢??
2)请一对学生出来戴头饰表演读陶罐和铁罐的对话。(根据学生回答,随机贴寓意)????
3)总结:刚才大家都表达了自己的想法,这也是故事要告诉大家的道理。(读板书)。《陶罐和铁罐》是一篇寓言故事,作者抓住了陶罐和铁罐的特点,给我们讲了一个生动的故事,让我们明白了一个道理。?
【设计意图:在学生充分理解陶罐和铁罐结局不同的原因后,引导学生再次回到古代部分,把自己刚才对比阅读的信息和感受,通过情景创设的形式,自然而然地把故事的道理说出来。】??
拓展运用,感悟文体特点。?
1、介绍作者。?
课文学完了,同学们喜欢这个故事吗?边读故事,边读懂道理,这可真有收获。大家知道这故事是谁创作的吗?听老师来介绍一下,创作《陶罐和铁罐》的作者是黄瑞云,他是一位善于写寓言故事的专家,被人们称他为“当代中国伊索大师”。他创作《陶罐和铁罐》这个故事前,还真有一段自己的亲身经历呢!?
2、了解创作背景,感悟文本特点。(出示ppt)?
1)请同学们认真听,作者创作这则故事的资料。?
2)听完了,你有什么想说的?(从中知道了什么?)?
3、联系生活观察,深刻理解寓意。?
1)作者通过自己的生活观察,抓住了陶罐和铁罐的特点,创作了一个故事,把自己想到的道理告诉大家。(出示表)所以寓言就是通过一个故事说明一个道理。?
2)编故事。?
师:同学们,你们喜欢编故事吗?我们也要做生活的有心人,在生活中要对事物有自己的观察和认识。如果让你创编一个故事,也说明这个道理(指示板书,出示表格)。你会想到什么呢??
①在四人小组里,互相说说,你想用谁来编故事?②学生汇报。??
【设计意图:通过补充有关作者的材料,了解作者在创作故事时的意图,加深理解寓意。学会运用多观察,抓特点的方法去学编故事。】??
四、总结:?
上完今天的课,以后我们读寓言故事时,也要一边读故事,一边抓住人物的特点,态度,来读懂寓言要讲的道理。在自己编故事时,也要多观察,发现有趣的现象,抓特点进行创作。?
?五、布置作业:?
通过借助补充的资料,我们真正的读懂了故事,明白了其中的道理,这就是读懂寓言的一种方法。今晚的作业,请同学们认真读课后文章《北风和太阳》,想想故事中的道理,并完成表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