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年级下册科学导学案- 1.1 生活中的静电现象 教科版

文档属性

名称 四年级下册科学导学案- 1.1 生活中的静电现象 教科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7.7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教科版
科目 科学
更新时间 2020-02-17 23:11:49

图片预览

内容文字预览

小学导学案
科学 学科 四年级 下 册 第 1 单元 第 1 课 第 1 课时
学习内容
生活中的静电现象
学习目标
1.生活中有很多静电现象,通过摩擦等方式可以使物体带电。
2.带同种电荷的物体相互排斥,带异种电荷的物体相互吸引。
学习重难点
重点:解释静电现象
难点:认识正负电荷
学习准备
一把塑料梳子、碎纸屑、几个气球、绑气球的细线、挂气球的支架、静电现象的相关图片或幻灯片。
拟采用环节
自主探究,自主交流,自主总结,自主拓展
学 习 过 程
教 师 指 导
一、整体把握。
1、靠近纸屑,可能会出现什么?
2、头发为什么能飘起来呢?
二、自主探究
自主探究
(一)体验静电现象
小组实验:拿出一根经过摩擦过的塑料棒,靠近碎纸屑。
1、发现了什么?
2、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现象?
3、生活中的静电现象随处可见,你知道的有哪些?
(二)认识电荷
1. 静电既然存在于所有的物质之中,为什么我们通常感觉不到物体带电呢?
2、用一块羊毛皮反复摩擦充气乞求的一个侧面,将气球的一个侧面靠近头发,发现了什么?(2人一个小组,一人操作,一人观察,后互换)
三、自主交流
自主交流
(二)认识电荷
进一步研究静电现象
1、小组讨论
2、小组实验
3、集体汇报
四、自主拓展
怎样让电荷流动起来(阅读第4页)
五、自主总结
总结一下我们今天得出的结论
一、整体把握。
1.生活中有很多有趣的现象,看老师的表演
教师演示:用梳子梳干燥的头发,头发可能会怎样?----头发飘起来了。
2、出示课题:生活中的静电现象
【设计意图】本课是电单元的起始课,主要是让学生对电的本质有一个初步的认识,感受到电并不神秘,它就存在于我们身边,为学生后面学习电的其他知识打下基础。
二、自主探究
自主探究
(一)体验静电现象
1.摩擦过的塑料棒能吸起碎纸屑
2.塑料棒经过摩擦,产生了静电,就把纸屑吸起来了。
3、生活中的静电现象
(二)认识电荷
不一样的电荷
1、认识正电荷和负电荷
2、小结:两个摩擦后的物体,有时相互吸引,有时互相排斥,跟我们前面所学的磁铁的现象类似,同一种电荷(都是正电荷或都是负电荷)互相排斥,不同种电荷(一正电荷和一负电荷)互相吸引。
【设计意图】静电现象对于四年级的学生来说并不陌生,教科书首先引导学生通过观察用梳过干燥头发的塑料梳子去接近碎纸屑和观察用梳过干燥头发的梳子再去接近头发,即带静电的物体可以吸引轻巧物体,两个带不同种类电荷的物体会互相吸引。这些生活中常见的静电现象,能让学生感受到静电的存在。多数学生对这样的现象能解释为是由于静电的作用,或者能进一步解释到梳子和头发摩擦产生了静电。学生的这些认识是我们期望的。
三、自主交流
自主交流
(二)认识电荷
1、进一步研究静电现象----小组研讨
解释前面的静电现象:如:塑料梳子梳理干燥的头发,梳子带负电荷,头发带正电荷,互相靠近时产生互相吸引的现象,所以头发就飘起来了。
【设计意图】当学生观察了上面的两个实验后,组织学生对上面两个实验中观察到的现象进行整理和分析。整理和分析的步骤如下。
(1)教师出示气球和羊毛制品的示意图,结合学生对第一个实验现象的观察,帮助学生进行整理和分析:如果气球和羊毛制品摩擦后,气球带负电荷,头发应该带什么电荷?当气球再去接触头发时,你观察到什么现象?同时完成示意图。(2)两个都和羊毛制品摩擦后的气球带什么电荷?当它们相互靠近后,观察到什么现象?学生独立完成示意图,并结合示意图对自己观察到的现象进行解释。
四、自主拓展
摩擦能使电荷从一个物体转移到另一个物体,从而使物体带上正静电。带静电的物体中的电荷却不能持续流动。要形成电流就必须使电荷流动起来,需要具备动力,需要形成电路。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认识到电荷在物质之间不断地流动,就会产生电流,我们日常生活中的电器就是靠电流来维持工作的。然后结合学生对生活中各种用电器的了解,认识到要想得到持续的电流,必须有一个电荷流动的路径一电路和为电荷持续流动提供动力的电源。
五、自主总结
同一种电荷,互相排斥,
不同种电荷,互相吸引。
【设计意图】带不同电荷的物体相互靠近后会相互吸引,但吸引一会儿后,再去靠近,相互吸引的现象就会消失,这是因为带不同电荷的物体在相互靠近后,带负电荷的物体上的多余电子又会回到缺少电子的带正电荷的物体上,当两个物体上的电荷恢复平衡后,就会恢复到不带电的状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