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科版小学科学第四册“电”单元
《点亮小灯泡》 说课稿
一、说教材
《点亮小灯泡》是教科版小学科学第四册“电”单元第二个课题的内容,它是学生在充分感知了电与人类生活关系的基础上,真实触摸和运用电的一次尝试活动,是为下一步学习串联和并联电路奠定的“基础工程”。
教材在设计上安排了2大主要活动:一是“让小灯泡发亮”,在这个活动中内设了“观察小灯泡、连接小灯泡、猜测电流路线、画电路装置图”4个小活动,期间引发出电流、电路等科学概念。二是通过讨论电路的接法来认识通路、短路、断路等现象,从而深刻理解电路的概念和外延。
因此,本课将围绕“观察小灯泡、电池、导线”,“尝试点亮小灯泡”,“讨论电流、电路概念”3大主要活动而展开。
所以,我将本课教学目标如下定位:
1.科学概念:
认识小灯泡、电池、导线本身的结构,如小灯泡由锡点、螺线、灯丝等部分,电池有正负极;
掌握电流、电路等概念,特别是要知道通路、短路、断路等现象,并能清晰地描述出电流的流向。
2.过程与方法:
通过自主尝试经历小灯泡连接的过程,同时学会用一根导线、一节电池、连接亮一个小灯泡,探究出点亮小灯泡的不同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经历画印象中的小灯泡,体会到科学观察需要细致认真的科学态度;
经历连接小灯泡成功与失败的过程,体会到科学成功是建立在失败基础上的。
本课的重点和难点如下定位:
1.教学重点:
了解小灯泡的结构,通过自主尝试小灯泡的连接,从失败中总结并获得成功。
2.教学难点:
掌握电流、电路等概念,特别是要知道通路、短路、断路等现象,并能清晰地描述出电流的流向。
二、说学生
从知识角度看:四年级的学生对小灯泡和电池以及导线都比较的熟悉,但对于小灯泡的各部分的结构还是模糊的,在平时的动手活动中,很容易将小灯泡点亮,但是方法一般是单一的,只知道能够使小灯泡发亮,但不懂的简单电路的组成。
从年龄的特点看,四年级的学生此时已经具备一定的自主探究能力,本课课的内容他们非常喜欢探究。
三、说教学方法
目标的达成需要科学的教学方法,为了在教学中达成目标的要求,突破重难点,所以教学中我主要采用“尝试---探究”法开展教学,具体方法如下:
1.结构观察法
新课程提出科学学习的观察不再是传统教学中提倡的亦步亦趋的观察,而是自然状态下的观察。它包含2层含义:一是无意观察,二是结构观察。本课在观察小灯泡的环节,采用了“结构观察法”。
2.自主操作法
科学学习与常识教学的不同之一是让学生亲历实践活动,在活动中学会动手,所以“动手操作能力”的培养是学生科学素养培养的重头戏。本课在设计上突出了“动手操作”这项技能的训练,开辟出比较充足的时间用于学生连接小灯泡。
3.对比理解法
事物通过对比,更能突显其本质特色,科学知识的学习亦是如此。本课教学中存在着多出对比:
首先,自我认知与活动结果的对比。主要体现在本认为很容易接亮的小灯泡在实践中却花了一大笔力气;本认为很容易画的灯泡,却画得不理想。
其次,多种电路连接方式的对比。这些对比是促成学生对电路认知进一步发展的催化剂。
4.再认识法(或再体会法)。也称反思法,是达成情感目标的有效手段,课堂中主要体现在让学生谈谈活动后的各种想法环节上。
四.说教学过程
《科学课程标准》指出:科学学习过程要与学生认知特点相统一,才能发挥科学教学的最大效益。这就需要我们立足学生认知结构来布局活动的结构,立足学生心理需求来解析每一个具体的活动,让每一个活动成为承载科学概念、激发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导体。
所以我设计的教学过程分为四个环节进行,具体阐述如下:
(一)创设矛盾情境,激发学生观察小灯泡。
在这个环节中,主要立足“尝试画小灯泡——产生观察需求——再认识小灯泡”3个小活动而展开。
在这些活动中,学生需要有一定的观察和描述小灯泡样子的时间块,因为掌握小灯泡的结构是突破描述电流走向的介质。
我在活动中努力做好学生情绪的调控与把握,同时给学生提供一幅小灯泡放大图,提供给学生一些有关小灯泡的专有名词术语。
这样的设计,主要是基于这样的思考:学生对自己熟悉的事物往往缺乏细腻的认识, 课堂中,教师通过设计“画小灯泡”这个环节来揭露儿童对小灯泡粗略的、不完整的认识,从而引发学生自主地产生对小灯泡进行细致认真观察的愿望。这种先抑后扬的手段,是对儿童心理深刻解读的基础上得以运用的,它在设计上把画灯泡与观察小灯泡两个活动有结构地串联了起来,在“润物细无声”中影响了孩子观察周围事物的态度和方法,让他们在体会中明白科学探究不能凭借印象想当然,要躬行,要细致。
(二)布局自由心境,激发学生连接小灯泡。
这是一个完全开放的学习环节,其目的是希望学生在自由的心境中大胆发挥自己的创意,经历科学探究的成功与失败,感受到失败也是科学探究的无形资源,认识到科学失败的借鉴、启发意义。
所以,活动一开始,我就提醒学生边尝试边思考边记录学生就是围绕这样的问题自主尝试,同时把成功的、失败的实物装置图都记录下来。
在学生自主连接的过程中,由于考虑到班级学生水平层次发展不同,所以“近距离层次指导”显得很重要:
对于班级中的弱势群体,教师要多与其对话,并做出示范,提供一些失败的经历,让他们在变革中纠正教师的错误,从而体验成功感。
对于班级中一般的群体性学生,他们在连接小灯泡的活动上,可以经过摸索获得成功,有的可能一次就成功。所以教师在指导中把重点放在指导他们反思自己连接的过程,同时学会用语言来描述整个经历。
对于班级中的强势群体,他们很喜欢这种自由的发挥,他们拿到材料会立即行动起来,他们也会不费力气的把小灯泡连接亮。教师引导他们思考新的连接方法,同时提供反例,引导他们思考:为什么这样的连接不能使小灯泡发亮?从而初步建立起电流、电路等模糊概念。
最后,和学生谈谈尝试连接小灯泡的一些感受,明白“失败是成功之母”的科学道理,促使情感、态度、价值观目的的达成。
(三)建构对比环境,激发学生讨论小灯泡。
这是本课教学最大的难点,是“知其所以然”的科学学习环节,学生通过前面的学习,对电流、电路等概念已经建立了“知其然”的印象,但还不能在大脑中清晰地建立相关概念。所以这个环节的学习重点是依据“认识电流流向——理解电路内涵——扩大电路外延”这样一个概念箭来布局的。
首先,我拿出通路电路,要学生猜猜电流是怎样流动的?在大家各抒己见、集思广义的基础上,给出科学家讨论的结果,从而让学生明白通路电路电流的流向是“从电池的正极流出,流过导线——锡点——灯丝——螺线,最后回到电池的负极”。同时引出电路的概念。
接着,引导学生通过细致观察,比较通路、短路、断路电路的迥异,在讨论中明晰“电流没有通过小灯泡,直接从电池正极出发回到负极,是短路现象,短路导线会发热,电池会烧毁。”“电流从正极流出,不能回到负极的是断路现象。”进一步丰富电路的外延。
在这个环节中,重点是要培养学生“科学概念的描述”能力和“在细微处发现差别的观察能力”。
(四)联系生活,拓展延伸
这个环节包括两部分:查阅节约用电的资料和用电安全教育。
目的丰富学生关于电的认识,另一方面还为学生发现点的更多问题提供了很好的机会。如电不仅仅可以用来发光、发热,还能使电器播放音乐、产生图像等多种功能,这将进一步激发学生研究电的兴趣。
最后,进行用电安全教育,使学生了解安全用电的常识,增强安全用电的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