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年学业考试语文复习之古诗文鉴赏专题训练
一、分析意境型
1、(昆明市)品读唐朝诗人王湾《次北固山下》一诗,找出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一项(2分) ( )
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乡书何处达 归雁洛阳边。
A.首联先写“客路”,后写“行舟”,写出了人在他乡、神驰故里的漂泊羁旅之情。
B.诵读颔联时应该使用上扬的语调,体现诗句平野开阔、大江直流的宏天气势。
C.颈联妙在作者无意说理,却通过拟人手法,在描写景物和节令之中,蕴含着一种自然的理趣。
D.尾联紧承颈联,抒发了诗人即将回到家乡的喜悦、激动的心情。
2、(新疆乌鲁木齐市)下面对苏轼的《浣溪沙》一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浣溪沙(苏轼)
游蕲水清泉寺,寺临兰溪,溪水西流。山下兰芽短浸溪,松间沙路净无泥,潇潇暮雨子规啼。
谁道人生无再少 门前流水尚能西!休将白女唱黄鸡。
A.上阕写景,山下小溪边,长着矮小娇嫩的兰划,松间沙路洁净无尘,画面清新优美,淡雅宁静。
B.“潇潇暮雨子规啼”一句写黄昏时潇潇细雨中杜鹃的啼叫声,正所谓鸟鸣山更幽,突出了环境的静谧。 C.下阕转入抒怀,“门前流水尚能西”句,写词人由西流的溪水,想到“人生无再少”,因此为时光流逝、人生短暂而叹息。D.全词情景交融,恬淡优美的景色,富有情趣的语言,充满人生哲理的议论,表现了词人执着生活、呼唤青春的情怀。
3、济南市(课改区)阅读下面的古诗文,分别回答问题。
渡荆门送别 李白
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品读全诗,展开联想和想像,描绘第二联所展现出的画面。(3分)
诗歌第四联抒写了诗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情感。(2分)
二、分析技巧型
1、(桂林市)细读下列两首诗,完成13~15题。(5分)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淮上与友人别
李白 郑谷
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扬予江头杨柳春,杨花愁杀渡江人。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 数声风笛离亭晚,君向潇湘我向秦。
13.两首都是写离愁别绪的诗,但诗的表现手法却不同,李白的诗偏重 ,
表达了对友人的深切思念;郑谷诗则 ,抒发了友人之间的离别之苦。 (2分)
14.古人论诗有云:“一切景语皆情语”,意即描写景物也是为了抒情。李白诗中可为例的一句是:
(1分) 。
15.下面是对两首诗的赏析,不当的一项是( ) (2分)
A.两首诗都生动地表现了朋友分别之苦,具有极强的感染力。
B.两首诗都极力通过描绘景物,渲染离别的气氛。
C.李白诗情感表现热烈奔放,而郑谷诗情感表现则含蓄委婉。
D.两首诗都着力强调分离的“距离之远”,突出了友人之间的深厚‘隋感。
2、(河南省)读下面的词,完成21-22题。(共4分)
江城子 密州出猎
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
酒酣胸胆尚开张,鬓微霜,又何妨?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21.本词上阙写景,描写了 的宏大壮观的场面;下阙言志,抒写了词人
的豪情壮志。(2分)
22.“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一句有什么含义?在表达上有什么好处?(2分)
三、分析语言型
1、莆田市 ( 课改区 ) 品读《天净沙·秋思》 , 填空答题。 (5 分)
枯藤老树昏鸦 , 小桥流水人家 , 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 , 断肠人在天涯。
这首小令是元散曲中咏景的佳作 , 被《中原音韵》誉为“ ”,为历代所传诵。小令仅 28 字 , 写了十种景物 , 表现了一个长期漂泊异乡的游子的
之情,其中表现主旨的句子是 。
2、(盐城市)阅读唐代诗人孟浩然的《过故人庄》,回答问题。(3分)
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
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
①诗人是通过哪一句诗将室内外景象联系起来的?哪两句诗最能集中表达诗人对农家生活的喜爱及主客间朴素深厚的情谊?请任选一问回答。(1分)
② “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一联是千古名句,请自选一个角度(如表现手法、语言运用等),作一简短赏析。(2分)
四、炼字型
1、(四川省课改区毕业卷)阅读下面古诗,按要求回答问题。(4分)
渡荆门送别 李白
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1、这首诗中间两联描绘舟过荆门时所见景色,其中第二联中的“随”“入”两字用得好,历来被人称道。请简要分析“随”字好在何处。
答:
2、这首诗融情于景,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答:
2、四川省基础教育课改实验区初中毕业学业考试 阅读下面古诗,按要求回答问题。(4分)
望 岳(杜 甫)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⒈这首诗颔联是描写近望泰山所见扔景物,其中“钟”“割”两字用得好,历来被人称道。请简要分析“割”字好在何处?(2分)
答:
⒉“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这是化用了孔子“登泰山而小天下”这一名言。在这里写出了言无二诗人怎样的一种精神和气概。(2分)
答:
3、(济宁市2005年普通高中招生统一考试)
阅读苏轼的《海棠》这首诗,回答问题。(2分)
东风袅袅泛崇光,香雾空蒙月转廊。只恐夜深花睡去,故烧高烛照红妆。
有人评价本诗“恐”字用得非常精巧,请你说出自己的看法。
五、一词领全诗型
1、黄冈市2005年初中升学统一考试(非课改区)
阅读下面的古诗文,完成 一12题。(16分)
春 望(杜甫)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7.诗的前四句都统领在一个“ ”字中,诗人的视野由远及近,由大到小,由 到 。(2分)
8.请展开想像,描述“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所展现的画面,并揭示诗句的含义。
(2分)
2、(湖北省咸宁市)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3分)
黄鹤楼 崔颢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萎萎鹦鹉洲。日暮乡关何处是 烟波江上使人愁。
诗中最能概括作者感情的是哪一个字 在对全诗整体感悟的基础上,请简要分析诗人在尾联中是如何表达这种感情的。
答:
2006年学业考试语文复习之古诗文鉴赏专题训练答案
一、分析意境型
√1、(昆明市)品读唐朝诗人王湾《次北固山下》一诗,找出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一项(2分) ( D )
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乡书何处达 归雁洛阳边。
A.首联先写“客路”,后写“行舟”,写出了人在他乡、神驰故里的漂泊羁旅之情。
B.诵读颔联时应该使用上扬的语调,体现诗句平野开阔、大江直流的宏天气势。
C.颈联妙在作者无意说理,却通过拟人手法,在描写景物和节令之中,蕴含着一种自然的理趣。
D.尾联紧承颈联,抒发了诗人即将回到家乡的喜悦、激动的心情。
2、(新疆乌鲁木齐市)下面对苏轼的《浣溪沙》一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C )
浣溪沙(苏轼)
游蕲水清泉寺,寺临兰溪,溪水西流。山下兰芽短浸溪,松间沙路净无泥,潇潇暮雨子规啼。
谁道人生无再少 门前流水尚能西!休将白女唱黄鸡。
A.上阕写景,山下小溪边,长着矮小娇嫩的兰划,松间沙路洁净无尘,画面清新优美,淡雅宁静。B.“潇潇暮雨子规啼”一句写黄昏时潇潇细雨中杜鹃的啼叫声,正所谓鸟鸣山更幽,突出了环境的静谧。 C.下阕转入抒怀,“门前流水尚能西”句,写词人由西流的溪水,想到“人生无再少”,因此为时光流逝、人生短暂而叹息。D.全词情景交融,恬淡优美的景色,富有情趣的语言,充满人生哲理的议论,表现了词人执着生活、呼唤青春的情怀。
√3、济南市(课改区)阅读下面的古诗文,分别回答问题。
渡荆门送别 李白
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品读全诗,展开联想和想像,描绘第二联所展现出的画面。(3分)
山逐渐消失了,眼前是一望无际的低平的原野,江水奔腾直泻,从荆门往远处望去,仿佛流入荒漠辽远的原野。
诗歌第四联抒写了诗人对故乡无限依恋(对故乡思念)的情感。(2分)
二、分析技巧型
1、(桂林市)细读下列两首诗,完成13~15题。(5分)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淮上与友人别
李白 郑谷
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扬予江头杨柳春,杨花愁杀渡江人。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 数声风笛离亭晚,君向潇湘我向秦。
√13.两首都是写离愁别绪的诗,但诗的表现手法却不同,李白的诗偏重直接抒情(直抒胸臆),表达了对友人的深切思念;郑谷诗则借景抒情 ,抒发了友人之间的离别之苦。 (2分)
14.古人论诗有云:“一切景语皆情语”,意即描写景物也是为了抒情。李白诗中可为例的一句是:杨花落尽子规啼(1分) 。
15.下面是对两首诗的赏析,不当的一项是( B ) (2分)
A.两首诗都生动地表现了朋友分别之苦,具有极强的感染力。B.两首诗都极力通过描绘景物,渲染离别的气氛。
C.李白诗情感表现热烈奔放,而郑谷诗情感表现则含蓄委婉。D.两首诗都着力强调分离的“距离之远”,突出了友人之间的深厚‘隋感。
2、(河南省)读下面的词,完成21-22题。(共4分)
江城子 密州出猎
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
酒酣胸胆尚开张,鬓微霜,又何妨?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21.本词上阙写景,描写了密州出猎(或:出城打猎 出猎 打猎 狩猎)的宏大壮观的场面;下阙言志,抒写了词人渴望报效国家(或:渴望建功立业)的豪情壮志。(2分)
√22.“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一句有什么含义?在表达上有什么好处?(2分)
这是词人以魏尚自喻,意思是说,什么时候朝廷能像派冯唐赦免魏尚那样起用自己呢?(1分)
运用典故,使表达委婉含蓄(1分)
三、分析语言型
1、莆田市 ( 课改区 ) 品读《天净沙·秋思》 , 填空答题。 (5 分)
枯藤老树昏鸦 , 小桥流水人家 , 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 , 断肠人在天涯。
这首小令是元散曲中咏景的佳作 , 被《中原音韵》誉为“秋思之祖”,为历代所传诵。小令仅 28 字, 写了十种景物 , 表现了一个长期漂泊异乡的游子的思乡之情,其中表现主旨的句子是〈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2、(盐城市)阅读唐代诗人孟浩然的《过故人庄》,回答问题。(3分)
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
①诗人是通过哪一句诗将室内外景象联系起来的?哪两句诗最能集中表达诗人对农家生活的喜爱及主客间朴素深厚的情谊?请任选一问回答。(1分)
开轩面场圃(可多写“把酒话桑麻”) “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
√② “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一联是千古名句,请自选一个角度(如表现手法、语言运用等),作一简短赏析。(2分)
示例一:这两句诗近景远景结合,写出了山村优美的田园风光,表现了诗人对农家生活环境的喜爱之情。
示例二:这两句诗运用了对仗的手法,“绿树”对“青山”,“村边”对“郭外”,词性相同,互相对应,十分工整。示例三:这两句诗用词造句十分逼真,诗中有画。如一个“合”字,表现了绿树的环抱相拥的情态,突出了村边绿树的繁茂。(或:一个“斜”字,形象地描画出了村外青山由近及远伸向远方的景象,画面感特强。)
四、炼字型
1、(四川省课改区毕业卷)阅读下面古诗,按要求回答问题。(4分)
渡荆门送别 李白
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1、这首诗中间两联描绘舟过荆门时所见景色,其中第二联中的“随”“入”两字用得好,历来被人称道。请简要分析“随”字好在何处。
答:一个随字化静为动,将群山与平野的位置逐渐变化、推移,真切地表现出来,给人以空间感和流动感。
2、这首诗融情于景,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答:抒发了诗人思念故乡的深情。
2、四川省基础教育课改实验区初中毕业学业考试 阅读下面古诗,按要求回答问题。(4分)
望 岳(杜 甫)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⒈这首诗颔联是描写近望泰山所见扔景物,其中“钟”“割”两字用得好,历来被人称道。请简要分析“割”字好在何处?(2分)
答:一个“割”字写出了高大的泰山将山南山北的阳光切断,形成两种不同的自然景观,窋突出了泰山遮天蔽日的形象。
⒉“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这是化用了孔子“登泰山而小天下”这一名言。在这里写出了言无二诗人怎样的一种精神和气概。(2分)
答:写出了不怕困难、敢于攀登绝顶的精神和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概。
3、(济宁市2005年普通高中招生统一考试)
阅读苏轼的《海棠》这首诗,回答问题。(2分)
东风袅袅泛崇光,香雾空蒙月转廊。只恐夜深花睡去,故烧高烛照红妆。
有人评价本诗“恐”字用得非常精巧,请你说出自己的看法。
“恐”字生动地刻画出诗人爱花的心理活动和依依不舍赏玩的情态。
五、一词领全诗型
1、黄冈市2005年初中升学统一考试(非课改区)
阅读下面的古诗文,完成 一12题。(16分)
春 望(杜甫)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7.诗的前四句都统领在一个“望”字中,诗人的视野由远及近,由大到小,由山河到草木花鸟。(2分)
8.请展开想像,描述“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所展现的画面,并揭示诗句的含义。(2分)
面对沦陷的山河,一位满头白发的老人因焦虑忧愁不停地挠头叹息。老人昔日那长长的头发如今纷纷断落,已经短得无法梳髻插簪。诗句所描写的这一细节,含蓄而深刻地表现了诗人忧国思家的情怀。
2、(湖北省咸宁市)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3分)
黄鹤楼 崔颢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萎萎鹦鹉洲。日暮乡关何处是 烟波江上使人愁。
√诗中最能概括作者感情的是哪一个字 在对全诗整体感悟的基础上,请简要分析诗人在尾联中是如何表达这种感情的。
答:“愁”字。全诗意境开阔,吊古伤今,虚实相映,情景交融。尾联将“乡愁”之情与“日暮”“烟波’’之景相交融,由景生情,融情于景,表达了诗人萦回无尽、百感茫茫的忧思之情。
- 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