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体备课)五(下)5 草船借箭 教案

文档属性

名称 (集体备课)五(下)5 草船借箭 教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2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0-02-17 12:39:19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小学集体备课教学设计(共案)
主备:五年级语文教研组 上课时间: 年 月 日 总第 课时
统编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第二单元5 草船借箭【教学目标】 1.会认本课10个生字,会写13个生字,理解生字组成的词语。 2.默读课文,按起因、经过、结果的顺序说说故事的主要内容。 3.按起因、经过、结果的顺序说说故事的主要内容。 4.抓住描写人物语言的句子,体会诸葛亮的神机妙算。 5.结合相关资料进一步了解人物形象,激发阅读名著的兴趣。【教学重点】1.会认本课10个生字,会写13个生字,理解生字组成的词语。 2.按起因、经过、结果的顺序说说故事的主要内容。 3.抓住描写人物语言的句子,体会诸葛亮的神机妙算。【教学难点】1.默读课文,按起因、经过、结果的顺序说说故事的主要内容。 2.结合相关资料进一步了解人物形象,激发阅读名著的兴趣。【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 一、激趣导入1.谈话引入:你读过四大名著吗? 我们今天要学的课文即是根据《三国演义》的第四十六回的相关内容改编的。下面就让我们走进课文,去看看诸葛亮的神机妙算表现在哪些地方? 2.走近作者:罗贯中,元末明初小说家。他被称作中国章回小说的鼻祖,《三国志通俗演义》(简称《三国演义》)是罗贯中的力作。 主要作品:《隋唐两朝志传》《残唐五代史演义》《三遂平妖传》《水浒全传》。二、出示学习目标1.会认本课10个生字,会写13个生字,理解生字组成的词语。(重点) 2.默读课文,按起因、经过、结果的顺序说说故事的主要内容。(难点)三、初读感知 1.听范读,边听边画出文中的生字,注意生字的读音。 2.自读提示: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难读的地方多读几遍。 3.出示我会认,指导学生识记生字。 4.出示多音字,指导学生识字多音字。 5.理解词语。 6.检查自读情况:指名读课文,同学互评:字音是否正确,句子是否通顺。 7.再读课文,想一想课文写了什么? 示例:课文写周瑜由于妒忌诸葛亮的才干,以限期造箭为由意欲加害诸葛亮。诸葛亮同周瑜斗智,用妙计向曹操借箭,挫败了周瑜的暗算。 8.出示会写字,组内合作识字,观察书写要点。教师指导重点字的写法: 妒:女字撇点的撇长点要短并有力、横稍向上提,户字上框扁窄、竖撇要长。 督:叔字扁宽、中横稍长并上提、中间两竖是两笔、小字竖不带钩,目字扁窄。 鲁:鱼字上边扁窄、中间田字两竖稍向里收、下横要长,下边日字要窄小。 寨:中间三横两竖紧凑匀称,撇和捺在两竖下起笔、要舒展,下边不是木字。 插:右上边首撇短平、中竖与臼字下横相连,臼字首笔是短撇、 两边分开。 9.初读课文后,你感受到了什么? 示例:读完这篇课文,让我们真切地感受到诸葛亮的神机妙算。 第二课时一、出示学习目标1.按起因、经过、结果的顺序说说故事的主要内容。(重点) 2.抓住描写人物语言的句子,体会诸葛亮的神机妙算。(重点) 3.结合相关资料进一步了解人物形象,激发阅读名著的兴趣。(难点)二、品读释疑1.草船借箭塑造了诸葛亮怎样的形象? 2.讨论交流:周瑜为什么要让诸葛亮造箭? (1)周瑜看到诸葛亮挺有才干,心里很妒忌。 课文开篇有什么特点?这段话在全文中有什么作用? 课文开门见山,交代了故事的起因。概括诸葛亮挺有才干,周瑜妒忌诸葛亮的事实。“妒忌”正是周瑜与诸葛亮发生矛盾的起因,为故事的展开埋下了伏笔。 (2)有一天,周瑜请诸葛亮商议军事,说∶“我们就要跟曹军交战。水上交战,用什么兵器最好?”诸葛亮说∶“用弓箭最好。” 这是周瑜设好的圈套,明里共商军事,暗里设陷阱害人。他明知故问,意欲加害诸葛亮,表现了他的险恶用心。而诸葛亮的简洁回答,表现了他的胸有成竹。 (3)周瑜说∶“对,先生跟我想的一样。现在军中缺箭,想请先生负责赶造十万支。这是公事,希望先生不要推却。”①诸葛亮的回答正中周瑜下怀,于是他假借“公事”,逼迫诸葛亮承担造箭任务。②周瑜让诸葛亮造箭的真正原因是什么? 周瑜妒忌诸葛亮的才能,故设下造箭的圈套,以公事为由,意欲加害诸葛亮。 3.讨论交流:诸葛亮为什么答应造箭? (1)周瑜问∶“十天造得好吗?”诸葛亮说∶“既然就要交战,十天造好,必然误了大事。”周瑜问∶“先生预计几天可以造好?”诸葛亮说∶“只要三天。” “只”表现了诸葛亮语气坚定,充满自信。 周瑜既然想加害诸葛亮,为什么还要征求诸葛亮的意见呢? 周瑜看似在征求询问诸葛亮的意见,表示对诸葛亮的尊重。实际上他的话语中充满杀机,用心险恶。 (2)诸葛亮说∶“今天来不及了。从明天起,到第三天,请派五百个军士到江边来搬箭。” 诸葛亮把时间、地点、人数交代得清清楚楚,表现了他对这件事胸有成竹。 4.诸葛亮为借箭做了哪些准备? 诸葛亮说∶“你借给我二十条船,每条船上要三十名军士。船用青布幔子遮起来,还要一千多个草把子,排在船的两边。我自有妙用。第三天管保有十万支箭。不过不能让都督知道。他要是知道了,我的计划就完了。” (1)诸葛亮为借箭做了充分的准备。因为他知道鲁肃忠厚守信,顾全大局,所以向他借船。他也知道周瑜聪明过人,所以不让鲁肃告诉周瑜借船之事。表现了他有计谋、有胆略,知人善用。看来他在立军令状之前,就已经想好整个草船借箭的计划。 (2)诸葛亮为借箭做了哪些准备工作呢? 船和军士是诸葛亮借箭的基本条件,将船用青布幔子遮起来,是伪装,船两边放草把子,是为了受箭。真是考虑周全,安排巧妙。 5.借箭过程中,哪些地方体现了诸葛亮的“神机妙算”? (1)第一天,不见诸葛亮有什么动静;第二天,仍然不见诸葛亮有什么动静;直到第三天四更时候,诸葛亮秘密地把鲁肃请到船里。 “第一天……第二天……直到第三天……”这样表达有什么效果呢? 这里用了排比的句式,语气强烈,渲染出故事的紧张感。情况如此紧急,诸葛亮表现得超乎寻常的沉着冷静,侧面烘托了诸葛亮的神机妙算,智慧过人。 (2)这时候大雾漫天,江上连面对面都看不清。 描写天气,突出雾大,推动情节的发展。 环境描写在这里有什么作用呢? 这一句环境描写突出江上雾大,其作用是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诸葛亮选择这样的天气,说明他精通天文气象,预测准确无误。只有这样的天气,才会让疑心多虑的曹操看不清虚实,不敢轻易出兵,只让弓弩手射箭,这是借箭成功的条件之一。 (3)天还没亮,船已经靠近曹军的水寨。诸葛亮下令把船头朝西,船尾朝东,一字摆开,又叫船上的军士一边擂鼓,一边大声呐喊。 “一字摆开”既便于行动,又不留空当,使受箭面积增大。军士“擂鼓呐喊”,既是为了虚张声势,制造进攻的假象,吸引曹操军队的注意力,引曹军出来射箭,又是让曹军明确射箭的目标和方向。这些都表现了诸葛亮的思虑缜密、安排巧妙。 (4)鲁肃吃惊地说∶“如果曹兵出来,怎么办?”诸葛亮笑着说∶“雾这样大,曹操一定不敢派兵出来。我们只管饮酒取乐,天亮了就回去。”①语言描写,表现不同人物的不同特点。鲁肃吃惊,害怕曹军出来进攻,而诸葛亮镇定自若,成竹在胸。②借箭中可能有意外发生,可是诸葛亮却能笑着应对,如何理解诸葛亮的“笑”? 诸葛亮谈笑风生、镇定自若与鲁肃的吃惊形成鲜明的对比。因为他对曹操生性多疑、用兵谨慎的性格了如指掌。在“看不清虚实”的情况下,不会“轻易出动”。从诸葛亮的笑中,我们能体会到他的从容自信、宽容大度。这一笑,笑出了他的胸有成竹,笑出了他的运筹帷幄,笑出了他的神机妙算,笑出了他的英雄本色。③诸葛亮的笑: 笑自己神机妙算(自信的笑) 笑曹操不敢出兵(胜利的笑) 笑周瑜不自量力(胜利的笑) 笑鲁肃忠厚老实(幽默、宽厚的笑) (5)曹操听到鼓声和呐喊声,就下令说∶“江上雾很大,敌人忽然来攻,我们看不清虚实,不要轻易出动。只叫弓弩手朝他们射箭,不让他们近前。” 曹操的举动印证了诸葛亮的判断,充分表现了他的谨慎多疑,侧面烘托了诸葛亮的神机妙算。 (6)诸葛亮又下令把船掉过来,船头朝东,船尾朝西,仍旧擂鼓呐喊,逼近曹军水寨受箭。①诸葛亮下令把船掉过来,是为了能两面受箭,也为了保持船体平衡,便于箭满后顺风顺水返回,省去掉头的时间。诸葛亮的聪明才智充分显示出来。②诸葛亮居然入虎穴,靠近曹军水寨去借箭,你如何看待他的这种行为呢? 诸葛亮敢逼近曹军水寨,不是贸然行动,也不是一意孤行。而是因为他完全掌握了曹操生性多疑、小心谨慎的性格,再者是利用大雾天气,让曹操不敢轻易出兵。此行 “借箭”,不是他信口开河,而是他周密考虑、巧妙安排之后的行动,所以才不费吹灰之力,借走十万支箭。这不仅显示了诸葛亮丰富的天文知识,也表现了他高超的军事智慧才能。 (7)天渐渐亮了,雾还没有散。这时候,船两边的草把子上都插满了箭。 这种天气为诸葛亮撤退提供绝佳时机。 “满”说明诸葛亮的借箭成功。 (8)诸葛亮吩咐军士们齐声高喊“谢谢曹丞相的箭”,接着叫二十条船驶回南岸。曹操知道上了当,可是这边的船顺风顺水,已经驶出二十多里,要追也来不及了。 “顺风顺水”表现了诸葛亮精通天文,借助有利条件成功撤退。 6.草船借箭成功的因素: (1)三天后江上有大雾 (2)船身相连容易受箭 (3)曹操多疑不敢出兵 (4)士兵擂鼓虚张声势,引敌射箭 (5)刮西北风,使船回去顺风顺水 7.诸葛亮的神机妙算体现在哪些地方? ①知天文 ②晓地理 ③识人心 ④布置周密、准确。 8.草船借箭塑造了诸葛亮神机妙算、心胸宽广、足智多谋的形象。 9.阅读方法解密:理清写作顺序,概括课文内容 说明:阅读课文时,理清作者的写作顺序,就能快速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 方法:按照事情发展顺序的文章,可以按照事情的起因、经过和结果的顺序,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 运用:课文课后第一题。 10.默读课文。按起因、经过、结果的顺序,说一说故事的主要内容。(课后第1题) 周瑜妒忌诸葛亮的才干,以公事为由,让诸葛亮十天之内造十万支箭,意欲加害他。诸葛亮同周瑜斗智,立下军令状,做好准备工作,用妙计向曹操成功“借箭”十万多支,箭如期如数交付周瑜,周瑜了解经过后,自叹不如。 11.读课文前,你对课文中的人物有什么了解?读课文后,你对哪些人物有了进一步的了解? 你还想了解哪些关于他们的故事?(课后第2题) 读课文前,我对文中的人物是通过电视剧和爷爷讲的三国故事了解到的。我知道诸葛亮神机妙算,能言善辩。学完课文,我对诸葛亮有了进一步的了解,面对周瑜的陷害,他没有斤斤计较,而是顾全大局,用自己的智慧“借”到了十万支箭。 我还想了解诸葛亮的“空城计”“七擒孟获”“三气周瑜”“火烧赤壁”等故事。三、结构主旨1.课文结构出示本课结构图示,帮助学生再次梳理文意。 2.课文主旨 课文写周瑜由于妒忌诸葛亮的才干,以限期造箭为由意欲加害诸葛亮。诸葛亮同周瑜斗智,用妙计向曹操借箭,挫败了周瑜的暗算,表现了诸葛亮的神机妙算、才智超群。 3.写作方法:通过语言描写刻画人物形象 (1)本课运用语言描写表现人物特点,塑造了鲜明的人物形象。如“诸葛亮笑着说:‘雾这样大,曹操一定不敢派兵出来,我们只管饮酒取乐,天亮了就回去’”,一句典型的语言描写,把诸葛亮的神机妙算、镇定自若展现得淋漓尽致。运用语言描写要注意:人物的语言必须个性化,要符合人物的身份、职业;语言描写要符合说话的情境;有时候我们可以把人物的表情、动作模拟出来。 (2)举例: 一个星期天的清晨,天正下着倾盆大雨,妈妈拿了雨衣就要出门,我急忙上前问:“妈妈,这样的天您要上哪儿?”妈妈说:“上班去。”“星期天还要上班吗?”我不解地问。妈妈说:“当然要上班,傻闺女,星期天就没有病人吗?”“那,雨下得这么大,就不能等一等吗?”“不能,怎么能等呢?病人在等着我呢,时间就是生命!”说完,妈妈披上雨衣,急急忙忙地消失在雨雾中了…… (3)练一练:请运用语言描写写一个片段,展现人物性格特征。 4.课堂小结 这篇课文结构严谨。故事以“借”为主线,按事情发展顺序进行叙述。先写了草船借箭的原因;接着写了诸葛亮做草船借箭的准备;然后重点写了草船借箭的经过;最后写了事情的结果──箭如期如数交付周瑜,周瑜自叹弗如。这样严谨的结构,大大增强了故事的完整性和严密性。四、课堂拓展推荐阅读:《诸葛亮借东风》板书设计: 复备栏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