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铃薯液体中的沉浮》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1、液体的性质可以改变物体的沉浮。
2、一定浓度的液体才能改变物体的沉浮,这样的液体有许多。
过程与方法:
1、经历一个典型的“观察—发现—推测—验证”的科学探究活动过程。
2、通过加热液滴和调制液体来探索未知液体的性质。
3、学会给液滴加热的技能。
情感、态度、价值观:
懂得确定一种物质的性质,需要很多的证据。
【教学重点】
经历一个典型的“观察—发现—推测—验证”的科学探究活动过程。
【教学难点】
懂得确定一种物质的性质,需要很多的证据。
【制作原则】
联系教材内容,根据五年级小学生的特点,重点是创设情境,激发兴趣,提示实验过程及实验注意事项。
一.设疑引入
1.教师:同学们喜欢看魔术表演吗?今天,老师来给大家表演个小魔术。
2.出示两烧杯液体(清水和盐水),教师:瞧,我这里有两杯水,请大家仔细观察比较,它们有什么不同之处吗?
引导学生从颜色,气味,味道等方面比较两杯液体。提示学生不能随便品尝。
3.教师:既然大家没有发现不同之处,就是说这两杯水是相同的。
出示马铃薯,教师:这是什么?
让学生说说书面语和俗称。
教师:猜猜看马铃薯在水中是沉还是浮呢?
把马铃薯轻轻放入1号杯中,观察它的沉浮状况。把马铃薯从清水1号杯里拿出,擦干。轻轻放入2号杯子中,观察它的沉浮。
4.教师:同一个马铃薯,放在两杯水中,沉浮也不同。大家想知道这其中有什么奥秘吗?今天我们就一起来研究马铃薯在液体中的沉浮。(板书课题)
二.探究新知
(一)加热实验
1. 教师:猜猜看,你认为出现这种现象可能是什么原因?学生猜测。
2. 教师:刚才同学们用了看、闻等方法都不能确定这两杯液体的不同,那我们还可以用什么方法来探究这液体中的秘密呢?
学生猜测并想办法解决。教师可适时引导学生认可加热方法。
3. 教师:这个实验应该怎样做?
学生设计实验步骤,教师适时补充后课件出示实验方案。
教师:实验需要什么材料?
学生根据实验步骤总结需要的实验材料,可互相补充。
教师:做实验时需要注意什么?
教师提示:加热时应用外焰加热。
钢勺柄部应用纸巾包裹,防止烫到。
实验过程中应注意安全,防止烧烫伤。(课件出示)
4. 学生领取材料和实验记录表,分小组实验,教师巡回指导。
5.学生汇报实验结果和结论
教师:这黑黄色的物质可能是什么呢?根据你的生活经验猜猜看。
教师:同学们真聪明,老师确实是在2号杯当中加入了糖。由此,你又得出什么结论呢?
学生独立总结,教师补充:糖溶解在水中所形成的液体(糖水),可以使马铃薯上浮。
(二)调制液体
1 .教师:在我们的生活当中还有哪些物质也可以像糖一样溶解于水中呢?
学生根据生活经验总结
教师:大家有什么设想吗?
引导学生说出调制液体的想法。
2.教师出示盐和味精:看看老师给大家准备了什么?这个实验应该怎样设计呢?小组讨论,实际实验方案。
3.学生汇报实验方案,教师补充,提示:为了准确记录多少糖、味精或者是盐能使马铃薯浮起来,能不能一下子把盐、糖全倒进去呢?怎样能保证每个小组每勺放入是一样多呢?(用筷子在小勺上横着一抹)
出示实验步骤(课件)
4.教师:要完成这个实验,你都需要什么材料?
学生总结,互相补充
5.学生领取实验材料和实验记录表,教师出示温馨提示后,学生分小组实验。
6.学生汇报实验结果和实验结论,教师板书实验数据,引导学生观察数据:从这组数据中你发现了什么?
学生总结后教师补充:不同的物质,在水中的溶解速度也不相同。
7.教师总结实验现象,板书后引导学生得出:并不是马铃薯放进盐水中就可以浮起来,随着液体浓度的增加,马铃薯才会上浮。也就是说当糖水、盐水、味精水等液体达到一定浓度时马铃薯都会浮起来。(课件出示)
8.教师:我们刚才已经使马铃薯浮起来了,能否让马铃薯沉下去呢?
学生回答并演示。
三.拓展延伸
1.教师: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们已经知道了糖水、盐水、味精水等液体达到一定浓度时马铃薯都会浮起来,那么,这样的液体能不能也让人浮起来呢?
2.简单介绍死海。
四.课堂小结
1、这节课你有哪些收获?
2. 同学们课后想不想继续探究还有哪些液体可以使马铃薯浮起来呢?为什么它们会使马铃薯浮起来呢?下节课,我们继续研究这个问题。
总之,在课堂教学中恰当地使用本课件,能营造出轻松愉悦的教学氛围,极大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突出教学重点,突破难点,收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