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级下册科学教案 3-2《太阳钟》教科版

文档属性

名称 五年级下册科学教案 3-2《太阳钟》教科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1.3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教科版
科目 科学
更新时间 2020-02-18 15:36:25

图片预览

内容文字预览

2.太阳钟

【教材简析】
在第一课,学生通过各种方法感受了时间,知道借助自然界有规律运动的事物或现象,可以估计时间。本课是深入研究时间测量的第一课,他们将开始对计时工具进行研究,学习内容涉及到时间测量工具的发展史,在这节课中,学生将经历一个观察太阳影子变化的过程,通过观察太阳光影的变化来讨论古人是怎么利用太阳来计时的。教材设计了三个活动,第一个是用太阳来计日。认识“日”是怎么来的,一日的 12小时是怎么产生的。第二个活动是用光影来计时。利用太阳光影子的方向与长短来确定时间。第三个活动是讨论与思考,包括太阳钟计时的原理和实际使用中存在的问题。为了能更好地让学生观察、记录太阳光影在一定时间内长短与方向的有规律变化,对实验现象进行分析、推断、得出结论,我们将活动板块进行适当的调整。
聚焦环节:回顾太阳光影在一定时间内长短与方向的有规律变化,引向如何做一个能更准确地判断时间的装置
探究环节:
探究一:引导探究制作太阳钟模型,确定如何观察记录。
探究二:认识圭表、日晷,以及中国的十二时辰计时法。第二次观察、记录物体在阳光下的影子。
探究三:了解古人研究时间的历程。了解天、古埃及人的计时法。第三次观察、记录物体在阳光下的影子
研讨环节:比较前三次的影子,对现象进行分析,作出推断,10分钟后,影子可能会发生怎么样的变化。第四次观察、记录,验证自己的猜想。初步得出结论,阳光下影子的这种有规律的变化,可以用来帮助我们较准确地计时。思考怎么做,才能让我们的太阳钟不仅能为刚才上课这段时间计时,还能为一整天计时?
拓展环节:“太阳钟”还要怎么做,才能更为准确地测定时间?发现太阳钟实际使用中存在的问题。思考如何用其他计时工具来弥补太阳钟的不足。
【学情分析】
通过第一课的学习,学生对“时间”的概念有了一定的认识,知道时间总是以恒定的速度在流逝。知道借助自然界有规律运动的事物或现象,可以估计时间。
在生活经验上,学生其实是有各种时间的认识的,年、月、日、小时、分钟、秒,在学习上,在五年级上册光单元的学习中,已经有了认识,阳光下物体的影子随着时间的变化,方向、长短会发生有规律的变化。但对这种规律缺少深入的研究 ,难以将这种有规律的变化转换成计时工具。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目标
1.阳光下物体影子的方向、长短会慢慢地发生变化。
2.“日晷”与“圭表”是根据日影长度制成的计时工具。
科学探究目标
1.制作简易日晷,观察、记录太阳光影在一定时间内长短与方向的有规律变化。2.讨论如何利用日影变化的规律来帮助我们计时,并尝试用这样的方法计时。
科学态度目标
1.了解古人研究时间的历程,感受人类对时间的认识测量过程.
2.体验研究的乐趣。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
认识到人类对周围事物的认识是不断发展的,认识的发展能够推动工具的发展。
【教学重难点】
重点:古人研究时间的历程,感受人类对时间的认识、测量过程.
难点:尝试利用日影变化的规律来计时。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利用希沃授课助手屏幕同步,在阳光下架好手机)
学生分组制作太阳钟材料
(白纸、硬纸板、橡皮泥、小竹棍、指南针)
【教学过程】
一、聚焦
1.物体在阳光下的影子,会发生怎样的变化的?
板书:从长到短再到长,方向偏转。
2.根据影子判断大概时间
出示三张图片,根据影子的方向长短判断大概时间(上午、中午、下午)
3.上面影子的方向和长短能帮助我们判断大概的时间。
探究
探究(一)
我们怎么做一个能更准确地判断时间的装置?
引导探究制作太阳钟模型
展示材料:白纸、硬纸板、橡皮泥、小竹棍、指南针
方法介绍:
(1)将白纸固定在硬纸板上。
(2)在白纸右上做好指向标。
(3)用橡皮泥将短竹棒固定在白纸下方中间。
(4)确定起始刻度
2.引导怎样观察测量
(1)提问:现在这个模型能测定时刻了吗?
PPT介绍测量方法:平放于地面,利用指南针找到正北方向,将模型上的北正对北方。这时,在钟面上就会出现小竹棒的影子,将影子与圆心连上一条线段,并在线段顶记录下此刻的准确时间。做好记录后,每隔10分钟记录一次
(2)实践操作:
教师准备:(选择其中一个模型放置到阳光下,利用技术课堂同屏播放)
开启同屏,全班观察,一位同学作记录。
探究(二)
1. 认识圭表、日晷
古人也像我们一样,通过长时间的观察,发现了日影的变化是有规律的。
利用一年中日影的变化规律制作了圭表(图片),用以计年。利用一天中日影变化的规律,发明了日晷,借助日晷可以测量一天中比较准确的时刻。
阅读单元资料库了解水平式日晷和赤道式日晷。
(出示有刻度的日晷)请大家仔细观察这个日晷,大家发现了什么?(有一些字、有刻度等)
了解十二时辰:古代中国把一昼夜分为十二个时辰,
2.实践操作(间隔10分钟):学生同屏开展第二次观测,一位同学作记录
探究(三)
提问:在日晷出现之前,你觉得最早出现的时间单位是什么?为什么这样认为?
1.了解古埃及人的计时法
阅读书本资料
2.实践操作(间隔10分钟):学生同屏开展第三次观测,一位同学作记录。
三、研讨
1.比较前三次的影子,有怎样的变化?10分钟后,影子可能会发生怎样的变化?
2.怎么做,才能让我们的太阳钟不仅能为刚才上课这段时间计时,还能为一整天计时?(我们可以将自己的模型放在阳光下,每小时(或者半小时)观察记录一次,就能让我们的太阳钟能为整个白天计时了。)
3.出示只有部分刻度日晷的图片,请学生根据晷针的影子来判断时间。并提问:为什么这个日晷只有部分刻度呢?
4.实践操作(间隔10分钟):学生同屏开展观察,一位同学作记录后带回模型。
四、拓展
1.现在这个模型,能够为我们今天的这节课进行计时,“太阳钟”还要怎么做,才能更为准确地测定时间?
2.将自己的模型带回去,周末每小时记录一次,做成一个简易太阳钟。
3.阴天怎么判断时间?晚上又怎么判断时间呢?
【板书设计】
太阳钟
影子: 长→短→长
方向偏转
计时方式:天→24小时→十二时辰
【作业设计】
1.用日晷来计时的原理是( A )。
A. 影子移动是均匀的 B. 太阳的影子有长短 C.它会转动
2.中国古代的午时相当于现在的( B )。
A.23:00——1:00 B.11:00——13:00 C.5:00——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