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61张PPT。重点字词必修四第四单元基础知识复习字 音缪(mù)公?? 避匿(nì?)? 缪贤(miào)?? 汤镬(huò)??
虽驽?(nú)??? 肉袒(tǎn)?? 盆缶?(fǒu?)??????案(àn)图?
渑(miǎn)池? 列观(guàn)??? 皆靡(mǐ)? 广成传(zhuàn)?
甚倨(jù)?? 不怿(yì)????? 睨(nì)柱?? 衣褐(yì)(hè?)
予不(fǒu)??? 遗(wèi)赵王书?刎颈(wén jǐng) 厩(jiù)监 ?
阏氏(yān zhī) 数(shuò)通使 相窥(kuī)观 没(mò)胡中 ?
善属(zhǔ)文 连辟(bì)公府 邓骘(zhì) 璇(xuán)玑算罔论(wǎng) 河间相(jiān) 乞骸(hái)骨 蟾蜍(chán)(chú)
浑(hún)天仪 合契(qì) 陇(lǒng)西 帷幄(wéi)(wò)
倚(yǐ)伏 煴(yūn)火 啮(niè)雪 旃(zhān)毛
牧羝(dī) 廪(lǐn)食 弆(jǔ)草实 节旄(máo)
弋(yì)射 纺缴(zhuó) 檠(qíng)弓弩 扶辇(niǎn)
今日之驩(huān) 劾(hé) 西鄂(è) 属(zhǔ)文
逾侈(chǐ)
文言知识文言知识【通假字】
可予不(不,通“否”)
召有司案图(案,通“按”,审察、察看)
唯大王与群臣孰计议之(孰,通“熟”,仔细)
不顾恩义,畔主背亲(畔:通“叛”,背叛。)
与旃毛并咽之(旃:通“毡”,毛织品。)
掘野鼠去草实而食之(去:通“弆(jǔ)”,收藏。)
空自苦亡人之地(亡:通“无”,没有。)
信义安所见乎(见:通“现”,显现。)
法令亡常(亡:通“无”,没有。)
大臣亡罪夷灭者数十家(亡:通“无”,没有。)
武父子亡功德(亡:通“无”,没有。)
因泣下沾衿,与武决去(衿:通“襟”,衣襟。决:通“诀”,诀别。)
前以降及物故(以:通“已”,已经。)
蹈其背以出血(蹈:通“掏”,叩,轻轻敲打。)
员径八尺(员,通“圆”,圆周)?
形似酒尊(尊,通“樽”,酒器)?
一时收禽(禽,通“擒”,捉拿,擒拿)?
【一词多义】
负:
①宁许以负秦曲 使……担负,使……承担
②秦贪,负其强 凭借,倚仗
③决负约不偿城 违背
④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 辜负,对不起
⑤廉颇闻之,肉袒负荆 背着
见:
①徒见欺 介词,被,受
②大王见臣列观 动词,接见
舍:
①舍相如广成传舍 名作动,安置住宿
②舍相如广成传舍 传舍:招待宾客的馆舍
因:
①不如因而厚遇之 由此,趁此
②因宾客至蔺相如门谢罪 通过、经由
顾:
①相如顾召赵御史书曰 回头
②顾吾念之 只不过
③顾野有麦场(《狼》) 四面看
④念父母,顾妻子(《报任安书》) 顾惜,怜惜
⑤顾不如蜀鄙之僧哉(《为学》) 反而
幸:
①而君幸于赵王 宠幸
②大王亦幸赦臣 幸好
③则幸得脱 侥幸
引:
①引赵使者蔺相如 动,延请
②左右或欲引相如去 动,拉
③相如引车避匿 动,掉转
④君子引而不发,跃如也(动,拉开弓)
⑤虞常果引张胜 引:招供。
⑥引佩刀自刺 引:拔。
语
①以状语武 语:告诉。
②如惠语以让匈奴 语:说的话。
食
①绝不饮食 食:给他吃的。
②掘野鼠去草实而食之 食:吃。
③廪食不至 食:粮食。
④给其衣食 食:食物。
发
①方欲发使送武等 发:打发。
②虞常等七十余人欲发 发:发动。
③恐前语发 发:被揭发。
公?
连辟公府不就? 名词,指三公。公府,三公的官署。 ?
公车特征拜郎中? 形容词,公家的。? ?
辟??
连辟公府不就 征召 ?
其北陵,文王之所辟风雨也 通“避” ??
唇吻翕辟 开,打开 ??
征??
京师学者咸怪其无征 名词,证据,征验。 ???
公车特征拜郎中 征召
制??
其牙机巧制 制作,构造 ??
秦有余力而制其弊 制服,控制
吴起……赵奢之伦制其兵 统率,指挥 ?
乃重修岳阳楼,增其旧制 规模 ?
精??
精思傅会,十年乃成? 形容词,精心。
以精铜铸成? 形容词,精纯。
机??
傍行八道,施关发机 名词,器件。
衡善机巧? 名词,机件。
其牙机巧制? 名词,机件。 ????【重点虚词】
以:
①传以示美人及左右(连词,连接两个动词,给)
②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介词,因为)
③以勇气闻于诸侯(介词,凭借)
④愿以十五城请易璧(介词,拿,用)
⑤严大国之威以修敬也(连词,相当于“而”)
于:
①君幸于赵王(介词,被)
②故燕王欲结于君(连词,同)
③设九宾于廷(介词,在)
④故燕王欲结于君(介词,和)
且
①且以一璧之故逆强秦之欢(况且,再说)
②且秦强而赵弱(而且)
③示赵弱且怯也(表并列,并且)
乃
①今君乃亡赵走燕(却,竟然)
②于是赵王乃斋戒五日?(于是,就)
③臣乃敢上璧(才)
④十年乃成(才)??
⑤遂乃研核阴阳(就)
因
①因宾客至蔺相如门谢罪(介词,通过)
②不如因而厚遇之(介词,趁机?)
③相如因持璧却立(于是,就)
之
①赵之良将也(助词,的)
②且以一璧之故逆强秦之欢??(助词,的)
③严大国之威以修敬也(助词,的)
④?即患秦兵之来(助词,取独)
⑤公之视廉将军孰与秦王(助词,取独)?
⑥大破之(代词,代指齐军)
⑦均之二策(代词,这)
⑧?秦王度之(代词,这件事)
⑨大王遣一介之使至赵(助词,凑足音节)
【词类活用】
(1)使动用法:
宁许以负秦曲 负:使……担负,使……承担。
臣请完璧归赵 完:使……完好无缺。
毕礼而归之 毕、归:使……完毕、使……回去。
秦王恐其破璧 破:使……破碎。
以勇气闻于诸侯 闻:使……听闻。
大王必欲急臣 急:形容词使动,使……急,逼迫。
欲因此时降武 降:使动用法,使……投降。
空以身膏草野 膏:使动用法,使……肥沃。
反欲斗两主 斗:使动用法,使……争斗。
单于愈益欲降之 降:使动用法,使……投降。
何久自苦如此 苦:使动用法,使……受苦。
王必欲降武 降:使动用法,使……投降。
尽归汉使路充国等 归:使……归
屈节辱命 屈:使……屈身辱:使……受辱
(2)意动用法
单于壮其节 壮: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以……为壮。
诚甘乐之 乐: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以……为乐。
且庸人尚羞之: 羞:形容词意动用法,以……为羞耻。
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 先、后:形容词意动用法,以……为先,以……为后。
大将军邓骘奇其才 奇,形容词意动用法,以……为奇。??????
(3)名词作动词
天雨雪 雨:名词做动词,下。
羝乳乃得归 乳:名词做动词,生子。
杖汉节牧羊 杖:名词做动词,拄着。
武能网纺缴,檠弓弩 网、檠:名词做动词,结网、用檠矫正弓弩。
惠等哭,舆归营 舆:名词做动词,用车子。
陵与卫律之罪,上通于天 上:名词做状语,向上。
绝不饮食饮 食:名词做动词,给他吃的、喝的。乃前曰 前:名作动,上前。
舍相如广成传舍 舍:名作动,安置住宿。
左右欲刃相如 刃:名作动,杀。
乃使其从者衣褐 衣(yì):名作动,穿上。
(4)名词作状语
间(jiàn):间至赵矣 名作状,从小路。
廷:卒廷见相如 名作状,在朝堂上。
西:相如奉西入秦 名作状,向西。
时天下承平日久? 时,名词作状语,当时。
(5)形容词作动词
严大国之威以修敬也 严: 形作动,尊敬。
不知将军宽之至此也 宽:形作动,宽待。
衡少善属文 善,形容词作动词,擅长,善于。??
安帝雅闻衡善术学? 善,形容词作动词,擅长,善于。??
妙尽璇机之正? 尽,形容词活用作动词,研究透了;形容词作名词,正确的道理。?
(6)动词作名词
交:为刎颈之交(动作名,朋友)
【古今异义词】
请指示王 指示:
古义:指给人看 今义:上对下的说明
未尝有坚明约束者也 约束:
古义:条约 今义:限制使不超出范围
明年复攻赵 明年:
古义:第二年 今义:“今年”的下一年
于是相如前进缶 前进:
古义:上前进献 今义:向前行进
宣言曰:我见相如,必辱之 宣言:
古义:扬言 今义:宣告
布衣之交 布衣:
古义:指平民 今义:指麻布衣服。
左右欲刃 左右:
古义:指左右的侍从 今义:指左和右两方面。
鄙贱之人,不知将军宽之至 鄙贱:
古义:地位低下,见识浅薄 今义:鄙卑下贱
指从此以往十五都予赵 以往
古义:从这里到那里 今义:指以前。
赵岂敢留璧而得罪于大王 得罪:
古义:得到惩处 今义:冒犯
汉亦留之以相当。相当:
古义:抵押。今义:正在(某时某地)。
皆为陛下所成就。成就:
古义:提拔。今义:业绩。
我丈人行也。丈人:
古义:老人,长辈。今义:岳父。
欲因此时降武。因此:
古义:趁这时。今义:相当于所以。
独有女弟二人。女弟:
古义:妹妹。今义:姐姐(妹妹)和弟弟。
且陛下春秋高。春秋:
古义:年纪。今义:春秋战国时期或指季节。
武等实在。实在:
古义:确实存在。今义:诚实、老实。
以货物与常。货物:
古义:财物今义:指供出售的物品
卧起操持 操持
古义:为操和持,两个词,“拿着“的意思今义:料理,办理/筹划
常从容淡静,不好交接俗人。 交接:
古: 结交 今:①连接 ②移交和接替
永元中,举孝廉不行,连辟公府不就。 孝廉:
古:被举荐的人称为“孝廉”。 今:孝,指孝悌者; 廉,清廉之士。分别为统治阶级选拔人才的科目,始于汉代,在东汉尤为求仕者必由之途后往往合为一科。亦指被推选的士人
永元中,举孝廉不行,连辟公府不就。 不行:
古:不去(应荐)。 今:不可以
公车特征拜郎中 特征:
古:特地征召;今:事物、事情的特点、标志
寻其方面 方面:
古:方向;今:相处或并列的几点之一
时国王骄奢,不遵典宪。 国王:
古:封建社会贵族的最高封爵。 今:古代某些国家的统治者;现代某些君主制国家的元首。
衡下车,治威严。 下车:
古:官吏初到任;今:从车上走下来
常从容淡静 从容
古义:言语举止适度得体。 今义:不慌不忙,沉着镇定。
覆盖周密无际 周密
古义:四周严密。 今义:周到细致。
振声激扬 激扬:
古义:激越、传扬。此指清脆响亮。 今义:激动昂扬或激励使振作起来。
【文言句式】
(1)判断句
廉颇者,赵之良将也。
蔺相如者,赵人也。
和氏璧,天下所共传宝也。
缑王者,昆邪王姊子也。
非汉所望也。
汉天子,我丈人行也。
张衡字平子,南阳西鄂人也(……也,表判断)?
(2) 被动句
君幸于赵王。
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
见犯乃死,重负国?
大臣亡罪夷灭者数十家(全家被杀)
皆为陛下所成就
缑王等皆死,虞常生得(被活捉)
连辟公府不就(多次被公府征召)
(3)定语后置:
求人可使报秦者。(求可使报秦之人)
送匈奴使留在汉者。正常语序“送留在汉者匈奴使”。
(4)宾语前置:
自书典所记,未之有也。(正常语序:未有之)?
(4)状语后置句:
为降虏于蛮夷。正常语序“于蛮夷为降虏”。
游于三辅(正常语序:于三辅游)
(5)省略句:
今君乃亡(于)赵走(于)燕。
均之二策,宁许(之)以负秦曲。
不如因(之)而厚遇之。
请奉盆缶(于)秦王。(请于秦王奉盆缶)
遂与秦王会(于)渑池。
何以女为见。正常语序“以何为见女”
子卿尚复谁为乎。正常语序“子卿尚复为谁乎”。
何以复加。正常语序“以何复加”。
视事三年,上书乞骸骨(省略主语“张衡”)
讽议左右(省略介词“于”)
举孝廉不行,连辟公府不就 (省略主语“张衡”)
文 化 常 识(一)关于官职任命、调动、贬谪等的词语。?
举:推荐。(被)举荐任官。(“举孝廉不行”)??
行:去应荐。??
辟:征召,召来授官。(被)召。(“连辟公府不就”)?
就:就职,任职。?
召:召请来授官。(“累召不应”)?
应:应职,接受官职。?
拜:任命,授给官职。(“拜为上卿”)?
迁:调动官职。(“再迁为太史令”)左迁,降职贬官。?
转:调动官职。(“再转复为太史令”)?
徙:调动官职。(“所居之官辄积年不徙”)?
出:离京去外地为官。(“出为河间相”)?
下车:指官吏初到任。(“下国伊始”、“衡下车”)?
视事:指官员到职工作。(“视事三年”)?
除:拜官。除去旧职任新职。(“予除右丞相兼枢密使”)?
乞骸骨:请求辞职,告老还乡。(“上书乞骸骨”)?
(二)官职、年号、地名、学校及相关用语。??
①官职?:
孝廉:被举荐的品行端正的人。??
公府:官署。指三公的官署。东汉以太尉(掌管军事)、司徒(掌管政事)、司空(掌管工程)为三公,是当时最高的官。??
大将军:位比三公。邓骘位在三公之上。??
公车:官署,总领天下征召事务。设公车令。??
郎中:官名。??
太史令:兼管天文和国史。??
相:河间王(刘政)的相,类似太守。??
国王:指河间王。国,诸候国。??
尚书:协助皇帝处理政务的官员。?
②年号纪年??
永元中? 阳嘉元年 永和初 ?永和四年
③地名?
?南阳西鄂 三辅(京城附近的三个地区) 河间 京师(京城)??
④学校?
太学(最高学俯)(“今诸生学于太学”)??
观、游(指游学,考察学习)??
庠、序(学校)(“俾人邑痒”)??
国子监(明清最高学府,入监读书称监生)(“老监生”)??
教授、博士、直讲、助教(教学人员)(“有司业、博士为之师”)??文 学 常 识司马迁
司马迁,字子长,西汉著名史学家、文学家和思想家。他能写出《史记》这样伟大的作品,是因为:
①家学渊源。父亲司马谈为太史令,学问广博。父亲死了三年,司马迁继承其业,在“金匮石室”(国家藏书处)阅读、整理历史资料;
②广泛游览,实地考察;
③艰难发愤。武帝天汉三年,李陵孤军入匈奴,败降,而司马迁仗义执言极言李陵降敌是出于无奈,因而触怒汉武帝,致罪下狱,受宫刑,身心重创发愤著《史记》。
关于司马迁的名联:
刚直不阿,留将正气冲霄汉;幽愁发愤,著成信史照尘寰。——韩城司马迁祠楹联
一代君权痛蚕室;千秋史笔溯龙门。——蒲松龄
班 固
班固(32——92年),字孟坚,扶风安陵(今陕西咸阳市东)人。东汉著名的史学家。《后汉书?班固传》称他“年九岁,能属文,诵诗赋。及长,遂博贯载籍,九流百家之言,无不穷究。所学无常师,不为章句,举大义而已”。其父班彪曾续司马迁《史记》作《史记后传》,未成而故。班固立志继承父业,在《后传》基础上,进一步广搜材料,编写《汉书》。后因有人向汉明帝诬告他篡改国史,被捕入狱。其弟班超上书解释,始得获释,被命为兰台令史,经过二十多年努力,写成了《汉书》。汉和帝永元初年,班固随窦宪出征匈奴,不久窦宪因谋反案被诛,班固也受牵连被捕,死于狱中。《汉书》中的八“表”与“天文志”是由其妹班昭和同郡人马续续成的。范 晔
范晔(398~445),我国南朝宋代史学家、文学家。字蔚宗,顺阳(今河南省淅川)人。他少年勤奋好学,阅读大量经书史籍,善写文章,通晓音律,历任秘书丞、太守、尚书吏部郎等职。元嘉初年,彭城太妃卒,范哗夜中酣饮,开北窗听挽歌为乐,被贬为宣城太守。因不得志,便专心著述。他搜集有关后汉的各种史料,以《东观汉记》为基础,博采众家之说,编写历史名著《后汉书》。他擅长写论赞,《后汉书》的一些传论,被誉为名篇。张 衡
张衡(78~139),字平子,南阳西鄂(今河南南阳县石桥镇)人,东汉著名文学家,杰出的科学家。17岁离家,先后到长安、洛阳,拒绝官僚贵族召请,在太学日夜攻读,博览群书。28岁任南阳太守鲍德主簿。29岁写成《东京赋》、《西京赋》。《二京赋》是模拟司马相如的《子虚赋》和班固的《两都赋》写成的。34岁为郎中,后又作过尚书郎。太史令、侍中、河间相一类的官。作太史令最久,前后几次,历时数年,掌管天象观测。写有著名天文著作《灵宪》和《算罔论》,创造了世界上第一架用铜壶滴漏带动的浑天仪。他用肉眼观测星星,制成星图。当时他观察到星星有2500多颗(现代天文学用肉眼能看到3000颗左右)。汉阳嘉元年(132年),又创造了世界上第一台测定地震方向的地动仪。他曾上疏要求禁绝当时流行的图谶迷信。任侍中期间,遭受宦官谗毁,遂作《思玄赋》以宣情述志。59岁离京任河间相,在职之年,“郡中大治,称为政理”。以后又征召为尚书,不久即去世,终年62岁。有《张河间集》存世。《史 记》《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它记述了上自传说中的黄帝,下至汉武帝太初年间约三千年左右的历史。全书共130篇,五十二万多字,分十二“本纪”、三十“世家”、?七十“列传”、?八“书”、十“表”。?《史记》既是史学巨著,全面地叙述了我国上古至汉初三千年来的政治、经济、文化多方面的历史发展情况;又是文学巨著,作品有很高的写作技巧,人物形象鲜明,有极强的艺术感染力。被鲁迅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本纪:给帝王作传的类别。?
世家:给诸侯作传的类别。
列传:各种不同类型、不同阶层人物的传记。
书:个别事件的始末文献典。?
表:是各个历史时期的简单大事记。《汉 书》《汉书》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体例模仿《史记》,但略有变更。全书有纪十二篇,表八篇,志十篇,传七十篇,共一百篇,起自汉高祖,止于王莽,记西汉一代二百三十年间史实。《汉书》评价历史人物往往从封建正统观念出发,以儒家的伦理道德作为标准,如对陈涉、项羽加以贬抑,即是显例。历来《汉书》与《史记》并称,史学家刘知几说《汉书》“言皆精炼,事甚该密”(《史通?六家》),则是其特色。《史记》与《汉书》比较?(1)班固与司马迁史学思想与写作的区别。
《汉书》是我国第一部断代史,其休例基本继承《史记》,只是改书为志,取消世家,并入传。班彪认为史记有两缺点:一是务求多闻广载,至于疏浅;二是思想未能统一以儒家经典上来。另班固是奉诏修史,直接受皇家意志的限制。受家学和政治的影响,《汉书》与《史记》有较大不同。思想上,《汉书》站在刘汉王朝的立场坚守儒家思想正统,对一些人物的评价,与《史记》有较大差别。写作上,《汉书》不象《史记》那样融注了作者的深情和感慨,而是更加客观平实,冷静翔实地照录史实。这些地方,都体现了班固正统严谨的史学思想和《汉书》的“官史”特色。?
(2)《史记》成于一人之手,《汉书》成于四人之手,表、志由曹大家(即班昭班固之妹,嫁给曹世叔。“家”通“姑”)和马续补成;纪、传从昭帝到平帝有班彪的《后传》作底本。而从高祖至武帝,更多用《史记》的文字。班固删润旧文,正是所谓“述而不作”。他删润的地方,却颇有别裁,决非率尔下笔。(朱自清《经典常谈》)
《后汉书》《后汉书》是纪传体东汉史,也是杰出的历史散文,南北朝时南朝宋范晔撰。范晔原定编著百篇,仅完成帝纪十篇、列传八十篇,十志未及完成而因密谋拥护文帝弟刘义康做皇帝而死于狱中。后人将梁代所注的晋司马彪《续汉书》八志三十卷补入,遂成一百三十卷的今本《后汉书》。范晔的《后汉书》与司马迁的《史记》、班固的《汉书》、陈寿的《三国志》合称“四史”。均对我国的文学、史学有很大影响。此书内容充实,对考核史实有参考价值。文笔简练生动,议论部分具有强烈的抒彩,文气流畅,既具史学识见,又有较高文学价值。刘知几称赞《后汉书》“简而且周,疏而不漏”(《史通补注》),王应麟则说“史裁如范,千古能有几人?”《后汉书》为“前四史”之一。
史书体例编年体:按年月日有次序地记载史事的史书。
例:《春秋》(孔子)最早的编年体史书,《左传》 (左丘明),《资治通鉴》 (司马光)。
国别体:以国家为编排顺序记载史事的史书。
例:《国语》——第一部国别体史书,《战国策》 (刘向编订)。
纪传体:采用为人物立传记的方式记叙史实。纪传体史书的创立者是司马迁。《史记》是中国古代第一部纪传体通史。《二十四史》都是用纪传体写成。
五经:《诗》、《书》、《易》、《礼》、《春秋》??
?六艺:?礼、乐、射、御、书、数。?(?学问和技能?)??
四书:《论语》、《孟子》、《大学》、《中庸》。??
经、传:“经”批儒家的经典著作;“传”指注释、解说儒家经典著作的文字。??
四史:《史记》、《汉书》、《后汉书》《三国志》。??
史汉:《史记》、《汉书》。??
《汉书》:纪传体、断代史。??
纪传体:编年体;国别体。(例如:《史记》;《资治通鉴》;《战国策》)??
通史;断代史。(例如:《史记》;《汉书》)??
《两都赋》和《二京赋》:《两都赋》的作者是班固,《二京赋》的作者是范都城,西汉的都城长安和东汉的都城洛阳。?
素材积累《史记》名言积累1、不以天下之病而利一人。——《史记·五帝本纪》
【名句赏析】不能让天下人受苦而让一人得利。
2、非好学深思,心知其意,固难为浅见寡闻道也。——《史记·五帝本纪》
【名句赏析】如果没有经过好学深思,真正在心里领会了它们的意思,想要向那些学识浅薄,见闻不广的人说明白,一定是困难的。
3、前事之不忘,后事之师也。——《史记·秦始皇本纪》
【名句赏析】吸取过去的经验教训,可以作为以后的借鉴。
必须吸取以往成功的经验和失败的教训,防止将来错误再度发生。不再去蹈以往的覆辙,那才这句话是有益之举。就这一点来说,前人已经给我们留下了极为宝贵的经验。
4、项庄舞剑,意在沛公。——《史记·项羽本纪》
【名句赏析】项庄舞剑的目的,在于刺杀刘邦。后即用以比喻说话和行动的真实意图另有所指。
5、大行不顾细谨,大礼不辞小让。——《史记·项羽本纪》
【名句赏析】大的行为不用顾及细枝末节,大的礼数不用顾及小处的谦让。两句合在一起就是“大丈夫不拘小节”,要想干出一番大的事业,对自己平时的一言一行等细微末节也应加以重视,小的过失要时常防范并及时改正,不断完善自己,才能成就一番宏图伟业。
6、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史记·高祖本纪》
【名句赏析】在小小的军帐之内作出正确的部署,决定了千里之外战场上的胜利。这句话现在被用来比喻做事前期准备充分,后期的工作就能顺利进行,也比喻很有才智的人无需上阵,只需做好前期的完善战略部署,就能够让事情获得成功。
7、农,天下之本,务莫大焉。——《史记·孝文本纪》
【名句赏析】农业是天下的根本,任何事情也没有比这更重要的了。汉文帝不但肯定了“农,天下之本”的命题,而且突出强调它的重要地位。从中我们可以体会到,做为传统农业国的中国,农业在历代统治者心目中受到的高度重视。
8、见微而知清浊。——《史记·吴太伯世家》
【名句赏析】看到一些迹象就能知道事物的清白与污浊。
9、我一沐三捉发,一饭三吐哺,起以待士,犹恐失天下之贤人。——《史记·鲁周公世家》
【名句赏析】我常常洗一次头三次提起头发,吃一顿饭三次吐出口中的食物,频频起身接待来访的人,唯恐失掉天下的人才。说明周公懂得尊重人才,诚心待士和对人极为重视,也说明人才对治国平天下极为重要。
10、外举不隐仇,内举不隐子。 ——《史记·晋世家》
【名句赏析】提拔外面的人才,不拒绝自己的仇人,推荐家人不回避自己的儿子。这则故事说明了任才应以举贤,而不应以个人的好恶为出发点。只有真正做到公正无私,才能使国富民强。
《汉书》名言积累1、水至清则无鱼,人至察则无徒。《汉书·东方朔传》
【译文】水太清了,鱼就无法生存;对别人要求太严了,自己就会没有伙伴。这正是古人眼中与人相处的“中道”。
2、知其一未睹其二,见其外不识其内。《汉书·扬雄传》
【译文】你了解其一,未见其二;只见到事物的外表,不了解事物的本质。
3、遗子黄金满籝,不如一经。《汉书·韦贤传》
【译文】留给儿子满满一筐黄金,不如教他熟读一种经书。
4、福善之门莫美于和睦,患咎之首莫大于内离。《汉书·东平思王刘宇传》
【译文】福分和亲善的来路没有比和睦更好,最大的灾祸和凶险没有比内部分离更甚。
5、祸固多藏于隐微,而发于人之所忽。《汉书·司马相如传下》
【译文】灾祸本来就大多藏匿在隐蔽和细微的地方,而在人们的轻忽中产生。
6、镌金石者难为功,摧枯朽者易为力。《汉书·异姓诸侯王表》
【译文】在金石上雕刻,难以显示其功力;摧枯拉朽,容易显示其力量。
7、少成若天性,习惯如自然。《汉书-贾谊传》
【译文】少年老成好像是天性如此,实则是习惯成为自然。
8、千人所指,无病而死。《汉书·王嘉传》
【译文】受到众人的指责诅咒,即使无病也会死去。
9、危于累卵,难于上天。《汉书·枚乘传》
【译文】处境比把蛋堆叠在一起还危险,要奏效比登天还困难。
10、治天下者当用天下之心为心。《汉书·鲍宣传》
【译文】治理走下的人应当把天下人的愿望作为自己的愿望。
《后汉书》名言积累1、男儿要当死于边野,以马革裹尸还葬耳,何能卧床上在儿女子手中邪。《后汉书·马援传》
【译文】作为一个堂堂正正的男子汉,就要死在报效祖国的抄场上,用马革裹着尸体回来埋葬,怎能死在卧榻之上,死在儿女手中呢?
2、以身教者从,以言教者讼。《后汉书·第五伦传》
【译文】以自己的模范行动教导百姓,百姓就接受你的教化;若只流于言论,说一套做一套,百姓就不接受你的教化,反而会生出是非。
3、失之东隅,收之桑榆。《后汉书·冯异传》
【译文】早晨受到损失,傍晚挽救回来。
4、位尊身危,财多命殆。后汉书·冯衍传》
【译文】地位尊贵,财产丰多,性命就危险。
5、墙高基下,虽得必失。《后汉书·郭太传》
【译文】高耸的大墙,其基础却十分低矮,这样的墙虽然建成了,但一定会倒塌。
6、物暴长者必夭折,功卒成者必亟坏。《后汉书·朱浮传》
【译文】物体突然猛长,必定中途夭折,成功来得突然,必然很快毁坏。
7、涓流虽寡,浸成江河;爝火虽微,卒能燎原。《后汉书·周纡传》
【译文】细小的水流虽小,但汇集起来会渐渐成为江河;小火把虽微弱,最终能够形成燎原大火。
8、善人同处,则日闻嘉训;恶人从游,则日生邪情。《后汉书·爰延列传》
【译文】同品德高尚的人相处,就会天天得到美好的教益;和行为不轨的人鬼混,就会天天产生邪恶的思想。
写作运用《廉颇蔺相如列传》
蔺相如奉命出使秦国,面对秦王毫无惧色,进退有仪,不卑不亢,最终取得了外交胜利。渑池之会,秦王以鼓瑟为名羞辱赵王,蔺相如以死相逼,跪请秦王击缶,秦王无奈击缶。蔺相如接连升官,地位高过了大将廉颇,廉颇欲羞辱蔺相如。蔺相如顾及国家利益,处处避让廉颇。廉颇认识到自己的错误,到蔺相如府上负荆请罪。
运用角度:胆识、忠诚、爱国、宽容、双赢的智慧、冷静与智慧、忍让、胸怀、知错能改等。
《苏武传》
公元前100年,汉朝为了表示和匈奴的友好,派遣苏武出使匈奴。就在苏武完成出使任务,准备回国时,被匈奴扣留,并被要求臣服于单于。匈奴派遣降将卫律前去劝降,许给苏武高官厚禄,却被苏武断然拒绝。匈奴见劝说无用,就决定用酷刑折磨苏武。当时正值严冬,天降鹅毛大雪。单于命人将苏武关入一个大地窖中,不给食物。时间一天一天过去了,渴了,苏武就吃一把雪;饿了,就嚼毡毯。后来,单于把苏武流放到西伯利亚的贝加尔湖一带,让他去放羊。在那个不毛之地,与苏武做伴的只有那根代表汉朝的节旄和一群羊。苏武每天拿着这根节旄放羊,心里总在想有一天能够回到中原。这样日复一日,年复一年,节旄上的毛都掉光了,苏武的头发和胡须也都变白了。
运用角度:坚守、爱国、气节、挫折、逆境、选择、意志、自尊、信念、不屈、人生的航向等等。
《张衡传》
公元100年,张衡23岁,南阳郡太守鲍德邀请张衡出任主簿。他集中精力进行文学创作,写下了《同声歌》《南都赋》《西京赋》和《东京赋》等诗、文、赋、书。张衡在南阳担任主簿期间,曾多次被推荐作孝廉,他都不屑一顾,连多次被招聘到公府做官也都谢绝了。公元108年,张衡辞去主簿之职,回到南阳西鄂家乡专心钻研学问,开始由文学转向天文、历法的研究。
公元109年,大将军邓骘看重张衡的才学,屡次派人邀请他做官。他因研究学问、因不愿依附权贵为外戚充实门庭而坚辞不受。公元111年,安帝刘祜特地公车征召他入朝并拜为郎中。公元114年,张衡按制迁升尚书侍郎。次年,从尚书侍郎特别调任作太史令,对天文、历算的研究更加深入。
张衡步入仕途后,虽备受黑暗势力的迫害和官僚奸宦的嘲讽,坎坷备至,但他忧国恤民、刚直不阿、坚贞不屈的人格始终不曾弱减和转移。他的兴利除弊的政治主张,未得到昏庸顺帝的理睬,反遭佞宦的极力排挤和打击。张衡就通过《思玄赋》表达决心,勉励自己。
运用角度:专心、品格、毅力、理想、淡泊名利、全面发展、节操、不畏权贵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