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爱生命》 蒙田 教案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初步了解作者蒙田
2、了解随笔文体
3、学会重点分析带有哲学性的句子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韩红的歌曲《天亮了》背后的故事导入,把学生引入对生命这一议题讨论的情境之中
2、通过老师示范朗读第一段,学生齐读二三段,使学生在有感情的朗读中感悟生命的哲学
3、通过老师故事性的具体讲解来诠释文中带有哲学意味的抽象句子,化抽象为具体,兼以学生的自主讨论,使学生更容易理解和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
1、使学生感受生命是美的历程,是自然的厚赐,我们应该珍惜时间,热爱生命
2、使学生知道在现实生活中如何来热爱生命、如何把热爱生命落实到实际行动之中
【学情分析】
这篇文章放在高一的课堂上可以说比较难,这就需要教师深入浅出的讲解,在教授过程中穿插生活中的故事,注意引起学生兴趣,特别要注意防止把课讲成“假、大、空”的说教课。由于该篇课文《短文三篇》里的第一篇,讲好本文对接下来两篇短文的讲解起奠基作用,要是讲不好,容易让学生对该类哲理性散文产生厌烦或畏惧心理,不利于学生知识面的扩展,以及以后的语文教学。
【教学重点】
1、对哲理性句子的讲解
2、基础知识的掌握:随笔文体的掌握、阅读的基本技巧
3、使学生感受生命是美的历程,是自然的厚赐,体悟珍惜时间,热爱生命的重要性
【教学难点】
1、对本文哲理性的把握,学会分析带有哲理性的重点句子
2、把学生带入那种热爱生命的情境之中,以激发学生对于生命的真实感悟,培养他们对待生命和生活的积极态度。
【教学过程】
一、 导入新课(韩红《天亮了》关于生命的故事)
韩红——天亮了,关于生命的故事
1999年10月3日,在贵州麻岭风景区,正在运行的缆车突然坠毁,36名乘客中有14位不幸遇难。而就在悲剧发生时,一对年轻的夫妇,用双手托起了自己两岁半的儿子。结果,儿子得救了,这一对父母却失去了生命。
这个生命的故事,深深打动了歌手韩红,经过多方联系,她领养了这个大难不死的小孩,用真情创作了感人至深的《天亮了》
韩红说她一谈到这件事情的时候, 就特别恨那些对生命完全没有任何尊重可言的人。
生命是人一生最重要的话题,因为没有生命就没有我们的生活。古往今来每个人对生命的定义是不同的,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蒙田的《热爱生命》,共同倾听这个来自16世纪法国的思想家的声音......(板书,标题,作者)
显示目标
二、背景知识(充分介绍,奠定基调)
① 【作者介绍】(先看注释)
1、时间和空间相隔遥远,思想和感情距离很近,他是16世纪的现代人。
在时间上,他与我们相距近5个世纪;在空间上,他生活在我们亚欧大陆的另一边,法国。作为法国重要的思想家和散文家。他几乎把毕生精力用在对人性种种形态的审视和研究上,撕去一切人为的伪装,揭示人的本来面目。所以,在16世纪的作家中,很少有人像蒙田那样受到现代人的崇敬和接受。
2、个人经历:做官辞官——闭门读书——游历各国——写成《随笔集》
他曾经当过15年的文官,后辞官回乡后,在相当长的时期内深居简出,闭户读书思考。但他也喜欢出游,曾经游历瑞士、意大利等地,他一边游玩,一边留意各地的风俗人情。他把自己的读书心得、旅游见闻、日常感想记录下来,日积月累,写成了《随笔集》,并于1580年出版。
3、作品地位:欧洲近代哲理散文的三大经典之一
与《培根人生论》《帕斯卡尔思想录》一同被誉为欧洲近代哲理散文的三大经典,在世界文学史上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他的散文对英国培根、莎士比亚和十七、十八世纪法国的一些先进思想家、文学家和戏剧家的影响颇大。
4、写作特色:
蒙田以博学著称。他的语言平易通畅,不加雕饰,开创了近代法国随笔式散文之先河。文章写得亲切活泼,妙趣横生。全书充满了作者对人类感情的冷静观察,充满哲理性,有“生活的哲学”之美称。
② 【文体介绍】(关于随笔)
南宋的洪迈给随笔下定义言“意之所之,随即记录”“纵意而谈,涉笔成趣”这是我国最早给随笔下的定义,也是最贴切的阐释了随笔的特点。
随笔,是散文的一个分支,是议论文的一个变体,兼有议论和抒情两种特性,通常篇幅短小,形式多样,作者惯常用各种修辞手法曲折传达自己的见解和情感,语言灵动,婉而多讽。本文议论特性更为明显。
检查预习,把握文章结构
前面我们说了,本文的议论文特征更为明显,那么我们就可以按照议论文文体特这个来分析它,我们主要从议论文的结构,和论证方法的角度去分析作者的写作思路,
提出问题(是什么):热爱生命
分析问题(为什么):因为生命值得称颂,富有乐趣,是自然的厚赐,优越无比,所以要热爱生命。
解决问题(怎么做):享受生活,增加生命的分量,抓紧时间,有效利用时间。
从题目可以看出,作者对待生命的态度是“热爱生命”,这就是作者的中心论点,在上课前,老师要求同学们预习的时候思考的这两个问题,看看同学们思考的怎么样,提问学生(用原文的话回答)
四、【第一段研读】
老师读完第一段不禁有一个疑问,我们本文的课题是“热爱生命”,而作者为什么一开篇却谈到如何“度日”?
①从“度日”这个稀松平常而与我们人人都紧密联系的话题入手,也会给读者带来一种熟悉亲切之感,调动读者阅读的兴趣。
②作者通过度日一词,引出“哲人的习气”
2、老师曾经在网上使用“寿命计算器”计算寿命的长度,填了所有的生活习惯,家族成员情况等,得出结果是能活到94岁,心想还比较满意,但一看到旁边的秒钟在倒计时,顿时感到紧张,我的生命在不断减少,而且速度很快。所以我们要争分夺秒,珍惜时间。接下来老师给大家一个具体的珍惜时间的机会,
作者主要用了对比的手法的突出文章的观点。请大家以最快的速度找出本段中的两处对比,看谁找得快!希望大家用作者的原话来回答、学会找关键词。
【第一处】好日子、坏日子的不同的度日方法
日子分为两种,一种是天色不佳,令人不快的时候(好日子)
一种是风和日丽的时候,(坏日子)
对两种不同的日子作者采取不同的态度和方法,
“坏日子”要“消磨”、“飞快地去”;
“好日子”要“慢慢赏玩”“领略美好”“停下来细细品尝”。
作者在这里的观点与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不谋而合,亚里士多德如此阐释——生命的本质在于追求快乐,快乐的途径有两条:第一,发现使你快乐的时光,增加它;第二,发现使你不快乐的时光,减少它。
【第二处】“哲人”和“我”对生命的不同看法作对比(积极、消极)
“哲人”:“打发”“消磨”“回避”“无视”它,仿佛生命是“苦事”“贱物”;
“我”:认为生命是“值得称颂”“富有乐趣”的,我们的生命是受到自然的厚赐,它是优越无比的。
【对比的作用】通过这两处对比,强化的作者的热爱生命的态度,他反对那种“不堪生之重压”或者“白白虚度此生”的生命态度和做法。
所以生命是否可爱,取决于对生命的理解和态度。?
法国思想家卢梭曾说过,人生就像一本书,傻瓜们走马观花似的随手翻阅它,聪明的人用心阅读它,因为他知道这本书只能读一次。
【第二段研读】
引用名言的作用
1、引用名言,与自己的观点形成对比,丰富文章内容,强化中心论点
2、承上启下,下文的“不过”,就是对这句话的转折。
【第三段研读】
如果我们不能正确的认识和对待生命,就会变成一个糊涂的人,一生也会变得枯燥无味、躁动不安。这是何等的可怕,所以我们要摆脱糊涂人的圈套,做一个睿智之人。
第一二段作者讨论的的都是关于生命的话题,然而在第三自然段作者却引入了一个新的话题,也就是生命的另一面——死亡。
同学们有思考过死亡这个话题吗?大家害怕死亡吗?
1、既然人们一般都害怕死亡,本段第一句作者却指出“随时准备告别人生,毫不惋惜”(提问)这是为什么呢?结合后文回答。
答:生之本质在于死。
乐于生的人真正不感到死之苦恼。
2、【哲理句子的讲解,切合学生课堂反应,重点挑选两句作详细讨论】
(1)“生之本质在于死。”这句话的理解和感悟?
人必有一死,人生自古谁无死,我们每个人之所以能够真真切切感受到自己生存在这个世界上,正是由于我们每个人必然有走向死亡的那一天。我们的生的状态是相对于死的状态而存在的,正如幸福之于痛苦、饱与饥、胖与瘦的关系一样,他们是相对而存在的。
同时,作为个体生命的存在,都是短暂的、有限的,总是要死亡的。死亡是生命的终点,又是衡量价值的起点.只有珍惜生命,热爱生命,认真而充实地生活,善于享受生活中各种快乐的人,对于死亡才没有遗憾.
(2)如何理解“乐于生的人才能真正不感到死之苦恼”句话呢?
正面:如果我们珍惜生命,热爱生命,认真而充实地生活,善于享受生活中各种快乐的人就感到死而无憾,就不感到死的苦恼了。
反面:如果一辈子懒散拖沓,萎靡不振,不能积极乐观地对待生活,留有好多遗憾,临死时必然感到苦恼。
3、既然“乐于生的人才能真正不感到死之苦恼”,那我们如何才能做到“乐于生”呢?结合课文的热爱生命的方法(怎么做),举几个生活实例。
①【关心生活、增加生活的乐趣】生活乐趣的大小是随我们对生活的关心程度而定的。
②【无法增加生命长度、可以增加生命的分量】
对于生命的长度,我们也许无法去预测,就像2008年发生在我身边的汶川地震一样,地震中丧失生命的人们,前一刻或许他们还在欢歌笑语,而后一秒刻,他们却已经被压倒在废墟之下。然而希望大家不要悲观,虽然每个人都无法预测未来,但是我们却可以把握现在,增加生命的分量,也就是我们每一天生活的质量。
③【抓紧、有效利用现在时间】对待时间我们要抓紧、并且有效利用。把人生短暂而有限的生命过得丰盈饱满。作者以自己为例 ,自信比别人多一倍的生活即使已经进入老年(时光无多就是老年)”凭时间的有效利用去弥补匆匆流逝的光阴。使自己最后剩下的“生活过得丰盈饱满
4、【通过现代诗歌来引导大家挖掘生活中的诗意,以培养大家关心生活中的乐趣,同时辅以结合我自己对生活的关心和感触以及快乐所得】
学习本文后,同学们对生命又有怎样全新的思考?又获得了哪些新的认识?请思考2分钟后与同学们一起分享你的思想。
(六)结束语(总结本课,布置作业)
【总结文意】——最后我们再来总结一下这篇文章所昭示的基本意义。
生活是相对于生命而言,(没有了生命,生活便无从谈起)因此,热爱生命的最好方式就是热爱生活,珍惜时光。
【情感升华】许许多多的人用尽毕生的精力在诠释着生、领悟着生命、发掘着生命的真谛,比如下列作家的作品就是如此(推荐汪国真《热爱生命》、杰克 伦敦《热爱生命》)这些人因不同的经历而对生命有着不同的思考,课后请大家找来读一读。或许,当你正经受着生活的磨难时,这些作家、作品会启悟你引导你会给你“柳暗花明又一村”的豁然开朗之感,会让你发现生命永远是一曲值得称颂的歌。同学们,让我们永远记住:热爱生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