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4第4课柳永词两首 雨霖铃 课件(共38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4第4课柳永词两首 雨霖铃 课件(共38张PPT)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5.5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0-02-17 22:43:01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课件38张PPT。雨霖铃柳永一.解题 《雨霖铃》,词牌名,也写作《雨淋铃》。 相传马嵬兵变后,杨贵妃缢死,在平定叛乱之后,玄宗北还。入蜀时,一路凄雨沥沥,风雨吹打在皇銮的金铃上,唐玄宗因在雨中闻铃声而思念杨贵妃,故作此曲。曲调自身就具有哀伤的成分。二.整体感悟 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
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雨霖铃诵读要求
节奏舒缓
情感哀伤 ⑴描述词意,讲给同学听。
⑵找出词中直抒胸臆的句子。
⑶作者描写了哪些景物(意象)?
这些意象各寄予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⑷怎样理解“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
这一千古名句?
自主探讨⑴描述词意,讲给同学听。 秋蝉的鸣叫凄凉急切,面对着暮色中的长亭,一阵暴雨刚刚停歇。在京城门外设帐饮酒饯别,却没有好心情,正当难舍难分之时,行船的人催着要出发。手拉着手泪眼相望,哽咽着竟然说不出一句话来。想到我这次要一程又一程的离别远去,舟行千里,水上雾霭朦胧,夜晚浓云笼罩着的南方天空是多么深远辽阔。????
自古以来多情的人无不悲伤地离别,偏偏又在这冷落凄清的深秋时节,叫人怎能承受?今晚酒醒我身在何处呢?也许是泊舟杨柳岸边,晨风习习,天空挂着一钩残月。这一去经年累月,就算遇到美好的日子、美好的景物,也形同虚设。即使有千般情意,又能跟谁诉说!⑵找出词中直抒胸臆的句子。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析:该句在诗中为“过片”,承上启下,并表明诗歌主旨情感,为全词“诗眼”。而且本句由伤离别——自古伤——多情更伤——秋更伤——清秋更伤——冷落更伤来层层突出“那堪”“伤离别”的情感,表达细腻,情感凄苦,感人至深!直抒离情 自古:离别在古代是人们生活中的一件大事,所谓“生离死别”主要原因是交通的不发达,远行多半走水路,行程往往成年累月,以及诸多难以预见的阻隔因素,从而让分别之人产生前路迢迢、山重水复、归期难料的纷繁情绪。加上离人多半因为被贬、流放,或为生活所迫,或因战争离乱或男女情缘,这就特别惹起人的万端感慨。
清秋:秋天本来是草枯叶落,百花凋零的季节,人在秋中往往会有一种凄清冷落之感,所以古人在描写秋天的时候,经常与“愁苦悲凉”的感情联系在一起。先秦的宋玉在《九辨》中说:“悲哉,秋之为气也!”南宋吴文英在《唐多令》中说:“何处合成愁?离人心上秋。”而曹雪芹在《秋窗风雨夕》中则说:“秋花惨淡秋草黄,耿耿秋灯秋夜长。已觉秋窗秋不尽,那堪风雨助凄凉。”这些诗句都写出了怀有特定情感的人在秋天中的特定感受。词人把离别之事与清秋之气叠加悲苦再加凄凉,情感的表达更加沉重。
离愁意象寒蝉长亭骤雨暮霭杨柳残月晓风酒烟波⑶作者描写了哪些景物(意象)?
这些意象各寄予了作者怎样的感情?意象拓展寒蝉 VS 蝉 蝉在诗中多代表高洁,寒蝉通常表达悲戚之情,用于离别的感伤。
骆宾王《咏蝉》:“西陆蝉声唱,南冠客思深。”以寒蝉高唱,渲染自己在狱中深深怀想家园之情。虹收残雨,蝉嘶败柳长堤暮。
——柳永《引驾行》
冷清清暮秋时候,衰柳寒蝉一片愁
——(元)卢挚《沉醉东风》
日夕凉风至,闻蝉但益悲。
——孟浩然《秦中寄远上人》 寒蝉——悲苦忧愁意象拓展长亭 长亭是陆上的送别之所。古代驿站路上约隔十里设一长亭,五里设一短亭,供游人休息和送别。李白《菩萨蛮》:“长亭更短亭,何处是归程?”
南浦
水边的送别之所。范成大《横塘》:“南浦春来 绿一川,石桥朱塔两依然。”谢亭劳劳亭西楼灞桥/南桥寒雨连江夜入吴, 平明送客楚山孤。
——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
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李清照《声声慢》
梧桐树,三更雨。不道离情正苦。一叶叶,一声声,空阶滴到明。
——温庭筠《更漏子》雨——凄凉、愁苦 第一组意象有什么作用?
渲染了凄楚悲凉的氛围。
烘托出诗人内心的伤感哀愁。
点明了送别的地点(长亭)、时间(晚)、天气(骤雨初歇)。
奠定了全诗低沉伤感的感情基调。寒蝉 长亭 骤雨红藕香残玉簟秋,轻解罗裳,独上兰舟。
——李清照《一剪梅》
洞庭波冷晓侵云,日日征帆送远人。
几度木兰舟上望,不知元是此花身。
李商隐的《木兰花》兰舟——漂泊之感;思念,悲愁“流泪眼看流泪眼
断肠人对断肠人”执手相看泪眼
竟无语凝噎 白描手法 《红楼梦》第三十四回写宝玉受贾政鞭笞之后黛玉去看他时,有这样一段描写:“此时林黛玉虽不是嚎啕大哭,然越是这等无声之泣,气噎喉堵,更觉得利害。听了这番话,心中虽然有万句言词,只是不能说得,半日,方抽抽噎噎的说道:‘你从此可都改了罢!” 多少蓬莱旧事, 空回首,烟霭纷纷。 斜阳外,寒鸦万点,流水绕孤村。
——秦观《满庭芳》 烟波、暮霭——迷茫,惆怅,暗淡
“剪不断,理还乱”的离愁别绪的形象化显现。词人的愁绪
如千里烟波般绵长
如沉沉暮霭般浓重
如楚地天空一样无边无际
渲染了苍茫广阔的氛围。
烘托出离人的落寞孤寂。
想象行舟后所见之景。
承上启下,既是总结上片的离别情景,又为下片写别后情景作铺垫。第二组意象有什么作用? 兰舟 烟波 暮霭 离别环境离别场面此去行程寒蝉长亭骤雨烟波暮霭楚天离别难离别时难分难舍的心情
无绪催发 泪眼无语凄切悲凉难分难舍惆怅伤感融情入景(实)(虚)上阕: 怎样理解“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这个千古名句?
名句欣赏今宵酒醒何处?
杨柳岸晓风残月
——“酒醒”之后
岸边杨柳
耳畔清风
天边残月酒主人下马客在船,举酒欲饮无管弦,
醉不成欢惨将别,别时茫茫江浸月。
——白居易《琵琶行》
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
——李白《宣州谢 楼饯别校书叔云》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杜甫《登高》愁象征(身世之愁,亡国之恨)(离愁)柳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     
——《诗经》渭城朝雨浥轻尘, 客舍青青柳色新。
——王维《送元二使安西》
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
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李白《春夜洛城闻笛》
谐音古人有折柳送行的风俗。折柳赠人是希望对方留下来。离别的人一见杨柳,就会想起离别时依依不舍的场面,心中就会涌起一缕缕离愁。留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
——李白《月下独酌》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
——张九龄《望月怀远》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杜甫
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
——李煜
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
——张若虚《春江花月夜》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月是离合的象征,何况是残缺不全的月,最易引起词人的愁思。象征离愁月风风急天高猿啸哀,
渚清沙白鸟飞回。
    ——杜甫《登高》
古语有云:自古逢秋悲寂寥。秋天是特别让人伤感的季节。晓风轻拂,带来的并不是快意,而是凉意,凄凉的感觉。悲凉寓意风萧萧兮易水寒,
壮士一去兮不复还!
——《史记·刺客列传》
柳—离愁
风—悲凉
月—思念
酒—愁绪 想象中的别后情景思念苦今宵酒醒此去经年杨柳晓风残月好景虚设风情难言酒醒伤情惨不成欢过 渡伤离别 清秋节情景交融下阕:伤离别别前——勾勒环境
别时——描摹情态
别后——刻画心理鉴赏方法:
意象——意境——情感伤——“伤”情人离别?三.探究阅读雨霖铃·柳永 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
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
寒蝉凄切——年华渐老,壮志未酬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前路迷茫,前途未卜今宵酒醒何处——羁旅之人,漂泊无依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知音难觅,情怀难诉天地浩大,个体渺小情人离别,难舍难分伤

生雨霖铃·柳永 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
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
离别之前
离别之时
离别之后环境情态今宵酒醒后的凄凉实写虚写日后“良辰好景”不再的孤独(借景抒情)(虚实相生)四.小结离别之前
离别之时
离别之后环境情态今宵酒醒后的凄凉实写虚写日后“良辰好景”不再的孤独(借景抒情)(虚实相生)PS:问“突出表达特征/主要艺术手法/主要艺术特色”,须先从全词整体来考虑,然后分析细小字句手法。诗词中的“虚实相生”虚:
神仙鬼怪世界和梦境
诗人往往借助这类虚无的境界来反衬现实。
已逝之景之境
这类虚景是作者曾经经历过或历史上曾经发生过的景象,但是现时却不在眼前。
设想的或者未来之境
这类虚境是还没有发生的,它表现的情将一直延伸到未来而不断绝。故写愁,将倍增其愁;写乐将倍增其乐。 柳 永???? 37岁时第一次赴考落第。
5?年后第二次开科再次落第,写下《鹤冲天》,以“忍把浮名,换了浅斟低唱 ”等句抒愤懑。
又三年,柳永考试通过但因《鹤冲天》,仁宗却言“且去浅斟低唱,何要浮名?”
   自此,开始沉湎歌酒、混迹青楼,常流落于汴京、苏州、杭州等地,为歌伎填词作曲,但对功名的追求始终不曾放弃。
至54岁时,改名柳永方考取进士,官屯田员外郎。
66岁客死襄阳,家无余财,由众妓合金葬之南门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