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41张PPT。金戈铁马辛弃疾阅读资料 了解作者辛弃疾相关资料1、1162年, 22岁的辛弃疾率众?2000多人起义,加入以耿京为首的抗金义军。辛弃疾曾亲率?50?骑,直入驻有?5万大军的金营,活捉了杀害耿京、瓦解义军的叛徒张安国,率领10000多人渡过淮水,南归建康(南京),效力南宋。
2、1163年,23岁,南宋将领张浚[ jùn ]?由于行军草率,导致北伐兵败;
3、1164年( 24岁)——1181年(42岁)南归以后仕宦生涯。期间奏《美芹十论》,《九议》,不被采纳,屡遭排挤打击。此期词作以抗金救国为多,词情悲壮慷慨。4、1164—1203年间:在南宋呆了近40年时间的辛弃疾,近20年被闲置,近20年的断断续续的起用,期间又有37次的频繁调动。
5、1203年,63岁,权臣韩侂(tuō)胄(zhòu)举兵北伐,起用辛弃疾。这是词人生平最后一次被起用之时,也是唯一一次参与南宋的北伐大业,故而十分努力和投入。他已是年逾花甲的老者,被派到抗金前线金口(今江苏镇江)担任知府,做北伐准备工作。6、1204年:64岁,被调离镇江,只因为他再三告诫韩侂胄切忌草率北伐,重蹈覆辙,于是韩侂胄以“好色、贪财、淫刑、聚敛”而被撤职。辛弃疾只得满含忠愤和担忧,黯然离开了抗金前线。
7、1205年(开禧元年):回铅山隐居,两年后忧愤而死。
8、1206年:66岁,再次登上昔日渴望建功立业的镇江北固亭,写下《登京口北固亭怀古》。
9、1207年:67岁,晚年仍然希望报效国家,临终大呼“杀贼”数声,在忧愤绝望中去世。水龙吟
登建康赏心亭辛弃疾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辛弃疾 楚天千里清秋,水随天去秋无际。遥岑远目,献愁供恨,玉簪螺髻。落日楼头,断鸿声里,江南游子。把吴钩看了,栏杆拍遍,无人会,登临意。 休说鲈鱼堪脍,尽西风,季鹰归未?求田问舍,怕应羞见,刘郎才气。可惜流年,忧愁风雨,树犹如此!倩何人唤取,红巾翠袖,揾英雄泪!注:1174年秋,在江东安抚司参议官任上。南渡已12年,尚未得到北伐抗敌的机会。1.登高(祈福、吊古、悲秋、抒怀)
2.怀古诗(借古讽今、借古抒怀)
3.力图统一的爱国热情,壮志难酬的悲愤预测 辛弃疾,南宋词人。因生长于金人占领区,自幼就决心为民族复仇雪耻、收复失地。
自符离之战失败后,南宋王朝一战丧胆,甘心纳贡求和。辛弃疾于1162年率北方抗金义军回南宋,因身为“归正人”,朝廷只派他任地方官,不用他北上抗金。背景简介归正人:“中原决无豪杰,若有,何不起而亡金?” (蔑称) 爱国热情壮志难酬 朝廷只给他一些地方官当当,决不肯让他带兵去抗金复国。在这种境遇下他深感压抑,内心愤懑不平。当为了消愁解闷而登上赏心亭时,面对这大好江山,反而是无限感慨涌上心头,遂写下了这首慷慨、激昂的抒情词。 写作背景听读课文同时针对问题在文中加以标画:
词的上片写了哪些景,牵动了词人怎样的心绪?
“把吴钩看了,栏杆拍遍,无人会,登临意。”如何理解? 楚天千里清秋,水随天去秋无际。遥岑远目,献愁供恨,玉簪螺髻。落日楼头,断鸿声里,江南游子。把吴钩看了,栏杆拍遍,无人会,登临意。
休说鲈鱼堪脍,尽西风,季鹰归未?求田问舍,怕应羞见,刘郎才气。可惜流年,忧愁风雨,树犹如此!倩何人唤取,红巾翠袖,揾英雄泪? 水龙吟
登建康赏心亭词的上片写了哪些景,牵动了词人怎样的心绪? 楚天千里清秋,水随天去秋无际。遥岑远目,献愁供恨,玉簪螺髻。 楚地的天空,千里弥漫着清爽的秋气,江河水随着词人的目光流向遥远的天际。
眺望远处的山岭,那一层层、一叠叠千姿百态的山峰,有的苍翠高耸如美人的玉簪,有的层层叠叠如美人海螺形的发髻。可是在满腹忧愁的人们眼中看来只是徒增愁恨罢了。古人泛指南方的天空为楚天眺望远处的山岭比喻高矮和形状各不相同的山岭 遥岑远目,献愁供恨,玉簪螺髻。 山: “水是青罗带,山如碧玉簪。”
——韩愈《咏桂林山水》
“似将青螺髻,撒在明月中。”
——皮日休《缥缈峰》1、如何理解“献愁供恨”? 人心中有愁有恨,所见之远山也似乎在“献愁供恨”,这是移情于物的手法。
把自己的感情移到了本身不具有感情的远山上,使客观景物带上了主观感彩,在写景之中,便显示出自己的悲苦心情。
江山虽好,仅存半壁;中原沦陷,南宋小朝廷偏安江南,不思恢复。
如:牛希济《生查子》:红豆不堪看,满眼相思泪。
李白《渡荆门送别》:“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欧阳修《蝶恋花》:“泪眼问花花不语,乱红飞过秋千去”。 2、那么诗人望什么?愁恨从何而来?
北望是江淮前线,效力无由;
再远即中原旧疆,收复无日。
南望则山河虽好,无奈仅存半壁;
朝廷主和,志士无用武之地;
以上种种,是恨之深者,愁之大者。诗人借远山之献愁供恨,尽情抒发内心块垒。
落日楼头,断鸿声里,江南游子。把吴钩看了,栏杆拍遍,无人会,登临意。 流落江南的游子,在夕阳的余晖里,在失群孤雁的哀鸣声中,站在楼上向远处眺望。
把宝刀看了又看,只有借拍打栏杆来发泄胸中说不出来的抑郁苦闷之气,却始终没有人能够领会,我的用意和抱负。失群的孤雁古代吴地制造的一种宝刀领会、理解人的动作
找出富有表现力的动词,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看、拍、会、登“吴钩”本是战场杀敌之锐器,现在却闲置身旁,空有报国之志,英雄无用武之地的苦闷
“栏杆拍遍”是胸中说不出的抑郁苦闷之气,借拍打栏杆来发泄,雄心壮志无处施展的急切悲愤的情态。 “无人会、登临意”感叹自己空有恢复中原的抱负,雄心壮志无人理解的孤独。人的动作 上片小结江景山景落日、断鸿、游子意 境?(意境=意象+情感)修辞手法?深层含义?深层含义? “游子”指谁?
表达了词人什么情感?修辞手法?深层含义?深层含义? “游子”指谁?
表达了词人什么情感?深层含义?深层含义? “游子”指谁?
表达了词人什么情感?深层含义? “游子”指谁?
表达了词人什么情感? “游子”指谁?
表达了词人什么情感?借景抒情
寓情于景 上片所写景物,是作者登临时即目所见,从中引出漂泊南方、渴望报国,而无用武之地的幽愤。
文本下片赏析休说鲈鱼堪脍,尽西风,季鹰归未?求田问舍,怕应羞见,刘郎才气。 不要说鲈鱼切碎了能烹成佳肴美味,西风吹遍大地了,不知张季鹰已经回来了没?
如果像只为自己购置田地房产的许汜,怕会羞于看见才气双全的刘备。
把鱼、肉切细晋朝吴地人张翰,字季鹰购买田地和房舍指有雄才大略的刘备。(1) 休说鲈鱼堪脍,尽西风,季鹰归未? 思考 张翰:因向往家乡的莼菜鲈鱼,追求安逸舒适而弃官归里。
辛弃疾:“休说”,并不因南宋面临危机而隐退。(以弃官归隐为耻,因为他有报国的雄心壮志)(2)求田问舍,怕应羞见,刘郎才气 这个典故用在这里是说他既不愿弃官归隐,又不肯去追求享受,他决定要为实现自己抗金复国的理想而奋斗到底。
“刘郎”就是刘备,在这里也泛指有雄才大略的人,表达了词人对英雄的追慕,折射出了辛弃疾的雄心壮志。 思考可惜流年,忧愁风雨,树犹如此!倩何人唤取,红巾翠袖,揾英雄泪? 可惜时光如流水一般过去,我正担心着风雨飘荡中的国家,真像桓温所说“树也已经长得这么大了!”
叫谁去请那些披红着绿的歌女,来为我擦掉英雄失意的眼泪!流逝的时光本指装束,代指女子(借代)请托擦拭指国家在风雨飘摇之中(3)可惜流年,忧愁风雨,树犹如此 作者借此典,说明我所忧惧的,只是国事飘摇,时光流逝,北伐无期,恢复中原的志愿不能实现,辜负了平生的雄心壮志。
表现了他怀才不遇、年华虚度的愤慨和苦痛。 思考“倩何人唤取,红巾翠袖,揾英雄泪?”作者在此处为何落泪?辛弃疾为自己飘零失所、年华流逝而伤感落泪。思考为壮志难酬、且又无人理会而寂寞落泪。更为山河破碎、朝廷偏安贪逸而愤激落泪。英雄无泪,只因未到伤心处,辛弃疾却黯然流泪,那是因为他的心在滴血!
词的下片写到了哪些人和哪些事呢?根据典故谈谈词人有哪些“登临意”? 用简洁词语概括讨论下片小结张翰(季鹰)许汜
刘备桓温不愿归隐
(想要报国)为国忘私时光流逝
功业未成 下片述怀言志,三个典故叠用,表达了丰富而复杂的情感内涵,体现了稼轩词擅长用典、“以文为词”的特色。写作手法1、景中寓情,移情入景;
2、以动作写情;
3、用典故达意;无人会,登临意江山沦陷愁恨故乡的思念壮志难酬悲愤缺少知音感慨归隐的不屑谋取私利的羞耻时光流逝的可惜国家前途的忧愁报国欲死无战场栏杆拍遍悲断肠 这首词作者通过写登建康赏心亭的所见所感,抒发作者收复失地,统一祖国的雄心壮志和功业未成的苦闷心情,表现对南宋统治者苟且偷安的批判,表达深沉的爱国之情。归纳总结 “辛稼轩,词中之龙也,气魄极雄大,意境却极沉郁。”
——《白雨斋诗话》
① 从写景入手,意境开阔,情景交融。
②通过历史典故,层层推进,自然而贴切,深沉而含蓄。艺术特色把吴钩看了,栏杆拍遍,无人会,登临意。吴钩:“男儿何不带吴钩, 收取关山五十州。”
—— 李贺《南园》
“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 ——辛弃疾《破阵子》
拍栏杆 :“读书误我四十年,几回醉把栏杆拍。”
——北宋刘概
“休去依危栏,斜阳正在,烟柳断肠处。”
——辛弃疾《摸鱼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