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体备课)三(下)9 古诗三首 教案

文档属性

名称 (集体备课)三(下)9 古诗三首 教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2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0-02-17 19:25:35

图片预览

内容文字预览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小学集体备课教学设计(共案)
主备:三年级语文教研组 上课时间: 年 月 日 总第 课时
部编语文三年级下册第三单元9 古诗三首【教学目标】1.会认本课7个生字,会写12个生字,理解生字组成的词语。2.能借助注释、想象画面、联系生活等方法理解词语,进而理解古诗。3.学习一组写中国传统文化的古诗,感受节日的气氛,传承祖国文化。【教学重点】1.会认本课7个生字,会写12个生字,理解生字组成的词语。2.能借助注释、想象画面、联系生活等方法理解词语,进而理解古诗。【教学难点】学习一组写中国传统文化的古诗,感受节日的气氛,传承祖国文化。【课时安排】3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激趣导入1.观看图片:过春节时我们会做些什么?今天我们也来学习一首描写宋朝老百姓过春节的古诗。2.走进作者:王安石:(1021~1086)字介甫, 晚号半山,封荆国公。汉族。北宋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改革家。他主写散文,是“唐宋八大家”之一。二、学习字词1.出示会认字和多音字,引导学生识记。2.理解词语。3.出示会写字,组内合作识字,观察书写要点。教师指导重点字的写法:旧:一竖在左边、不要写错位置,日字的横折起笔稍轻、转折时要顿笔、竖要重、往稍左收。符:竹字头要扁小,亻的撇稍长竖要短,寸字的横要长、收笔稍向上拉。三、初读感知1.出示自读提示:(1)请同学们自由朗读古诗,努力读准字音、读通句子。(2)标注有疑惑的地方,批注感受深刻的地方。2.检查自读情况:指名读课文,同学互评:字音是否正确,句子是否通顺。 四、品读释疑1.出示核心问题和串珠问题:核心问题:这首诗写的是哪个传统节日?写出了什么样的节日情景?串珠问题:这首诗写出这个节日有什么习俗?2.讨论交流,合作探究,展示汇报,教师明确:(1)诗意:阵阵轰鸣的爆竹声中,旧的一年已经过去,和暖的春风吹来了新年,人们欢乐地畅饮着美味的屠苏酒。初升的太阳照耀着千家万户,每家每户都在新年的时候取下了旧春联换上了新春联。(2)这首诗写出这个节日有什么习俗?放鞭炮、喝屠苏酒、贴新对联(3)整体感知:诗的前两句:这两句写“元日”(春节)的传统习俗有放爆竹、喝屠苏酒,用来渲染春节祥和欢乐的气氛。诗的后两句:“曈曈”是太阳刚出来时光辉灿烂的样子,象征无限光明美好的前景。“千门万户曈曈日”,承接前面诗意,是说家家户户都沐浴在初春朝阳的光照之中。“曈曈日”,指由暗转明的朝阳。结尾一句描述转发议论。“总把新桃换旧符”,是个压缩省略的句式,“新桃”省略了“符”字,“旧符”省略了“桃”字,交替运用,这是因为七绝每句字数限制的缘故。意思是:都是用新桃符替换了旧桃符。以桃符的更换揭示出“除旧布新”的主题。(4)这首诗写的是哪个传统节日?写出了什么样的节日情景?(核心问题)(课后第2题)这首诗写的春节。写出了一片喜庆,人们放鞭炮、喝屠苏酒、贴新对联欢度春节的情景。3.积累你知道春节还有哪些传统习俗吗?示例:剪贴窗花、拜年、发压岁钱、除尘……五、课堂小结1.试着概括一下本文的主旨。《元日》是北宋政治家王安石创作的一首七言绝句。这首诗描写新年元日热闹、欢乐和万象更新的动人景象,抒发了作者革新政治的思想感情,充满欢快及积极向上的奋发精神。2.小结:《元日》这首诗将叙事与写景结合。通过对“爆竹声”“屠苏酒”“换桃符”以及开春送暖的春风等新年特有景物的描绘,展现了人们在春节这一天的热闹景象,流露出诗人在除旧迎新时无比喜悦的心情。板书设计: 第二课时一、激趣导入1.同学们知道清明节是哪一天吗?有什么习俗呢?2.走进作者:杜牧:(803-852),唐代诗人。字牧之,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人们把他和杜甫并提,称他为“小杜”,称杜甫为“老杜”。精通兵法,有政治才能,诗文都写得很好,诗以七绝最为出色。与李商隐齐名,世称“小李杜”。写诗喜欢评今论古,抒发军事、政治见解。他有不少描写山水风光的小诗,名朗秀丽,清新自然,深受读者喜爱。二、学习字词1.理解词语。2.出示会写字,组内合作识字,观察书写要点。教师指导重点字的写法:魂:云字窄小,鬼字上窄下宽、下边撇从日字上横处起笔、竖弯钩在下横处、稍宽大、厶不能丢。酒:酉字上横稍长,下框稍窄,里边的撇和竖弯不要写成两竖,下边有一短横不能丢。牧:牛字上横短、下横变为提、稍长、中竖要长,攵下边的撇稍轻、捺要重。三、初读感知1.出示自读提示:(1)请同学们自由朗读古诗,努力读准字音、读通句子。(2)标注有疑惑的地方,批注感受深刻的地方。2.检查自读情况:指名读课文,同学互评:字音是否正确,句子是否通顺。 四、品读释疑1.出示核心问题和串珠问题:核心问题:这首诗写的是哪个传统节日?写出了什么样的节日情景?串珠问题:《清明》这首诗写的什么节日?你还知道这个节日的什么习俗?2.讨论交流,合作探究,展示汇报,教师明确:(1)诗意:江南清明时节细雨纷纷飘洒,不能够回家扫墓的人落魄断魂,孤零零在异乡路上奔波,心里已经不是滋味。借问当地之人何处买酒浇愁?骑在牛背上的小牧童笑而不答,用手指向远处的杏花山村。(2)《清明》这首诗写的什么节日?你还知道这个节日的什么习俗?清明节。这个节日主要是给去世的亲人扫墓、春游。(3)整体感知:诗的前两句:这两句从“清明时节”、“雨纷纷”“欲断魂”交代了时间、场景、心情。这样的天气,这样的心情,找个地方避雨休息,借酒浇愁就是水到渠成的事情。诗的后两句:后两句描写的是一个浑身已经被雨水打湿的中年男人站在路边,满脸疲惫,向着远方的路面眺望,恰巧有一个小牧童骑着牛走过来,这个人急忙上前打躬作揖请教哪儿有店家可以休息喝酒的?这个牧童却微微一笑并不说话,只是抬手指向远处杏花盛开的山村。(4)阅读方法解密:联系生活想象画面(5)这首诗写的是哪个传统节日?写出了什么样的节日情景?(核心问题)(课后第2题)清明节。雨纷纷而下,在外不能回家扫墓人想借酒浇愁,恰巧碰到牧童指点去杏花村的情景。五、课堂小结1.试着概括一下本文的主旨。《清明》这首诗描写清明时节的天气特征,抒发了孤身行路之人的情绪和希望。2.小结:这首诗用优美生动的语言描绘了一幅活灵活现的雨中问路图。写得自如之极。景象十分清新,意境优美、兴味隐跃。板书设计: 第三课时一、激趣导入1.同学们请准备好纸和笔,默写《清明》一诗。 2.走进作者:王维:(699-759),字摩诘,盛唐时期的著名诗人,通音乐,工书画。他是唐代山水田园派的代表。其诗、画成就都很高,苏东坡赞他“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尤以山水诗成就为最,与孟浩然合称“王孟”,晚年无心仕途,专诚奉佛,故后世人称其为“诗佛”。二、学习字词1.出示会认字和多音字,引导学生识记。2.理解词语。3.出示会写字,组内合作识字,观察书写要点。教师指导重点字的写法:独:犭旁要窄长、弯钩行笔由轻变重、呈弧形,虫字口扁宽、居中,末笔点要重。异:上边要窄扁、扁框封闭,下横要长、位置靠上,左撇右竖、稍分开。三、初读感知1.出示自读提示:(1)请同学们自由朗读古诗,努力读准字音、读通句子。(2)标注有疑惑的地方,批注感受深刻的地方。2.检查自读情况:指名读课文,同学互评:字音是否正确,句子是否通顺。 四、品读释疑1.出示核心问题和串珠问题:核心问题:这首诗写的是哪个传统节日?写出了什么样的节日情景?串珠问题:(1)这首诗写出了什么样的节日情景?你们是怎么过这个节的?(2)我国还有哪些传统节日,这些节日是什么样的情景?2.讨论交流,合作探究,展示汇报,教师明确:(1)这首诗写出了什么样的节日情景?你们是怎么过这个节的?(串珠问题1)写的是重阳节,外出的人登高望远思念家人,在远方想象家里的亲人也在这一天登高望远,插上茱萸,在想念自己。我们这儿叫老人节,给家里的爷爷奶奶姥姥姥爷们过节,人们会逛庙会,为老人祈福。(2)诗意:独自远离家乡无法与家人团聚,每到重阳佳节倍加思念远方的亲人。远远想到兄弟们身佩茱萸登上高处,插遍茱萸只少我一个人。(3)整体感知诗的前两句:体会到诗人举目无亲,无依无靠,平常里就常常思念亲人,而对今天的良辰佳节思念之情更加涌上心头,此时此刻比平时更加思念亲人。道出了多少漂泊在外的人对家乡亲人的深深思念,多少游子对家乡的点点回忆。“每逢佳节倍思亲”流传至今,不仅是指重阳节思念亲人,还指国庆佳节,普天同庆,远在他乡莘莘学子对家的思念;中秋来临,远在外地求职的人们对家人思念……这句诗成了游子思念的名言,打动了多少游子的心!诗的后两句:后两句描写家乡的亲人正在登高,插茱萸。王维的兄弟,在登高时,对着远方说:“我的兄弟王维,你什么时候才能回来?”王维正站在远方眺望着家乡的方向说:“我多么想早点回到你们的身边,和你们一起过重阳节呀!可是重阳节是别人的,团聚是别人的,属于自己的那只茱萸又在哪里呢?”一行清泪顺脸而下。(4)这首诗写的是哪个传统节日?写出了什么样的节日情景?(核心问题) (课后第2题)重阳节。登高望远,遥想家乡兄弟们插了茱萸也在思念自己的情景。(5)我国还有哪些传统节日,这些节日是什么样的情景?(串珠问题2)我国的传统节日还有元宵节、端午节、中秋节、七夕节……元宵节人们挂上各种灯笼,会猜灯谜,煮元宵吃;端午节人们会做镜糕、吃粽子、赛龙舟,门上插艾草、沙枣花等;中秋节一家团聚,烙月饼,看月亮……。3.主题延伸这三首诗都是写我国传统节日的,学完后我们组织一次“传统节日诗歌诵读会”吧!建议如下:(1)自己收集不少于2首写传统节日的诗;(2)先自己练习朗读,再读给家人听,听听他们的建议;(3)做好朗诵的准备,形式多样:可以诗配画、可以表演(跳舞、歌唱)、也可以做成PPT配上音乐诵读……4.一课一法一练(1)本文在写法上有什么特点?围绕一个意思把一段话写清楚是语文学习必须具备的一种能力,古诗也不例外。(2)举例:比如古诗《元日》要表达春节的喜庆,万象更新的意思,于是写人们放爆竹、喝屠苏酒、贴新对联(用新桃换旧符)这些传统喜庆的习俗,还写“春风送暖”,“曈曈日”这些自然变化景象,这样春节喜庆、万象更新的情景就自然呈现在人们的眼前了。(3)练一练:读古诗《清明》看看作者是怎样把“孤身行路之人的情绪和希望”这个主题写清楚的?清明在我国古代是个大节日,照例该家人团聚,一起上坟祭扫,或踏青游春。这个时候不能回家孤身一人,在陌生的地方赶路,心里的滋味已不好受,偏偏又淋了雨,衣衫全被打湿,心境就更加凄迷纷乱了。如何排遣愁绪呢?行人自然想:最好在附近找个酒家,一来歇歇脚,避避雨;二来饮点酒,解解寒;更主要的可借酒驱散心中的愁绪。于是他问路了,行人顺着牧童手指的方向望去,只见在一片红杏盛开的树梢,隐隐约约露出了一个酒望子(古代酒店的标帜)。这样就写清楚了《清明》的表达的主题。五、课堂小结1.试着概括一下本文的主旨。《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诗写异乡异土生活的孤独凄然,因而时时怀乡思人,遇到佳节良辰,思念倍加。远在家乡的兄弟按照重阳的风俗登高时,也在怀念自己。诗写出了游子思乡怀亲之情。2.小结:《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一诗是盛唐著名诗人王维因重阳节思念家乡的亲人而作。诗人一开头便紧急切题,写异乡异土生活的孤独凄然,遇到佳节良辰,思念倍加。接着诗一跃而写远在家乡的兄弟,按照重阳的风俗而登高时,也在怀念自己。诗意反复跳跃,含蓄深沉,既朴素自然,又曲折有致。“每逢佳节倍思亲”千百年来,成为游子思念的名言,打动多少游子离人之心。六、拓展延伸推荐阅读:《乞巧》、《生查子?元夕》。七、作业布置板书设计: 复备栏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