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34张PPT)
学习目标
祝 福 鲁 迅
祝 福 鲁 迅
1. 理清小说的线索,体会社会环境描写对塑造人物形象的作用。
2. 抓住肖像描写、动作描写、语言描写等塑造人物的方法,分析人物形象。
3. 分析造成祥林嫂悲剧的社会原因,把握祥林嫂的悲剧所揭示的主题。
4. 探讨本文标题“祝福”的意蕴,进一步理解鲁迅小说的语言特色。
重点:
理清小说的线索、情节结构,分析人物形象。
难点:
1.分析造成祥林嫂悲剧的社会原因,把握祥林嫂的悲剧所揭示的主题。
2.探讨本文标题“祝福”的意蕴。
① 寒暄(xuān) ② 镯(zhuó)子 ③ 陈抟(tuán)
④ 悚(sǒng)然 ⑤ 不更(gēng)事 ⑥ 谬(miù)种
⑦ 俨(yǎn)然 ⑧ 尘芥(jiè) ⑨ 新正(zhēng)
⑩ 捺(nà)上花冠 ? 荸(bí)荠 ? 草窠(kē)
? 驯(xùn)熟 ? 桌帏(wéi) ? 讪讪(shàn)
? 渣滓(zǐ) ? 蹙(cù)缩 ? 窈(yǎo)陷
? 诡(guǐ)秘 ? 歆(xīn)享 ? 牲醴(lǐ)
? 炮(páo)烙(luò)
一、扫除生词
1. 理清文章脉络,说说文章在谋篇布局上有什么特点?这种布局有什么作用?
2.找出文中关于祥林嫂的三处肖像描写,并思考其用意。
3.题目是文章的眼睛,是解读文本内容和衷心的关键。小说为何以《祝福》为题而不以祥林嫂为题?
二、阅读思考
“祝福”是旧时浙江绍兴一带的习俗,人们在过旧历新年时用酒肉和香火供奉、酬谢祖先,祈求来年的幸福。“祝福”仪式通常在腊月二十四以后的五六天之内举行。
本文以“祝福”为题,在突出主题的同时,又使文章的结构严谨。“祝福”是小说的背景,也是小说的情节线索。祥林嫂的悲剧是在鲁镇“祝福”喧闹的爆竹声中一步步展示出来的。
题目解说
鲁迅(1881— 1936),原名周树人,字豫山,后改为豫才。浙江绍兴人。“鲁迅”是1918 年发表小说《狂人日记》时的笔名。中国现代著名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之一。
鲁迅的主要作品有小说集《呐喊》《彷徨》《故事新编》,散文集《朝花夕拾》,散文诗集《野草》,杂文集《而已集》《三闲集》《二心集》《南腔北调集》《伪自由书》《准风月谈》《花边文学》《且介亭杂文》等。
《祝福》写于1924 年,反映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农村妇女的悲惨命运。
1911 年的辛亥革命虽然推翻了清朝统治,但是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任务并未全部完成,中国仍处于帝国主义和封建制度的压迫下,几千年的封建思想和封建礼教仍然严重地束缚着广大人民。尤其是妇女,在“政权、族权、神权、夫权”等封建礼教的桎梏中得不到解放。而农村妇女所受的压迫最重,痛苦最大;在宗法观念、封建礼教及迷信思想等精神枷锁的束缚之中,她们不仅没有地位,而且没有人身自由,甚至连劳动和生活的权利也被剥夺了。
《祝福》就是作者怀着对劳动人民不幸遭遇的深切同情,揭露吃人的社会制度和旧礼教的罪恶,以唤醒人们来“扫荡这些食人者,掀掉这筵席,毁坏这厨房”(《鲁迅全集》第1 卷《灯下漫笔》)。
“三纲五常”“三从四德”
“三纲”指“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五常”指“仁、义、礼、智、信”。妇女的三从四德:“三从”指“未嫁从父、既嫁从夫、夫死从子”,“四德”指“妇德、妇言、妇容、妇功”。封建秩序对妇女的压迫尤为深重,妇女没有人身权利,违背这一秩序的妇女都被视为“罪人”。
贞节
从宋代起,中国封建思想越加保守、僵化。这种趋势的现象之一便是理学的出现,其口号是“存天理,灭人欲”。宋朝理学认为夫权是“天理”,而寡妇再嫁,就是以正常的“人欲”破坏了这个“天理”。它提倡妇女守节,认为“饿死事小,失节事大”,寡妇不可以再嫁。到了清朝,就连未婚夫死了,也要为他守一辈子;如果妇女为死去的丈夫甚至未婚夫自杀殉葬,地方官府还要给予表彰,并为这样的妇女立牌坊。封建思想已经发展到灭绝人性的地步。
封建思想的几个主要组成部分
通读文本,概括情节结构:
第一部分(1 ~ 33),故事的序幕和结局,采用倒叙的手法,以主人公的 死作为开头,造成了强烈的悬念,也突出了整个作品的悲剧气氛。
第二部分(34 ~ 53),故事的开端,写祥林嫂初到鲁镇,表现了祥林嫂的勤快、善良。
第三部分(54 ~ 65),故事的发展,写祥林嫂被“卖”再嫁。
第四部分(66 ~ 111),故事发展的高潮,写祥林嫂再到鲁镇。
第五部分(112),故事的尾声,写祝福的景象和“我”的感受。
⑴ 祥林嫂是旧中国农村劳动妇女的典型形象。
她勤劳、善良:初到鲁镇,工钱不多,劳动繁重,食物不论,但她很满足,人也变得白胖了。
她质朴、顽强:在丧夫、出逃、被卖、再丧夫、失子、四叔四婶的歧视、鲁镇众人的嘲笑和冷漠、柳妈带来的恐吓、庙祝的为难、捐门槛仍得不到宽恕等一系列灾难和践踏中一次次挣扎,希望能争得一个做人的起码权利,但最终被封建礼教和封建迷信吞噬。
与广大农村劳动妇女一样,祥林嫂对生活的要求并不高,基本停留在生存的层面上。
1. 作者笔下的祥林嫂是一个怎样的人物形象?请简要分析。
对于封建礼教横加给她的种种迫害与摧残,祥林嫂进行过不间断的挣扎与抗争:在被迫再嫁时,她挣扎、抗争;面对人们的嘲弄、侮辱与伤害,她给以无言的抗议;对魂灵的有无,她表现出怀疑。
这一切都表明,她是一个具有抗争精神、顽强的人。
(2)祥林嫂是一个具有抗争精神的劳动妇女形象。
为了反对再嫁,她进行了“出格”的反抗,这是为了保住自己的“贞节”。
她的出逃、抗婚等抗争行为的背后是“从一而终”的封建伦理思想,是饿死事小,失节事大”的封建道德观念。
她捐门槛,是为在死后不被锯成两半。
祥林嫂的挣扎与抗争,完全是自发的。她始终以封建礼教的是非为是非,在封建礼教和封建迷信的泥沼中进行挣扎、反抗,抗争本身又不自觉地维护了封建礼教。这决定了她逃不出造成她人生悲剧的苦海,最终只能走向死亡的深渊。
(3)祥林嫂是深受封建礼教和封建迷信毒害的劳动妇女形象。
鲁四老爷“是一个讲理学的老监生”,是封建思想的坚决捍卫者,他思想僵化,反对社会的一切变革。对祥林嫂他开始只是讨厌她是一个寡妇,还能容忍。后来祥林嫂再嫁后回来,鲁四老爷不能容忍,“祝福”时不让她沾手,她死后还骂她是“谬种”。
他是造成祥林嫂悲剧的一个重要人物,是封建礼教的化身。
2. 鲁四老爷是一个怎样的人物形象?
“我”并不是鲁迅,而是鲁迅虚构的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的形象。
“我”具有进步思想,有反封建的思想倾向,对封建守旧派鲁四老爷十分憎恶和反感,与鲁四老爷“谈话是总不投机的”,对鲁镇保守、冷漠的社会气氛感到愤懑。“我”是小说中唯一深刻同情祥林嫂悲剧命运的人。相对于漠然的短工、麻木迷信的柳妈和赏鉴祥林嫂痛苦的民众,“我”忽说有鬼神忽说没有,以及回答时的“踌蹰”“说不清”等,是建立在对祥林嫂是否有害的担心上,不失为一个有正义感、有觉悟的知识分子。
“我”有软弱无能的一面。“我”对祥林嫂虽然深切同情,但在封建思想、封建伦理道德禁锢着整个社会思想的情况下,面对强大的封建势力,又有软弱无能、圆滑逃避的一面,不敢承担责任,无力挽救她,无法改变她的困境。“我”作为少数觉醒的知识分子,对无力拯救祥林嫂“似乎有些负疚”而又怀有无可奈何的复杂感情。
3.小说中的“我”是个怎样的人?
“我”起着线索作用,是祥林嫂悲剧命运的见证人。小说是以“我”的视角展开的,祥林嫂的故事就是通过“我”的观察和叙述才得以展现的。“我”也是祥林嫂故事的唯一的批判者,正是从“我”的视角出发,祥林嫂这样一个普普通通的底层劳动妇女的悲剧命运才得以被关注和审视。
4.“我”在文中起什么作用?
柳妈是当时普通民众的一个代表。她是一个受压迫的劳动妇女。虽然脸上“打皱”,眼睛“干枯”,但在年节时还要给地主去帮工,可见她是一个受压迫的劳动妇女。
她是一个深受封建礼教与迷信思想毒害的人。她相信阴司、魂灵之类迷信思想和“饿死事小,失节事大”的理学信条,是个迷信而愚昧的人。
她是个无聊而冷漠的“看客”。她虽然是一个“善女人”,“吃素,不杀生”,却反对祥林嫂再嫁,主张祥林嫂“索性撞一个死,就好了”;对祥林嫂改嫁时头上留下的伤疤,采取的是奚落的态度;她把她和祥林嫂的谈话传播出去,供大家谈笑,应该算是无聊冷漠的人中的一员。
5.柳妈是一个怎样的人?
她是将祥林嫂“往死里赶”、使祥林嫂精神上更加痛苦的人之一。
她一脸“诡秘”地讲阴司故事给祥林嫂听,也许是出于善意,并告诉她应当去土地庙捐一条门槛,为祥林嫂寻求“赎罪”的办法,结果却适得其反,使祥林嫂遭受更大的打击,思想上更加痛苦,最终把祥林嫂推向深渊。
6.柳妈对祥林嫂的死有什么影响?
① 对镇上各家准备“祝福”情景的描写。
这一处环境描写,交代故事发生的社会环境,揭示出祥林嫂悲剧的社会根源,预示祥林嫂悲剧的必然性。
祝福是“鲁镇年终的大典”,富人们要在这一天“迎接福神,拜求来年一年中的好运气”,而制作“福礼”却要像祥林嫂那样的女人没日没夜地付出自己的艰辛。此处环境描写揭露了人与人之间的矛盾冲突,预示了祥林嫂悲剧的社会性。
同时,通过“年年如此,家家如此”“今年自然也如此”的叙述,显示了辛亥革命以后中国农村的状况:阶级关系依旧,风俗习惯依旧,人们的思想意识依旧——一句话,封建势力和封建迷信思想对农村的统治依旧。
7.关于“祝福”的三次典型环境描写有什么作用?
这一处环境描写,推动了情节的发展,同时增加了人物形象的真实性与感染力。
“祝福”本身就是旧社会富有特色的封建迷信活动,所以在“祝福”时封建宗法思想和反动的理学观念也表现得最为强烈。在鲁四老爷不准“败坏风俗”的祥林嫂沾手的告诫下,祥林嫂失去了在“祝福”时工作的权利。她为了求取这点权利,用“历来积存的工钱”捐了一条“赎罪”的门槛,但所得到的仍是“你放着罢,祥林嫂”这样一句喝令,这粉碎了她生前免于被侮辱、死后免于痛苦的愿望,她的一切挣扎的希望都在这一句喝令中破灭了。就这样,鲁四老爷在祝福的时刻凭着封建宗法思想和封建礼教,把祥林嫂一步步逼上死亡的道路。
② 对鲁四老爷家“祝福”的描写。
这一处环境描写,在结构上与开头的景物描写相呼应,并回扣小说标题,使小说结构更加完整。
在内容上,祥林嫂的惨死和天地圣众“豫备给鲁镇的人们以无限的幸福”的气氛形成鲜明的对照,反衬出祥林嫂惨死的悲凉,深化了小说揭露旧社会杀人本质这一主旨。
③ 结尾通过“我”的感受对“祝福”景象的描写。
①“祝福”是除“我”之外的另一条线索,串联着祥林嫂一生的遭遇。
②“祝福”交代了人物活动、事件发生的社会背景。
③“祝福”突出了小说的主题。
8.这篇小说叙述的是祥林嫂的悲剧故事,为什么不以“祥林嫂”为题而以“祝福”为题?
祥林嫂到底是怎么死的呢?常见的说法是:死于贫穷、悲伤、恐惧或孤独。也有人认为,祥林嫂是在别无生路可走的情况下,以自杀来结束生命的。那么,到底是谁杀害了这个善良的女人?是鲁四老爷?是柳妈?是那个吃人的封建礼教?还是……
观点一:是鲁四老爷杀害了祥林嫂。
祥林嫂初到鲁镇的时候,他皱了皱眉,讨厌她是一个寡妇;祥林嫂被婆家抢回,他说的“可恶”“然而……”前者是觉得佣人被绑走,有损他的尊严,后者是觉得祥林嫂婆家的做法理所当然。祥林嫂再到鲁镇,他说她“败坏风俗”,祝福时不让她沾手,使她遭受了精神上的打击,最后鲁四老爷将她赶出了家门,祥林嫂沦为乞丐而死去。就是祥林嫂死了,他还骂她是个“谬种”。所以是鲁四老爷在精神上把祥林嫂一步步逼上了死路。
柳妈是杀害祥林嫂的凶手。她向祥林嫂讲鬼神的故事,使祥林嫂对死亡产生了恐惧。祥林嫂才会积存工钱到土地庙捐门槛,以为这样就可以赎罪。然而后来四婶仍不准她参与祭祀,于是她的精神崩溃了。
观点三:鲁镇人也是凶手。
鲁镇人也是凶手。他们对祥林嫂的悲惨遭遇不但没有同情,反而拿她的痛苦开玩笑取乐,甚至挖苦讽刺她。人情冷漠、世态炎凉使祥林嫂遭受了巨大的精神打击。可以说他们也是凶手。
观点二:柳妈是杀害祥林嫂的凶手。
许寿裳说《祝福》的主题是“不惨在狼吃阿毛,而惨在礼教吃祥林嫂”。故这个元凶是藏在鲁四老爷、四婶和鲁镇背后的封建礼教,是封建礼教指使这些人杀害了祥林嫂。
观点四:
① 情节安排采用倒叙手法。
本文采用倒叙手法,把祥林嫂悲剧的结局放在前面,巧妙地为读者设置了一个悬念,使读者急于追根溯源,增强了小说的吸引力。
运用倒叙手法,一边写鲁镇年终祝福的热闹忙碌的气氛,一边写祥林嫂在人们一片祝福声中寂然死去,造成了浓厚的悲剧气氛。从小说的矛盾关系看,小说开头写祥林嫂在人们的一片“祝福”中寂然死去,而且引起鲁四老爷的震怒,这就突出了祥林嫂与鲁四老爷的尖锐矛盾,突出了小说反封建的主题。
独具匠心 形象传神
小说三次集中对祥林嫂的外貌进行描写,特别是对她的眼睛作了精心的刻画,用以说明她的身份、性格、精神状况和不幸遭遇,展示她那每况愈下的苦难生活,从而有力地表现了小说的主题,同时,给读者广阔的想象空间,填补了片段之间的空白。眼睛是人物心灵的窗户,抓住眼睛描写,能使读者透过眼睛这个心灵的窗户,窥见人物内心深处的悲哀。
③ 人物语言高度个性化。
人物语言高度个性化,反映了人物的不同性格和不同身份,甚至能反映出人物不同阶段不同的心态变化。
② 肖像描写洗练传神。
1.选择恰当的词语填空。
①“刚才,四老爷和谁生气呢?”我问。“还不是和祥林嫂?”那短
工 ( 简洁/简捷) 的说。
② ( 鉴于 / 基于)上次比赛中各自为政的教训,我不赞成他当队长。
③ 这海鲜烧烤大排档一条街,在暴风雨过后的午夜,依然 ( 沸反盈天 / 人声鼎沸),酒肉飘香。
① 简捷。简捷/ 简洁, 相同点:都是形容词,都含有“简便”之意。
不同点:“简捷”,直截了当,也作简截;简便快捷。对象多是做事、工作方法等。“简洁”,(说话、行文等)简明扼要,没有多余的内容。对象多是行文、言语的内容等。
② 鉴于。鉴于/ 基于,相同点:都含有“根据”之意。
不同点:“鉴于”表示以某种情况为前提加以考虑,含有觉察到、考虑到的意思,多用于可以引以为鉴或作为经验教训的事。“基于”主要表依据、根据。
③ 人声鼎沸。沸反盈天/ 人声鼎沸相同点:都含有“喧闹”“杂乱”之意。
不同点:“沸反盈天”形容喧哗吵闹,乱成一团。突出“杂乱、没有秩序”,含厌恶意味。 “人声鼎沸”指人群发出的声音像水在锅里沸腾一样,形容人声嘈杂喧闹。
2. 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句子,最恰当的一项是
四叔一知道,就皱一皱眉,道:“这不好。恐怕她是逃出来的。” 此后大约十几天,大家正已渐渐忘却了先前的事。
A. 她诚然是逃出来的,这推想不多久就证实了。
B. 这推想不多久就证实了,她诚然是逃出来的。
C. 她诚然是逃出来的,不多久,这推想就证实了。
D.不多久,这推想就证实了,她诚然是逃出来的。
C 所填句子是个过渡句,“她诚然是逃出来的”紧承前文承认事实,在A、C 间选,“不多久”提前强调时间短,选C。
3. 联系课文内容,从修辞的角度赏析下面的句子。
(1)一见面是寒暄,寒暄之后说我“胖了”,说我“胖了”之后即大骂其新党。
(2)年年如此,家家如此,——只要买得起福礼和爆竹之类的,——今年自然也如此。
顶针。不但表达紧凑,语言连贯,而且突出了鲁四老爷虚伪和顽固守旧的性格。
反复。描写了辛亥革命后,中国农村风俗习惯依旧,人们的思想意识依旧,封建迷信思想对农村的统治依旧。
答题方法:指出修辞手法,然后联系课文语境分析表达效果。
① 近些年来,转型时期的中国各种思潮云谲波诡,思潮之下不时有人质疑:“我们今天的精神还会燃烧吗?我们的精神家园还安好吗?”
② 在“飞速发展”的背后,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所走过的雄关漫道,是一段波澜壮阔的现代化进程,是整个国家沸反盈天的巨变和进步。
③ 某报报道说,近年来一些地方的无车日活动日渐冷清,不少车主对无车日百无聊赖,缺乏主动参与的意识和行动。
④ 鲁迅笔下的美女蛇会让人产生一种毛骨悚然又神秘吸引的感觉,尤其是在月亮在白云间穿梭、虫鸣不已的秋季。
1. 下列句子中,画线的成语使用全都不正确的一项是 ( )
⑤ 如果人们在交往过程中多些将心比心,常从对方角度想问题,少用颐指气使的语气,多用娓娓道来的吻,人际关系一定会更和谐。
⑥ 商家一旦松懈,不再保证服务质量,最终结果就是失去与消费者的信任纽带,这绝非骇人听闻。
A.①②③ B.④⑤⑥ C.②③⑥ D.①④⑤
2.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
A. 任何科研工作都建立在已有成果的基础上,如天使粒子的发现,得益于先前对量子反常霍尔效应的探索,它也是理论和实验相结合的结果。
B. 2017 年以来,该省已推荐16 家企业创建了国家绿色制造示范工程,省政府想以此为示范推进省内工业绿色制造体系建设。
C. 当报刊销量下降,经营者卖其他日用品本是一种自救,这是市场规律在起作用,以超范围经营为由将这条路堵住,就是在遏制市场规律。
D. 某校阅读调查数据显示,每天阅读时间不足半小时的孩子超过47.1% 以上,阅读超过1 小时的孩子仅占12.8%。
3. 根据下面的语境,在横线上补写出恰当的句子。要求内容贴切、语意连贯、逻辑严密、语句通顺,每处补写不超过15个字。
祥林嫂当然极其不幸,尤其是 (1) ,命运出现了最大的危机。贺老六和他们的孩子死后,无奈中她又投奔了鲁四老爷家。鲁四老爷和鲁太太也还勉强能容纳她,只是忌讳她“不祥”, (2) ;他们最后解雇祥林嫂,主要是因为“全不见有怜悧起来的希望”,所以,(3) ,并在寒冬里,以“天问”式的自言自语,倒毙在了荒街野巷。
(1)
(2)
(3)
参考答案:
1. C 解析:② 句中用于说明变化大,应用“翻天覆地”。③ 句中是说有些车主对无车日兴致不高,应用“意兴阑珊”。⑥ 句是说明注重服务质量对商家的重要性,“骇人听闻”程度重,应用“危言耸听”。
2.B 解析:A 项,表意不明,“它”既可指“天使粒子的发现”,也可指“量子反常霍尔效应”。C 项,“遏制”和“规律”搭配不当。D 项,“超过……以上”句式杂糅,改为“超过47.1%”或“在47.1% 以上”。
3. (1)她和贺老六的爱子被狼叼走后 (2)不让她参与年关的祭祀罢了
(3)这导致祥林嫂沦为乞丐
解析:此题考查语言表达的连贯。(1)处要结合下文“贺老六和他们的孩子死后”回答;“忌讳她‘不祥’”是原因,(2)处应填入结果(或做法);(3)处结合小说的故事情节和祥林嫂见到“我”的情景可知,她已沦为乞丐。